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邵逸夫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邵逸夫獎
Shaw Prize
A gold circular medal with a depiction of an elderly man with glasses wearing a jacket buttoned to the neck; the English words "The Shaw Priz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邵逸夫獎" engraved on it
授予對象天文學生命科學醫學數學科學有貢獻的科學家
國家/地區 香港
主辦單位邵逸夫獎基金會
首次頒發2004
官方網站www.shawprize.org

邵逸夫獎(英語:The Shaw Prize)由香港影視製作人邵逸夫爵士於2002年11月15日創立,以表彰在科學學術研究上取得「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成果的科學家。邵逸夫獎是一個重要的全球性的科學獎項,很多人稱之為「東方諾貝爾獎[1][2][3][4]

獎項

[編輯]

首屆的頒獎禮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舉行。邵逸夫獎基金會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表揚他們近期在學術研究、科學研究及應用上獲得的突破成果[5][1],並設有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共三個獎項。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及精神文明[5]。它是個國際性獎項,形式與諾貝爾獎相似,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作管理。

2006 邵逸夫獎(天文學)得獎者
左起: 普密特、利斯、施米茲

提名與評選過程

[編輯]

邵逸夫天文學獎、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及邵逸夫數學科學獎於每年九月接受提名及展開評審,結果在翌年夏季宣佈及在秋季舉行頒獎典禮。各獎項均由邵逸夫獎基金會轄下的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5]。邵逸夫獎各得獎者將得到一百二十萬美元獎金[5][6]、一張證書及一面獎牌。獎牌正面刻有邵逸夫先生的肖像,以及邵逸夫獎的中英文名稱;背面除了刻有得獎年份外,還刻有戰國思想家荀子的格言「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指不能消極地順從自然,而要主動地控制和利用它[7]

直至2024年為止,合共有64個獎項分別頒授給110名學者。在第九屆邵逸夫獎頒獎典禮(2012年)中,越南裔美國天文學家劉麗杏成為首位獲得獎項的女性。首屆(2004年)天文學獎得獎者為加拿大籍的詹姆斯·皮布爾斯教授,以表彰其對宇宙學的貢獻。生命科學及醫學獎則設有二獎,一獎一半平均授予史丹利·諾文·科恩教授及赫伯特·布瓦耶教授,一獎另一半授予簡悅威教授,以表彰他們在基因工程的貢獻;二獎則授予英國籍的理查·多爾爵士,以表彰其在癌症流行病學的貢獻。至於數學科學獎,則頒授給美籍華裔的陳省身教授,以振彰其開闢微分幾何之貢獻。

另一方面,2011年的諾貝爾獎得獎者朱爾·A·奧夫曼布魯斯·博伊特勒索爾·珀爾馬特教授、亞當·里斯教授及布萊恩·施密特教授與2012年的諾貝爾獎得獎者羅伯特·尼科威教授及山中伸彌教授都已經在得獎前獲頒授邵逸夫獎。邵逸夫獎頒獎典禮從第一屆起由邵逸夫爵士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任主禮人,而典禮司儀為鄭裕玲陳志雲。第7屆起司儀組合改為鄭裕玲高世章

歷屆得獎者

[編輯]

頒獎禮

[編輯]
屆份 舉行日期 舉行地點 主禮/頒獎嘉賓 大會司儀 監製 編審
第1屆 2004年9月7日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邵逸夫 爵士(獎項創辦人)
鄭裕玲陳志雲
第2屆 2005年9月2日 許仕仁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行政長官
邵逸夫 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3屆 2006年9月12日 曾蔭權 爵士(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邵逸夫 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4屆 2007年9月11日 唐英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行政長官)
邵逸夫 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5屆 2008年9月9日 曾蔭權 爵士(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邵逸夫 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6屆 2009年10月7日
第7屆 2010年9月28日 曾蔭權 爵士(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鄭裕玲高世章 何小慧 鄧煒鵬
第8屆 2011年9月28日 曾蔭權 爵士(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邵逸夫 爵士(獎項創辦人)
何小慧 黃翠華
第9屆 2012年9月17日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何小慧 黃翠華
第10屆 2013年9月23日 何小慧 鄧煒鵬
第11屆 2014年9月24日 何小慧 鄧煒鵬
第12屆 2015年9月24日 何小慧 鄧煒鵬
第13屆 2016年9月27日 何小慧、黃中濠 馮偉濤
第14屆 2017年9月26日 林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何小慧 馮偉濤
第15屆 2018年9月26日 何小慧 馮偉濤
第16屆 2019年9月25日 何小慧 馮偉濤
第17屆 2020年5月20日 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於世界各地持續以及旅遊及公眾集會限制,頒獎典禮以網上直播形式舉行 高世章
第18屆 2021年10月28日
第19屆 2022年9月29日
第20屆 2023年11月12日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李家超(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8] 陳芷菁高世章
第21屆 2024年11月12日

電視特輯和其他活動

[編輯]
邵逸夫獎
The Shaw Prize
類型新聞資訊/特備節目
製作國家/地區 香港
每集長度25分鐘
主題曲Noble Family Saga
作曲Mark Thomas
製作
製作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
播出資訊
首播頻道無綫電視
圖像制式1080i 16:9
聲音制式單聲道
播出國家/地區 香港
播出日期2008年8月—
外部連結
官方網站

香港無綫電視新聞及資訊部每年都會製作《邵逸夫獎》新聞特輯,專訪每屆的得獎者,闡述其生平以及學術成就。而每年「邵逸夫頒獎典禮」都會作電視轉播。

另外,每屆得獎者都會在香港各間大學舉行講座,向學生介紹他們的學術理論。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英文)Jackson Laboratory scientist wins Shaw Prize, "Nobel of the East". The Jackson Laboratory. 2009年6月16日 [2009年10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2月25日). 
  2. ^ (英文)Berkeley Lab’s Saul Perlmutter Wins Shaw Prize in Astronomy.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2006年6月21日 [2009年11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2月25日). 
  3. ^ (英文)$1 million ‘Nobel of the East’ awarded to Sir Michael Berridge, Emeritus Fellow at the Babraham Institute. Babraham Institute. 2005年7月18日 [2009年11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25日). 
  4. ^ (英文)Solana Beach: Astronomy researcher gets $1 million Shaw Prize. North County Times. 2009年6月17日 [2009年11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月17日). 
  5. ^ 5.0 5.1 5.2 5.3 概覽. 邵逸夫獎官方網頁 shawprize.org. [2010年12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月11日). 
  6. ^ (英文)Rules of Procedures (PDF). 邵逸夫獎官方網頁 shawprize.org. [2010年12月10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年1月9日). 
  7. ^ (英文)獎牌. 邵逸夫獎官方網頁 shawprize.org. [2010年12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0月17日). 
  8. ^ 2023年度“邵逸夫奖”在香港颁奖-中新网. 中國新聞網_梳理天下新聞. 2023-11-13 [202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9) (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