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哈特曼
菲爾·哈特曼 | |
---|---|
出生 | 菲利普·艾德華·哈特曼 Philip Edward Hartmann 1948年9月24日 加拿大布蘭特福德 |
逝世 | 1998年5月28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恩西諾 | (49歲)
死因 | 槍殺 |
墓地 | 骨灰撒在聖卡塔利娜島的翡翠灣 |
國籍 | 加拿大裔美國人 |
教育程度 | 韋斯特切斯特高中 |
母校 | 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 |
職業 | 演員、配音演員、喜劇演員、圖形藝術家、編劇 |
活躍時期 | 1975–1998 |
配偶 |
|
兒女 | 2 |
菲利普·艾德華·「菲爾」·哈特曼(英語:Philip Edward "Phil" Hartman,出生時姓Hartmann,1948年9月24日—1998年5月28日)是加拿大裔美國男演員、喜劇演員、編劇兼圖形藝術家。哈特曼生於安大略的布蘭特福德,於1958年同家人移居美國。從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畢業並取得圖形藝術學位後,他為包括Poco和美國在內的多個樂團設計唱片封面。為了找到更大的創意發揮空間,他於1975年加入喜劇組合「The Groundlings」(意為「低級觀眾」[注 1]),接下來又同喜劇演員保羅·雷賓斯合作創作出皮·威·赫爾曼一角。哈特曼是1985年電影《荒唐小混蛋奇遇記》的編劇之一,還經常斯的節目《皮唯叔叔劇場》中亮相。
20世紀80年代末,哈特曼加入喜劇小品類綜藝節目《周六夜現場》並因此成名。他在節目中模仿其他名人的表演贏得讚譽,特別是對比爾·柯林頓總統的模仿。哈特曼一共參加8季《周六夜現場》的演出,在此期間樂於助人,讓節目保持正常運作,因此贏得綽號「膠水」,並於1989年獲黃金時段艾美獎肯定。1995年,哈特曼計劃製作自己的綜藝節目未果,然後開始在全國廣播公司情境喜劇《新聞廣播台》中擔當主演。他是《辛普森一家》第2至10季中的常客,飾演包括萊昂內爾·許茨、特洛伊·麥克盧爾在內的眾多角色,還出演過電影《家有貴客糗事多》、《鬼頭天兵》、《一路響叮噹》和《晶兵總動員》。
哈特曼曾兩度離婚,再於1987年娶了布琳·安達爾為妻,兩人共有兩個孩子。但是,部分受布琳的毒癮影響,兩人的婚姻出現裂痕。1998年5月28日,布琳在洛杉磯恩西諾的家裡槍殺正在睡覺的哈特曼後自殺,之後的幾週裡出現了一系列紀念哈特曼的活動。《娛樂周刊》的丹·斯尼爾森表示,「最不可能在早報上讀到的就是有關他的轟動性頭條新聞……他是個果斷決然的普通人,每個合作過的人都敬愛他。」[5]2012年,去世多年的哈特曼入選加拿大名人堂,又於2014年入選好萊塢星光大道。
早年經歷
[編輯]1948年9月24日[6][7],菲利普·艾德華·哈特曼在加拿大安大略的布蘭特福德出生[8]。他的父親叫魯珀特·羅比格·哈特曼(Rupert Loebig Hartmann),是位主要銷售建材的推銷員,母親叫多麗絲·瑪格里特·哈特曼(Doris Marguerite Hartmann),沃德爾(Wardell)是母親的娘家姓,兩人共有8個孩子,菲利普排行第4[9][10]。魯珀特和多麗絲都是天主教徒,並根據這一信仰養育孩子[6][11][12]。作為家裡排行居中的孩子,哈特曼覺得很難爭取到家人的關懷,為此他表示:「估計我是從自己家裡得不到想要的,所以就往別的地方尋找愛和關注」[8]。
1958年,哈特曼一家移居美國,但菲利普要到1990年才成為美國公民[13]。一家人先是在康乃狄克州過活,之後遷居太平洋海岸。菲利普在此就讀韋斯特切斯特高中,經常是班級上的小丑扮演者[8][6][7][14]。
高中畢業後,哈特曼進入聖莫尼卡城市學院學習藝術,但在1969年退學,成為某搖滾樂團巡演旅途上的技術員[8]。1972年,他又進入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學習圖形藝術,然後自主創業、自行經營,為包括Poco樂團和美國樂團在內的多個樂團一共設計了40多套唱片封面,還為克羅斯比、斯蒂爾斯和納什(Crosby, Stills & Nash)超級樂團設計廣告和商標[5][8][14][15]。20世紀70年代末,哈特曼首度亮相電視螢屏,參加了一期《約會遊戲》(The Dating Game)節目,他在節目中獲勝,但約會時對方並沒有前來[15]。
職業生涯
[編輯]事業早期:1975至1985年
[編輯]哈特曼獨自從事圖形藝術方面工作,經常通過口技之類表演自我娛樂[15]。之後他覺得有必要參與社交,於1975年開始參加加利福尼亞州即興喜劇團體「The Groundlings」開辦的夜間喜劇班,這時他已經27歲[7][12][14]。一次觀看劇團演出時,哈特曼情不自禁地走上舞台,同眾演員一起表演[6][15][16]。他通過重新設計劇團商標和商品來支付學習費用,經過多年的練習後終於正式加入劇團,到1979年時,已經成為節目中的明星之一[14]。
哈特曼與喜劇演員保羅·雷賓斯(Paul Reubens)成為朋友,兩人經常合作編寫劇本和喜劇素材。他們一起創作出皮·威·赫爾曼(Pee-wee Herman)一角,還開發了舞台節目《皮威秀》(The Pee-wee Herman Show),該節目從1981年開始在HBO電視台播映。[15]哈特曼在《皮威秀》中扮演卡爾船長(Captain Carl)一角,之後又在兒童節目《皮唯叔叔劇場》(Pee-wee's Playhouse)中回歸[15]。他和雷賓斯還在1980年電影《奇客和沖的下一部電影》(Cheech & Chong's Next Movie)中客串出鏡[12][17]。哈特曼是1985年電影《荒唐小混蛋奇遇記》(Pee-wee's Big Adventure)的編劇之一,並在片中客串出演一名記者[5][7]。由於缺少機遇,他曾在36歲那年考慮不再表演,但《荒唐小混蛋奇遇記》獲得的成功讓他得以重整旗鼓[18][19]。接下來,他和雷賓斯在創作方面都陷入低谷,為此哈特曼離開了皮威系列節目,尋找其他機遇[15][20][21]。
除了與雷賓斯合作的項目外,哈特曼還參與了多項配音工作,其中包括《藍色小精靈》、《百變雄師》、《史酷比的13個幽靈》(The 13 Ghosts of Scooby-Doo),並在《淘氣阿丹》(Dennis the Menace)中為亨利·米切爾(Henry Mitchell)和喬治·威爾遜(George Wilson)兩角配音[8]。此外,哈特曼在為廣告配音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經驗[16]。
《周六夜現場》:1986至1994年
[編輯]1986年,哈特曼在《東西戰爭》(Jumpin' Jack Flash)和《神勇三蛟龍》(¡Three Amigos!)兩部電影中出鏡,然後參加全國廣播公司綜藝節目《周六夜現場》的試鏡後入選成為節目演員和編劇[5]。他在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時表示,加入該節目主要是為了提高曝光率,增強自己的票房公信力,以便將來自行創作電影劇本[19]。哈特曼一共參加了8季《周六夜現場》的演出,主要以模仿秀聞名,先後出演過70多個角色。他在節目中的原創角色包括「肛門好記性廚師尤金」(Eugene, the Anal Retentive Chef)和解凍穴居人律師(Unfrozen Caveman Lawyer)[8]。他在台上模仿的人物包括法蘭克·辛納屈、隆納·雷根、艾德·麥克馬洪(Ed McMahon)、芭芭拉·布希、卻爾登·希斯頓、菲爾·多納休和比爾·柯林頓,其中又以模仿柯林頓的表演最廣為人知[5][22]。
哈特曼是在參加《今夜秀》演出時首度向公眾表演模仿柯林頓[23]。1993年見到柯林頓本人時,哈特曼說:「我想我欠您幾次道歉」[23],他之後還表示,自己有時會對模仿柯林頓感到一種「愧疚的刺痛感」[22]。柯林頓看起來並不介意,他還送給哈特曼一張自己簽名的照片,上面還寫著:「你不是總統,但在電視上演了一個,並且總的來說你還不錯。」[22]模仿總統時,哈特曼會仿照柯林頓嗓音中那種「輕微的沙啞」和「一點一頓的後鼻音」,還有總統在開始說話前經常會有的一種讓他人感覺更平易近人的手勢。哈特曼決定不在模仿柯林頓時佩戴假鼻子,覺得這樣會分散觀眾注意力。他選擇戴上假髮,將眉毛染成更明亮的顏色,再通過化妝讓鼻子更顯突出。[14]哈特曼模仿柯林頓最知名的表演段落之一是總統進入麥當勞餐館,通過將別人的食物吃掉來解釋自己的政策。編劇在排練時要求哈特曼吃得再多一些,到現場演出結束時,他已經吃得實在太多,幾乎連話都說不出來。[23]
據傑·摩爾的回憶錄《播出間的喘息》(Gasping for Airtime)記載,哈特曼在《周六夜現場》幕後被稱為「膠水」(the Glue),這是亞當·山德勒給他起的綽號[14][25]。但據《芝加哥太陽報》專職作家麥可·托馬斯(Mike Thomas)在哈特曼傳記《您可能還記得我:菲爾·哈特曼的生活和時代》(You Might Remember Me: The Life and Times of Phil Hartman)中記載,這個綽號是由經常和哈特曼同台演出的《周六夜現場》演員簡·霍克斯(Jan Hooks)所起[26]。哈特曼經常對節目的其他演員提供幫助,例如霍克斯的怯場問題就是在他的幫助下所克服[27]。《周六夜現場》主創人洛恩·麥可斯(Lorne Michaels)表示,「膠水」這一綽號主要是因為:「他在一定程度上讓節目能夠正常運作。他向每個人伸出援手,並且索取得極少。他總是不需要大家費什麼心思就有著良好的表現。」[11]麥可斯還稱,哈特曼是外界評論員「最不欣賞」的劇組成員,並稱讚他有在節目中同時出演5到6個角色的能力,無論這些角色只是配角還是非常顯著的人物[8]。1989年,哈特曼同《周六夜現場》的其他多位編一起獲黃金時段艾美獎綜藝、音樂或喜劇節目傑出編劇獎。他還曾於1987年獲該獎項提名,之後再於1994年獲綜藝或音樂節目傑出個人表演獎提名。[28]
隨著喬恩·拉威茨(Jon Lovitz)、丹尼斯·米勒(Dennis Miller)、簡·霍克斯和達納·卡維(Dana Carvey)相繼離開,哈特曼覺得自己「就象是個運動員,眼看昔日參加世界大賽的隊友們一個個經交易朝其它方向發展……看著他們離開真讓人難受,因為我覺得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正是我們整個團隊一起挽救了這個節目」[16]。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於1994年離開《周六夜現場》[22]。哈特曼曾計劃在1991年退出節目,但麥可斯說服他留下來提升知名度,他模仿柯林頓的表演達到了這一目標[16]。傑·雷諾曾邀請哈特曼共同主持《今夜秀》,但後者當時選擇留在《周六夜現場》[29][30]。為了挽留哈特曼,全國廣播公司承諾讓他擁有自己的喜劇/綜藝節目《菲爾秀》(The Phil Show)[22]。他計劃以「非常快節奏、活力十足的混合型節目,加上小品、模仿秀、寵物表演、才華展示」來「徹底改造綜藝節目的形式。」根據原本的計劃,哈特曼還將成為節目的執行製作人和首席編劇。[31]。但就在節目製作開始前,電視台認定綜藝節目不得人心,因此放棄了《菲爾秀》。哈特曼於1996年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很高興這個節目取消了,因為《菲爾秀》如果真的開播,他每周都不得不拼了老命地要想方設法讓節目成功。[22]1998年,他承認自己懷念之前參與《周六夜現場》的時光,但還是覺得從紐約轉戰南加州是更好的選擇[20]。
《新聞廣播台》:1995至1998年
[編輯]1995年,哈特曼成為國家廣播公司情境喜劇《新聞廣播台》(NewsRadio)的明星之一,在劇中飾演電台新聞主播比爾·麥克尼爾(Bill McNeal)。他覺得節目的劇本以及對群戲的應用引人入勝,因此同意參演[14][32],還開玩笑稱,自己可以本色出演麥克尼爾一角,只需要把「任何道德和品格」都丟掉就行了[20]。哈特曼每出演一集《新聞廣播台》可以獲得約5萬美元片酬[11]。雖然節目獲得評論界讚譽,但收視率始終不佳,以致一直受到取消的威脅。第4季節目結束後,哈特曼表示:「看起來我們的賣點有限,情況不容樂觀,而且將來也難以預料。」不過他還是有「99%的把握」劇集會拍第5季。[32]哈特曼曾公開批評國家廣播公司反覆更改《新聞廣播台》播出時段的做法,但他之後覺得自己不該這樣公開批評,「這只是情境喜劇,又不是腦科手術,不值得那麼大驚小怪的」[32]。之後《新聞廣播台》的確開播了第5季,但哈特曼在節目開拍前就已去世[33]。肯·塔克(Ken Tucker)讚揚哈特曼在劇中的表現,稱:「演技不及的演員……會把他(指哈特曼的角色麥克尼爾)演成類似《瑪莉·泰勒·摩爾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中泰德·巴克斯特(Ted Baxter)的人物,因為從字面上來看,比爾(·麥克尼爾)就是這麼一個人。但在哈特曼的詮釋下,比爾有了無限的可能,在一周又一周里,他以自我為中心、老謀深身、懦弱、過分拘謹,但又有著一種冒傻氣的膽量。」[34]1998年,哈特曼在身故之後仍憑《新聞廣播台》獲黃金時段艾美獎喜劇類傑出男配角獎提名,但最終不敵出演《歡樂一家親》的大衛·海德·皮爾斯(David Hyde Pierce)[28][35]。
《辛普森一家》:1991至1998年
[編輯]哈特曼先後參加過福克斯動畫系列劇《辛普森一家》52集節目的演出,為其中多個角色配音[5]。他在第2季第10集《巴特被車撞了》(Bart Gets Hit by a Car)中首度亮相,原計劃只是參加這1次演出,但他對參加該節目演出感到很愉快,劇組也為他編寫了更多的戲份。《辛普森一家》中的萊昂內爾·許茨和特洛伊·麥克盧爾兩個常見角色,以及其他多個一次性出場的人物和背景角色都是由哈特曼配音。[36]其中麥克盧爾是他最喜歡的角色[21],拍攝《新聞廣播台》進入劇間休息時,他經常用麥克盧爾的聲音來娛樂現場觀眾。哈特曼一度聲稱:「我最喜歡的粉絲就是特洛伊·麥克盧爾的粉絲。」[20]他還說:「這是我生命中唯一一件幾乎成為興趣愛好的工作,我純粹是因為喜歡而做」[37]。
哈特曼是《辛普森一家》劇組中很受歡迎的一員。劇集運作人比爾·歐克利(Bill Oakley)和喬希·溫斯坦(Josh Weinstein)都表示喜歡哈特曼的作品,在參與節目製作期間會儘量多讓他上場。為了讓哈特曼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兩人開發了第7季第19集《一條叫塞爾瑪的魚》(A Fish Called Selma),該集圍繞特洛伊·麥克盧爾展開,觀眾可以對該角色的人物背景有更多了解。[38]《辛普森一家》主創馬特·格勒寧表示,哈特曼屬於「理所當然」的人選,「因為他每次都能抓准笑點」[5],並且由他配音的每句台詞都能產生「最多的喜感」[39]。哈特曼去世前曾表示有興趣製作有關特洛伊·麥克盧爾的真人電影,《辛普森一家》的許多劇組人員也對項目很有興趣,並提議幫忙[40]。哈特曼「期待會有這部真人電影,來宣傳(麥克盧爾的)貝蒂·福特形象」[15],他最希望做到的事情就是拍出這部電影,為此還打算自掏腰包買下電影改編版權[21]。
其它作品
[編輯]1995年,哈特曼和辛巴達(Sinbad)共同出演《家有貴客糗事多》(Houseguest),這是他首度在電影中擔當主演[41]。他出演的其它電影包括《貪婪》(Greedy)、《尖頭外星族》(Coneheads)、《鬼頭天兵》(Sgt. Bilko)、《我娶了個連環殺手》(So I Married an Axe Murderer)、《CB4》、《一路響叮噹》、《魔女宅急便》(配音)和《晶兵總動員》(Small Soldiers),其中《晶兵總動員》是他出演的最後一部通過院線發行的電影[42][43]。與此同時,他更喜歡參與電視節目演出和製作[16]。除《周六夜現場》、《新聞廣播台》和《辛普森一家》外,他還出演過《宋飛傳》、《約翰·拉爾奎特秀》(The John Larroquette Show)、《達納·卡維秀》(The Dana Carvey Show),並在HBO的電視電影《危機四伏》(The Second Civil War)中扮演美國總統[23]。哈特曼在《歪星撞地球》(3rd Rock from the Sun)第3季最後1集飾演綁匪蘭迪(Randy),據稱該角色是特別為他創作,但他在節目尚未拍攝完成時就已去世。執行製片人特里·特納(Terry Turner)決定另找演員出演,將相應戲份重拍,稱「我對(哈特曼)有太強烈的敬意,無法去想什麼小聰明來避開這個真正的悲劇」[5]。哈特曼經出演電視廣告賺得相當大的財富[29],單憑Slice軟飲系列共4個廣告就有30萬美元[30]。他還出演過麥當勞和800受話人付費電話的廣告[44]。
哈特曼還創作過多部劇本,但都沒有製作成電影[29]。1986年,他開始為一部名為「Mr. Fix-It」(意為《修理先生》)的電影編寫劇本[19],於1991年完成終稿。勞勃·澤米基斯已簽約製作,吉爾·貝特曼(Gil Bettman)獲聘執導。據哈特曼介紹,劇本節目「有些像恐怖和喜劇相結合,就像《陰間大法師》和《推媽媽出火車》。」他還進一步表示,「這是個有關家庭四分五裂的美國噩夢。他們住在有毒傾倒場旁邊,用的水裡就有毒性,母親和兒子都瘋了,想要謀殺對方,父親的臉在片頭就因可怕的毀容整容被撕掉了。這些東西很沉重,但也有好的一面和積極向上的樂觀結局。」但是,澤米基斯無法取得製片公司的支持,項目因此告吹。[45]哈特曼之前在「The Groundlings」中出演的私家偵探奇克·哈扎德(Chick Hazard)一角也曾有機會發展成電影,但最終同樣未能實現[19]。
風格
[編輯]在他人眼裡,現實生活中的哈特曼就是個「普通人,而且從任何角度上來說,都是演藝界最低調、最正派的人之一」[47]。與之相比,哈特曼出演的角色卻是另一個極端,其中許多都是形象不佳、行事徒勞無功,或讓人感覺不快的人物,以及帶有喜劇色彩的惡棍[21]。哈特曼自己也表示,他出演的標準角色就是「怪人」,自己經常演的就是各種卑劣小人丟人現眼[15],這其中的實例包括萊昂內爾·許茨、特洛伊·麥克盧爾、比爾·麥克尼爾,以及《一路響叮噹》中的泰德·默爾汀(Ted Maltin)[21]。哈特曼很樂意出演這類角色,因為他「就是想要讓人覺得好笑,而壞蛋總趨向於如此,因為他們的各種小毛病都能讓人看個一清二楚」[21]。
哈特曼經常出演配角而非主角,對此他表示:「我在整個職業生涯里從來都不是巨星,但已經有了穩步發展,我就喜歡這樣」[22],而且「當2號或3號人物可以很放鬆,要是電影或電視節目反響很差,人們不會怪罪到你頭上」[15]。哈特曼在《周六夜現場》中屬於「實用型選手」,而且有「普通人的特點」,這使得他可以出演大部分小品,而且經常發揮獨特作用[14]。談及哈特曼在《周六夜現場》中的表現時,簡·霍克斯稱:菲爾從不競爭,而是以團隊為先。在我看來,出演配角都能表現得如此出色,這幾乎是他的特權。無論給角色多麼微不足道,他都不會介意[27]。他嚴肅對待演出,提前研究劇本。霍克斯還稱:「菲爾懂得傾聽。他知道如何看著你的眼睛,他知道及時抽身,讓他人發光發熱的重要性,而且會為他人捧揚。我覺得菲爾已經不僅僅是笑星,更是個真正的演員。」[27]影評人寶琳·卡爾(Pauline Kael)聲稱:「《周六夜現場》中的菲爾·哈特曼和簡·霍克斯是我所見最優秀的喜劇演員之一」[48]。
作家兼表演教練保羅·瑞安(Paul Ryan)對哈特曼的模仿秀做了研究。哈特曼首先會搜集一些打算模仿人物的視頻資料,然後仔細觀看,一直到他自信能夠在表演中完全體現出人物特點時為止。瑞安認為,哈特曼模仿秀最大的笑點在於,他能夠在表演中增加完美的著力點,這些著力點只有通過面對觀眾和其他演員表演來進行摸索和實踐才能找到[49]。哈特曼本人則形容自己所做的是「技術活」[14]。新聞工作者萊爾·哈里斯(Lyle V. Harris)稱,哈特曼表現出「演變成……他想要成為的任何人的罕見天賦」[50]。
肯·塔克這樣總結哈特曼的喜劇風格:「他能夠暫時性地讓觀眾誤以為他就是個正派人,但很快他就會眉毛一揚,輕快而諷刺地畫出點睛之筆——完全出人意料地把你逗樂。」[34]。哈特曼本人表示,他的風格源於男演員比爾·莫瑞:「他對我有很大影響……看到他在《魔鬼剋星》表演的那套虛情假意,然後又在《今天暫時停止》中故伎重演。我試著來模仿,但卻做不到,我做得還不夠好。不過,我發現了一些別的東西,所以從一種很病態的角度上來說,我對另一位喜劇演員模仿得很糟糕,但這卻成就了我的事業。」[15]
個人生活
[編輯]1970年,哈特曼和格雷琴·劉易斯(Gretchen Lewis)結婚,之後在1982年前的某個時間離婚。1982年哈特曼再婚,女方是房地產經濟人麗莎·斯特蘭(Lisa Strain),兩人的婚姻只持續了3年時間。斯特蘭在接受《人物》採訪時稱,哈特曼總是把自己隱藏在銀幕之後,離群索居,情感上也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讓人無法忍受。[11]哈特曼經相親結識了曾做過模特兒、很有抱負的女演員布里恩·奧姆達爾(Brynn Omdahl),兩人經過約1年的交往後於1987年11月結婚[6][11]。他們有兩個孩子,分別叫肖恩·哈特曼(Sean Hartman)和比爾根·哈特曼(Birgen Hartman)。兩人的婚姻存在困難,據稱,布里恩感覺受到丈夫事業成功的威脅,同時又對自己的事業不見起色深感沮喪,只是兩人都不願離婚。哈特曼一度考慮退休來挽救婚姻。[11]他試著給布里恩尋找表演機會,但她卻變得越來越依賴毒品和酒精,先後多次進入戒毒所[6]。哈特曼和《周六夜現場》的同事簡·霍克斯有親密友誼,布里恩有時取笑兩人「在一定程度上」就像夫妻[27]。
與哈特曼一起主演《新聞廣播台》的史蒂芬·魯特認為,哈特曼似乎一直都保持著入戲狀態,以至於真正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不過,他還是覺得哈特曼是個顧家的男人,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51]空餘時間裡,哈特曼喜歡駕駛、飛行、帆船、射擊以及彈奏吉他[5][6]。
逝世
[編輯]1998年5月27日晚,布里恩·哈特曼與製片人兼編劇克里斯汀·贊德在洛杉磯恩西諾(Encino)的一家義大利餐館就餐。據贊德表示,當時布里恩「心智正常」。回到附近的家裡後,布里恩和丈夫發生「激烈」爭吵,因為哈特曼表示,如果布里恩再吸毒,自己就會離開她,說完後就上床睡覺了[11]。哈特曼入睡後,布里恩於凌晨3點前不久拿著一把.38口徑手槍走進來,開槍擊中哈特曼3次,其中頭上兩槍致命,還有一槍打在側身[11]。之後的驗屍結果表明,布里恩此前不但喝醉了酒,還剛吸食過古柯鹼[52]。
布里恩開車前往朋友羅恩·道格拉斯(Ron Douglas)家裡,告訴對方自己殺害了哈特曼,但道格拉斯起初並不相信她的話。兩人接下來分別開車前往哈特曼家中,然後布里恩又打電話給另一個朋友,告訴對方自己剛剛謀殺親夫。[11][53]看到哈特曼的屍體後,道格拉斯於早上6點20分撥打911電話報警,警方隨後趕到,將道格拉斯和哈特曼夫婦的兩個孩子護送出去,布里恩這時已把自己反鎖在臥室,然後開槍打中頭部自殺[11][54]。
洛杉磯警察局表示,哈特曼的死是由「家庭不和」導致[55]。據一位朋友表示,布里恩「難以克制她的怨氣……她會通過發脾氣來獲得他人注意」[56]。哈特曼夫婦的一個鄰居在接受CNN記者採訪時稱,兩人的婚姻問題「一直在積累,但我沒想到會發展成這步田地。」男演員斯蒂夫·古根伯格稱,哈特曼夫婦是「非常快樂的情侶,而且他們看起來總是保持著良好的平衡。」[54]
布里恩殺人並自殺前正在服用抗抑鬱藥物舍曲林,她的弟弟格雷戈里·奧姆達爾(Gregory Omdahl)於1999年發起訴狀,起訴該藥製造商輝瑞,以及外甥的心理醫生亞瑟·索羅斯基(Arthur Sorosky),當年正是索羅斯基向布里恩提供了舍曲林的樣品[57]。曾與哈特曼在《周六夜現場》中合作的朋友喬恩·拉威茨指控曾和哈特曼共同出演《新聞廣播台》的安迪·迪克令布里恩再度接觸到古柯鹼,導致她復吸並出現精神崩潰。迪克則稱自己對布里恩的情況一無所知。[58]2006年,拉威茨聲稱迪克曾在某餐館找上自己,稱「我把菲爾·哈特曼的詛咒套到你身上,你就是下一個要死的人。」[59][60]2007年,拉威茨和迪克還在洛杉磯的歡笑工廠喜劇俱樂部發生進一步爭吵[60]。迪克堅稱自己在哈特曼被殺一事上沒有任何過錯[58]。
哈特曼的兩個孩子由布里恩的妹妹凱薩琳(Katharine)和妹夫邁克·賴特(Mike Wright)養大[53]。哈特曼的遺囑規定,兩個孩子都會在25歲後獲得繼承的遺產,他的財產總價值估計有123萬美元[53]。根據哈特曼的遺志,他的屍體經火化處理,骨灰撒在聖卡塔利娜島的翡翠灣[53][61]。
反響
[編輯]哈特曼的死引起好萊塢的廣泛哀悼。國家廣播公司高管唐·奧爾邁爾(Don Ohlmeyer)稱,哈特曼「幸運地擁有極大的天賦,能夠創造出許多讓人們為之歡笑的角色。每個曾有幸與菲爾共事的人都知道,他讓人感到非常溫暖,是真正的專業人士和忠實的朋友」[54]。古根伯格對哈特曼的死感到震驚,史提夫·馬丁稱哈特曼是個「非常風趣、非常快樂的人」[54]。馬特·格勒寧稱他「大師」[5],導演喬·丹特(Joe Dante)表示:「他屬於人們做夢都想和他合作的那種人。我還不知道有任何人會不喜歡他」[47]。《娛樂周刊》的丹·斯尼爾森(Dan Snierson)總結認為,「最不可能在早報上讀到的就是有關他的轟動性頭條新聞……他是個果斷決然的普通人,每個合作過的人都敬愛他」[5]。2007年,《娛樂周刊》在評選史上最偉大的電視形象時將哈特曼排在第87位[62],《美信》則稱哈特曼是《周六夜現場》歷史上最傑出的表演者[63]。
哈特曼逝世當天,《辛普森一家》的排練予以暫停,當晚「The Groundlings」也沒有演出[5]。《新聞廣播台》第5季第1集《比爾繼續前行》(Bill Moves On)中安排哈特曼的角色比爾·麥克尼爾因心臟病發去世,其他角色則在節目中追憶他的一生。拉威茨從下一集開始加入節目,成為哈特曼的繼任人選[33]。1998年6月13日,《周六夜現場》播出特別節目,紀念哈特曼在以往節目中的表現[64]。《辛普森一家》劇組沒有另找配音演員,而且安排哈特曼的角色退出節目[39],角色最後1次出場的第10季第10集《母親巴特》(Bart the Mother)也在字幕中說明節目是向菲爾·哈特曼致敬[33],他參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晶兵總動員》也是如此[65]。
哈特曼去世前正準備為《飛出個未來》中的扎普·布蘭尼根(Zapp Brannigan)一角配音,該劇是格勒寧繼《辛普森一家》後製作的第1部動畫系列劇,這個角色也是專為哈特曼創作[66]。哈特曼去世後,《飛出個未來》的主角起名菲利普·J·弗萊來紀念他,布蘭尼根一角改由比利·維斯特(Billy West)配音[66]。執行製片人大衛·科恩(David X. Cohen)稱讚維斯特在角色上的發揮[67],但維斯特之後表示,他特意調整了扎普的聲音,以求更貼近哈特曼的預期描繪[66]。哈特曼還計劃與拉威茨一起參演獨立電影《豬和玫瑰的日子》(The Day of Swine and Roses),該片原訂於1998年8月開始製作[5]。
哈特曼的弟弟約翰·哈特曼(John Hartmann)和Laugh.com網站合作,於2002年發行專輯《平板電視》(Flat TV),其中包含哈特曼在20世紀70年代錄製的喜劇小品選段,專輯發行前,這些小品一直都存儲起來沒有與觀眾見面。約翰對此表示:「我把這些拿出來,因為我想用我的一生來實現他的夢想。這張(唱片)正是我哥哥在做他鍾愛的事業。」[68]2013年,麥可·赫姆肖特(Michael "Ffish" Hemschoot)的動畫公司工人工作室選中《平板電視》,打算將之改編成動畫片[69][70]。該公司合伙人麥可·史考特(Michael T. Scott)將哈特曼1997年寫給他的親筆信張貼到網上,哈特曼的另一個兄弟保羅·哈特曼(Paul Hartmann)看到後開始與史考特通信往來,將《平板電視》搬上螢屏的構想由此誕生[71]。
2007年,亞歷克斯·史蒂文斯(Alex Stevens)在Facebook上發起宣傳活動,呼籲將哈特曼列入加拿大名人堂,活動得到保羅·哈特曼的支持[72][73]。活動獲得眾多宣傳渠道支持,天狼星XM廣播公司歡笑來襲頻道的本·邁納(Ben Miner)宣布以2012年4月來向哈特曼致敬。活動最終取得成功,哈特曼於2012年9月22日入選名人堂,保羅到場代替領獎。[74][75]2013年6月,有報道稱哈特曼位於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星星將於2014年8月26日揭幕[76][77]。此外,加拿大喜劇獎還將一座特別獎命名為菲爾·哈特曼獎,從2012年的第13屆加拿大喜劇獎開始頒發,旨在授予「有助改善加拿大喜劇社區的人」[78]。2015年,《滾石》雜誌評選《周六夜現場》40年歷史上的10大明星演員,哈特曼在全部141名演員中排名第7[79]。
另據報道,哈特曼還對比爾·哈德和麥可·邁爾斯的表演產生影響。[80][81]
作品年表
[編輯]電影
[編輯]年份 | 片名[42] | 角色 | 注釋 |
---|---|---|---|
1980 | 《銅鑼秀大電影》 | 機場持槍男子 | 列出的姓名為「Phil Hartmann」(姓氏最後多了個字母「n」,和他出生時的姓氏相同) |
1980 | 《奇客和沖的下一步電影》 | 背景人物,客串出鏡 | |
1982 | 《喧囂》 | 記者 | 列出的姓名為「Phil Hartmann」 |
1984 | 《目標正前方》 | 喬·芝加哥 | |
1985 | 《小混蛋歷險記》 | 記者 牧牛員 |
還是影片的編劇之一 |
1986 | 《最後的度假勝地》 | 讓-米歇爾 | |
1986 | 《東西戰爭》 | 弗萊德 | 列出的姓名為「Phil E. Hartmann」 |
1986 | 《神勇三蛟龍》 | 山姆 | 列出的姓名為「Phil E. Hartmann」 |
1987 | 《盲目約會》 | 泰德·戴維斯 | |
1987 | 《電器小英雄》 | 空調 吊燈 |
配音 |
1987 | 《月亮中的亞馬遜女人》 | 棒球解說員 | |
1989 | 《佛萊切還活著》 | 布萊公司經理 | |
1989 | 《如何進入大學》 | 本內迪克斯 | |
1990 | 《兩男一女三逃犯》 | 哈爾·愛迪生 | |
1993 | 《重載武器》 | 戴維斯警官 | |
1993 | 《CB4》 | 維吉爾·羅賓遜 | |
1993 | 《尖頭外星族》 | 馬拉克斯 | |
1993 | 《我娶了個連環殺手》 | 約翰·「維姬」·詹森 | |
1994 | 《貪婪》 | 弗蘭克 | |
1994 | 《時空大聖》 | 湯姆·摩根 | 配音 |
1995 | 《小鬼破壞組》 | 推銷員 | |
1995 | 《家有貴客糗事多》 | 加里·揚 | |
1995 | 《全家救星》 | 播音員 | 未列名 |
1996 | 《鬼頭天兵》 | 柯林·索恩少校 | |
1996 | 《一路響叮噹》 | 泰德·默爾汀 | |
1998 | 《魔女宅急便》 | 吉吉 | 去世後發行 |
1998 | 《晶兵總動員》 | 菲爾·菲浦 | 去世後發行 |
1998 | 《聖誕之歌》 | 昌西[82] | 配音 去世後發行 |
電視
[編輯]年份 | 節目名稱[42] | 角色 | 注釋 |
---|---|---|---|
1979 | 《史酷比和史夸比》 | 配音 | |
1980 | 《六點的蠢事》 | 無名角色 | |
1981 | 《皮威秀》 | 卡爾船長 萊克羅克先生 |
也是節目的編劇 |
1981 | 《藍色小精靈》 | 配音 | |
1983 | 《流行搖滾遊戲》 | 報幕員 | |
1983 | 《杜克斯一家》 | 多個角色 | 配音 參演7集 |
1984 | 《百變雄師》 | 配音 | |
1984 | 《夏威夷神探》 | 播音員 | 第5季第4集:《加伍德·哈德爾的遺產》 |
1985 | 《史酷比的13個幽靈》 | 配音 | 第1季第9季:《了不起的史酷比》 |
1985 | 《傑森一家》 | 學校巡邏機器人 執行副總裁 |
第2季第38集:《男孩喬治》 |
1986 | 《淘氣阿丹》 | 亨利·米切爾 喬治·威爾遜 多個角色 |
配音 第1季後由莫里斯·拉馬奇取代 |
1986–1987 | 《皮唯叔叔劇場》 | 卡爾船長 | 劇集常規角色,但在第1季後退出 |
1986–1994 | 《周六夜現場》 | 多個角色 | 還擔任編劇 主要演員,出演155集,兩次擔任主持人 |
1987 | 《唐老鴨俱樂部》 | 弗萊船長 | 配音 第1季第56集《守財奴的寵物》 |
1988 | 《萬能神童》 | 配音 | |
1990 | 《阿比阿弟暢遊鬼門關》 | 配音 | 第1季第1集:《酸甜中國冒險記》 |
1990 | 《電視之上》 | 多個角色 | 第1季第13集:《M. Superior》(無譯名) |
1990 | 《航空小英雄》 | 艾斯·倫敦 | 配音 第1季第56集:《加大馬力》 |
1990 | 《格雷夫戴爾高中》 | 配音 | |
1990 | 《迷你樂一通》 | 奧克泰維斯 | 配音 第1季第45集:《鯨魚故事》 |
1991 | 《地球超人》 | 俄國大使迪米特里/電視記者 | 配音 第2季第1集:《心靈污染》 |
1991 | 《空巢》 | 蒂姆·康奈爾 | 第3季第18集:《誰來晚餐》 |
1991 | 《狡猾飛天德》 | 帕迪瓦克 | 配音 第1季第56集:《香蕉大腦先生的困擾》 |
1991 | 《特別勝利》 | 麥可·呂滕 | 電視電影 |
1991–1998 | 《辛普森一家》 | 特洛伊·麥克盧爾 萊昂內爾·許茨 其他多個角色 |
配音 常見客串明星,出演52集。 《母親巴特》在他去世後播映 |
1991–1993 | 《小小湯姆與傑利》 | 獄卒卡爾 | 配音 |
1992 | 《魚警》 | 貝斯督察員 | 配音 第1季第2集:《活魚出水》 |
1992 | 《帕克·劉易斯不能輸》 | 菲爾·戴爾蒙德 | 第3季第9集:《劉易斯和兒子》 |
1992 | 《伊克貓》 | 神經猴 神經兔 |
配音 第1季第4集《伊克大戰飛碟》 第1季第6集:《皮毛角》 |
1993 | 《黎明》 | 禁慾廣告中的男子 | 電視電影,未列名 |
1993 | 《瘋狂動畫》 | 主播丹 | 配音 第1季第41集:《廣播滋擾》 |
1993 | 《聖誕前日12天》 | 配音 | 電視電影 |
1993 | 《拉里·桑德斯秀》 | 以真實身份出鏡 | 第2季第4休:《追獵者》 |
1994 | 《評論家》 | 阿道夫·希特梅克 伯尼·沃瑟曼 吹牛教授 |
配音 第1季第6集:《獲獎心切》 |
1995 | 《馬丁·肖特秀前傳》 | 多個角色 | |
1995 | 《約翰·拉爾奎特秀》 | 奧托·弗里德林 | 第3季第4集:《流動盛宴》 |
1995 | 《今夜對話迪克·迪特里克》 | 岡瑟·約翰 | 第1季第23集:《尋找非法外僑明星》 |
1995–1998 | 《新聞廣播台》 | 比爾·麥克尼爾 | 主要演員,出演75集。 哈特曼在第4季結束,第5季尚未播出時去世。 |
1996 | 《達納·卡維秀》 | 拉里·金 | 第1季第3集:《The Mountain Dew Dana Carvey Show》(無譯名) |
1996 | 《卡羅琳進城》 | 主持人 | 第2季第2集《卡羅琳和信》;未列名 |
1996 | 《萊恩和史丁比》 | 俄羅斯電影放映報幕員 小丑希德 |
配音 第5季第2集:《銷售仇恨》 第5季第4集:《史丁比的龐物,萊恩的大腦》 |
1996 | 《宋飛傳》 | 電話中的男子 | 配音 第8季第5集:《包裹》;未列名 |
1996和1998 | 《歪星撞地球》 | 菲利普 蘭迪 |
第1季第7集《孤獨的迪克》;第3季第27集:《吃、喝、迪克、瑪麗》 |
1997 | 《危機四伏》 | 美國總統 | 電視電影 |
1999 | 《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每個孩子的童話》 | 遊戲節目主持 | 配音 第6季第4集《皇后的南丁格爾》 最後錄製的演出,去世後播映。 |
電子遊戲
[編輯]年份 | 名稱 | 角色 |
---|---|---|
1997 | 《辛普森一家:虛擬春田鎮》 | 特洛伊·麥克盧爾 萊昂內爾·許茨[83] |
1998 | 《布拉斯托》 | 布拉斯托隊長[84] |
注釋
[編輯]- ^ 這個詞源自威廉·莎士比亞悲劇《哈姆萊特》第三幕(ACT III)第二場(SCENE II)《城堡中的廳堂》(Elsinore. hall in the Castle),原文為「O, it offends me to the soul to hear a robustious periwig-pated fellow tear a passion to tatters, to very rags, to split the ears of the groundlings, who for the most part are capable of nothing but inexplicable dumbshows and noise.」[1]。譯文為:「啊!我頂不願意聽見一個披著滿頭假髮的傢伙在台上亂嚷亂叫,把一段感情片片撕碎,讓那些只愛熱鬧的低級觀眾聽了出神,他們中間的大部分是除了欣賞一些莫名其妙的手勢以外,什麼都不懂。」譯文參考自《哈姆萊特》中英文對照全譯本。[2][3][4]。
參考資料
[編輯]- ^ Shakespeare's Audience: The Groundlings. Shakespeare-online.com. 2000-08-20 [2015-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5).
- ^ 第二场 城堡中的厅堂.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透過爾雅教育導航.
- ^ 第二场 城堡中的厅堂.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透過英語論文網.
- ^ 錢學格. 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下).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透過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Snierson, Dan. Man Of A Thousand Voices.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8-06-12 [2015-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2).
- ^ 6.0 6.1 6.2 6.3 6.4 6.5 6.6 Parish, James Robert. The Hollywood Book of Scandals: The Shocking, Often Disgraceful Deeds and Affairs of More Than 100 American Movie and TV Idols.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2004: 212–213. ISBN 0-07-142189-0.
- ^ 7.0 7.1 7.2 7.3 V. Harris, Lyle. Phil Hartman: An appreciation – he became anybody he wanted. 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1998-05-29: F01.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Profile: Phil Hartman. CBS News. 1998-05-28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6).
- ^ Mike Thomas. YOU MIGHT REMEMBER ME: The Life and Times of Phil Hartman. St. Martin's Press. [2015-08-12]. ISBN 97812500279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6) –透過macmillan.
- ^ Newanc -> Canada -> Born-1915 -> Ha -> Hartmann family -> Rupert Hartmann - Index. MyTrees.com. Fficiency Software, Inc. [2015-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Tresniowski, Alex. Beneath the Surface. People. 1998-06-15 [2015-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3).
- ^ 12.0 12.1 12.2 Knutzen, Eirik. TV book. Boston Herald. 1997-06-29: TV 11.
- ^ Mashberg, Tom. As Clinton goes, so goes Phil Hartman. The Boston Globe. 1992-11-29.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Rice, Darcy. 100 Flavors of Vanilla. Orange Coast Magazine. 1996-08: 34–40.
-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Phil: The Jerky Guy. Canoe. 1996-12-01 [2015-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2).
- ^ 16.0 16.1 16.2 16.3 16.4 Rosenthal, Phil. 'SNL's' Grand Old Man—With Friends Gone, Hartman Prepares To Make His Exit. Los Angeles Daily News. 1993-11-23: L1.
- ^ Short, Christopher. Playhouse Party – Cartoon Network reanimates Pee-wee Herman Hartman then co-wrote the script of the 1985 feature film. The Gazette. 2006-07-11: Life 1.
- ^ Thomas, Bob. 'No spikes, no sudden downfalls':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 for Phil Hartman. The Hamilton Spectator. 1995-08-22: D3.
- ^ 19.0 19.1 19.2 19.3 Four New Faces on 'Saturday Night'. Los Angeles Times. 1986-09-30: 44.
- ^ 20.0 20.1 20.2 20.3 Rohan, Virginia. Out of the Bottle—Along With Many Amusing Characters, Phil Hartman of 'Newsradio' Unleashes the Rare Exception. The Record. 1998-02-24: Y-01.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Strickler, Jeff. Nice guy Phil Hartman loves playing weasels. Star Tribune. 1996-11-26: 01E.
-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Freeman, John. 'NewsRadio's' McNeal livin' it up as despicable cad. San Diego Union-Tribune. 1996-03-08: E-1.
- ^ 23.0 23.1 23.2 23.3 23.4 Bark, Ed. Hartman was actor who put on many faces—Impersonation of Clinton among most memorable.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1998-05-29: 25A.
- ^ Reimink, Troy. Political impersonations always a hit on 'Saturday Night Live'. The Grand Rapids Press. 2008-10-18: A2.
- ^ Mohr, Jay. Gasping for Airtime. Hyperion. 2004: 164. ISBN 1-4013-0006-5.
- ^ Thomas, Mike. You Might Remember Me: The Life and Times of Phil Hartman First. New York, NY: St. Martin's Press. 2014-09: 1. ISBN 978-1-250-02796-2.
- ^ 27.0 27.1 27.2 27.3 Bianculli, David. 'SNL' Co-Star Remembers Her Hartman. New York Daily News. 1998-06-12 [2011-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9).
- ^ 28.0 28.1 Phil Hartman: AWARDS & NOMINATIONS. Emmys.org.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 Sciences. [2015-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2).
- ^ 29.0 29.1 29.2 Hartmann, John. Interview. 訪談 with Larry King. 2003-02-20. Larry King Live. CN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 30.0 30.1 Boss, Kitt. Phil Hartman Makes Like A Primo Pitchman. The Seattle Times. 1992-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2).
- ^ Tribune Media Services. Hartman's Departure Spawns Variety Show. Sun-Sentinel. 1994-07-31: 10.
- ^ 32.0 32.1 32.2 McDaniel, Mike. Good News/Phil Hartman brings back the Titanic on 'NewsRadio'. Houston Chronicle. 1998-08-11: 1.
- ^ 33.0 33.1 33.2 Rohan, Virginia. Tributes To A Star And His Voices. The Record. 1998-09-23: Y8.
- ^ 34.0 34.1 Tucker, Ken. Hartman Remembered.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8-05-29 [2015-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3).
- ^ Millman, Joyce. Blue glow. Salon.com. 1998-06-23 [2009-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8).
- ^ Groening, Matt; Brooks, James L.; Jean, Al; Cartwright, Nancy. (2003). Commentary for "Bart the Murderer", in The Simpsons: The Complete Third Season [DVD]. 20th Century Fox.
- ^ No raise...no big deal. Houston Chronicle. 1998-05-11: 1.
- ^ Weinstein, Josh; Oakley, Bill; Silverman, David; Goldblum, Jeff. (2006). Commentary for "A Fish Called Selma", in The Simpsons: The Complete Seventh Season [DVD]. 20th Century Fox
- ^ 39.0 39.1 Groening, Matt. Fresh Air. 訪談 with Terry Gross. 2004-12-29 [2015-08-15]. National Public Radio. WHYY-FM. Philadelphi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 ^ Oakley, Bill. The Simpsons The Complete Seventh Season DVD commentary for the episode "Homerpalooza" (DVD). 20th Century Fox. 2006.
- ^ Vancheri, Barbara. Hartman, Sinbad Play it for Laughs in 'Houseguest'.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94-05-29: C-14.
- ^ 42.0 42.1 42.2 Phil Hartman Filmography. New York Times. [2015-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 ^ Philpot, Robert. 1998's top closing moments. Fort Worth Star-Telegram. 1998-12-06: Arts 1.
- ^ Millman, Joyce. Phil Hartman 1948–1998. Salon.com. 1998-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4).
- ^ 'SNL' Co-star Looking For Studio. Tribune Media Services. 1991-10-09: 5E.
- ^ Cartwright, Nancy. My Life as a 10-Year-Old Boy. New York City: Hyperion. 2000: 71. ISBN 0-7868-8600-5.
- ^ 47.0 47.1 Kushman, Rick. His Intellect, Humanity Set Hartman Apart. Sacramento Bee. 1998-05-29: A18.
- ^ Brantley, Will (編). Conversations with Pauline Kael.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6: 137. ISBN 0-87805-899-0.
- ^ Ryan, Paul. The Art of Comedy: Getting Serious About Being Funny. Watson-Guptill. 2007: 168. ISBN 978-0-8230-8467-8.
- ^ Harris, Lyle V. Whatever the role, he made it funny: Phil Hartman 1948–1998. The Hamilton Spectator. 1998-05-30: W11.
- ^ Snauffer, Douglas. The Show Must Go On: How the Deaths of Lead Actors Have Affected Television Series. McFarland. 2008: 162. ISBN 978-0-7864-3295-0.
- ^ Coroner: Hartman's wife on drugs, drunk. CNN. 1998-06-08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4).
- ^ 53.0 53.1 53.2 53.3 Police say Hartman's wife told friends about shooting. CNN. 1998-06-02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 54.0 54.1 54.2 54.3 Phil Hartman, wife die in apparent murder–suicide. CNN. 1998-05-28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 ^ Police: 'Domestic discord' behind Hartman slayings. CNN. 1998-05-28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3).
- ^ Hartman's friends, fans ask: 'What went wrong?'. CNN. 1998-05-29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4).
- ^ Makers of Antidepressant Sued In Hartman Deaths. The Times Union. 1999-05-29: A2.
- ^ 58.0 58.1 Dick, Andy. Interview. 訪談 with Tom Green. 2007-07-23. Tom Green's House Tonight. TomGreen.com.
- ^ 'Hartman Hex' Led to Lovitz-Dick Dustup. CBS News. 2007-07-18 [201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8).
- ^ 60.0 60.1 Lovitz, Jon. Interview. 訪談 with Larry King. 2007-07-20. Larry King Live. CN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 Family members hold private memorial for Hartmans. CNN. 1998-06-05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9).
- ^ Greatest TV Icons: Nos. 100–51.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3-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The Best Saturday Night Live Performers. Maxim. [200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1).
- ^ SNL Salutes Hartman. The Plain Dealer. 1998-06-13: 3E.
- ^ Small Soldiers (1998).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
- ^ 66.0 66.1 66.2 Keller, Joel. Billy West: The TV Squad Interview. TV Squad. 2006-06-15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2).
- ^ Cohen, David X.; Groening, Matt (2002). Commentary for "Love's Labors Lost in Space", in Futurama: Season 1 [DVD]. 20th Century Fox
- ^ Hartman's brother releases posthumous CD. The Hamilton Spectator. Associated Press. 2002-12-13: D06.
- ^ Adams, Erik. Phil Hartman’s Flat TV lets the late comic performer voice one final cartoon. Onion Inc.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2).
- ^ Worker Studio. Phil Hartman's Flat TV, Comedy Album In Development as Animated Film at Worker Studio. Worker Studio LLC. [2013-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Cangialosi, Jason. From Fan Letter to Feature Film: 'Phil Hartman's Flat TV'. Yahoo!. 2013-07-29 [201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Gamble, Susan. No star yet for Hartman. Brantford Expositor.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
- ^ Kaplan, Ben; Hartmann, Paul. First Person: A brother's quest to enshrine Phil Hartman on Canada's Walk of Fame. National Post. 2010-03-26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2).
- ^ Wong, Tony. Phil Hartman: Comedian gets a star on Canada’s Walk of Fame. The Toronto Star. 2002-06-19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Patch, Nick. Randy Bachman, Sarah McLachlan, Phil Hartman get stars on Canada's Walk of Fame. CTV News (The Canadian Press). 2012-09-23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 Tepper, Allegra. Walk of Fame Announces 2014 Honorees. Variety. 2013-06-20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8).
- ^ Hartman To Get Star On Hollywood Walk Of Fame. CBS. 2014-08-23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2).
- ^ Phan, Rachel. Cancelled series Michael: Tuesdays & Thursdays leads Canadian Comedy Awards nominees. National Post. 2012-06-07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4).
- ^ 'Saturday Night Live': All 141 Cast Members Ranked. Rolling Stone.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chapter=
被忽略 (幫助) - ^ McGlynn, Katla. Bill Hader Dishes On 'SNL', 'South Park', and Bill Murray. Huffington Post. 2012-03-30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YouTube上的Canada's Walk of Fame
- ^ McCormick, Moira. Musical mice enliven 'Silent Night'. Billboard (VNU/Nielsen Business Media). 1998-07-25, 110 (30): 74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 The Simpsons: Virtual Springfield Tech Info. GameSpot. [2011-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2).
- ^ Joe Fielder. Blasto Review.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Inc. 1998-04-14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0).
外部連結
[編輯]- 菲爾·哈特曼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菲爾·哈特曼在豆瓣上的資料(簡體中文)
- 雅虎電影頁面
- 《紐約時報》頁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驗屍報告和死亡證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菲爾·哈特曼的最後一夜:一個《周六夜現場》天才的慘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麥可·托馬斯,沙龍網站,2014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