羅曼·加里
羅曼·加里 | |
---|---|
出生 | 羅曼·卡謝夫 1914年5月21日 俄羅斯帝國維爾紐斯 |
逝世 | 1980年12月2日 法國巴黎 | (66歲)
筆名 | 埃米爾·阿雅爾 |
職業 | 小說家,電影劇本作家 |
國籍 | 法國 |
羅曼·加里(法語:Romain Gary,1914年5月21日[儒略曆5月8日]-1980年12月2日),法國小說家,電影劇本作者,外交官,是唯一兩次獲得龔古爾文學獎的作家。
早年
[編輯]1914年羅曼·加里出生於時屬俄羅斯帝國的立陶宛維爾紐斯,原名羅曼·卡謝夫(意第緒語:קצב, 俄語:Рома́н Ка́цев)[1]。在他自己的小說和採訪中,對父母的情況有過不同的描述。一般認為他父親是個猶太皮貨批發商,母親米娜·奧克津絲卡是立陶宛女演員[2]。1915年他的父親應徵入伍,他和母親因為猶太人身份被流放到俄國中部地區。
七歲時羅曼·卡謝夫隨父母回到了已經劃歸波蘭的維爾紐斯。1925年,父親拋棄了家庭和他人結婚,第二年父母離婚,他和母親一起遷往華沙居住,1928年移居法國尼斯。到達法國之後,他先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上中學,後到巴黎學法律,獲得法學學士學位,並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3]。
飛行員與外交官生涯
[編輯]1935年羅曼·加里獲得法國國籍。1938年進入法國空軍,接受飛行訓練。1940年6月正在波爾多服役的他駕駛飛機逃離法國,飛往北非。他加入了自由法國空軍中的洛林轟炸機中隊,先後轉戰阿比西尼亞、利比亞、庫夫拉等地。兩年後他跟隨中隊調到了英國皇家空軍的哈特福德橋皇家空軍基地(RAF Hartford Bridge),大約於此時,他改名羅曼·加里(加里在俄語裡是開火的意思),後在法國北部、比利時和荷蘭作戰七個月。1944年羅曼·加里在敘利亞染上傷寒,幾乎喪命。拉各斯。恢復之後他參加巴勒斯坦海岸防禦戰鬥,參與了進攻一艘義大利潛艇的戰鬥[4]。二戰結束時,羅曼·加里已是空軍少校,並屢次受到嘉獎,獲得了榮譽勛位三等勳章、抵抗戰士紀念章等。
戰後羅曼·加里回到巴黎,和英國作家萊斯蕾·布蘭奇(Lesley Blanch)結婚。1945年他就任法國駐保加利亞大使館二等秘書,見證了保加利亞從帝制向共產主義制度的轉變。1948年回到法國,參與中歐重建計劃的制定。之後擔任法國駐瑞士大使館一等秘書[5]:23。1952年至1956年他擔任了法國常駐紐約聯合國代表團一等秘書,接著又出任法國駐玻利維亞大使館臨時代辦。1957-1960年他擔任法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總領事,他在總領事任內和好萊塢建立了密切聯繫[5]:41。
文學生涯
[編輯]1945年二戰剛結束時,羅曼·加里就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歐洲教育》,這部長篇小說以波蘭反法西斯地下抵抗運動為主題,真實描寫了游擊隊員、當地民眾和德國侵略者的行為和心理,獲得了當年的法國文藝批評家獎,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被薩特稱為「最好的抵抗運動小說」。1956年發表的長篇《天根》講述了環境主義者到非洲保護數量稀少的象群的故事,關注著當時尚為被重視的生態問題,渴望人能和動物、環境和諧共處。這部作品得到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6]。
1960年羅曼·加里發表了自傳體小說《童年的承諾》(或譯:我答應),深情回憶了有堅定意志和高貴品格的母親,回憶著自己對母親作下的「成為法國大使,榮譽勛位勳章獲得者,偉大的戲劇家」的承諾和共同生活的往事,充滿了對母親的懷念和眷戀[7]。1970年他發表了小說《白狗》,關注種族主義問題。
1975年一位筆名為埃米爾·阿雅爾的年輕作家發表了長篇小說《如此人生》,描寫一個阿拉伯孤兒與一個猶太老寡婦相依為命、患難與共,同「種種壓迫與非正義」抗爭的故事。這部小說甫一發表便得到讀者與評論界一致好評,並獲得了當年龔古爾獎[6],獲獎之後,對這位埃米爾·阿雅爾到底是誰的爭論成了文壇的焦點,此時羅曼·加里的表侄保羅·帕夫羅維奇聲稱阿雅爾是自己的筆名,並聲明不接受該項獎金。
除了小說創作,羅曼·加里也涉足電影劇本創作和電影導演領域,曾參加重現諾曼第登陸的戰爭電影《最長的一天》的編劇工作,常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並且自編自導過《殺!殺!殺!殺!》和《秘魯的鳥》兩部電影,都由他的妻子雅安·西伯格主演。
家庭與晚年
[編輯]1945年羅曼·加里和英國女作家萊斯蕾·布蘭奇結婚,1961年離婚。1962年與同樣支持民權運動的美國女演員珍·茜寶結婚,生有一子Alexandre Diego Gary。1970年兩人離婚。1980年羅曼·加里在家中自殺,在遺書中稱自己的自殺和一年前珍·茜寶的自殺毫無聯繫[8]。他的墓地位於拉雪茲公墓,骨灰則撒於地中海中[9]
1981年在羅曼·加里死後出版的《埃米爾·阿雅爾的生與死》中,他承認了埃米爾·阿雅爾實際上是他自己的筆名,解釋說自己使用化名發表小說是為了針對當時競相吹捧名作家的巴黎出版界開的玩笑,也是將自己作品交由社會檢驗與評價的大膽嘗試,但沒想到小說居然獲獎,這在證實他創作水準的同時,也惹來了騙取一位作家只能獲取一次的龔古爾文學獎的嫌疑,所以只能讓表侄出面[4][10]。
主要著作列表
[編輯]- 《歐洲教育》(1945)
- 《天根》(Les Racines du ciel,1956),後被改編成電影《天根》(1958)
- 《L夫人》(1958),後被改編成電影《L夫人》(1965)
- 《童年的承諾》(La Promesse de l'aube, 1960),後被改編成電影《童年的許諾》(2017,台譯:《黎明的承諾》)
- 《滑雪迷》(1965)
- 《白狗》(1970)
- 《如此人生》(La vie devant soi,1975,台譯:《雨傘默默》),被改編成電影《羅薩夫人》(1978)獲得1977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埃米爾·阿雅爾的生與死》(1981)
參考文獻
[編輯]- ^ Romain Gary et la Lituani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6-26.
- ^ Schoolcraft, Ralph W. Romain Gary: the man who sold his shadow.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 165. ISBN 0-8122-3646-7.
- ^ 童年的許諾,羅曼·加里著,倪維中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 ^ 4.0 4.1 Ralph W. 欧洲教育.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165. ISBN 0-8122-3646-7.
- ^ 5.0 5.1 Schoolcraft, Ralph W. Romain Gary: the man who sold his shadow.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 ISBN 0-8122-3646-7.
- ^ 6.0 6.1 Académie Goncourt. [2012-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9).
- ^ 童年的許諾,但書中不乏童年時因母親的過度期待而丟臉的經歷,曼·加里著,倪維中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 ^ D. Bona, Romain Gary, Paris, Mercure de France-Lacombe, 1987, p. 397-398
- ^ Beyern, B., Guide des tombes d'hommes célèbres, Le Cherche Midi, 2008, 377p, ISBN 978-2-7491-1350-0
- ^ Gary, Romain, Vie et mort d'Émile Ajar, GALLIMARD – NRF (17 juillet 1981), 42p, ISBN 978-2-07-026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