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梁州行政區劃
外觀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永嘉二年(308年)至五年(311年)州治在新城(今湖北省房縣)。[參 1]其範圍相當今陝西省留壩、佛坪等縣以南,西鄉、鎮巴以西,重慶市大部,四川省川北地區,及貴州省桐梓、道真、正安等縣地,後期擴大至湖北省西北部。永寧元年(301年)以後梁州各地陸續淪陷,建興元年(313年)流人楊武攻陷梁州州治南鄭,[參 2]西晉末梁州轄域僅剩今湖北省西北部一隅。
郡級行政區
[編輯]西晉梁州初領7郡,後增置陰平(269年以前)、新都(266年置,285年廢)、宕渠(元康年間)3郡。泰始五年(269年)陰平郡移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廢州,武都、陰平2郡來隸,元康七年(297年)武都、陰平2郡復移屬秦州。元康六年(296年)荊州魏興、上庸、新城3郡來隸。[參 3]永寧元年(301年)廣漢郡陷沒,太安元年(302年)梓潼、巴西、宕渠3郡陷沒,巴郡、巴東、涪陵3郡因與梁州州治南鄭交通中斷,於永興元年(304年)交由益州暫管。[參 4]建興元年(313年)流人楊武攻陷漢中郡。西晉末,梁州僅領魏興、上庸、新城3郡。
- 漢中郡
- 曹魏舊郡,郡治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領南鄭、褒中、沔陽、樂城、南鄉5縣。西晉時南鄉縣改名西鄉縣(281年改名),樂城縣改名成固縣(280年以前),增置蒲池、黃金、興道3縣。太康十年(289年)封淮南王司馬允之子司馬迪為漢王,漢中郡改為漢國,永寧元年(301年)以後改封漢王司馬固為濟南王,國除為郡。[參 5]永嘉元年(307年)李雄攻克漢中,五年(311年)為梁州刺史張光所收復。[參 6]建興元年(313年)為流人楊武攻陷。[參 2]
- 梓潼郡
- 曹魏舊郡,郡治梓潼縣(今四川省梓潼縣),領梓潼、涪、漢德、漢壽、劍門、白水、陰平、廣武8縣。泰始年間(265-269以前)陰平、廣武2縣移屬陰平郡;增置武連、黃安2縣。太安元年(302年)梓潼郡陷沒,永嘉四年(310年)短暫收復梓潼郡,明年(311年)正月為成漢李驤攻陷。[參 7]
- 廣漢郡
- 曹魏舊郡,咸寧三年(277年)封齊王司馬攸之子司馬贊為廣漢王,改稱廣漢國。太康元年(280年)司馬贊死,明年廣漢國除國為郡。[參 8]郡治雒縣(今四川省中江縣西),泰始二年(266年)移治廣漢縣(今四川省射洪縣南),領雒、什邡、綿竹、新都、陽泉、郪、廣漢、德陽、五城9縣。西晉初廢郪、陽泉、五城3縣;泰始二年(266年)雒、新都、綿竹、什邡4縣移屬新都郡,於太康六年(285年)復歸。永寧元年(301年)為李特所攻陷。[參 9]
- 巴西郡
- 曹魏舊郡,郡治閬中縣(今四川省閬中市),領閬中、西充國、南充國、安漢、宕渠、宣漢、漢昌7縣。西晉初廢宣漢縣(後復縣),增置蒼溪、歧愜、平州3縣。元康年間(291-299)宕渠、漢昌、宣漢3縣移屬宕渠郡。太安元年(302年)巴西郡陷沒,永嘉四年(310年)短暫收復巴西郡,明年(311年)正月為成漢李驤攻陷。[參 7]
- 魏興郡
- 曹魏舊郡,郡治平陽縣(今湖北省鄖西縣西北),領平陽(280年改名興晉)、西城、安陽(280年改名安康)、魏陽、錫5縣。西晉初廢魏陽縣,增置長利(283年置)、洵陽(283年置)、鄖鄉(284年置)3縣。西晉末領興晉、安康、西城、錫、長利、洵陽、鄖鄉7縣。
- 上庸郡
- 曹魏舊郡,永康二年(301年)左右封晉武帝司馬炎之子清河王司馬遐三子司馬銓為上庸王,[註 1]改稱上庸國;光熙元年(306年)改封豫章王,上庸國除國為郡。[參 11]郡治上庸縣(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領上庸、武陵、巫(280年改名北巫)、安富、廣昌(280年改名庸昌)、建始(晉初改名微陽)6縣。[註 2]西晉初增置上廉縣(晉初置),廢庸昌縣(281年廢)。西晉末領上庸、安富、北巫、武陵、微陽、上廉6縣。
- 新都郡(廢除)
- 泰始二年(266年)分廣漢郡雒、新都、綿竹、什邡4縣置,郡治雒縣(今四川省中江縣西)。咸寧三年(277年)封晉武帝之子司馬該為新都王,改稱新都國。太康四年(283年)司馬該死,新都國除國為郡。[參 12]太康六年(285)廢郡併入廣漢郡。[參 13]
縣級行政區
[編輯]梁州(州治南鄭縣) | |||||
說明:本表為西晉時期梁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3年1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漢中郡 (8) |
南鄭縣 | 南鄭縣 | 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 | 漢中郡(265-316,漢國289-301) | |
褒中縣 | 今陝西省漢中市北 | 漢中郡(265-316,漢國289-301) | |||
沔陽縣 | 今陝西省勉縣 | 漢中郡(265-316,漢國289-301) | |||
西鄉縣 | 今陝西省西鄉縣 | 漢中郡(265-316,漢國289-301) | 曹魏時名南鄉縣,太康二年(281年)改名西鄉縣。[參 14] | ||
成固縣 | 今陝西省成固縣 | 漢中郡(265-316,漢國289-301) | 曹魏時名樂城縣,西晉時改名成固縣。[參 15] | ||
蒲池縣 | 地望不詳 | 漢中郡(280前-316,漢國289-301) | 西晉時置縣。[註 3] | ||
黃金縣 | 今陝西省西鄉縣北 | 漢中郡(280前-316,漢國289-301) | 西晉時置縣。[註 3] | ||
興道縣 | 地望不詳 | 漢中郡(280前-316,漢國289-301) | 西晉時置縣。[註 3] | ||
梓潼郡 (8) |
梓潼縣 | 梓潼縣 | 今四川省梓潼縣 | 梓潼郡(265-316) | |
涪縣[註 4] | 今四川省綿陽市 | 梓潼郡(265-316) | |||
漢德縣 | 今四川省劍閣縣北 | 梓潼郡(265-316) | |||
晉壽縣 | 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北 | 梓潼郡(265-316) | 曹魏時名漢壽縣,太康元年(280年)改名晉壽縣。[參 16] | ||
劍閣縣 | 今四川省劍閣縣北 | 梓潼郡(265-316) | 曹魏時名劍門縣,西晉初改名劍閣縣。[註 5] | ||
白水縣 | 今四川省廣元市西北 | 梓潼郡(265-316) | |||
武連縣 | 地望不詳 | 梓潼郡(280前-316) | 西晉時置縣。[註 5] | ||
黃安縣 | 地望不詳 | 梓潼郡(280前-316) | 西晉時置縣。[註 5] | ||
廣漢郡 (7) |
雒縣 ↓ 廣漢縣 |
廣漢縣 | 今四川省射洪縣南 | 廣漢郡(265-316,廣漢國277-280) | |
德陽縣 | 今四川省遂寧市東南 | 廣漢郡(265-316,廣漢國277-280) | |||
五城縣 | 今四川省中江縣 | 廣漢郡(265-266?、278-316,廣漢國278-280) | 西晉初廢縣,咸寧四年(278)復置縣,太康六年(285年)廢縣,元康七年(297年)又復縣。[參 17] | ||
雒縣 | 今四川省中江縣西 | 廣漢郡(265-316,廣漢國277-280) | |||
什邡縣[註 6] | 今四川省什邡市 | 廣漢郡(265-266)→新都郡(266-285,新都國277-283)→廣漢郡(285-316) | |||
綿竹縣 | 今四川省綿竹市東南 | 廣漢郡(265-266)→新都郡(266-285,新都國277-283)→廣漢郡(285-316) | |||
新都縣 | 今四川省新都縣 | 廣漢郡(265-266)→新都郡(266-285,新都國277-283)→廣漢郡(285-316) | |||
陽泉縣 | 今四川省德陽市西北孝泉鎮 | 廣漢郡(265-266?) | 西晉時廢縣。(不詳何時)[註 7] | ||
郪縣 | 今四川省三台縣南郪江鎮 | 廣漢郡(265-266?) | 西晉時廢縣。(不詳何時)[參 18] | ||
巴西郡 (7) |
閬中縣 | 閬中縣 | 今四川省閬中市 | 巴西郡(265-316) | |
西充國縣 | 今四川省閬中市南 | 巴西郡(265-316) | |||
南充國縣 | 今四川省南部縣 | 巴西郡(265-316) | |||
安漢縣 | 今四川省南充市 | 巴西郡(265-316) | |||
蒼溪縣 | 地望不詳 | 巴西郡(?-316) | 西晉初置縣。[註 8] | ||
岐愜縣 | 地望不詳 | 巴西郡(?-316) | 西晉初置縣。[註 8] | ||
平州縣 | 今四川省平昌縣 | 巴西郡(280-316) | 太康元年(280)置縣。[參 19] | ||
宕渠郡 (3) |
宕渠縣 | 宕渠縣 | 今四川省渠縣東北 | 巴西郡(265-296?)→宕渠郡(296?-316) | |
漢昌縣 | 今四川省巴中縣 | 巴西郡(265-296?)→宕渠郡(296?-316) | |||
宣漢縣 | 今四川省儀隴縣東 | 巴西郡(265-266?)→(廢縣)→宕渠郡(290前-316) | 西晉初廢縣,(不詳何時)後復置縣。[參 20] | ||
新城郡 (4) |
房陵縣 | 房陵縣 | 今湖北省房縣 | 新城郡(265-316) | |
綏陽縣 | 今湖北省興山縣西北 | 新城郡(265-316) | 曹魏名綏陽縣,西晉初改名秭歸縣,太康二年(281年)恢復舊縣名。[參 21] | ||
昌魏縣 | 今湖北省房縣南 | 新城郡(265-316) | |||
沶鄉縣 | 今湖北省南漳縣西南 | 新城郡(265-316) | |||
魏興郡 (7) |
興晉縣 | 興晉縣 | 今湖北省鄖西縣西 | 魏興郡(265-316) | 曹魏名平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興晉縣。[參 22] |
安康縣 | 今陝西省石泉縣東南 | 魏興郡(265-316) | 曹魏名安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安康縣。[參 23] | ||
西城縣 | 今陝西省安康市 | 魏興郡(265-316) | |||
錫縣 | 今陝西省白河縣 | 魏興郡(265-316) | |||
長利縣 | 今湖北省鄖西縣西南 | 魏興郡(283-316) |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分錫縣置。[參 24] | ||
洵陽縣 | 今陝西省旬陽縣 | 魏興郡(283-316) |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置縣。[參 25] | ||
鄖鄉縣 | 今湖北省鄖縣 | 魏興郡(284-316) | 西晉太康五年(284年)置縣。[參 26] | ||
魏陽縣 | 今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西黃龍鎮 | 魏興郡(265-316) | 西晉時不可考。 | ||
上庸郡 (6) |
上庸縣 | 上庸縣 | 今湖北省竹山縣南 | 上庸郡(265-316,上庸國301-306) | |
安富縣 | 地望不詳 | 上庸郡(265-316,上庸國301-306) | |||
北巫縣 | 地望不詳 | 上庸郡(265-316,上庸國301-306) | 曹魏名巫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平定東吳後,改名北巫縣,以區別江南的巫縣。[參 27] | ||
微陽縣 | 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北 | 上庸郡(265-316,上庸國301-306) | 曹魏名建始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平定東吳後,改名微陽縣,以區別建平郡的建始縣。[參 28] | ||
上廉縣 | 今陝西省平利縣西北 | 上庸郡(280前-316,上庸國301-306) | 西晉時置縣,縣名以水名上廉水命名。[參 29] | ||
武陵縣[註 9] | 今湖北省竹山縣西 | 上庸郡(265-316,上庸國301-306) | |||
庸昌縣 | 地望不詳 | 上庸郡(265-281) | 曹魏名廣昌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庸昌縣,明年廢縣。[參 30] |
注釋
[編輯]- ^ 司馬銓封上庸王之事,疑在其父司馬遐於永康元年(300年)去世後的隔年發生。
- ^ 孔祥軍考証認為魏末上庸郡領縣有安樂縣,無武陵縣。
- ^ 3.0 3.1 3.2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12-113頁。
- ^ 《晉書地理志》作「涪城」,《績漢書·郡國志》、《華陽國志·漢中志》、《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均作「涪」。
- ^ 5.0 5.1 5.2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13頁
- ^ 《晉書地理志》作「什方縣」。
-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14頁。
- ^ 8.0 8.1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16頁。
- ^ 孔祥軍考証認為魏末廢武陵縣,至晉太康年間(280-289)復置縣。(《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66頁)
出處
[編輯]- ^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嘉二年〕更用順陽內史江夏張光為刺史,治新城。」
- ^ 2.0 2.1 《晉書》卷5〈孝愍帝紀〉:「〔建興元年〕十一月,流人楊武攻陷梁州。」
- ^ 3.0 3.1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惠帝復分巴西置宕渠郡,統宕渠、漢昌,宣漢三縣,並以新城、魏興、上庸合四郡以屬梁州。」
- ^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興元年春正月,尚至江陽,軍司辛寶詣洛表狀。詔書權統巴東、巴郡、涪陵三郡,供其軍賦。」
- ^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立濮陽王子迪為漢王。」;卷4〈惠帝紀〉:「〔永寧元年〕秋七月甲午,立吳王晏子國為漢王。」;卷64〈武十三王傳〉:「固初封漢王,改封濟南。」
- ^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嘉元年〕夏五月,雄遣李離、李雲、李璜、李鳳入漢中。……〔五年〕梁州刺史張光復治漢中。」
- ^ 7.0 7.1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太安元年〕梓潼太守張演委倉庫走巴西,巴西郡丞毛植、五官襄班舉郡降特。……〔永嘉〕四年,天水文石殺雄太宰李國,以巴西降尚。梓潼、巴西還屬。……五年,春正月,李驤破涪城,獲〔譙〕登,巴西、梓潼復為雄有。」
- ^ 《晉書》卷3〈武帝紀〉:「〔咸寧三年〕立齊王子贊為廣漢王。;〔太康元年〕十二月戊辰,廣漢王贊薨。」
- ^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寧元年〕冬十月……〔李〕特等得廣漢。」
- ^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嘉〕四年,天水文石殺雄太宰李國,以巴西降尚。梓潼、巴西還屬。初,巴西譙登詣鎮南謂荊州督鎮南將軍劉弘。請兵。鎮南無兵,表為揚烈將軍、梓潼內史,義募三巴蜀漢民為兵,克服州郡。先征宕渠,殺雄巴西太守馬脫。」
- ^ 《晉書》卷5〈孝懷帝紀〉:「光熙元年十一月……癸酉,即皇帝位……永嘉元年……三月……庚午,立豫章王詮為皇太子。」;卷64〈武十三王傳〉:「銓初封上庸王,懷帝即位,更封豫章王。二年,立為皇太子。」
- ^ 《晉書》卷3〈武帝紀〉:「〔咸寧三年〕八月癸亥,立皇子該為新都王;〔太康四年〕冬十一月戊午,新都王該薨。」
-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新都郡,泰始二年置」,「又分廣漢置新都郡」,「太康六年九月,罷新都郡並廣漢郡」。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漢中太守〉:「西鄉令,蜀立曰南鄉,晉武帝太康二年更名。」;《元和郡縣圖志》卷22〈山南道三·洋州〉:「本漢漢中郡成固縣地,先主分成固立南鄉縣,為蜀重鎮。晉改為西鄉縣。」
- ^ 《輿地廣記》卷32〈利州路〉:「二漢屬漢中郡,蜀改為樂城,晉復故。」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晉壽太守〉:「晉壽令,屬梓潼。何志晉惠帝立。按《晉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漢壽曰晉壽。」
-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廣漢太守〉:「伍城令,晉武帝咸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元康〕七年又立。」
- ^ 《輿地廣記》卷31〈梓州路〉:「二漢屬廣漢郡,晉省之。」
-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巴西太守〉:「平州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
- ^ 《方輿勝覽》卷59〈夔州路達州〉:「後漢分宕渠置宣漢……劉璋分屬巴西郡,晉省宣漢縣。」;《宋書》卷38〈州郡志四·南宕渠太守〉:「宣漢令,前漢無,後漢屬巴郡,《晉太康地誌》無。」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新城太守〉:「綏陽令,魏立,後改為秭歸,晉武帝太康二年,復為綏陽。」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魏興太守〉:「興晉令,魏立曰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安康太守〉:「安康令,二漢安陽縣,屬漢中,漢末省。魏復立,屬魏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何雲魏立,非也。」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魏興太守〉:「錫縣令,前漢長利縣,屬漢中,後漢省。晉武帝太康四年復立,屬魏興。」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魏興太守〉:「旬陽令,前漢有,後漢無,晉武帝太康四年復立。」
- ^ 《水經注》卷28〈沔水〉:「漢水又東逕鄖鄉縣故城南,謂之鄖鄉灘。縣,故黎也,即長利之鄖鄉矣。《地理志》曰:有鄖關。李奇以為鄖子國。晉太康五年,立以為縣。」
-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考証:「洪《志》郡屬,有北巫縣,蓋據晉志。案太和二年魏所分新城之巫,上無「北」字,吳宜都郡雖亦有巫縣,與魏分立,無取南北以為識別。及晉武平吳,南北一家,始於巫縣之在北者,加「北」字以別於南。沈《志》引何《志》雲晉武帝立北巫縣,亦以晉武改為北巫,遂誤雲晉武立也。」(《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第2886頁)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上庸太守〉:「微陽令,魏立曰建始,晉武帝改。」
- ^ 《太平寰宇記》卷141〈金州利平縣〉:「本漢西城地,兩漢及魏蓋為西城縣地。晉於今縣南平利川置上廉縣,取上廉水為名。」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魏興太守〉:「廣昌子相,何志屬上庸,晉成帝立。晉地記,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廣昌為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
參考資料
[編輯]書籍
[編輯]-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