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路易·米歇爾·安托萬·薩于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路易·米歇爾·安托萬·薩于克
Louis Michel Antoine Sahuc
出生1755年1月7日 (1755-01-07)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梅洛
逝世1813年10月24日 (1813-10-25)(58歲)
法蘭克福大公國法蘭克福
效命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軍種騎兵
服役年份1772-1813年
軍階師級將軍英語General of Division(軍階等同於騎兵少將
參與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
拿破崙戰爭
獲得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帝國伯爵
其他工作立法團成員

薩于克伯爵路易-米歇爾-安托萬(法語:Louis-Michel-Antoine,Comte de Sahuc法語發音:[lwi miʃɛl ɑ̃twan kɔ̃t də sayk];1755年1月7日—1813年10月24日)是一位法國陸軍將軍,薩于克曾加入法國皇家軍隊並在那裡服役了20年,之後參加了法國大革命戰爭。他在戰爭中晉升團長並且後來成為了一名將軍。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他在拿破崙的三場戰爭中皆擔任重要的騎兵指揮角色。

法國大革命初期,薩于克被任命領導一個獵騎兵團,後來被提拔為旅長。在拿破崙的領導下,薩于克在1805年的戰役中指揮了一個騎兵旅。在1806-7年的戰役期間,他領導了一個龍騎兵師。1809年,他在義大利指揮一個輕騎兵師並參加了瓦格拉姆戰役。幾年後,薩于克成為立法團成員,但被召回部隊。薩于克於1813年在德國因感染斑疹傷寒病逝。他的名字被刻在凱旋門上

早年生活

[編輯]

薩于克於1755年1月7日出生在法國梅洛,並於1772年加入舊制度的軍隊。在法國大革命初期,他成為北方軍團的一名軍官。後來他調到桑布雷-默茲軍團,並於1794年7月10日被任命為第1獵騎兵團的上校團長。1799年4月21日,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期間,他晉升准將並參加了1800年5月3日的斯托卡赫戰役[1]

Sahuc was colonel of the 1st Chasseurs à Cheval.
法軍第1獵騎兵團

在12月3日的霍亨林登戰役中,薩于克擔任一個騎兵旅的旅長。[2]法軍在這場戰鬥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3]

在霍恩林登戰役之後,法軍在一系列對抗撤退的奧地利人的行動中取得了成功。12月16日在沃勒湖畔諾伊馬克特,薩于克在率領第48線列步兵團和第1獵兵團時,給奧地利軍隊造成了500人傷亡。17日在弗蘭肯馬克特,奧地利人傷亡2,650人,其中大部分成為俘虜。18日在施瓦嫩施塔特,700名奧軍胸甲騎兵被困在河邊並被俘。同一天,在弗克拉布魯克,薩于克的部隊俘虜了一位奧地利將軍、兩門火炮和一些奧軍步兵。19日在蘭巴赫,奧軍第12步兵團的1,450人投降,法軍還繳獲了500輛奧軍輜重車。[4]

帝國時期

[編輯]

薩于克於1801年成為法案評議委員會的成員,並且是拿破崙·波拿巴的強烈支持者,投票支持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03 年,他成為帝國騎士,然後在1804年成為榮譽軍團的指揮官。[1]第三次反法同盟中,薩于克曾在一個師服役,其中包括第15和第17龍騎兵團,這些龍騎兵團在1805年10月11日的哈斯拉赫-容金根戰役中失去了帝國鷹標和許多士兵。該師的第18和第19龍騎兵團也在1805年10月14日參加了埃爾興根戰役[5]1805年12月2日,薩于克作為第4龍騎兵師的一位旅級指揮官的身份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戰役[6][7]

1806年1月4日,拿破崙將薩于克提拔為騎兵師級將軍(少將)。[1]第四次反法同盟期間,薩于克成為2,600人的第4龍騎師的師長。[8][9]薩于克的士兵錯過了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因為他與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元帥的第1軍團一起行軍。[10]戰鬥結束後,他的師加入了尼古拉·蘇爾特元帥的第4軍團執行追擊任務。[11]11月1日,他的師在拉特諾向北移動以攻擊布呂歇爾的普魯士部隊。[12]11月6日,薩于克與蘇爾特和繆拉元帥一起參加了呂貝克戰役,當時他負責攻擊東南門。[13]在占領了城門後,法軍騎兵就衝上街頭,幫助俘虜了一個普魯士步兵團。[14]1月25日,他的部隊參加了莫龍根戰役[15]拿破崙於1808年晉升薩于克為帝國伯爵。[1]

In 1809 Sahuc fought under Eugène de Beauharnais, shown here by Andrea Appiani.
1809年,薩于克在歐仁·德·博阿爾內的指揮下作戰

第五次反法同盟中,薩于克在歐仁·德·博阿爾內的義大利軍團中指揮一個輕騎兵師。該師包括第6驃騎兵團、第6獵騎兵團、第8獵騎兵團、第25列騎兵團和一個4磅牽引炮連。[16]

The 6th Hussars were in Sahuc's division in 1809.
1809年,第6驃騎兵團隸屬於薩于克的騎兵師

波代諾內的戰役中,薩于克的部隊被奧軍擊敗。當時薩于克指揮了兩個騎兵團和第35線列步兵團的4,800名法軍前衛士兵。1809年4月15日上午6時,約翰·瑪麗亞·菲利普·弗里蒙特將軍率領5,900名奧地利人攻打該鎮。薩于克將他的騎兵調到鎮北,但弗里蒙特從側翼攻擊他的騎兵,將他們擊潰。第35線列步兵團被困在鎮上,幾乎被摧毀,有500人死傷。此外,奧軍還俘獲了2,000名法軍士兵、一個帝國鷹標和四門火炮。奧地利人只報告了253人傷亡。[17][18]在4月16日的薩奇萊戰役中,歐仁因奧地利騎兵的優勢而拒絕完全投入薩于克的師。在歐仁下令撤退後,薩于克協助保羅·格雷尼爾和讓-巴蒂斯特·布魯西埃的兩個師撤退。[19]

在5月8日的皮亞韋河之戰中,薩于克和查爾斯·蘭登·德普利的騎兵師向右越過皮亞韋河。兩個騎兵師將約翰·卡爾納西的奧地利旅驅趕到兩個村莊。法軍輕步兵形成方陣並成功擊退了一個奧地利騎兵師,但他們遭到了由24門大炮組成的集結炮台的猛烈攻擊。[20]轟炸使法軍步兵損失慘重,20門法國大炮及時趕到,以回應奧地利的炮兵。與此同時,薩于克不明智地部署了他的師,以至於一些錯過步兵廣場的炮彈擊中了他的士兵。[21]奧地利騎兵第二次進攻時,薩于克的輕騎兵和普利的龍騎兵反擊並擊潰了他們。[20]追趕奧地利騎兵時,法國騎兵攻占了奧軍的炮台並繳獲了14門火炮。[22]奧地利騎兵指揮官克里斯蒂安·沃爾夫斯凱爾·馮·賴興伯格死於普利的一名龍騎兵之手。在這一輝煌的成功之後,薩于克未能召集他的師,匈牙利軍隊的反擊擊潰了第8獵騎兵團。他的其他三個上校也順勢而為,趕走了匈牙利人。[23]由於騎兵無能為力,約翰大公只能進行被動防禦,這導致他最終失敗。[24]

當薩于克參加6月14日的拉布戰役時,他的部隊只有第8和第25獵騎兵團。[25][26]埃馬紐埃爾·格魯希和路易-皮埃爾·蒙布倫的騎兵在右翼擊敗了試圖阻擋的奧軍時,他的騎兵師守衛著左翼。隨著奧地利軍隊在戰鬥結束時撤退,薩于克的騎兵發起了追擊,很快就遇到了一些匈牙利民兵方陣。儘管匈牙利人進行了零散的齊射,但由於法國騎兵的進攻混亂,他們還是成功地擋住了第一次衝鋒。第二次法軍衝鋒組織得更好。一個獵兵團集中在一個方陣的一側進攻。法軍對先前被擊退感到憤怒,毫不留情地屠殺了無助的匈牙利人,甚至砍殺了那些試圖投降的人。[27]

瓦格拉姆戰役中,薩于克率領一個由第6獵騎兵、第8獵騎兵和第9獵騎兵組成的師。[28]在橫渡多瑙河之前,他向他的騎兵們發表了誇誇其談的演講。[29]他的騎兵支援了7月5日的夜間進攻。起初,進攻看起來很有希望,薩于克的獵兵擊潰了一個奧地利營。然而,奧軍的步兵攔截了法軍的騎兵,法軍騎兵被迫撤退。在沒有騎兵支援的情況下,法軍步兵在面對奧地利步兵的反擊時步履蹣跚。進攻以失敗告終,法國人在遭受重大損失後逃回了他們的起始位置。[30]黃昏來臨,薩于克的士兵對奧地利騎兵進行了反擊,他們首先用手槍和卡賓槍齊射,然後涉水衝向他們。在黑暗中,穿白衣服的法軍騎兵是非常明顯的目標。兩名騎兵上校在戰鬥中陣亡。[31]7月6日,薩于克的騎兵守衛著雅克·麥克唐納著名的空心方陣的側翼。[32]

從1809年到1812年,薩于克作為來自瓦茲的代表在立法團中任職。回到軍隊後,他成為萊茵河奧得河之間的倉庫和醫院的監察長。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他感染了斑疹傷寒,並於1813年10月24日去世。薩于克的名字(SAHUC)被刻在凱旋門的第7列。[1]

引注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Mullié (1852)
  2. ^ Arnold (2005), p. 275. It's not clear which units were specifically under Sahuc's orders.
  3. ^ Arnold (2005), p. 245
  4. ^ Smith (1998), pp. 190-191
  5. ^ Smith (1998), p. 204
  6. ^ Duffy (1977), p. 180. Duffy also lists Verdière as a brigadier.
  7. ^ Smith (1998), p. 216. Smith omits the 27th Regiment.
  8. ^ Petre (1993), p. 176. Petre shows the strength.
  9. ^ Chandler, p. 37
  10. ^ Petre (1993), p. 150
  11. ^ Petre (1993), p. 199
  12. ^ Petre, p. 264
  13. ^ Petre, p. 275
  14. ^ Petre, p. 281
  15. ^ Smith (1998), p. 240
  16. ^ Bowden & Tarbox (1980), p. 101
  17. ^ Schneid (2002), p. 71-72
  18. ^ Smith (1998), p. 286
  19. ^ Schneid (2002), p. 74
  20. ^ 20.0 20.1 Schneid (2002), p. 80-81
  21. ^ Arnold (1995), pp. 101-102
  22. ^ Epstein (1994), p. 91
  23. ^ Arnold (1995), p. 102
  24. ^ Schneid (2002), p. 81-82
  25. ^ Bowden & Tarbox (1980), p. 119
  26. ^ Smith (1998), p. 315. Smith lists the 6th, 8th, and 9th Chasseurs.
  27. ^ Arnold (1995), p. 112
  28. ^ Bowden & Tarbox (1980), p. 149
  29. ^ Arnold (1995), p. 122
  30. ^ Schneid (2002), p. 95-96
  31. ^ Arnold (1995), p. 132
  32. ^ Schneid (2002), p. 97

參考資料

[編輯]
  • Arnold, James R. Marengo & Hohenlinden.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UK: Pen & Sword, 2005. ISBN 1-84415-279-0
  • Arnold, James R. Napoleon Conquers Austria.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1995. ISBN 0-275-94694-0
  • Bowden, Scotty & Tarbox, Charlie. Armies on the Danube 1809. Arlington, Texas: Empire Games Press, 1980.
  • Chandler, David G. Jena 1806: Napoleon Destroys Prussia.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2005. ISBN 0-275-98612-8
  • Duffy, Christopher. Austerlitz 1805. Hamden, Conn.: Archon Books, 1977.
  • Epstein, Robert M. Napoleon's Last Victory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War.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4.
  • (法語) Mullié, Charles. Biographie de célébrités militaires des armées de terre et de mer de 1789 à 1850, 1852.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s Conquest of Prussia 1806. London: Lionel Leventhal Ltd., 1993 (1907). ISBN 1-85367-145-2
  • Schneid, Frederick C. Napoleon's Italian Campaigns: 1805-1815.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2002. ISBN 0-275-96875-8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