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戰役 (1775年)
魁北克戰役 | |||||||
---|---|---|---|---|---|---|---|
美國獨立戰爭的一部分 | |||||||
魁北克戰役期間,阿諾德的民兵與加拿大守軍爆發巷戰。繪於1916年 | |||||||
| |||||||
參戰方 | |||||||
大陸軍 第1加拿大步兵軍團 | 英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理察·蒙哥馬利 † 班奈狄克·阿諾德 詹姆士·利文斯頓 約翰·湯馬士 丹尼爾·摩根(被俘) |
蓋伊·卡爾頓 阿蘭·麥克林 | ||||||
兵力 | |||||||
1200名正規軍及民兵 | 1,800名正規軍及民兵 | ||||||
傷亡與損失 | |||||||
約50人死 431人被俘 部分民兵染上天花而死 |
英軍報告: 5人死 14人傷 |
魁北克戰役(英語:Battle of Quebec;法語:Bataille de Québec),是大陸軍圍攻英國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的一場戰役。
1775年12月,大陸軍東西兩路軍隊會合,於同月6日開始圍城。不過,由於大地因寒冬結冰,使到圍城陣地難以設立。再者,大陸軍欠缺重型火砲,無法擊毀魁北克市的城牆,令到大陸軍一直未能夠發動進攻。隨著民兵的服役期限將在年底屆滿,而英國軍隊在春天後必然將會獲得海路增援,大陸軍的情況日漸危急。12月31日,理察·蒙哥馬利以暴風雪為掩護,終於兵分兩路強行攻城。結果大陸軍大敗而歸,蒙哥馬利身亡,班奈狄克·阿諾德受傷,而丹尼爾·摩根的數百名民兵更在城內被俘。
1776年年初,城外殘餘的大陸軍未有撤退,但是魁北克省總督蓋伊·卡爾頓沒有出城攻擊,大陸軍仍然可以勉強保持圍城。直到5月6日,英國皇家海軍軍艦帶同援兵抵達,卡爾頓即時領兵出城攻擊,大陸軍及民兵即時潰逃。魁北克戰役以英國軍隊勝利告終,而大陸軍的征伐加拿大計劃也因此失敗。
背景及雙方部署
[編輯]1775年6月,第二次大陸會議開始籌備進攻加拿大,並以英屬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為終極目標。大陸軍在9月兵分兩路,西路軍由提康德羅加堡出發,途經尚普蘭湖、聖讓恩堡及蒙特婁,再沿聖勞倫斯河順流而下,直達魁北克市西郊的亞伯拉罕平原。至於東路軍則由班奈狄克·阿諾德上校指揮,翻越今日緬因州的荒野及阿帕拉契山脈分水嶺,最後橫越聖勞倫斯河,由東南面發動進攻。西路軍在9月至11月期間發動聖讓恩堡圍城戰,不但取得勝利,更幾乎俘獲魁北克省總督蓋伊·卡爾頓。至於阿諾德遠征魁北克的過程,則遠較預計中艱鉅。
1775年11月13日,阿諾德約600人的遠征軍率先到達魁北克市郊,卻無力發動進攻,只好撤到亞伯拉罕平原以西的白楊岬(Pointe-aux-Trembles),等待西路軍隊前來會合。12月1日,西路軍的指揮官理察·蒙哥馬利亦告抵達。雖然阿諾德的軍隊每人只有五發子彈,兼且因遠征之故而欠缺衣物糧食補給,幸好蒙哥馬利從聖讓恩堡奪取部分英軍補給,以及圍城必需的冬裝衣物,才使圍城可以開始。[1]
蒙哥馬利共有300名紐約州的步兵軍團、約翰·蘭姆的一隊砲兵連、詹姆士·利文斯頓招募的第1加拿大步兵軍團、大衞·伍斯特從蒙特婁派出的少量援軍、以及160名散兵。這些散兵原屬的軍團,因服役期滿而自行解散。蒙哥馬利共有四門普通火砲及六門臼砲。圍城的總兵力約在1,200人左右。[2][3]
至於英軍方面,總督卡爾頓在9月時駐紮於蒙特婁,並將大部分正規軍部署於聖讓恩堡。魁北克市交由副總督克倫希管理。縱然克倫希對形勢時常感到悲觀,但他卻成功招募到更多民兵。卡爾頓早在7月就曾招募民兵,但成效強差人意,部分居民更附和大陸軍的宣傳,而在鄉郊鼓吹反抗英國政府。這使卡爾頓一直對本地民兵抱有懷疑,而大陸軍又誤以為可在魁北克省一呼百應。不過,魁北克省的居民雖對英國政府抱有不滿,卻又未至於要加入南方殖民地的公然叛亂,亦對大陸軍在鄉郊引起的治安問題感到厭煩。結果時至9月,愈來愈多魁北克市的居民志願為英國政府充當民兵。[4]另外,雖然駐波士頓的海軍中將塞繆爾·格雷夫斯以聖勞倫斯河將會結冰為由,拒絕派出軍艦支援,但到11月初仍有少量軍艦及平民船隻,運載民兵前來防守。[5]
11月3日,聖讓恩堡失陷,魁北克省大部分的英國正規軍亦隨之被俘,令兵力更形緊絀。克倫希隨即在魁北克市設置欄柵障礙,預備可能出現的攻城戰。同日克倫希亦得悉阿諾德的遠征已經成功,即時下令徵用所有聖勞倫斯海南岸的艦艇。此時魁北克的民兵人數已增至1,200人以上。[6]11月10日,阿蘭·麥克林帶同第84步兵軍團的200名蘇格蘭高地步兵,由三河市趕抵魁北克市增援。這批步兵大部分為七年戰爭中的正規軍,不但增強了守軍力量,亦激勵了民兵士氣。[7]
麥克林在11月10日開始接掌魁北克市的佈防,直到卡爾頓僥倖避過俘虜,而在19日返抵魁北克市為止。卡爾頓在三日後宣佈徵召全市男丁入伍,拒絕者將視為叛軍間諜處置,並可在四日內離開城市。[8]這項措施令守軍人數額外增加500人,而圍城總兵力也增至近1,800人。[9]卡爾頓同時在魁北克市東南面的河岸築起木造壁壘,並佈置防兵及火砲。[10]
圍城砲戰與攻城計劃
[編輯]12月6日,大陸軍開始圍城,切斷所有對外道路。蒙哥馬利也循例向卡爾頓下達降書,但明知卡爾頓不會答應,故此只派一個當地老婦轉達信件;而卡爾頓也將降書焚毀不讀。[11]12月9日,蒙哥馬利開始調配火砲,轟擊魁北克市的城牆,雙方爆發砲戰。起初魁北克市的居民一度陷入恐慌:僅僅在16年前,詹姆斯·沃爾夫就曾在聖勞倫斯河南岸架設大砲,幾乎將整個魁北克市下城區夷為平地。然而大陸軍只有9磅及12磅的輕型火砲,面對魁北克市的城牆幾乎完全無效,很快便淪為魁北克市居民的笑柄。相比之下,魁北克市的城防砲不但口徑較大,而且射程更遠。阿諾德的指揮總部因此被城防砲擊毀,而蒙哥馬利的戰馬及雪撬更被「炸成碎片」。[12]
蒙哥馬利很快察覺,圍城戰幾乎全無勝算。站在戰術層面,大陸軍無法截斷魁北克市的水路補給;無法摧毀敵軍城牆;無法用砲戰威懾對方投降;也無法在雪地建造戰壕。更有甚者,天氣日趨嚴寒,限制士兵活動;天花及各種呼吸道疾病流行,削弱兵力;後方補給逐漸不繼;而民兵的服役期限又在年底屆滿。各種原因使士兵已經無心作戰。至於戰略層面,英國援軍將會在春天抵達,而大陸議會卻仍未有派兵增援的打算。[13]
攻城戰
[編輯]12月23日,蒙哥馬利與阿諾德商討後,決定出奇制勝。兩人先等待冬季的暴風雪來臨,以惡劣天氣作掩護:阿諾德等人分成四隊,其中三隊發動佯攻,分散卡爾頓兵力,而阿諾德則集中攻擊南面一座城門,由特訓部隊搭建雲梯,再翻越城牆。蒙哥馬利會帶軍由聖勞倫斯河岸的小路潛行,突襲魁北克市下城區。當阿諾德與蒙哥馬利在下城區會合後,便可迫使上城區的卡爾頓駐軍前來巷戰,然後一決勝負。[14]
不過,卡爾頓即日便得悉蒙哥馬利的計劃。當日一名被俘英國軍官,藉詞酒醉,乘機逃回魁北克市報告;而這消息與另一名叛逃的大陸軍士兵完全一致。卡爾頓下令修補城防,設置更多障礙物及火砲平台,並等待大陸軍發動攻擊。[15]
12月27日颳起風雪,但不足以掩護大陸軍發動進攻。當日蒙哥馬利稍為修正攻擊計劃,派利文斯頓佯攻聖約翰門(St. John's Gate);布朗(Jacob Brown)佯攻鑽石棱堡(Cape Diamond bastion);阿諾德改由西北面的聖洛克市郊(St. Roch Subrub)入手,穿過皇宮市郊(Palais Suburb)入手及皇宮門(Palace Gate),再突進下城區;蒙哥馬利的行軍則不變,但只由小規模部隊組成,預備與阿諾德作南北夾攻。計劃只有高級軍官獲得告知。這改動使奇襲計劃幾乎成功。[10]
12月30日,大風雪終於來臨,而蒙哥馬利決定在31日凌晨進攻。凌晨四時,利文斯頓與布朗發動佯攻,成功引開聖約翰門及鑽石棱堡的火力。[10]蒙哥馬利看到訊號後,就在鑽石棱堡下方的狹窄河岸小路行軍。[10]
由於大風雪很快演變成暴風雪,蒙哥馬利的士兵舉步維艱,行軍多有延誤。抵達下城區時,蒙哥馬利與士兵先在第一道柵欄鋸開缺口。雖然一切仍然非常平靜,但軍隊已經嚴重超時,英軍在日出後隨時可從高處攻擊。情急之下,蒙哥馬利未等柵欄完全打開,便與隨同軍官趕往第二道柵欄。此時,蒙哥馬利與軍官終於看到房屋,一切似乎極為順利。蒙哥馬利登時高呼突擊,然後與軍官率先衝鋒,豈知該座房屋旋即傳出槍砲聲,大量子彈及葡萄彈齊射而來。首數輪齊射後,蒙哥馬利及多名軍官即時陣亡,其他率先衝鋒的軍官亦多受重傷,只有阿龍·伯爾奇蹟地完好無事。後方的一名軍官稍為定驚後,即捉住伯爾向後逃走,而其他士兵亦即時潰退。[16]
蒙哥馬利遇上的房屋,只駐守了50名民兵。他們並不知道大陸軍將會偷襲,而且訓練不佳。然而這批民兵卻一直謹守崗位,一聽到聲響,便向外恣意開火。不過英軍要到數小時後,才找到大陸軍的俘虜前來認屍,並得悉遠征軍的指揮官蒙哥馬利已經死去。[17]
另一方面,阿諾德在30日的晚上10時,便開始召集軍隊,到聖洛克市郊集合。但由於風雪阻礙,到凌晨四時軍隊仍未全數抵達。其時聖約翰門的信號已經響起,阿諾德只好帶領數百人先行發動進攻。軍隊順利進入皇宮市郊,卻在爬坡前往皇宮門時遭到高處守軍猛烈射擊。雖然大陸軍無法還擊,但又不能中途撤退,扔下蒙哥馬利軍隊不顧。故此,阿諾德決定繞過城門,沿著河岸的街道前進。進入魁北克市後,阿諾德輾轉穿過狹窄街道,直至遇上第一座英軍街壘。別無選擇之下,阿諾德下令全軍衝鋒,但隨即被子彈擊中膝蓋倒地。大陸軍佔據街壘後,受傷的阿諾德只好將指揮權交給丹尼爾·摩根。[18]
接過指揮後,摩根被迫停下稍為整備。大陸軍在衝過城門後已大多負傷,又因街道狹窄而迷路走散,連輕型火砲亦告遺失。火槍彈藥又因風雪潮濕而陸續失靈。更重要的是,當負傷的阿諾德被抬離戰場時,沿途的民兵感到阿諾德是要全部人跟從送死,士氣更形低落。但就在這一小段關鍵時間,英國的援軍抵達。早在凌晨時分,麥克林就曾派一隊民兵增援鑽石棱堡。該隊部隊抵達棱堡時,發現該處無需援軍,故此又順序前往中央的聖路易門(St. Louis Gate)及西北面的聖約翰門,但各處均只聞槍聲,不見戰鬥。結果該隊部隊轉為到北面皇宮門巡視。另一方面,卡爾頓從麥克林得悉皇宮門有戰事後,又派出200名蘇格蘭步兵前往增援。這些步兵剛好在摩根停下之時到達,隨即填補第二座街壘各處空缺,並設置輕型火砲開火。[19]
整備後摩根向第二座街壘衝鋒。大陸軍多次嘗試在街壘架起木梯不果,更遭到英軍迎頭痛擊。更有甚者,其中一張木梯竟反遭英國守軍奪去。英軍將木梯架設到街壘側面的平房,然後爬上屋內,從高處向大陸軍射擊,使大陸軍死傷加劇。看到摩根陷入困境後,卡爾頓下令另一支蘇格蘭部隊出發,由皇宮門外殺入下城區,以成包圍之局。別無選擇下,大陸軍陸續向英軍投降,或者乘小道逃離魁北克市。摩根為免遭到英軍羞辱,只向一名教士交出配劍投降。其時已為早上10時,攻城戰以英軍勝利告終。[20]
圍城僵局與大陸軍撤退
[編輯]攻城戰後,卡爾頓派人點算死傷,共計431名俘虜及30具大陸軍屍體,但當未計算沿河逃走時死亡的民兵。春季時麥克林在河岸找到另外20具屍體。至於僥倖逃出城外的阿諾德,則向大陸議會匯報,稱有60人死亡,超過300人被俘。[21]卡爾頓指英軍傷亡為5死14人傷,但實際數字可能更高。[22]
隨著1776年到來,不少殘餘的民兵以服役期滿為由,開始自行解散返鄉。不過阿諾德仍拒絕離開,決定以少數兵力繼續圍城,只是對魁北克市的補給幾無阻礙。雖然卡爾頓手上的兵力遠較阿諾德為多,但他決定繼續守城,等待援軍。早在攻城戰之前,蒙哥馬利便推算卡爾頓不會出城,因為16年前法軍就曾出城迎擊英軍,結果在亞伯拉罕平原戰役遭到慘敗,進而喪失整個魁北克省以至北美殖民地。[23]
1776年1月至3月期間,受傷的阿諾德繼續向後方要求增援,派人到郊區招募民兵,以及要求任命另一將軍接替指揮。3月31日阿諾德因墮馬再次受傷,終於獲准到蒙特婁養傷,由約翰·湯馬士准將接替。[24]另外,雙方在鄉郊招募的民兵,曾在3月25日引發聖皮耶之戰,但除此以外就別無戰事。
湯馬士接掌指揮後,發現圍城戰已不能繼續下去。大陸軍不但士氣低落,而且飽受天花威脅(湯馬士在6月也因天花而死)。5月3日反叛一方曾派一艘火船攻擊魁北克市港口,但未有成功。到5月6日,英國一支小型艦隊抵達,並帶同200名正規軍增援。卡爾頓即時派守軍出擊,而大陸軍則開始潰散而逃,圍城就此結束。[25]
後續影響
[編輯]魁北克戰役後,大陸軍撤回蒙特婁;而卡爾頓則因戰功而在7月獲封爵士。在1776年5月6日至6月1日期間,約翰·伯戈因的增援部隊陸續乘坐軍艦抵達魁北克市,並接管加拿大方的軍隊指揮。這批部隊有超過9,000名英國正規軍,以及約4,000名黑森傭兵,對只有80,000人口的魁北克省構成沉重經濟壓力。[26]伯戈因最終在1777年帶同這批軍隊,發動薩拉托加戰役。
另一方面,大陸軍在6月8日的三河市之戰再次落敗,而在17日向提康德羅加堡撤走。蒙特婁復歸英國統治。10月11日,英國派兵南進尚普蘭湖,與宣佈獨立的美國爆發瓦庫爾島之戰,當中美國的湖泊軍艦幾乎全軍覆沒。當時美國遠征加拿大大致以此場戰事為終結。
魁北克戰役後,卡爾頓即派人偵查所有曾經協過大陸軍的加拿大住民。起初卡爾頓寬恕部分輕犯人士,但隨著大陸軍被逐出魁北克省,卡爾頓開始加重懲罰,強迫該等人士復修因戰火受損的建築。[27]這使魁北克省居民在餘下的獨立戰爭,再也不敢公開支持叛軍。[28]
相關條目
[編輯]註釋
[編輯]- ^ Wood 2003,第46-47頁
- ^ Gabriel 2002,第143頁,Wood 2003,第47頁
- ^ Smith 1907,第86頁,v.2。
- ^ Stanley 1977,第81-82頁
- ^ Smith 1907,第10-12, 14-16頁,v.2。
- ^ Smith 1907,第9-10頁,v.2。
- ^ Smith 1907,第21頁,v.2。
- ^ Smith 1907,第95頁,v.2。
- ^ Shelton 1996,第130頁
- ^ 10.0 10.1 10.2 10.3 Wood 2003,第49頁
- ^ Stanley 1977,第88-89頁
- ^ Stanley 1977,第90頁
- ^ Stanley 1977,第89-90頁
- ^ Stanley 1977,第92-94頁
- ^ Stanley 1977,第94-95頁
- ^ Stanley 1977,第96-97頁
- ^ Stanley 1977,第98頁
- ^ Stanley 1977,第99-101頁
- ^ Stanley 1977,第101-102頁
- ^ Gabriel 2002,第164頁,Stanley 1977,第102-103頁
- ^ Smith 1907,第581頁,v.2。
- ^ Gabriel 2002,第164頁,Smith 1907,第582頁,v.2。
- ^ Smith 1907,第248-249頁,v.2。
- ^ Stanley 1977,第107頁
- ^ Stanley 1977,第107-108頁
- ^ Lanctot 1967,第31, 144, 154-155頁
- ^ Lanctot 1967,第151頁
- ^ Lacoursière 1995,第433頁
參考資料
[編輯]- Fraser, Alexander, Fourth Report of the Bureau of Archives, 1906, Ontario Bureau of Archives, Dept. of Public Records and Archives, 1907, ISBN 0-306-80366-6 (英語)
- Gabriel, Michael P, Major General Richard Montgomery: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Hero, Madison, NJ: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 Press, 2002, ISBN 978-0-8386-3931-3 (英語)
- Griffin, Martin Ignatius Joseph, Catholics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Volume 1, Self-published, 1907 (英語)
- Lanctot, Gustave, Canada &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774-1783, London: George G. Harrap & Co., 1967 (英語)
- Morrissey, Brendan, Quebec 1775: The American Invasion of Canada,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681-2 (英語)
- Nelson, James L, Benedict Arnold's Navy,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6, ISBN 978-0-07-146806-0 (英語)
-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Proceedings and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1886, Series 1, Volume 4, Ottawa: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1887 (英語)
- Sawicki, James A., Infantry Regiments of the US Army, Dumfries, VA: Wyvern Publications, 1981, ISBN 978-0-9602404-3-2 (英語)
- Shelton, Hal T., General Richard Montgomer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From Redcoat to Rebel,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147-8039-8 (英語)
- Smith, Justin H, Our Struggle for the Fourteenth Colony, vol 1,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07 (英語)
- Stanley, George F. G., Canada invaded, 1775-1776, Toronto: Samuel Stevens Hakkert, 1977, ISBN 0888665377 (英語)
- United States Continental Congress; et al, Journals of the Continental Congress, 1774–1789, Volume 4,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 Government, 1906 (英語)
- Wood, W. J., Battles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1, Cambridge, MA: Da Capo Press, 2003, ISBN 978-0-306-81329-0 (英語)
- Lacoursière, Jacques, L'Histoire Populaire du Québec, Sillery, Quebec: Les éditions du Septentrion, 1995, ISBN 2-89448-050-4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