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夫座RS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0 | |
---|---|
星座 | 蛇夫座 |
星官 | |
赤經 | 17h 50m 13.2s |
赤緯 | −06° 42′ 28″ |
視星等(V) | 9.6 - 13.5(quiet), < 5(burst) |
特性 | |
光譜分類 | M2III / 白矮星 |
U−B 色指數 | ? |
B−V 色指數 | ? |
變星類型 | 復發新星 |
天體測定 | |
徑向速度 (Rv) | ? km/s |
自行 (μ) | 赤經:? mas/yr 赤緯:? mas/yr |
視差 (π) | ? ± ? mas |
距離 | 1,950—5,200 ly ( 600[1]—1,600[2] pc) |
絕對星等 (MV) | ? |
其他命名 | |
HD 162214
|
蛇夫座RS(RS Oph)是在蛇夫座距離地球大約5,000光年的一顆新星,它在寧靜階段的視星等大約12.5等,曾在1898年、1933年、1958年、1967年、1985、2006年爆發,平均亮度達到5等。大約每20年,從紅巨星吸積在白矮星的材料就足以在表面產生熱核爆炸。白矮星在紅巨星擴張的大氣層內循著軌道運行,以吸積盤集聚紅巨星的大氣至白矮星。
新星
[編輯]下表列出1898年以來的新星爆發紀錄
爆發年度 | 間隔時間(年) |
---|---|
1898年 | - |
1907年 | 9 |
1933年 | 26 |
1945年 | 12 |
1958年 | 13 |
1967年 | 9 |
1985年 | 18 |
2006年 | 21 |
2021年 | 15 |
1898年
[編輯]他在1898年的爆發,事實上未被發現,而是在發生幾年之後才被注意到。威廉敏娜·佛來明在亨利·德雷珀的紀念相簿中發現一顆光譜類似新星的恆星,並在1904年宣布這是一顆潛在的新星。這個判斷在1905年被愛德華·皮克林證實,之後安妮·坎農認定蛇夫座RS可能在1898年達到最大亮度。
1907年
[編輯]雖然1907年在爆發期間的噴發沒有被觀測到,但從觀測檔案中量測的亮度下降表明,蛇夫座RS在1907年初被陽光遮蔽的那段時間,曾經經歷了一次噴發[3][4]。
1933年
[編輯]1933年的爆發是在義大利波洛尼亞的Eppe Loreta最先發現的。Loreta在觀察蛇夫座Y時,注意到在蛇夫座Y西南50弧分有一顆亮星,對這個亮星的光度偵測,得到了蛇夫座RS第二次爆發的紀錄。幾天之後,Leslie Peltier(P)在對變星做例行的檢查時也獨立的發現這顆新星。
1945年
[編輯]由於在峰值亮度期間受到太陽的遮擋,1945年的爆發也是根據噴發後的檔案數據推斷出來的。因為觀察到了噴發的尾聲階段,使這次比1907年更為確定[5]。
1958年
[編輯]1958年的爆發是佛羅里達長木鄉的Cyrus Fernald發現的,Fernald在1958年7月的月報表中總共有345個觀測,並在註記中寫道"在這個月中對蛇夫座RS的觀測並不好(總計19次),當這顆星變暗淡時顏色的變化是很有趣的,第一晚他的顏色是紅中帶黃色,然後變成黃中帶紅色,等等。最後的觀測是我看見過最紅的恆星。"Fernald認為緋紅色顏色是因為有很強的Hα譜線在爆發後的數天接著輻射出來。
1967年
[編輯]1967年的爆發再度是Cyrus Fernald(FE)首先偵測到的,但是相信他未能在早期的最大光度時觀測到。同一天的夜晚,在德國漢堡的Dr. Max Beyer (BY)觀測到它的光度是6等。由於有6小時的時差,因此相信Dr. Beyer是第一個提出報告的觀測者。
1985年
[編輯]在1985年1月,加拿大安大略彼德波羅的沃倫·莫里森發現蛇夫座RS再度爆發,最大亮度達到5.4等。
2006年
[編輯]在2006年2月12日一次新的爆發發生,光度達到4.5等,並利用這次機會進行了不同波長的觀測[6][7]。
2021年
[編輯]2021年8月8日,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證實了K. Geary關於蛇夫座RS爆發的可見光觀測,估計視星等為5.0等[8][9]。第二天,它達到了視覺強度的峰值,約為4.6等。
相關條目
[編輯]註解
[編輯]- ^ Izumi Hachisu and Mariko Kato, "A Theoretical Light-Curve Model for the 1985 Outburst of RS Ophiuchi", ApJ 536(2000), p. L93; Online abstract[失效連結]
- ^ Mariko Kato, "Theoretical light curve for the recurrent nova RS Ophiuchi - Determination of the white dwarf mass, composition, and distance", ApJ 369(1991), p. 471; Online abstract
- ^ Schaefer, B. E. RS Ophiuchi. IAU Circular. August 2004, 8396 [24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 ^ Schaefer 2010,第312頁
- ^ Schaefer 2010,第313頁
- ^ Bode, MF; O'Brien, TJ; Osborne, JP; Page, KL; Senziani, F; Skinner, GK; Starrfield, S; Ness, J-U; Drake, JJ; Schwarz, G; Beardmore, AP; Darnley, MJ; Eyres, SPS; Evans, A; Gehrels, N; Goad, MR; Jean, P; Krautter, J and Novara, G. Swift Observations of the 2006 Outburst of the Recurrent Nova RS Ophiuchi. I. Early X-Ray Emission from the Shocked Ejecta and Red Giant Wind (abstract).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6, 652 (1): 629–635 [2008-09-16]. doi:10.1086/507980. [永久失效連結]
- ^ Monnier, JD; Barry, RK; Traub, WA; Lane, BF; Akeson, RL; Ragland, S; Schuller, PA; Le Coroller, H; Berger, JP; Millan-Gabet, R; Pedretti, E; Schloerb, FP; Koresko, C; Carleton, NP; Lacasse, MG; Kern, P; Malbet, F; Perraut, K; Kuchner, MJ; and Muterspaugh, MW. No Expanding Fireball: Resolving the Recurrent Nova RS Ophiuchi with Infrared Interferometry.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06, 647 (2): L127–L130 [2008-09-16]. doi:10.1086/507584. [永久失效連結]
- ^ [vsnet-alert 26131] Outburst of RS Ophiuchi. ooruri.kusastro.kyoto-u.ac.jp. [202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 ^ ATel #14834: Fermi-LAT Gamma-ray Detection of the Recurrent Nova RS Oph. ATel. [202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2).
延伸讀物
[編輯]- Sokoloski, J. L.; J. G. M. Luna, K. Mukai and Scott J. Kenyon. An X-ray-emitting blast wave from the recurrent nova RS Ophiuchi. Nature. 20 July 2006, 442: 276–278. doi:10.1038/nature04893. (First paragrap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ditor's summ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O'Brien, T. J.; M. F. Bode, R. W. Porcas, T. W. B. Muxlow, S. P. S. Eyres, R. J. Beswick, S. T. Garrington, R. J. Davis and A. Evans. An asymmetric shock wave in the 2006 outburst of the recurrent nova RS Ophiuchi. Nature. 20 July 2006, 442: 279–281. doi:10.1038/nature04949. (First paragrap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ditor's summ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SIMBAD: HD 162214 -- Symbiotic Star
- AAVSO alert on 2006 eruption
- Sky and Telescope: RS Ophiuchi in Rare Outburst
- Variable Star Of The Month: RS Ophiuchi
- Jodrell Bank/MERLIN's first radio image of the blast wave and initial dat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Entry a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每日一天文圖
- Entry in th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ariable Star Index
- Astronomers See Future Supernova Develop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paceDaily)July 25, 2006
新聞報導
[編輯]- Britt, Robert Roy. Star Explodes Inside Atmosphere of Another. Space.com. 6 April 2006, 12:00 ET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7).
- Amos, Jonathan. 'Dead star' erupts for big show. BBC News. 7 April 2006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 Berardelli, Phil. Exploding Star Within A Star Surprises Astronomers. Space Daily. 10 April 2006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 Than, Ker. Mystery of Explosive Star Solved. Space.com. 19 July 2006, 13:00 ET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8).
- Nuclear Explosion On A Dead Star. Max-Planck-Gesellschaft via Science Daily. 20 July 2006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Cain, Fraser. Podcast: Inevitable Supernova. Universe Today. 24 July 2006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