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A4M)是一家在美國登記的501(c)(3)非營利組織,以純醫學教育認證業務為主。截至2015年,該組織已認證了55,000名成員。[1]然而,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英語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美國醫學會(AMA)等正規醫療機構並不認可該組織研究的抗衰老藥物。除了認證從業人員外,該學院的活動還包括遊說、公共教育和公共關係。A4M成立於1993年,由骨科醫生羅伯特·戈德曼(Robert Goldman)和羅納德·科萊茲(Ronald Klatz)創建。[2]當前已有來自120多個國家的55,000名成員。該組織還是每年世界抗衰老醫學大會等會議的贊助者。[3]

該學院推薦的少數抗衰老方式,如運動鍛鍊和健康飲食,是受到該領域專家廣泛贊同的;但醫學界並未廣泛認可其推薦的其他方式,如激素治療等。大部分老齡化研究的科學家都聲明與A4M劃清界限,[4][5]並批評該組織使用誤導性的營銷方式來銷售昂貴且無效的產品。[6]相對的,該學院認為自己符合科學,主張其觀點均基於主流科學研究,並辯稱這些觀點挑戰了當今的醫學實踐。[7]A4M的創建者及其經銷商均捲入了數起法律和專業糾紛中。

A4M的活動備受爭議:2003年,一則科學界的評論指出,A4M推銷抗衰老藥物的活動,已對老齡化研究的公信力造成了嚴重威脅。[8]根據MSNBC的報道,抗衰老的倡議者回應了這些批評,將其描述為美國政府控制下,以競爭商業利益為動機[8]的審查陰謀論:特別指出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AMA和主流媒體。[9]該組織的活躍批評者,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湯姆·珀爾斯英語Tom Perls認為,聲稱受到審查和壓制是「抗衰老騙局」的共同主題。[10]

信條

[編輯]

學會網站聲稱,A4M是「檢測、預防、治療衰老相關疾病的技術進步,推動研究產生延緩和優化人類衰老進程的的方法」。[3]網站爭辯稱:「與正常衰老相關的能力喪失是由生理機能失調引起的,在許多病例中可以通過醫學治療改善」,並聲稱這種治療可以延長正常人類的壽命。[3] 更簡單地說,根據紐約時報報道,其共同創始人和總裁 Ronald Klatz聲稱:「我們不是要優雅地變老,我們是要永不變老。」[11]Klatz在2004年有如下言論被引用: [12]

我們抗衰老運動的領導人將幫助開啟一個人類新的現代紀元:不老的社會。對於衰老的啟示,有一種療法。這種療法來得非常及時,將會拯救美國。這種療法就是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所代表的關於抗衰老醫學的新科學。

A4M相信將一些干預手段組合起來,可以產生「抗衰老轉換」。這些手段包括激素抗氧化劑、生活方式調整和鍛鍊。[13]2002年Klatz的一份報告強調了在維持老年健康方面被廣泛推薦的許多干預手段,例如保持纖瘦、避免吸菸、規律鍛鍊、維持積極的社交生活和性生活、持續的思維刺激、避免壓力、健康飲食、適度飲酒。這份報告還推薦服用抗氧化補充劑,以及避免喝自來水,稱其「危險」,因為其被有毒化學物質污染。[14]A4M爭辯稱這些干預手段的組合應用可以實現「現實的永生」,將人類壽命延長至超過150歲,還預言在3000年之前可以超過200歲。[15]2006年,Klatz在一段文字中預言,這種壽命的戲劇性的增長將由諸如納米技術幹細胞療法等技術的浮現而產生,他聲稱這將「顯現出對於所有——從中風到脊髓損傷——的普遍性的希望」。[16]Klatz相信在未來實現這些技術發現之後,「人類將進化進入不老的社會,我們將具有無限的肉體與精神活力」。[17]

2001年,Writing in the 2001 issue of the journal Generations, historian 德拉瓦大學的歷史學家Carole Haber在為雜誌Generations寫的文章中聲稱,Klatz關於A4M的宏偉願望與花言巧語,「反映了過去一種陳腐的觀念和經常被表達的希望」,可與19世紀的生理學家Charles-Édouard Brown-Séquard、Serge Voronoff和Eugen Steinach進行比較。 Haber稱這種觀念現在的復甦可能是由於它們訴諸處於生育高峰的一代人,處在一種關注理想化的年輕的文化中。[18]Haber還討論了抗衰老運動哲學的強烈的連續性,寫道:「對於Steinach和Voronoff,以及A4M的成員來說,年老是一種『怪誕』的疾病,可以被科學地根除,通過激素、飲食和外科手術的正確組合」。[19]

員工與會員

[編輯]

A4M的主席是Robert Goldman,總裁是Ronald Klatz。匹茲堡大學的Joseph Maroon為高級副總裁,賓夕法尼亞大學的Nicholas DiNubile 為副總裁。[20]學會聲稱其在110個國家有超過26,000名會員,由內科醫生、科學家、研究人員、健康從業者和公眾成員組成。[21]2007年,組織報告稱其資產超過7百萬美元。[22]但是2006年一篇關於抗衰老醫學的綜述文章指出,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絕大多數將自身與A4M剝離開」。[4]《洛杉磯時報》稱,「在生理層面研究人類衰老的許多內科醫生、研究人員和科學家,都鄙視此學會的活動,稱這個組織為科學與商業利益的不恰當的混合體」。[5]

活動

[編輯]

A4M的主要活動是為抗衰老醫學進行開拓、教育和辯護。它通過出版、網絡活動和資助會議來活動,所資助的會議包括「世界抗衰老大會與博覽會」和「年度世界抗衰老醫學大會」。[3][5] A4M在2008年放出的新聞稿中稱,「世界大會是無可爭議的,全球性的國際工業領先者的匯集」,並引用了Klatz的話稱,「我們的年度大會被看作是高等預防醫學領域內科醫生教育的黃金標準」。[23]這些會議中的一部分是與一個叫做「世界抗衰老醫學會」的組織合辦,這是由幾個國家的抗衰老組織組成的傘式群體,同樣由Goldman領導。[24]《洛杉磯時報》對2004年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年度會議進行報道時稱,這個大會呈現了一種混合體,既有「科學與技術的報告」、又有「除皺霜、生髮劑、性功能提升藥物和激素治療」的展銷。[5] 在2008年一份關於世界年度大會的新聞稿中,A4M聲稱:[23]

A4M的內科醫生在進行衰老乾預支持與生物醫學研究的同時,也為百萬消費者帶來了衰老並非不可避免的認識。主要由於這種組合效應,抗衰老醫學和再生生物醫學技術在全球創造了968.9億美元的產業。抗衰老年度大會將這種快速發展的勢頭打入全球創意、供應和解決方案市場,使得專業人士可以:與他們的同行交流最新的熱門話題,尋找最新產品的來源,學習最新的升級與技術,以及超越他們的競爭對手。

在2005年一份關於抗衰老運動的綜述文章中,A4M是「嘗試使抗衰老被認可為一項醫學專業」的最突出的組織之一。[7]這篇文章指出,這些讓抗衰老「正當化」的努力是有爭議的,也被一些研究衰老的科學家們斷然拒絕,他們反而將A4M描繪為「主要目的是弄錢的騙子」。[7] A4M對這一指控發起爭論,其網站聲稱,「儘管A4M致力於傳播多種醫學療法的信息,它並不推廣或支持任何某種特別的療法,也不銷售或支持任何商業產品」。[3] 實際上,根據Klatz的說法,「抗衰老醫學」只能賺極少的錢。[25]在2004年出版的一份抗衰老醫學歷史回顧中,西儲大學的Robert Binstock承認了學會在商業利益上的立場,但也指出它「在其網站上積極招募和呈現大量廣告,包括產品與服務(例如化妝品、替代醫學與療法)、抗衰老診所,以及抗衰老內科醫生與從業者」。[8] 《泰晤士報》在2004年的報道中稱,Klatz對於暗示其受金錢驅動的說法表達了憤慨,堅稱:「我唯一賣的東西就是書……我的網站是非商業的,我們只是在推進科學」。[26]《泰晤士報》繼續指出了Klatz和Goldman與一個稱作Market America的商業機構的合作關係,後者銷售宣稱能「延緩衰老過程」的產品。[26][27]但是,根據2005年《芝加哥論壇報》的文章,這個公司之後退出了這份合同。[28]

A4M的「抗衰老醫學美國委員會」(ABAAM)聲稱,它將抗衰老醫學作為一項專長來提供,並給加入A4M會議的人以教育方面的榮譽,但紐約時報稱,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並不認可這一機構具備任何專業身份。[11] MSNBC 對這一事件評論指出,「根據美國醫學協會或者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的意見,根本沒有所謂的抗衰老專業」。[9] Robert Binstock在2004年發表在《老年醫學專家》的一份綜述文章中稱,「儘管沒有獲得美國醫學協會的認可,A4M已經建立了三個受其資助的委員會認證項目,提供給內科醫生、脊椎推拿治療師、牙醫、自然療法師、足病醫生、藥劑師、註冊護士、狐狸從業者、營養師、飲食學家、運動教練、健身顧問,以及PhD」。[8]

出版物

[編輯]

A4M正在出版一本名為《抗衰老醫學新聞》的雜誌,將其描述為「領先的抗衰老醫學運動方面的企業對企業(B2B)交易出版物,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官方雜誌」。[29]他們聲稱這一雜誌獲得過六項APEX獎,多數是最近在「會議與事件材料」分類下獲得。[29] 學會還將其抗衰老大會進程發表在一份名為《抗衰老療法》的雜誌上,此雜誌是由Klatz和Goldman進行編輯。[30]

《國際抗衰老醫學期刊》(IJAAM)是A4M出版的另一本雜誌。[31]根據《生命擴展雜誌》的說法,學會在1998年用這個名字替換了該雜誌的原始名稱《抗衰老醫學期刊》,因為後一個名稱已經用於另一個雜誌之上。[32]描述此出版物的預期範圍時,引用了Klatz的話:「我們希望覆蓋整個抗衰老醫學領域的前沿,關注臨床」。[32] 2009年起,A4M在其網站上推薦這個出版物為跟蹤抗衰老醫學當前進展的好的渠道,聲稱它「報道最新的抗衰老發現」。[33]根據烏爾里奇期刊指南,IJAAM在1998-2001年間由整體健康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代表A4M出版。[34]

《國際抗衰老醫學期刊》的內容被強烈批評。在2002年《科學》雜誌發表的一封來信中,Aubrey de Grey描述其是由一套「偽科學的抗衰老工業」的廣告所組成。[35]根據俄克拉荷馬大學的Bruce Carnes的說法:[6]

這個所謂的「期刊」特別具有誤導性,因為它給人一種虛假的印象,以為它是一本真實的科學期刊、發表的文章經過同行評議。其實它只不過是各種可以想到的抗衰老產品的廣告載體。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Leonard Hayflick曾是《實驗老年醫學》的編輯,他寫道:[6]

《國際抗衰老醫學期刊》不是一本公認的科學期刊。對這個「期刊」,有一個問題我認為應該譴責,那就是在其上面刊登廣告的人隨後就可以指著這本所謂的科學期刊聲稱他們那些離譜的主張有科學證據支持。

2009年,A4M聲稱其與這一期刊不再有聯繫,並稱其在這一期刊中的股權已於1999年售出。[36] 他們也為期刊內容中的科學質量進行辯護,稱幾乎所有的文章在發表前都要經過編輯委員會審核。[36]凱斯西儲大學的Robert Binstock在2004年稱這一雜誌是「沒有審閱的出版物」。[37]

對抗衰老產品的觀點分歧

[編輯]

根據2002年《西雅圖時報》的一篇文章,對於抗衰老產品有兩種相反的觀點。文章稱,第一種觀點的代表是科學家,他們將研究發現發表在科學期刊上,他們相信目前沒有哪種干預手段可以延緩或阻止衰老。另一種觀點所代表的人,他們的文章「證據較弱」,他們推廣一系列聲稱具有抗衰老特性的產品。[17]《商業周刊》在2006年發表了類似觀點,稱儘管抗衰老醫學正越來越流行,只有「非常少的科學數據支持這些藥劑可以延長生命的主張」。[38]

作為第一種觀點的例子,2004年在《生物技術趨勢》上,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Leigh Turner的一篇綜述寫道,A4M推廣的產品「沒有可靠的科學基礎」,而且「沒有任何已證明的、在科學上確定的『抗衰老』藥物」。[39]一篇2006年發表在《克利夫蘭臨床醫學期刊》上的綜述討論了A4M與生命延長研究所作為抗衰老產品所推廣的抗氧化劑與激素,得出結論:這些產品「對於延長壽命和提高身體功能,極少有效」。[40]隨這項研究所附的一篇評論中,Thomas Perls稱儘管關於抗衰老產品有許多不公正的聲明,還沒有任何物質顯示出具有停止或延緩衰老過程的效果。[41]與之類似,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下屬的國家衰老研究所在2009年發表了一份警告,反對進行宣稱具有抗衰老效果的產品的商業活動,將其描述為「健康騙局」,稱「沒有治療方法被證明可以延緩或反轉衰老過程」。[42]

A4M持有另一種觀點,爭辯稱抗衰老醫學是「以證據為基礎的,臨床方面健全的保健活動」,聲稱「只有那些經過獨立評估證明其有效性的診斷與治療元素,才能被A4M所接納」。[43]《西雅圖時報》的文章引用Klatz的話稱,他將懷疑抗衰老醫學有效性的人描述為「相信大地是平的」的人,發表沒有科學根據的不公正的批評。文章也指出Klatz「認為科學與醫學權威想要打垮他」。[17] 但他也被引述稱:「我不是反對AMA(美國醫學協會),也不是反對權威。我其實是支持權威,支持技術,支持以科學為基礎的醫學。但是改革者總是會比主流要領先30年,這就是抗衰老醫學面臨的情況。我們只是在曲線中處於領先地位」。[44]

人類生長激素辯論

[編輯]

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成形於1990年一項關於人類生長激素(hGH)的研究之後,該研究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9] 這項研究是由威斯康星醫學院Daniel Rudman及其同事進行的。Rudman給12位超過60歲的老年男性使用人類生長激素,6個月後,這些人與9名沒有使用生長激素的男性相比,「瘦體重」(lean body mass)有所增加,而脂肪組織量降低。[45]抗衰老運動成員將此結果解讀為生長激素有助於延緩或反轉衰老。《泌尿科學期刊》上的一篇綜述文章指出,這種將生長激素當做抗衰老療法來推廣的想法,非常類似於19世紀晚期的生理學家Charles-Édouard Brown-Séquard從動物睪丸中製取據稱可以恢復活力的激素產品,聲稱「注射它可以讓你年輕30歲」。[46]

《紐約時報》報道稱,認為生長激素可以提高「健康、精力水平和幸福感」的思想是A4M的核心理念,[11] Klatz在1998年一本名為《人類生長激素讓你變年輕:神奇的經醫學證實的逆轉衰老方案》的書中聲稱,「『青春泉』位於我們每個人的細胞中。你只需要釋放它」。[47]2005年《內分泌研究期刊》上的一篇綜述文章稱這類想法已經有久遠的歷史,但同時也指出「激素青春泉」的概念基本上就是個神話。[48]不僅如此,Klatz還堅稱生長激素逆轉衰老是一個物理過程,[49]還將生長激素描述成「第一個經過醫學證明的抗衰老療法」。[28] 但是,MSNBC報道稱,Daniel Rudman,1990年那篇激發了這一運動的研究作者,「對於人類生長激素的使用發表了很多澄清和警告,也從來沒有建議將其用在延緩衰老方面。事實上,他對於他的研究被用來支持這一行業表示十分震驚,特別是因為大量使用生長激素會引發有害的副作用」。[9]

《紐約時報》稱那些不屬於A4M的醫學權威們質疑將生長激素用於抗衰老醫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引用密西根州立大學的Michael Fossell的話說:「激素療法是又一個萬靈丹專利藥,被一群輕信的民眾所信奉」。[11] 2003年一篇發表於《醫學年評》的綜述文章指出,這種療法的長期風險與收益都未曾確定,「其利與弊都沒有被解釋清楚」,並建議:「謹慎的內科醫生不應該允許對正常的衰老過程使用生長激素」。[50]

鑑於這篇1990年的文章引發的反應,以及它被人類生長激素抗衰老劑的擁護者頻繁引用,2003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兩篇文章,強烈而明確地指出人類生長激素用作抗衰老藥物缺乏醫學與科學證據。一篇文章由期刊現任總編、醫學博士Jeffrey M. Drazen撰寫,題為「營養保健品的不適當的廣告」。[51]文章主要關注營養保健品的廣告。另一篇文章由1990年時的總編、醫學博士Mary Lee Vance撰寫,題為「生長激素可以阻止衰老嗎?」討論了人類生長激素是否有足夠的證據可以作為抗衰老劑的相關醫學問題。[52]

2007年《內科醫學年報》發表了一篇關於將人類生長激素作為抗衰老治療用於健康老年人的綜述文章,結論稱使用人類生長激素的風險顯著高於收益,並指出這一療法普遍具有軟組織浮腫的副作用,以及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激素可以延長壽命。[53]ABC新聞採訪了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史丹佛大學的Hau Liu,作者指出,這些人每年把幾千美元花在一個益處沒有被證明、還有很多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上面。[54] ABC新聞還報道稱A4M對這篇文章的結論提出爭議,並引用一份A4M的聲明,該聲明堅持稱成年人補充生長激素是有益的,還將反對使用激素的觀點描述為「兇殘的過失行為」。[54]

一些小規模研究指出,對於生長激素嚴重缺乏的成人,例如手術切除下垂體的人,使用低劑量的生長激素後身體組成會產生正面的改變,例如肌肉質量增加、脂肪質量降低、骨密度與肌肉強度增加。也提高了心血管相關參數(例如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和生活質量,同時沒有明顯的副作用。[55][56]將研究方法擴展到健康的老年人中,則是現在正在研究的領域,2000年《激素研究》上的一篇綜述文章評論稱,「顯然,在生長激素替代品確定可用於老年人之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並指出「需要密切監視安全問題」。[57]

2008年,《衰老臨床干預》上的一篇綜述文章也是關於這場圍繞使用生長激素作為抗衰老藥物的爭論,文章提到了A4M在此問題上的觀點,但也指出高水平的生長激素實際上可能會加快衰老。[58] 國國家衰老研究院也表達了這一觀點,其在2009年指出:[59]

與其他激素一樣,人類生長激素水平經常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這種下降不一定是壞事。至少一項流行病學研究指出,人類生長激素水平高的人比激素水平地的人更易於在年輕時死亡。科研人員也研究了遺傳失調的動物,它們的生長激素產生和分泌被抑制,發現在被測試的物種中,生長激素水平降低實際上會延長壽命。

《衰老臨床干預》的綜述文章還指出,儘管老年人激素水平降低可能會降低生活質量,這種變化可能會防止一些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文章引用了生長激素與癌症關係的研究證據。[58]2008年在《臨床內分泌學》上的綜述文章也反映了這一觀點,稱癌症發生率增加的風險是反對將激素作為「長生不老藥」用在健康成年人身上的一個重要理由。[60]

法律爭端

[編輯]

資質爭端

[編輯]

這個學會的共同創辦人包括Klatz和Goldman,均是整骨療法醫師,具有骨科醫學博士學位。但是,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兩人在1988年也從拉丁美洲國家貝里斯的一所大學裡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但文章指出他們從未在貝里斯進行過研究工作。[61] 2009年,Klatz和Goldman聲稱上述學位需經過8年醫學與外科培訓和1年臨床輪轉。[36] 《紐約時報》報道稱伊利諾州醫學登記委員會並不認可上述醫學博士學位,並稱委員會對二人使用醫學博士稱號一事進行了罰款。[61][62]2004年,《泰晤士報》稱Klatz和Goldman「同意為據稱此二人在未『正確註冊』的情況下使用醫學博士稱號一事支付5000美元罰款」。[26] 伊利諾州職業管理處的處罰紀錄表明Klatz和Goldman「同意停止、結束使用『醫學博士』(M.D.)這一稱呼,只使用合適的『骨科醫學博士』(D.O.)頭銜,並罰款5000美元。兩位醫生確實獲得過醫學博士學位,但未曾在伊利諾州正確地註冊,以使用『醫學博士』頭銜」。[2][63]2009年,Klatz和Goldman稱,伊利諾州財政與職業管理部對他們二人做出決定:[36]

「在伊利諾州註冊為整骨醫學內科與外科醫生超過20年,具備資格,特允許他們在伊利諾州實踐與施行等同於醫學博士M.D.的所有職責」。

他們繼續聲稱,他們具備「從一所被認可的醫學院獲得的有效的醫學博士學位」。[36] 2004年,歷史學家Carole Haber記敘這一爭端時指出:「正如之前的腺體醫生(美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騙子醫生約翰·布林克利)一樣,A4M領導人的行為與資質遭遇了醫學與法律團體的抨擊」。[19]

管理與侵權問題

[編輯]

《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上的兩篇文章稱,將生長激素用於抗衰老產品是非法的。[64][65]但是Klatz和Goldman爭辯稱這一應用合法。[61] 美國司法部稱生長激素是一種有潛在危險性的藥品,除了經過批准後用於疾病或別的公認的醫學症狀的治療以外,其他任何用途都是重罪,按照1990年「合成代謝類固醇控制法案」處罰。[66]與之相似,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一封警告信中聲稱沒有任何生長激素類產品批准用於抗衰老治療,因此這類使用是非法的,「可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67]2007年,《紐約時報》討論了聯邦與各州正在進行的人類生長激素與合成代謝類固醇的非法貿易調查,指出,「許多涉入指控的個人與公司,都與這個學會及其多年來組織的會議有牽連」。[61]但是,文章指出學會沒有被指控參與了這些調查中的任何不法行為,並引用Klatz和Goldman的話稱,「他們基本上不了解這些嫌疑犯,及其生意的性質」。[61] 2000年5月《洛杉磯時報》的一篇文章提出, 通過檢查加利福尼亞州的醫生處罰紀錄發現,A4M在這個州的成員被處罰的數量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十倍。[68] 這篇文章中引用了Klatz的一段評論:[68]

「如果你超越了前沿,你就會吸引來一些非常優秀的人,和一些……不那麼優秀的人。我們遇到過這類情況,不得不去和這些人聯繫,問:『你是否可以另換一個組織加入?』這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我覺得我們會吸引來越來越好的醫生。」

維基百科

[編輯]

根據法院新聞服務網的報道,A4M的共同創辦人Ronald Klatz和Robert Goldman正在紐約地方法院採取法律行動來反對在線百科全書網站維基百科,要求為聲稱的誹謗行為進行賠償。[69][70]

與Olshansky和Perls的爭端

[編輯]

2004年A4M收到「銀羊毛獎」,從而引發熱烈爭論。「銀羊毛獎」由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的生物人口學家S. Jay Olshansky發明,他講其描述為「一次讓公眾了解抗衰老騙局的愉快嘗試」。[8] 這個「獎」由Olshansky發出,他聲稱在他看來,「由Ronald Klatz和Robert Goldman創造、市場美國公司在網上銷售的一整套抗衰老物質」,製造了「無恥、誇大的,關於延緩或逆轉人類衰老的聲明」。[4][6]南加州大學的人類學家Courtney Mykytyn在《生物衰老》期刊上撰文稱這個獎可看作是Olshansky嘗試保護他認為是「真實的」科學免受騙局的污染。Mykytyn稱Olshansky是在「給A4M貼上欺詐的標籤,指其負責人為奸商」。[4] 作為回應,學會提出了誹謗訴訟,要求賠償1億5千萬美元,Klatz稱,「我們強烈反對Olshansky先生和他的策略,他最終迫使我們對多種違反職業道德和不恰當的行為提出訴訟」。[26] Klatz和Goldman將這一事件描述為「Olshansky和Perls發動的一場更大的污衊戰役的一部分,目的是敗壞A4M及其創辦者的名譽」。[36] 《芝加哥論壇報》引用誹謗類法律方面的專家的話稱,這一行為「幾乎前所未聞,試圖因為學者在其專業範圍內所做出的評論而處罰學者」。[28]CNN稱Olshansky發起反訴,而「兩方最終同意放棄訴訟」。[2] 《芝加哥論壇報》稱這一案件「協議終止,雙方均不必支付賠償金或對方的訴訟費」。[71]

2002年,Olshansky、Hayflick和Carnes發表了一篇意見書,獲得 51名科學家支持,其中聲稱,「目前市場上沒有一種干預手段被證明可以延緩、終止或逆轉人類衰老……做出這類聲明的商人、內科醫生和其他保健從業者是在利用消費者,因為消費者對於此類設計用來影響衰老過程與衰老相關疾病的干預手段,不能輕易辨別其廣告與現實的區別,因而他們可以從中漁利」。[72]A4M發表了一篇批評回應稱這篇文章的陳述帶有偏見。[73]

2009年,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學的Imre Zs-Nagy在《老年學與老年病學檔案》中發表了一篇評論,為A4M辯護,反對他所稱之為「老年學當權人物」的人。這本期刊是由Zs-Nagy創辦並自任主編。Zs-Nagy維護了A4M所提倡的療法,並聲稱它們與他自己的一種理論上可行的「衰老的膜假說」相關。他將科學界與該學會的衝突描述為,學者們騙取政府資金、「個人獲益」和「狡猾的欺詐」,對抗A4M「獨立、開明的途徑」。他將這場衝突稱作「醫學近代史上最大的醜聞」。[7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Fontenot, Cliff. Dr Ronald Klatz's Interview With The Anti Aging Source. Interview. The Anti Aging Source. [201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2. ^ 2.0 2.1 2.2 Caleb Hellerman. 'Age management' is a controversial new medical focus. CNN. May 9,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 
  3. ^ 3.0 3.1 3.2 3.3 3.4 About A4M - WorldHealth.net.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2009-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4. ^ 4.0 4.1 4.2 4.3 Mykytyn, Courtney. Contentious terminology and complicated cartography of anti-aging medicine. Biogerontology. 2006, 7 (4): 279–285. PMID 16732402. doi:10.1007/s10522-006-9016-z. 
  5. ^ 5.0 5.1 5.2 5.3 Valerie Reitman A rift in business, science of ag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Los Angeles Times January 12, 2004, Accessed 10 September 2009
  6. ^ 6.0 6.1 6.2 6.3 'Silver Fleece' Awards Warn Consumers of Anti-Aging Mis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Newswise. February 26, 2004 [September 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 
  7. ^ 7.0 7.1 7.2 Mykytyn, Courtney Everts. Anti-aging medicine: A patient/practitioner movement to redefine aging.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6-02, 62 (3): 643–653 [2009-09-03]. ISSN 0277-9536. PMID 16040177. doi:10.1016/j.socscimed.2005.06.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8. ^ 8.0 8.1 8.2 8.3 8.4 Binstock, Robert H. The War on "Anti-Aging Medicine". Gerontologist. 2003-02-01, 43 (1): 4–14 [2009-09-03]. PMID 12604740. doi:10.1093/geront/4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1). 
  9. ^ 9.0 9.1 9.2 9.3 Alexander, Brian. Mainstream docs join anti-aging bandwagon. But with M.D. endorsements, is the field more credible — or risky?. MSNBC. 2008-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 
  10. ^ Perls, Thomas T. Anti-Aging Medicine: The Legal Issues: Anti-Aging Quackery: Human Growth Hormone and Tricks of the Trade--More Dangerous Than Ever.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4-07-01, 59 (7): B682–691 [2009-09-03]. PMID 15304532. doi:10.1093/gerona/59.7.B6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8). 
  11. ^ 11.0 11.1 11.2 11.3 Kuczynski, A. Anti-Aging Potion or Poiso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April 12, 1998 [December 16,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4). 
  12. ^ Haber, C. Anti-Aging Medicine: The History: Life Extension and History: The Continual Search for the Fountain of Youth.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4, 59 (6): B515–522 [September 15, 2009]. PMID 15215256. doi:10.1093/gerona/59.6.B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7月20日). 
  13. ^ Goldman, R; Klatz R. Anti-Aging Medicin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Medical Specialty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2002 [December 16,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1-19). 
  14. ^ Fontenot, Cliff. Interview With Dr Ronald Klatz. Interview With Dr. Ronald Klatz. Anti Aging Sourc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15. ^ Klatz, R. Anti-Aging Medicine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2002 [December 16,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年6月15日). 
  16. ^ Forever Young: The Scientific Fountain of Youth.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February 22, 2006 [December 16,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8). 
  17. ^ 17.0 17.1 17.2 Joel Garreau Holding back the years: Scientists say extended youth may be nea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eattle Times 2002,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09
  18. ^ Haber, C. Anti-aging: why now? A histor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temporary enthusiasm. Generations. 2001/2, 25 (4): 9–14. ISSN 0738-7806. 
  19. ^ 19.0 19.1 Haber C. Life extension and history: the continual search for the fountain of youth.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June 2004, 59 (6): B515–22. PMID 15215256. doi:10.1093/gerona/59.6.B515. 
  20. ^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Advisory Boar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Accessed September 20, 2009
  21. ^ Membership of A4M. [201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22. ^ 2007 Form 99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ww.guidestar.org, accessed September 16, 2009
  23. ^ 23.0 23.1 AntiAging Congress Alert: Hormone Myths vs. Medical Literature and How to Grow Your Own Stem Cel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4M 16th Annual World Congress on Anti-Aging Medicine & Regenerative Biomedical Technologies, Accessed September 13, 2009
  24. ^ Robert, Leslie. Anti-Aging Medicine: The History: The Three Avenues of Gerontology: From Basic Research to Clinical Gerontology and Anti-Aging Medicine. Another French Paradox.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4, 59 (6): B540–542 [September 17, 2009]. PMID 15215259. doi:10.1093/gerona/59.6.B5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7月4日). 
  25. ^ Interview With Dr Ronald Klatz. Interview. The Anti Aging Source. [March 2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19日). 
  26. ^ 26.0 26.1 26.2 26.3 Want to live for ever? The Times September 4, 2004 archive url, page 1 archive url, page 2, Accessed September 15, 2009
  27. ^ Market America Refuses to Grow Old Gracefully; Company Launches Anti-Aging Store at Recent Conference.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6 PR Newswire March 18, 2003 cached copy[永久失效連結], Accessed September 15, 2009
  28. ^ 28.0 28.1 28.2 Jeremy Manier Professor sued over opinion of anti-aging grou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hicago Tribune June 22, 2005,, Accessed September 10, 2009
  29. ^ 29.0 29.1 Anti Aging Medical News Archive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2-22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Accessed September 14, 2009
  30. ^ Anti-aging therapeu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Accessed September 20, 2009
  31. ^ The Journal of Anti-Aging Medic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September 10, 2009
  32. ^ 32.0 32.1 Journal Wars? Stay Tuned Life extension Magazine April 1998, archive url Accessed September 13, 2009
  33. ^ Choosing an Anti-Aging Physici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4M,, Accessed September 13, 2009
  34. ^ Record f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aging medicine,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35. ^ Grey, Aubrey D. N. J. de; Leonid Gavrilov, S. Jay Olshansky, L. Stephen Coles, Richard G. Cutler, Michael Fossel, S. Mitchell Harman. Antiaging Technology and Pseudoscience. Science. New Series. April 26, 2002, 296 (5568): 656. ISSN 0036-8075. JSTOR 3076556. PMID 11985356. doi:10.1126/science.296.5568.656a.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Deposi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ww.courthousenews.com, August 20, 2009
  37. ^ Binstock, Robert H. Anti-Aging Medicine: The History: Anti-Aging Medicine and Research: A Realm of Conflict and Profound Societal Implications (PDF).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4, 59 (6): B523–533 [September 13, 2009]. doi:10.1093/gerona/59.6.B5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年4月23日). 
  38. ^ Selling The Promise Of You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ver story Business Week March 20, 2006,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09
  39. ^ Turner, Leigh. Biotechnology, bioethics and anti-aging interventions.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May 1, 2004, 22 (5): 219–221. ISSN 0167-7799. PMID 15109806. doi:10.1016/j.tibtech.2004.03.008. 
  40. ^ Kamel, Nabil S; Julie Gammack, Oscar Cepeda, Joseph H Flaherty. Antioxidants and hormones as antiaging therapies: high hopes, disappointing results.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73 (12): 1049–1056, 1058. ISSN 0891-1150. PMID 17190308. doi:10.3949/ccjm.73.12.1049. 
  41. ^ Perls, Thomas T. Hope drives antiaging hype.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12, 73 (12): 1039–1040, 1044 [September 6, 2009]. ISSN 0891-1150. PMID 17190307. doi:10.3949/ccjm.73.12.10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8). 
  42. ^ Age Page: Beware of Health Scams.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eptember 3,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9月15日). 
  43. ^ Introduction to Anti-Aging Medic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09
  44. ^ Interview With Dr. Ronald Klatz. Interview. The Anti Aging Sourc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45. ^ Rudman D, Feller AG, Nagraj HS, Gergans GA, Lalitha PY, Goldberg AF, Schlenker RA, Cohn L, Rudman IW, Mattson DE. Effects of human growth hormone in men over 60 years old. N. Engl. J. Med. 1990, 323 (1): 1–6. PMID 2355952. doi:10.1056/NEJM199007053230101. 
  46. ^ Miller, Nicole L.; Brant R. Fulmer. Injection, Lig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The Search for the Glandular Fountain of Youth. 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07, 177 (6): 2000–2005 [September 17, 2009]. PMID 17509279. doi:10.1016/j.juro.2007.01.135. 
  47. ^ Klatz, Ronald. Grow Young with HGH: The Amazing Medically Proven Plan to Reverse Aging. Harper Paperbacks. 1998. ISBN 0-06-098434-1. 
  48. ^ Kim, M J; J E Morley. The hormonal fountains of youth: myth or reality?. 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 2005, 28 (11 Suppl Proceedings): 5–14. PMID 16760618. 
  49. ^ Arlene Weintraub. The Guru of Anti-Aging. Business Week. [September 6,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9月15日). 
  50. ^ Cummings, David E.; George R. Merriam. Growth Hormone Therapy in Adults.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2003, 54 (1): 513–533 [September 5, 2009]. ISSN 0066-4219. PMID 12471175. doi:10.1146/annurev.med.54.101601.152147. 
  51. ^ 存档副本. [201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52. ^ 存档副本. [201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53. ^ Liu, Hau; Dena M. Bravata, Ingram Olkin, Smita Nayak, Brian Roberts, Alan M. Garber, Andrew R. Hoffman. Systematic Review: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rowth Hormone in the Healthy Elderly (PDF). Ann Intern Med. January 16, 2007, 146 (2): 104–115 [September 3, 2009]. PMID 17227934. 簡明摘要. 
  54. ^ 54.0 54.1 Dan Childs. Growth Hormone Ineffective for Anti-Aging, Studies Say. ABC News. [September 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1). 
  55. ^ Alexopoulou O, Abs R, Maiter D. Treatment of adult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who, why and how? A review. Acta Clinica Belgica. 2010, 65 (1): 13–22. PMID 20373593. 
  56. ^ Ahmad AM, Hopkins MT, Thomas J, Ibrahim H, Fraser WD, Vora JP. Body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s with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effects of low-dose 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Clinical Endocrinology. June 2001, 54 (6): 709–17. PMID 11422104. doi:10.1046/j.1365-2265.2001.01275.x. 
  57. ^ Savine R, Sönksen P. Growth hormone – hormone replacement for the somatopause?. Hormone Research. 2000, 53 (Suppl 3): 37–41. PMID 10971102. doi:10.1159/000023531. 
  58. ^ 58.0 58.1 Bartke, Andrzej. Growth hormone and aging: A challenging controversy.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08, 3 (4): 659–665. ISSN 1176-9092. PMC 2682398可免費查閱. PMID 19281058. 
  59. ^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Can We Prevent Aging? Tip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September 17,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9月17日). 
  60. ^ Jenkins, P. J.; A. Mukherjee, S. M. Shalet. Does growth hormone cause cancer?. 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06, 64 (2): 115–121 [September 6, 2009]. ISSN 0300-0664. PMID 16430706. doi:10.1111/j.1365-2265.2005.02404.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6). 
  61. ^ 61.0 61.1 61.2 61.3 61.4 Wilson, Duff. Aging: Disease or Business Opportunity?. New York Times. April 15, 2007 [201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6). 
  62. ^ Brian Alexander. A Drug's Promise (or Not) of Youth. Los Angeles Times. July 9,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9月15日). 
  63. ^ Illinois Department of Professional Regulation Monthly Disciplinary report for December 2000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3. Illinois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 Professional Regulation, Accessed September 13, 2009
  64. ^ Perls, Thomas T.; Neal R. Reisman, S. Jay Olshansky. Provision or Distribution of Growth Hormone for "Antiaging": Clinical and Legal Issues (PDF). JAMA. October 26, 2005, 294 (16): 2086–2090 [September 6, 2009]. PMID 16249424. doi:10.1001/jama.294.16.208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年7月6日). 
  65. ^ Olshansky, S. Jay; Thomas T. Perl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Illegal Provision of Growth Hormone for "Anti-Aging" and Bodybuilding. JAMA. 2008, 299 (23): 2792–2794. PMID 18560007. doi:10.1001/jama.299.23.2792. 
  66. ^ Human Growth Hormone/Steroids Statutory Over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nited States Attorneys' Manual 1997, Accessed September 6, 2009
  67. ^ Warning Let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2,, Accessed September 6, 2009
  68. ^ 68.0 68.1 Benedict Cary Troubling Record for Anti-Aging Docto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Los Angeles Times May 8, 2000, Accessed September 22, 2009
  69. ^ Hull, Sarah. Doctors Group Says Wikipedia Defamed It. Courthouse News Service. September 1, 2009 [201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4). 
  70. ^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v. Wikime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itizen Media Law Project.
  71. ^ Judith Graham Legal dispute over anti-aging medicine en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hicago Tribune November 17, 2006, Accessed September 14, 2009
  72. ^ Olshansky SJ, Hayflick L, Carnes BA. Position statement on human aging.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August 1, 2002, 57 (8): B292–7. PMID 12145354. doi:10.1093/gerona/57.8.B2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7月19日). 
  73. ^ Official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Truth About Human Aging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5-02. 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 Issued June 2002, Accessed September 14, 2009
  74. ^ Zs.-Nagy, Imre. Is consensus in anti-aging medical intervention an elusive expectation or a realistic goal?.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09, 48 (3): 271–275. PMID 19269702. doi:10.1016/j.archger.2009.02.002. 

外部連結

[編輯]
Proponents
Critics
Newspaper articles
Academic and governmental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