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又稱「111計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組織實施,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在高等學校匯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幹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科,提升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一項計劃。[1][2]

背景

[編輯]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十六大精神,抓住中國政治和經濟實力迅速提高的歷史機遇,推進中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國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聯合實施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計劃」。[2]「111計劃」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引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幹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共同培養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學校匯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率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創新能力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2]

總體目標

[編輯]

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圍繞中國國家目標,結合高等學校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家重點發展的學科領域,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幹,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幹,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2]

建設原則

[編輯]

按照「分步實施,動態調整,滾動支持」的原則進行:[2]

  1. 分步實施:「111計劃」是項目、人才、基地三位一體緊密結合的計劃,創新引智基地的布局採取分批的方式,積極穩妥地推進。
    • 第一批:2006年度設立25個左右創新引智基地,遴選範圍為已進入國家「985工程」的高等學校。
    • 第二批:2007年度設立40個左右創新引智基地,遴選範圍為進入國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學校。
    • 第三批:2008年度設立35個左右創新引智基地,遴選範圍為進入國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學校及部分有國家重點學科的高等學校。
  2. 動態調整:2006-2008年「111計劃」布局工作完成後,工作重心由基地的選擇過渡到水平的提升。創新引智基地將實行「總量控制,優勝劣汰,動態調整」的管理機制。對已設立的創新引智基地運行2年後進行中期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動態調整的重要依據。
  3. 滾動支持:對創新引智基地的支持將採取分階段滾動資助的辦法。根據中期評估結果對合作成效好、水平提升快、協調組織得力的創新引智基地將加大支持力度;在資助期結束後對工作特別優秀的,將適當給予獎勵。

遴選條件[2]

[編輯]
  1. 創新引智基地遴選範圍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學校為先導,逐步擴展到有國家重點學科的高等學校。
  2. 擬申報的創新引智基地應結合本校學科發展,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具有廣泛深厚的國際合作研究基礎,且有一定面積的研究場所和一定規模的研究實驗條件。
  3. 創新引智基地人員構成:
    • 聘請不少於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於1名學術大師,不少於3名學術骨幹,不少於6名來華短期學術交流學術骨幹;
    • 配備不少於10名國內科研骨幹。
  4. 創新引智基地人員應具備的條件:
    • 海外人才應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且與本校有良好的相應合作研究基礎。
    • 海外人才所屬學科領域包括基礎科學、技術與工程、管理等。
    • 海外人才應具有外國國籍或所在國家永久居留權,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品德高尚,治學嚴謹,富於合作精神。學術大師年齡一般不超過70歲,學術骨幹年齡一般不超過50歲。
    • 學術大師應為國際著名教授或同領域公認的知名學者,學術造詣高深,學術水平在國際同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取得過國際公認的重要成就。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眼光,能夠把握國際科學發展的趨勢,引領本學科保持或趕超國際領先水平,匯聚國際上本學科的學術骨幹,提出對學科或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研究課題。
    • 學術骨幹應具有所在國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職位,擁有創新性思維,與學術大師有合作基礎,在所屬領域取得過同行公認的創新性成果。
    • 國內工作時間:學術大師每人每年不少於1個月;學術骨幹每人每年不少於3個月,一般應有一名學術骨幹留在基地工作;每年來華短期學術交流的學術骨幹不少於6人次,時間不限。
    • 國內科研骨幹應具有博士學位,5年以上科研工作經歷,年齡一般不超過50歲。

實施與管理[2]

[編輯]
  1.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制定「111計劃」整體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
  2. 「111計劃」以項目形式實施,每年第二季度根據本規劃發布下一年度實施方案,採取「統籌規劃、限額申報、專家評審、擇優建設、動態管理」的原則。
  3.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成立「111計劃」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管理辦公室。領導小組由各主管部門部級領導和相關司級領導組成,負責計劃的宏觀指導和決策;管理辦公室由教育部科技司、國家外專局教科文衛司相關業務處人員組成,負責計劃的具體實施。
  4. 高等學校是創新引智基地建設的依託單位,應成立由校級領導牽頭,科技處、外事處、人事處共同參與的「111計劃」校級管理辦公室,負責制定本校引進海外人才的相應政策,建立有利於創新引智基地發展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並負責與其相關的協調、實施和管理工作。
  5. 領導小組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作為學術諮詢機構,負責創新引智基地的評審、評估和監督工作。
  6. 領導小組根據專家委員會評審結果審核確定創新引智基地名單和資助經費。
  7. 各創新引智基地根據計劃,瞄準學科前沿,自主開展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選派國內科研骨幹赴國外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合作研究、積極爭取承擔國內外重大科研任務,提升學科國際競爭力,力爭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8. 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期為5年。運行2年後,由領導小組委託專家委員會對基地的學科發展、人才引進與培養、合作研究進展等進行中期評估。對評估結果好的,給予滾動支持;對明顯未達到計劃要求、難以完成預期目標的,將停止或暫緩資助。在總數不變的原則下,有進有出,吸納符合條件的進入創新引智基地行列。
  9. 創新引智基地建設期結束後,由領導小組委託專家委員會對基地建設進行綜合驗收,並按一定比例評選出優秀創新引智基地,給予表彰和獎勵。
  10. 項目執行期間所發表的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資料、鑑定證書及成果報道等,均須標註「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資助」(SupportedbytheProgrammeofIntroducingTalentsofDisciplinetoUniversities)中英文字樣和項目編號。

經費籌措[2]

[編輯]
  1. 「111計劃」專項經費由國家外國專家局教育部及高等學校主管部門共同籌措,在年度預算計劃中單列。其中列入「985工程」的高等學校項目經費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共同籌措,未列入「985工程」高等學校項目經費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和高等學校主管部門共同籌措。「十一五」期間,國家外國專家局投入不少於3億元,教育部和其他高等學校主管部門投入不少於3億元。
  2. 創新引智基地經費,根據引進人才的需要和績效評估結果,分年度報送預算審核撥付。
  3. 經費主要用途:
    • 聘請海外人才的國際旅費、津貼、住房、醫療等開支;
    • 開展科學研究所需的科研業務費、實驗材料費、人員費、助研津貼和其他相關費用,原則上不用於購買3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
    • 創新引智基地配備的國內優秀科研骨幹赴國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從事合作研究、短期訪問及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所需費用;
    • 其他與創新引智基地相關的費用。
  4. 「111計劃」專項經費的使用與管理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務規章制度規定,並接受財務審計部門的監督檢查。

目前入選的高校

[編輯]

根據教育部文件[3][4][5][6][7]

省/直轄市/自治區(數量) 高校名單
北京市(24所)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華北電力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
上海市(9所)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
江蘇省(13所)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揚州大學南京郵電大學
湖北省(7所)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大學湖北工業大學
陝西省(7所) 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大學
四川省(7所) 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石油大學
山東省(7所) 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濟南大學
河南省(3所) 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新鄉醫學院
吉林省(4所) 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長春理工大學
廣西壯族自治區(1所) 廣西醫科大學
廣東省(6所)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
遼寧省(3所) 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海事大學
天津市(4所)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
黑龍江省(4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
湖南省(3所) 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
重慶市(3所) 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師範大學
安徽省(2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
浙江省(7所) 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寧波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溫州醫科大學
江西省(1所) 東華理工大學
福建省(3所) 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
雲南省(1所) 雲南大學
貴州省(2所) 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
甘肅省(2所) 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
寧夏回族自治區(1所) 寧夏大學
內蒙古自治區(1所) 內蒙古大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所) 新疆醫科大學
西藏自治區(1所) 西藏大學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千人计划网对高网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描述. [2013-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3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教技[2005]6号.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3. ^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2年度建设项目立项通知.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4. ^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3年度建设项目立项通知.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5. ^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4年度建设项目立项通知.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6. ^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5年度建设项目立项通知.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7. ^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2017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的通知.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