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宮廷衛隊
宮廷衛隊 Σχολαί | |
存在時期 | 312年—約1068/1069年 |
---|---|
效忠於 | 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
部門 | 拜占庭陸軍 羅馬陸軍 |
種類 | 禁衛軍 |
宮廷衛隊(希臘語:Σχολαί,羅馬化:Scholai)或稱宮內軍,是一支精銳禁軍單位,通常是指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組建用以替代禁衛軍附屬御用騎兵隊的隊伍。宮廷衛隊在羅馬以及隨後的拜占庭時期一直存在,直至11世紀阿歷克塞一世在位時期銷聲匿跡。
4至7世紀:禁衛軍
[編輯]歷史與架構
[編輯]4世紀初,副皇帝塞維魯二世試圖解散伽列里烏斯指揮下的禁衛軍殘餘部隊。作為回應,禁衛軍轉向了退休皇帝馬克西米安之子馬克森提烏斯的麾下,並於306年10月28日擁立後者為皇帝。312年,君士坦丁一世進入義大利,雙方在米爾維安大橋進行了最終決戰,禁衛軍是馬克森提烏斯手下表現最突出的部隊。在羅馬,可以確信君士坦丁在取勝後解散了禁衛軍;不過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他在同一時間組建了宮廷衛隊。但顯而易見,他缺乏侍衛,因此他通常被視為宮廷衛隊的建立者。儘管如此,諸如「外邦衛隊」等一些單位被證實遠早於312年,很可能源於戴克里先在位時期[1]。
宮廷衛隊的全名為「Scholae Palatinae」。其中「schola」(複數:scholae)一詞最初是一個建築學概念,是指帶有長凳的小屋,包括教室、圖書閱覽室、浴室更衣室等;此後該名詞被用於軍團總部(principia)內軍官宿舍附近的勤務小屋,隨著軍官宿舍搬到別處,這些屋子也被挪作他用;3世紀初,在皇帝的資助下,許多軍團的總部都變成了軍士的同僚公會(collegium),其中有些公會因占據了其中一些小屋,而得名「schola」。到了4世紀初期,這一名詞可以泛指皇帝所有的隨侍團體,無論民事還是軍事的[2]。每支名為「schola」的衛隊有約500部隊,組成一支精銳騎兵團[註 1]。許多侍衛都招募自日耳曼部落[3]。在帝國西部,成員來自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註 2],而在東部,成員則僱傭自哥特人。在反哥特政策的衝擊下,自5世紀中期起,東部多被替換為了亞美尼亞人和伊蘇里亞人。不過第一手來源提及的侍衛中,羅馬人的占比並非微不足道。在4世紀有記錄和名字的侍衛中,有10個可以確定是羅馬人,有41個可能是羅馬人;與此同時,只有5個確定是蠻族人無疑,另有11個可能是蠻族人[4]。
宮廷衛隊的每位侍衛都由護民官指揮,該官員職階為第一等級的「伯爵」,與行省的「公爵」等同[5]。護民官直接掌管多名高級官員,被稱作「家內官」或「侍衛官(protectores)」[6]。與禁衛軍不同,這支衛隊沒有統領全軍的指揮官,而是皇帝直接控制;不過,出於行政管理的目的,還是設有行政總理官進行指導[7]。在4世紀晚期的《百官志》中,列出了七支東部衛隊和五支西部衛隊的番號[8]。在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可能也包括早些時期,宮廷衛隊宿營於君士坦丁堡之外的鄰近地區,包括比提尼亞和色雷斯的城鎮,並輪流入駐宮中[3]。
與他們的侍衛身份相稱,宮廷衛隊有著更高的薪水,且相比正規軍擁有更多特權:他們能領取額外配給口糧(annonae civicae,公民口糧),並免於徵募稅(privilegiis scholarum,衛隊特權),此外,皇帝經常由他們處理國內的平民任務[6]。然而,皇帝不再開疆拓土後,宮廷生活的鬆散和實際作戰的欠缺,削弱了他們的作戰能力。在東部,他們最終被哨兵軍取代了侍衛的角色,後者由利奧一世建立;而在西部,他們被東哥德人的統治者狄奧多里克大帝永久廢除[9]。在芝諾皇帝時期,他們退化為閱兵部隊。因為花錢購買宮廷衛隊的各職位成為可能,且其包含著優厚的社會地位與福利,使得這些單位越來越多地被首都內的年輕貴族所填補。據說查士丁尼皇帝曾提議將他們派去遠征,而在隊伍中造成了恐慌。君士坦丁還擴編了四支衛隊共計2000人,從而通過出售職位來募集資金;後來,這位皇帝似乎又撤銷了擴編的衛隊[6]。
其中40名侍衛被選為皇帝的貼身侍衛,名為白衣侍衛(candidati,「穿白衣的」),得名於他們穿的亮白色外衣[10]。儘管到了6世紀,他們也開始充當純粹的儀仗角色,但在4世紀時,他們伴隨皇帝一起作戰,例如尤利安出征波斯的時候[11]。
-
帝國西部衛隊的徽章,出自《百官志》
-
帝國東部衛隊的徽章,出自《百官志》
《百官志》中宮廷衛隊列表
[編輯]
西帝國(420年代):
|
東帝國(390年代):
|
註:後綴「seniorum(高級)」和「iuniorum(初級)」是指同源的單位,現在通常認為是在364年皇帝瓦倫斯和瓦倫提尼安一世拆分時建立的。「seniores」是指「高級別的」西部單位,而「iuniores」是指他們的「初級別的」東部兄弟單位。
知名成員
[編輯]- 聖塞爾吉烏斯和巴克科斯是馬克西米安時期的部落衛隊軍官[12]
- 都爾的瑪爾定,尤利安時期衛隊軍官
- 馬洛巴烏德斯,一位法蘭克國王,具甲衛隊護民官,此後擔任陸軍總長
- 克勞狄烏斯·西爾瓦努斯,法蘭克人護民官,後成為篡位者
- 巴庫里烏斯,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的王子,阿德里安堡戰役中是弓箭衛隊護民官[13]
- 卡西奧(Cassio),阿德里安堡戰役中是持盾衛隊護民官[13]
- 查士丁尼一世,曾在518年,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去世,查士丁一世即位時任白衣侍衛
8至11世紀:隸屬於塔格瑪
[編輯]拜占庭軍隊 |
---|
架構歷史 |
戰役歷史 |
戰爭列表,起義及內戰列表和戰役列表 |
戰略和戰術 |
「宮廷衛隊」和「哨兵軍」在7世紀及8世紀初作為純粹的儀仗部隊繼續存在,規模有所縮減。但在約743年,鎮壓完軍區部隊的重大叛亂後,皇帝君士坦丁五世改組了君士坦丁堡內舊的禁軍單位,建立起新的塔格瑪團(tagmata),旨在為皇帝提供專業且忠實的核心部隊[14]。塔格瑪是專業的重騎兵單位,駐紮在君士坦丁堡城內以及周圍,構成了拜占庭軍事系統裡中央預備隊及帝國遠征軍的核心。此外,與古代晚期羅馬軍隊的先祖相同,這支軍隊是年輕貴族軍事生涯的重要階段,是通向戰場指揮或是國家機關要職的途徑[15]。
一支塔格瑪團的確切規模充滿爭論。估測範圍從1,000人[16]到4,000人[17]不等。各個塔格瑪架構相同,不同的只有名號,部隊名稱反映了它們的來源。宮廷衛隊是由一名宮內軍家內官(δομέστικος τῶν σχολῶν)統率,首次證實於767年[18]。隨著「行政總理官(magister officiorum)」變為或多或少是禮儀性的「總理官(magistros)」後,家內官成為了獨立的指揮官。根據當時記載,他的頭銜為「貴族」,被認為是身份最高的將領之一,只在「安納托利亞軍區將軍」之下[19]。到10世紀,升至全軍最高長官,是皇帝之下的首席指揮官。約959年,該官職被一分為二,一位負責拜占庭東部的亞洲部分,一位負責帝國西部的歐洲部分[20]。
宮內軍家內官之下有兩名屬官(τοποτηρητής,各自統領一半軍隊)、一名秘書(χαρτουλάριος),以及首席信使(πρόξιμος)[21]。塔格瑪團還進一步分為「旗隊」,由一名「伯爵(κόμης)」指揮。10世紀末期時有30個這樣的旗隊,規模未知[22]。每位「伯爵」指揮5名「初級家內官」,等同於正規軍的「百夫長」[23]。此外還有40名旗手,分為四類,在「宮廷衛隊」中,它們分別為:protiktores、eutychophoroi、skēptrophoroi和axiōmatikoi[24][25]。
白衣侍衛在10世紀的《典儀論》中仍有提及,但是這個頭銜已經不過是一個完全禮儀性的宮廷顯職,且和塔格瑪或是宮廷衛隊完全脫離了關係。
「宮廷衛隊」營最後一次被證實是在1068/1069年羅曼努斯四世時期阿勒頗附近的一場戰役[26]。
注釋
[編輯]- ^ 查士丁尼時期證明的數字,出自《查士丁尼法典》IV.65 & XXXV.1;4世紀成員數目可能不同。
- ^ 4世紀時,宮中有很多法蘭克人侍衛,出自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的《歷史》XV.5.11。
- ^ 很有可能是西部單位里提及的那支,在東部名單編完後移到那裡的。
參考資料
[編輯]腳註
[編輯]- ^ A.H.M. Jones, Later Roman Empire, 1964, Vol. I, pp. 54, 613
- ^ Frank 1969,第13–14頁.
- ^ 3.0 3.1 Haldon 1999,第68頁
- ^ Elton 1996,第151-152頁.
- ^ Codex Theodosianus, VI.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6.0 6.1 6.2 Treadgold 1995,第92頁
- ^ Southern & Dixon 1996,第57頁.
- ^ Notitia Dignitatum, Pars Orient. XI.4-10 & Pars Occid. IX.4-8
- ^ Southern & Dixon 1996,第56頁.
- ^ Jones 1986,第613-614 & 1253頁.
- ^ Ammianus Marcellinus, Historiae XXV.3.6
- ^ The Origin of the Cult of SS. Sergius and Bacchus. [2023-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5).
- ^ 13.0 13.1 Ammianus Marcellinus, Historiae XXXI.12.16
- ^ Haldon 1999,第78頁.
- ^ Haldon 1999,第270-273頁.
- ^ Haldon 1999,第103頁.
- ^ Treadgold 1980,第273-277頁.
- ^ Treadgold 1995,第28頁.
- ^ Bury 1911,第50-51頁.
- ^ Treadgold 1995,第78頁.
- ^ Treadgold 1995,第102頁.
- ^ Bury 1911,第53頁.
- ^ Treadgold 1980,第274頁.
- ^ Bury 1911,第55-57頁.
- ^ Treadgold 1980,第278頁.
- ^ Kühn 1991,第92頁.
書籍
[編輯]- Elton, Hugh. Warfare in Roman Europe, AD 350–42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19-815241-5.
- Frank, R.I. Scholae Palatinae. The Palace Guards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Rome. 1969.
- Haldon, John.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Byzantine World, 565–1204. London: UCL Press. 1999. ISBN 1-85728-495-X.
- Haldon, John F. Cyril Mango; Gilbert Dagron , 編. Strategies of Defence, Problems of Security: the Garrisons of Constantinople in the Middle Byzantine Period. Constantinople and its Hinterland: Papers from the Twenty-Seventh Spring Symposium of Byzantine Studies (Oxford: Aldershot: Ashgate). 1995 [1993] [2023-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 Kühn, Hans-Joachim. Die byzantinische Armee im 10. und 11. Jahrhundert: Studien zur Organisation der Tagmata. Vienna: Fassbaender Verlag. 1991. ISBN 3-9005-38-23-9 (德語).
- Southern, Pat; Dixon, Karen R. The Late Roman Army. Routledge. 1996. ISBN 0-7134-7047-X.
- Jones, Arnold Hugh Mart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 A Social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0-8018-3354-X.
- Treadgold, Warren T. Notes on the Numbers and Organisation of the Ninth-Century Byzantine Army. Oxford: Greek, Roman and Byzantine Studies: 21. 1980.
- Treadgold, Warren T. Byzantium and Its Army, 284-108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8047-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