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鮮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鮮卑疆域
蒙古歷史
蒙古歷史
蒙古高原歷史系列條目
匈奴 東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鮮卑
鮮卑 丁零
柔然 高車
突厥汗國 鐵勒
東突厥
薛延陀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汗國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遼朝 克烈 乃蠻
蒙兀
蒙古帝國(諸汗國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北元後蒙古帝國時期
韃靼(東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國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國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國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義

鮮卑上古漢語擬音:*S[a]r-pe[1],*Sen-pe[2]),可能分支自原始蒙古族,其語言屬蒙古語系。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游牧民族東胡,後被併入匈奴帝國之下,在匈奴帝國解體後,重新佔有匈奴帝國原有土地,成為草原霸主。

鮮卑源出自東胡。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游牧民族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後,被併入匈奴。在匈奴帝國力量衰退後,居於烏桓山鮮卑山的部落,演化為烏桓和鮮卑二族。鮮卑主要活動於今赤峰市內蒙古東部阿魯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2世紀時鮮卑國占據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奪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名稱及起源

[編輯]

《後漢書》記載稱,冒頓單于領導下的匈奴擊潰東胡後,東胡的一支逃到遼東塞外,居於鮮卑山,因山名而得族名「鮮卑」[3][4]大鮮卑山的位置不詳,現代學者認為可能是指大興安嶺北面。中華民國學者呂思勉認為,東胡本自稱為鮮卑,東胡為漢人所加稱呼[5]

鮮卑的原意有吉祥與神獸的意義,現在學者認為即是指馴鹿[6]

西伯利亞」的名稱有可能來自「鮮卑利亞」[7]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團隊認為,鮮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統來源於黑龍江流域的古東北亞人群,而且不同地理區域的鮮卑人內部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8]

歷史

[編輯]

傳說

[編輯]

鮮卑確實的起源時間不詳,古代記載起源自東胡,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併入匈奴帝國。在《楚辭》中,曾稱讚細腰女子,如同「鮮卑」[9],因此在西漢時,漢朝人就已知道有「鮮卑」這個名稱的存在。

東漢初年,鮮卑、烏桓諸族原本附屬於匈奴國。竇憲聯合北方各游牧民族,擊破北匈奴,北匈奴朝西北遁去,鮮卑部落入主蒙古高原。而匈奴餘部還有大約十餘萬部落,皆跟隨並自稱鮮卑,自此鮮卑開始興起[10]

東漢末葉,檀石槐為首領,指揮各位領袖。鮮卑在檀石槐領導下,多次擄掠、殺掠東漢的幽州并州涼州邊境諸郡。177年,漢朝三路出擊反攻:夏育高柳(今山西陽高),田晏雲中臧旻率南匈奴單于從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結果漢軍慘敗,死者十之七八。其後不久(181年),檀石槐逝世,一時無一位能指揮各領袖;鮮卑暫時衰落。另一方面(190年),遼西郡的烏桓大人蹋頓開始指揮烏桓各領袖。蹋頓下的烏桓更接受割據軍閥袁紹的聯絡;聯合下的聲勢浩大,但亦埋下禍根。東漢末年,袁紹被軍閥曹操擊敗後,烏桓亦在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再次崛起填補。鮮卑首領軻比能兼併了檀石槐的孫步度根的勢力。236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殺死軻比能,立其弟為首領,鮮卑聯盟瓦解內部互相侵伐,這段時期為鮮卑的古典時期,《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有述。

鮮卑服飾

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分為三大支部。

東鮮卑

[編輯]

東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段部曾和晉陽劉琨聯合,後被人的後趙擊潰,融入中原其他族群之中。

慕容部慕容氏諸燕的流變。一開始的慕容皝五胡十六國前期創立的大燕國,史稱前燕。前燕於能臣慕容恪死後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時亡於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戰敗於東晉之後,慕容垂復國建立燕國,史稱後燕。同時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慕容沖(小名鳳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馬)也建立了一個燕國,史稱西燕。394年西燕被後燕所滅。後燕後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敗後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後燕宗室慕容德率領成立南燕,南燕後被東晉所滅。

宇文部高句麗通好,但敗給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後南北朝時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為外戚楊堅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後來是契丹創始時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鮮卑

[編輯]
鮮卑女侍俑,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北鮮卑,即中部,有拓跋氏,以及與其多次交戰的柔然,他們同屬拓跋部

315年,拓跋部領袖拓跋猗盧西晉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376年,代國被前秦君主苻堅攻滅。386年,拓跋珪恢復了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後來統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與南朝對立。北魏後分裂為東魏西魏,之後分別被北齊北周所代替。

柔然國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地區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

西鮮卑

[編輯]

慕容廆之庶兄慕容吐谷渾率部從東北遷到青海東部,稱為吐谷渾。吐谷渾在鼎盛時期占據現青海甘肅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龍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渾全境,吐谷渾滅亡。

史書上的看法認為,鮮卑、烏桓與匈奴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赫連勃勃成立夏國

陰山以北,鮮卑與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乞伏國仁淝水之戰之後造反,後在現甘肅榆中成立秦國,史稱西秦。400年,西秦被人姚氏的後秦擊敗,乞伏乾歸投奔南涼。409年乞伏乾歸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連氏的夏國所滅。

禿髮部與拓跋部同源[11]。397年,臣屬後涼禿髮烏孤叛變獨立,建立南涼。414年南涼滅於乞伏部的西秦,禿髮部人輾轉投奔北魏,後南涼景王禿髮傉檀之子禿髮破羌,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賜名命氏為「源賀」,成為中國源氏之始祖。[12]

後代

[編輯]

鮮卑人的族群龐大繁雜。土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可能跟某些支系的鮮卑有一定的淵源。 今陝西北部、河套一帶和河北地區因長城關塞多次失守,混居有部分鮮卑後裔,具有尉遲、慕容、元、慕、長孫、宇文、獨孤、婁、穆、屈、万俟等鮮卑人特有的漢化姓氏。

移居中原的鮮卑人在北朝時期開始逐漸改漢姓紛紛融入漢族,今散於全國東南西北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其餘則演化為吐谷渾、柔然、契丹等部落。吐谷渾支系後融入吐蕃,成為藏族先民之一。

研究顯示鮮卑人父系單倍群主要為C2a[13][14],現代中國男性的C2b父系單倍群占比為0.9%[15]

鮮卑君主列表

[編輯]
西晉時北方部族狀況

未分裂時

[編輯]

北鮮卑

[編輯]

西鮮卑

[編輯]

東鮮卑

[編輯]

拓跋鮮卑君主列表

[編輯]
代國→元魏


索頭部鮮卑君主年號  編輯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索頭部鮮卑早期首領,追尊皇帝。
成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毛
節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貸
莊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觀
明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樓
安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越
宣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推寅
景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利
元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俟
和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肆
定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機
僖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蓋
威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儈
獻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鄰 推測為東漢桓帝時
聖武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詰汾 推測為東漢桓帝時
拓跋詰汾長子禿髮匹孤分支出河西鮮卑禿髮氏一部
始祖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尊)
神元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力微 174年-277年 220年-277年
太祖
(西魏文帝元寶炬追改廟號)
文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沙漠汗 ?-277年
章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悉鹿
(又名悉祿)
?-286年 277年-286年
平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綽 ?-293年 286年-293年
思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弗 ?-294年 293年-294年
昭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祿官 ?-307年 294年-307年
桓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猗㐌 ?-305年
穆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猗盧 ?-316年 307年-316年(索頭部鮮卑首領)
315年-316年(代王)
拓跋猗盧封王,立代國
南北朝·北朝·北魏君主年號  編輯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獻明皇帝
(道武帝拓跋珪追諡)
拓跋寔 ?-371年
烈祖
(明元帝拓跋嗣尊)
宣武皇帝
(明元帝拓跋嗣諡)
拓跋珪 371年409年 386年398年(代王、魏王) 登國 386年396年 盛樂金陵[16]
道武皇帝
(明元帝拓跋嗣改諡)
皇始 396年398年
太祖
(孝文帝元宏追改廟號)
398年409年(北魏皇帝) 天興 398年404年
天賜 404年409年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392年423年 409年423年 永興 409年413年 雲中金陵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燾 408年452年 424年452年 始光 424年428年 雲中金陵
神䴥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 451年452年
南安隱王 拓跋余 ?-452年 452年 承平 452年
景穆太子
(太武帝拓跋燾諡)
拓跋晃 428年451年
恭宗
(文成帝拓跋濬追尊)
景穆皇帝
(文成帝拓跋濬追諡)
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濬 440年465年 452年465年 興安 452年454年 雲中金陵
興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 460年465年
顯祖 獻文皇帝 拓跋弘 454年476年 466年471年 天安 466年467年 雲中金陵
皇興 467年471年
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
(改拓跋氏為元氏)
467年499年 471年499年 延興 471年476年 長陵 [17]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483年515年 500年515年 景明 500年503年 景陵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肅宗 孝明皇帝 元詡 510年528年 515年528年 熙平 516年518年 定陵
神龜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元氏名不詳
(為孝明帝女,即位1天後廢黜)
528年-? 528年
(僅1天)
武泰
(未改元)
528年
元釗 526年528年 528年 武泰
(未改元)
528年
彭城武宣王
(宣武帝元恪諡)
元勰 473年508年
肅祖
(孝莊帝元子攸追尊)
文穆皇帝
(孝莊帝元子攸追諡)

(節閔帝元恭追廢帝號)
彭城武宣王
(節閔帝元恭追廢帝號,復諡)
孝宣皇帝
(孝莊帝元子攸追諡)
元劭 528年
武懷皇帝
(廢帝元朗諡)
元子攸 507年530年 528年530年 武泰
(未改元)
528年 靜陵
建義 528年
敬宗
(孝武帝元修尊上廟號)
孝莊皇帝
(孝武帝元修改諡)
永安 528年530年
元曄
(廢為東海王)
532年 530年531年 建明 530年531年
廣陵惠王 元羽
(節閔帝元恭追尊皇帝,稱「先帝」)
471年501年
節閔皇帝
西魏追諡)
元恭 498年532年 531年532年 普泰 531年532年
元朗
(廢為安定王)
513年532年 531年532年 中興 531年532年
廣平武穆王
(孝明帝元詡諡)
元懷 488年517年
武穆皇帝
(孝武帝元修追諡)
孝武皇帝
西魏諡)
元修
(一說元脩)
510年534年 532年534年 太昌 532年 雲陵
永興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南北朝·北朝·東魏君主年號  編輯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孝靜皇帝
(北齊文宣帝高洋諡)
元善見
(禪位於北齊文宣帝高洋,降封中山王)
524年551年 534年550年 天平 534年537年 鄴西漳北(今河北省磁縣)
元象 538年539年
興和 539年542年
武定 543年550年
南北朝·北朝·西魏君主年號  編輯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文景皇帝
(文帝元寶炬追諡)
元愉
(自立為帝,後被殺,孝明帝元詡追封臨洮王)
488年508年 508年 建平 508年
文皇帝 元寶炬 507年551年 535年551年 大統 535年551年 永陵
元欽 525年554年 551年554年
恭皇帝 拓跋廓
(復元氏為拓跋氏)
(禪位於北周孝閔帝宇文覺,降封宋國公)
537年557年 554年557年
河西鮮卑南涼
姓名 在位時間
禿髮匹孤 210年-231年
禿髮壽闐 231年-252年
禿髮樹機能 252年-279年
禿髮務丸 279年-?
禿髮推斤 ?-365年
禿髮思復鞬 365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南涼烈祖 武王 禿髮烏孤 ?-399年 太初 397年-399年
康王 禿髮利鹿孤 ?-402年 建和 399年-402年
景王 禿髮傉檀 365年-415年 弘昌、嘉平 402年-414年

慕容鮮卑君主列表

[編輯]
慕容部
姓名 在位時間
莫護跋 220年-245年
慕容木延 245年-271年
慕容涉歸 271年-283年
慕容耐 283年-285年
慕容廆 285年-307年
前燕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前燕高祖 武宣皇帝 慕容廆 269年-333年 307年-333年
前燕太祖 文明皇帝 慕容皝 297年-348年 333年-348年
前燕烈祖 景昭皇帝 慕容儁 319年-360年 元璽、光壽 348年-360年
幽皇帝 慕容暐 350年-384年 建熙 360年-370年
後燕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後燕世祖 成武皇帝 慕容垂 326年-396年 燕元、建興 384年-396年
慕容詳 ?-397年 建始 397年
慕容麟 ?-398年 延平 397年
蘭汗 ?-398年 青龍 398年
後燕烈祖(後燕烈宗) 惠愍皇帝 慕容寶 355年-398年 永康 396年-398年
後燕中宗 昭武皇帝 慕容盛 373年-401年 建平、長樂 398年-401年
獻莊皇帝 慕容全 ?-370年
昭文皇帝 慕容熙 385年-407年 光始、建始 401年-407年
惠懿皇帝 慕容雲(高雲) ?-409年 正始 407年-409年
西燕
諡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慕容泓 ?-384年 燕興 384年
威帝 慕容沖 359年-386年 更始 384年-386年
段隨 ?-386年 昌平 386年
慕容顗 ?-386年 建明 386年
慕容瑤 ?-386年 建平 386年
慕容忠 ?-386年 建武 386年
慕容永 ?-394年 中興 386年-394年
南燕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南燕世祖(南燕世宗) 獻武皇帝 慕容德 336年-405年 燕平、建平 398年-405年
穆帝
(慕容超追崇)
慕容納 ?—385年
慕容超 385年-410年 太上 405年-410年

隴西鮮卑君主列表

[編輯]
隴西部
姓名 在位時間
乞伏祐鄰 265年-?年
乞伏結權
乞伏利那
乞伏祁埿
乞伏述延
乞伏傉大寒
乞伏司繁 ?年-385年
西秦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西秦烈祖 宣烈王 乞伏國仁 ?-388年 建義 385年-388年
西秦高祖 武元王 乞伏乾歸 ?-412年 太初、更始 388年-400年
409年-412年
西秦太祖 文昭王 乞伏熾磐 ?-428年 永康、建弘 412年-428年
厲武王 乞伏暮末 ?-431年 永弘 428年-431年

柔然君主列表

[編輯]
蠕蠕(芮芮、茹茹)部落
汗號 姓名 在位時間
木骨閭
車鹿會
吐奴傀
跋提
地粟袁
匹候跋
縕紇提
曷多汗
柔然汗國
汗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丘豆伐可汗 社侖 402年-410年
藹苦蓋可汗 斛律 410年-414年
步鹿真 414年
牟汗紇升蓋可汗 大檀 414年-429年
敕連可汗 吳提 429年-444年
處可汗 吐賀真 444年-464年
受羅部真可汗 予成 永康 464年-485年
伏名敦可汗 豆侖 太平 485年-492年
候其伏代庫者可汗 那蓋 太安 492年-506年
佗汗可汗 伏圖 始平 506年-508年
豆羅伏跋豆伐可汗 丑奴 建昌 508年-520年
敕連頭兵豆伐可汗 阿那瓌 520年-552年
彌偶可杜句可汗 婆羅門 521年-525年
鐵伐 552年-553年
登注俟利 552年-553年
庫提 553年
庵羅辰 553年-554年
鄧叔子 553年-555年

段部鮮卑君主列表

[編輯]
姓名 在位時間
段日陸眷(段就陸眷)
段乞珍
段務目塵(段務勿塵) 303年-310年
段就六眷(段疾陸眷) 310年-318年
段涉復辰 318年
段末波(段末杯、段末柸) 318年-325年
段牙 325年
段遼(段護遼) 325年-338年
段蘭(段鬱蘭) 343年-?
段龕
(後稱齊王)
?-356年
段勤
(後稱趙帝)
350年-352年

宇文部君主列表

[編輯]
姓名 在位時間
宇文普回
宇文莫那
數代以後
宇文莫槐 ?-293年
宇文普撥 293年-?
宇文丘不勤
宇文莫珪(宇文莫廆、宇文莫圭)
宇文遜昵延(宇文悉獨官)
宇文乞得龜 ?-333年
宇文逸豆歸(宇文侯豆歸) 333年-344年或345年


南北朝·北朝·北周君主年號  編輯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追尊周皇帝
德皇帝
(明帝宇文毓追諡)
宇文肱 ?-526年
安定郡文公
(西魏恭帝拓跋廓諡)
宇文泰 507年556年 成陵
太祖
(孝閔帝宇文覺追尊)
文王
(孝閔帝宇文覺追諡)
文皇帝
(明帝宇文毓追諡)
周天王
孝閔皇帝
(武帝宇文邕追諡)
宇文覺 542年557年 557年 靜陵
世宗 明皇帝 宇文毓 534年560年 557年559年 昭陵
周皇帝
世宗 明皇帝 宇文毓 534年560年 559年560年 武成 559年560年 昭陵
高祖 武皇帝 宇文邕 543年578年 560年578年 保定 561年565年 孝陵
天和 566年572年
建德 572年578年
宣政 578年
宣皇帝 宇文贇 559年580年 579年 大成 579年 定陵
靜皇帝
(隋文帝楊堅諡)
宇文闡
(原名衍)
(禪位於隋文帝楊堅,降封介國公)
573年581年 579年581年 大象 579年580年 恭陵
大定 581年

吐谷渾君主列表

[編輯]

語言

[編輯]

鮮卑人使用的語言,今日稱之為鮮卑語,早已失傳。現時語言學家只能依靠歷史文獻的紀錄來重構這種語言。根據對於蒙古帝國時代,以突厥文字寫下的鮮卑文,現代語言學家多認為鮮卑語屬於蒙古語族。伯希和認為室韋即是鮮卑的異譯,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帝國的核心部落即是蒙兀室韋

北魏孝文帝親政後在文化上開始對鮮卑文化進行修整,即後世之所稱孝文漢化,遷都洛陽,官民皆著漢服。改漢姓,如皇族拓跋氏元姓丘敦氏丘姓(邱)、賀賴氏賀姓獨孤改姓。斷胡語:凡三十歲以下官員一律使用漢語,如果仍用鮮卑語,即降爵黜官。通婚姻: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並從己身開始迎娶漢族士族女子。

六鎮之亂以後,胡化較深的六鎮各族部將再度推廣鮮卑語使用,北中國掀起了鮮卑化熱潮。

隋朝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去鮮卑化措施,包括處死舊鮮卑貴族(主要是宇文家),令西魏北周時被賜予鮮卑姓氏的漢族人恢復漢姓。到隋朝末期,鮮卑語失傳,鮮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的歷史結束,鮮卑族融入中國其他民族當中。

流行文化和影視形像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2. ^ 鄭張尚芳 《上古音系》
  3. ^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
  4. ^ 《魏書》卷1〈帝記第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
  5. ^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東胡之名稱,若果為漢人所加,究竟彼等自稱為何名?呂思勉云:『彼等之本名實為鮮卑,一因鮮卑占地較東胡為廣;二因其同族別支烏桓,其後不稱烏桓,而稱鮮卑。』」
  6. ^ 北方各民族中建立国家最多的民族——鲜卑. [2010-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8). 
  7. ^ 包爾罕、馮家升:《西伯利亞名稱的由來》(《錫伯族文學歷史論文集》,新疆社會科學院民研所,1981年)
  8. ^ 科技考古复原北周武帝宇文邕长相 早逝原因揭秘→. 唐山環渤海新聞網——權威媒體 唐山門戶. 2024-03-28 [2024-03-28] (中文). 
  9. ^ 《楚辭》〈大招〉:「滂心綽態,姣麗施只。小腰秀頸,若鮮卑只。」
  10. ^ 《後漢書》卷90〈烏桓鮮卑傳〉:「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11. ^ 晉書·載記第二十六》:禿發烏狐,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後魏同出。
  12. ^ 魏書·源賀傳》:源賀,自署河西王禿發傉檀之子也。傉檀為乞伏熾磐所滅,賀自樂都來奔。賀偉容貌,善風儀。世祖素聞其名,及見,器其機辯,賜爵西平侯,加龍驤將軍。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
  13. ^ Cui, Yinqiu; Li, Hongjie; Ning, Chao; Zhang, Ye; Chen, Lu; Zhao, Xin; Hagelberg, Erika; Zhou, Hui. Y Chromosom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West Liao River Valley, Northeast China.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3-12, 13 (1) [2022-07-08]. ISSN 1471-2148. PMC 3850526可免費查閱. PMID 24079706. doi:10.1186/1471-2148-13-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6) (英語). 
  14. ^ Keyser-Tracqui, Christine; Crubézy, Eric; Ludes, Bertrand.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a 2,000-Year-Old Necropolis in the Egyin Gol Valley of Mongol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3-08, 73 (2) [2022-07-08]. PMC 1180365可免費查閱. PMID 12858290. doi:10.1086/377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9) (英語). 
  15. ^ 【祖源基础】 一张图看清楚中国男性中常见的26个父系大支. [2021-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9). 
  16. ^ 魏收. 《魏書‧卷二‧太祖紀第二下》. 永興二年九月甲寅,上諡宣武皇帝,葬於盛樂金陵,廟號太祖。泰常五年,改諡曰道武。 
  17. ^ 魏收. 《魏書‧卷七下‧高祖紀第七下》. 上諡曰孝文皇帝,廟曰高祖。五月丙申,葬長陵。 

來源

[編輯]
  • 劉義棠:《中國西域研究》
  • Thomas Barfield 著,袁劍 譯:《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鮮卑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後漢書/卷90》,出自范曄後漢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30》,出自陳壽三國志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