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羞恥管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羞恥管理(英語:Stigma management)是指一個人在遭受社會羞辱、羞恥感明顯出現時,為了避免或減少來自人際關係歧視而採用的策略或行動。社會羞辱是指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疏遠或排擠等可能對人產生有害影響的情況,社會羞辱也被定義為「在社交中,人的身分或任何方面被貶低的情況[1]。」

類別

[編輯]

依據被歧視的目標和羞恥是否顯而易見,可以區分為有形或無形羞恥。

無形羞恥

[編輯]

無形羞恥(Invisible stigma)可以定義為「一個不易讓他人看見,但會造成個人在社會上貶值的特性 」,如性取向、性別認同、宗教信仰LGBT參與、未婚懷孕、輕重不等的疾病等。無形的社會身份會引發了一些不同的問題,相較於可見的社會身分,這些無形問題在不容易被探討。

當個人擁有一種無形羞恥,他們必須決定如何、何時顯露出這種羞恥。以及撇開他人是否已經知道的前提,事先設想:如果透露了他們的羞恥,其他人是否能夠接受?而當他受到他人針對無形目標的歧視,更必須立即決定是否要在人際關係中透漏這些無形的身分、價值或態度[2]。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決定,因為揭露自己無形的羞恥會產生正向[3]或負向[4]的不同結果,並會對個人的社會關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有形羞恥

[編輯]

有形羞恥(Visible stigmas)。面對有形特質的羞恥則是相反的狀況,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去減少緊張的對話或承認自己的某些特質並非常態。這些有形的羞恥出現時,人常常會使用一些補償性的戰略去面對,以減少人際關係中的歧視[5]

無形羞恥管理

[編輯]

一個擁有無形羞恥的人可以選擇傳遞或透露的策略,以便在他們的人際互動中管理自己的身分[4]

  • 跳過策略:不會向他人透露無形的羞恥,像是:製、隱瞞和自由裁量權。 
  • 揭露策略:是一種身份管理策略,會向他人披露或揭示自己的無形羞恥,例如:信號、規範化和差異化。

跳過策略

[編輯]

跳過策略(Passing)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文化表演」,這種表演是指「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其中一個成員偽裝成另一個成員,以享受為主導群體提供的特權[6]」。換句話說,透過簡單的選擇,決定不透露自己的的無形羞恥,換得群體的主導地位,即不會被歧視。 那些使用跳過策略的人必須經常留意社會線索,以避免意外洩露有關其隱藏身份的信息,並必須擔心來自大多數顯性群體的人都不會分享的線索[1]。人可能依賴於幾種不同的傳遞策略來隱瞞他們的無形羞恥。這些策略包括:製造、隱瞞和自由裁量權[7]

製造策略(Fabrication):是指故意提供關於自己的虛假信息(即說謊),以便隱藏自己的無形羞恥。個體使用這種欺騙手段的策略來創造一個假身份,以避免透露可能使他們受到歧視的特徵。在涉及女同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LGBT群體的研究中人,Woods發現了一種類似於假冒的策略,這種策略行為構建了一個假的異性戀身份,並成為一個製造策略的代表案例[8] 。使用這種製造策略的同志甚至可能在他們的同事面前假裝自己有一個異性戀伴侶。

隱瞞策略(Concealment):隱瞞策略指的是採取預防性措施,以防止他人發現能夠透露自身無形羞恥的個人特徵 。使用這種策略的人不會像使用製造策略的人積極地使用假象和欺騙策略,但他們仍然會積極並精心的保護自己並避免透露太多的個人信息。Woods在涉及同志的研究中確定了這是一種最簡單避免公開自己性身分的策略。

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又可稱為斟酌權,這個策略與隱瞞策略有一些微妙的差異,但它也同樣涉及到避免回答或透露那些具體關於他們無形羞恥的問題 。自由裁量權並不像其他兩種跳過策略那樣活躍,這種策略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難以捉摸,並且當談話涉及到自己有可能個歧視的身份時,會使用模糊的語言說話[9] 。這種策略與隱瞞策略的區別舉例是:一個非常願意向他人透露個人信息的人,但他也非常不願意討論那些可能與他無形羞恥相關的任何話題。

揭露策略

[編輯]

揭露策略(Revealing)指當一個人選擇向周圍的人公開一個無形羞恥時,他會選擇要在什麼情況下揭露這個羞恥;以及選擇揭露羞恥的程度多少[10]。例如:一個員工可以選擇向周圍會遇到的每個人透露自己的無形羞恥,或者他也可以會選擇只告訴一些他比較能將羞恥說得出口的少數人。人們可能使用幾種不同的策略來揭露他們的無形恥辱。這些策略包括:信號,規範和區分[10]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Goffman, E (1963). Stigm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 ^ Crocker J Major B Steele C in DT Gilbert ST Fiske G Lindzey (eds.) (1998). "Social stigm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Vol. 2). Boston, MA: McGraw-Hill.
  3. ^ Croteau, James M.; Anderson, Mary Z.; VanderWal, Bonnie L. Models of Workplace Sexual Identity Disclosure and Management.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008-10, 33 (5): 532–565. ISSN 1059-6011. doi:10.1177/1059601108321828 (英語). 
  4. ^ 4.0 4.1 Chaudoir, Stephenie R.; Fisher, Jeffrey D. The disclosure processes model: Understanding disclosure decision making and postdisclosure outcome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a concealable stigmatized ident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0, 136 (2): 236–256. ISSN 1939-1455. PMC 2922991可免費查閱. PMID 20192562. doi:10.1037/a0018193 (英語). 
  5. ^ Singletary, Sarah L.; Hebl, Michelle R. Compensatory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interpersonal discrimin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cknowledgments, increased positivity, and individuating inform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9, 94 (3): 797–805. ISSN 1939-1854. doi:10.1037/a0014185 (英語). 
  6. ^ Leary, Kimberlyn. Passing, Posing, and "Keeping it Real". Constellations. 1999-03, 6 (1): 85–96. ISSN 1351-0487. doi:10.1111/1467-8675.00122 (英語). 
  7. ^ Herek GM in GM Herek, JB Jobe RM Carney (eds.). Why tell if you are not asked? Self-disclosure, intergroup contact, and heterosexuals' 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Out in force: Sexual orientation and the military.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197–225. CS1 maint: Extra text: authors list (link)
  8. ^ Woods, JD. The Corporate Closet. New York, NY: Free Press. 1994. 
  9. ^ Chrobot-Mason D Button SB Declimenti JD. Sexual ident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 exploration of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Sex Roles. 2001, 45 (5/6): 321–336. doi:10.1023/A:1014357514405. 
  10. ^ 10.0 10.1 Clair, Judith A.; Beatty, Joy E.; Maclean, Tammy L. Out of Sight But Not Out of Mind: Managing Invisible Social Identities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01, 30 (1): 78–95. ISSN 0363-7425. doi:10.5465/amr.2005.1528143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