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僑新村

座標23°08′24″N 113°17′06″E / 23.14012°N 113.285°E / 23.14012; 113.28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3°08′24″N 113°17′06″E / 23.14012°N 113.285°E / 23.14012; 113.285

華僑新村南邊的牌坊,於2000年建成[1]

華僑新村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住宅小區,位於越秀區華樂街道,面積約0.22平方公里,有花園式獨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1]。華僑新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大型華僑住宅區,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僑眷在此落地生根[2];也是廣州市人民政府首批推出的十四個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華僑新村東鄰黃花崗公園,西至淘金路,南起環市東路,北至廣深鐵路,由團結路、愛國路、光明路、和平路、友愛路五條自然街相互連通。

歷史

[編輯]

1954年8月,第一屆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籌建華僑新村的決議。起初是為了配合廣州城市建設,增加民房,並貫徹1954年7月中央僑務擴大會議關於「便利華僑建築房屋與興辦公益事業」的指示。隨後進行選址、徵地、測量、規劃和設計工作[3]。同年10月,市政府將白雲山南麓25萬平方米的土地劃為華僑新村的建設用地[4];11月,「廣州市華僑新村籌建委員會」正式成立[4]

1955年5月15日,時任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朱光親臨主持了奠基儀式,歸僑、僑眷兩千多人參加[3]。在奠基的時候,環市路還沒形成,先烈路還是「黃泥路」,附近唯一的建築是一棟電報大樓,後來成為了「籌委會」的辦公室[4]

華僑小學建成

1956年4月,包括有教學大樓、禮堂和學生宿舍的華僑小學,首先建成使用[3]。至1957年,華僑新村分甲、乙、丙、丁多種類型的獨院式住宅和集體公寓不斷建成,新村已具規模[3]。到1965年,共有177座獨立庭院、291座公寓建成[5]

文化大革命期間,因有「海外關係」,華僑幼兒園停辦;華僑小學遭破壞;禮堂上「華僑熱愛祖國」的刻字被砸爛。撥亂反正後,華僑學校開辦中學,幼兒園復辦,「華僑熱愛祖國」的刻字仿原樣重新安裝,村口被破壞的村名標誌重新佈置。[2][3]

1985年中,華僑新村人工湖被徵用填平。9月15日,廣州文化發展總公司與林增(香港)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在人工湖上興建25層高的廣州文化假日酒店[3]

2021年,華僑新村接受市政府的微改造,對道路、台階、圍牆外立面進行了改造翻新,也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開發出專屬於華僑新村服務小程序,實現智慧停車、無人機安防巡查。[6]

規劃與設計

[編輯]

華僑新村首期規劃建設用地25公頃。規劃設計將原是三個不同山形的小崗,即蜆殼崗、玉子崗和蟠龍崗,按三個小山崗地形高低起伏進行設計。規劃設計道路(包括車行道和人行道)約佔11%,2.75萬平方米;房屋基底面積約佔15%,3.7萬平方米;住宅花園空地約佔46%,11.5萬平方米;公共綠化地佔9%,2.5萬平方米;斜坡面積約佔12%,3萬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約佔7%,1.75萬平方米。據防火間距、衛生間的條件限定,二層獨院式住宅居多,新村用地寬裕。[3]

根據華僑的要求,住宅分甲、乙、丙、丁多種住宅式樣,接近於標準化[2]。建築造價不受嚴格限制,平均造價每平方米人民幣95元,集體公寓每平方米為67元[3]

在建築藝術上,採用角、線條、涼台和花池結合裝飾處理,以取得建築型體的大方美觀。新村首期規劃用地的土質情況,多系砂礫堅土,部分系堅土,少數是普通土質。一般安全荷載為19噸/平方米,基礎設計較為節約。[3]

評價

[編輯]

中國民主革命家何香凝在1959年探望華僑新村時,為華僑新村題詞「歸僑僑眷的幸福樂園」[3]。華僑企業家陳嘉庚稱讚華僑新村「選的地方好,建設得好,華僑小學辦得好」[3]。朱光在1959年為華僑新村賦詩:「廣州好,僑伯構新村,出國飽嘗漂泊苦,回鄉今喜物華春,美景樂天倫」[2]。2012年,華僑新村被中國國務院僑務辦授予「全國社區僑務工作明星社區」稱號[7]

相關人物

[編輯]

有不少藝術家和文學家曾在華僑新村里居住。馬師曾在1955年從香港回到廣州後就住在這裡,直到1964年去世[4]紅線女從1957年開始也在此定居[5]秦牧曾住在友愛路,莫伯治余本也曾住在這裡[4];《華商報》創辦人鄧文釗在此安家後,廖承志也曾多次來拜訪他[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衛靜雯, 王智汛, 李丹, 徐敏. 廣州的這些牌坊,你知道它們的故事嗎?. 信息時報. 2016-12-13 [202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2.2 2.3 李景源, 李景桐. 广州华侨新村风云录. 羊城晚報. 2013-07-08 [202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朱樸. 廣州華僑新村的興建. 《廣州文史》第四十五輯. 2008-09-16 [202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3)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4.2 4.3 4.4 4.5 华侨新村:闹市中的低调奢华. 廣州圖書館. 2009-09-01 [2020-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5. ^ 5.0 5.1 李警銳. 探访广州华侨新村:串联起如珍珠般侨眷历史. 人民網. 2016-08-31 [2020-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9) (中文(中國大陸)). 
  6. ^ 广州492个老旧小区完成微改造 惠及54万户家庭173万居民.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6). 
  7. ^ 林洪浩, 陳艷. 华侨新村、耀华社区获“全国侨务明星社区”. 廣州日報. 2012-02-29 [2020-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中文(中國大陸)). 

Template:東山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