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4月26日) |
草原(英語:steppe),也叫乾草地,是以旱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一類草地生態系統[1],年降雨量一般為 35 毫米 ~ 550 毫米,草原有高等植物800多種,降雨量、植物種類都要比荒漠多許多。可為野生動物提供生存場所的地區。主要的草原分布於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中西部。
分類
[編輯]有典型草原(乾草地)、荒漠草原(極乾旱草地)、草甸草原(半乾旱草地)、森林草原(較濕潤)等多種類型,還有特殊的沙地疏林草原(較濕潤但表層乾旱)等特殊類群。
注意草甸草原不等同於草甸。另草原中可以有灌草叢,但草原並非主要由灌草叢構成的莽原。
簡介
[編輯]草原由大氣、土壤、生物等共同作用形成。其中,大氣溫度、降水量占主導地位。
發生在歐亞大陸內部,位於溫帶沙漠區的外緣,如中國蒙新諸省、中亞。歐俄南部及美國西部山麓平原等地。此內陸地區年中主賴夏季海洋季風及熱力對流而降雨,歐俄烏克蘭及中亞草原雨量冬期較多,乃受地中海氣旋之賜。
生態
[編輯]植物
[編輯]- 基本為地面芽植物,尤其叢生禾草,是群落的建造者。
- 地下芽植物,如根莖禾草、苔草,在不少草原(輕質土壤)上占優勢。
- 種子越冬的一年生植物,在地中海氣候的草原地區,有一類短生植物,常在春季繁茂發育,如球莖早熟禾、二花鬱金香等。
- 苔蘚、地衣、藻類也是草原上常見類群,位於地表,只利用土面、土壤表層的水、養分。
演替
[編輯]草原的發生可追溯到700萬年前。從中新世到第四紀中期,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青藏高原先後隆起,同時東部臨海地區隆升許多山地,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形成。地形的抬升阻擋了北大西洋、印度洋濕氣流東上,也減弱了太平洋濕氣流的西進,使中國北部逐漸寒冷、乾旱。中新世時期,中國乾旱區大致為稀樹草原,僅在部分山地形成了草原群落片段;中新世末,形成於山地的草原群落下降到平地,往東侵移。第四紀時期的冰期、間冰期交替,促進了南、北及山上、下植物的交流,逐漸奠定了現代草原的輪廓。
物質循環
[編輯]- 氮循環:共生固氮菌,特別是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對氮的輸入起重要作用。在適宜條件下,根瘤菌在人工草地上的年固氮量達100~300公斤/公頃。多數天然草地上豆科植物較少,盧多維奇氏蒿、纖細仙人掌等植物也能與根瘤菌共生。氮素可通過動物移動,植物收割、揮發、淋溶等流出損失。人為取走大量動植物產品,可使氮循環失衡。須施氮肥、種植豆科牧草增加氮素輸入。
- 氧循環:草原土壤中磷量,與氣溫密切聯繫。可利用的有機磷常超過無機磷。植物吸收的磷僅為一小部分。食草動物攝取的磷,約60%以上通過糞便排出,歸還土壤。大部分磷在有機物殘體中長期保存下來。分解者對磷的攝取近5倍於植物吸收量,有機磷的礦化量與磷的攝取量接近平衡。
世界各地的草原
[編輯]中國草原
[編輯]中國草原面積約31908萬公頃,約占全國面積的33.6%,可利用22434萬公頃,分布在中國西北部。從大興安嶺,經黃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東緣,至橫斷山脈劃一斜線,線以西為草原區,以東為農耕區。主要類型有溫帶草原和高山高原草原兩種。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甚至有科普性來源更為誇張地稱「草原上的植物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為主」,見草甸与草原有什么区别,附中国最美的十大草原.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3).。一般來說草原化荒漠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