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89年蘇呼米暴亂

座標43°00′12″N 41°00′55″E / 43.00333°N 41.01528°E / 43.00333; 41.01528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呼米暴亂
喬治亞-阿布哈茲衝突英語Georgian-Abkhaz conflict蘇聯解體的一部分
日期1989年7月15日-1989年7月17日(2天)
地點
43°00′12″N 41°00′55″E / 43.00333°N 41.01528°E / 43.00333; 41.01528
起因提比里斯國立大學在蘇胡米開設分校區
方法騷亂街頭毆鬥掠奪圍城
衝突方
阿布哈茲平民
喬治亞平民
傷亡
死亡18
受傷448

1989年7月,因阿布哈茲人喬治亞人的內部民族矛盾激化,蘇聯加盟國喬治亞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首府蘇呼米爆發騷亂,並在隨後幾天演變為蔓延全國的街頭毆鬥內亂

事件起因是阿布哈茲人抗議喬治亞的提比里斯國立大學在蘇呼米開設新校區,最終導致原定於1989年7月16日正式投入使用的新校區遭到劫掠。雖然蘇聯陸軍暫時平息了事態,但事件已經造成至少18人死亡、448人受傷,死傷者多為喬治亞人。這次騷亂是喬治亞有史以來第一起內部民族衝突事件,成為了日後喬治亞-阿布哈茲衝突英語Georgian-Abkhaz conflict的導火索。

背景

[編輯]

1921年至1931年,在紅軍入侵喬治亞後宣布獨立的阿布哈茲喬治亞合併,以條約共和國身份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惟阿布哈茲不是完全順從於格魯吉亞。後來阿布哈茲被降級為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實際上由喬治亞統治,條約共和國正式破局[1]。然而此舉不受阿布哈茲人歡迎,並於1957年、1967年和1978年分別舉行抗議活動[2]。直到1978年,喬治亞和蘇聯政府才有所讓步,其中一個政策是將原有的蘇呼米師範學院升格為獨立的阿布哈茲國立大學[3][4]

暴亂發生時正值蘇聯推行經濟改革,阿布哈茲人認為這是他們徹底脫離喬治亞的好時機。1988年6月17日,阿布哈茲方面向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等蘇共領導人遞交了87頁的《阿布哈茲信函英語Abkhazian Letter》,既表達阿布哈茲人的不滿情緒,又點明阿布哈茲的自治地位一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即便是在1978年讓步之後。信件要求蘇聯中央不再將阿布哈茲納入喬治亞的版圖範圍,恢復阿布哈茲的獨立地位(也就是恢復之前的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5]。信件雖然沒有受到蘇聯中央政府關注,但已經讓喬治亞當局大為緊張,從而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提升學校教授喬治亞語的比重。此舉同樣遭到阿布哈茲人強烈反彈,因為他們大多數人不講喬治亞語,而是講阿布哈茲語明格列爾語俄語三種語言[6]

之後在1989年3月18日,約3.7萬名阿布哈茲人在傳統會議地點雷赫內英語Lykhny簽署《雷赫內宣言》,再次呼籲當局恢復阿布哈茲的獨立地位。和之前的《阿布哈茲信函》不同,《雷赫內宣言》成功讓阿布哈茲的喬治亞人群體發動大規模反對示威[7]。其中喬治亞首都提比里斯的示威活動最為激烈,並最終於1989年4月9日演變為反蘇、求獨立的集會活動,遭到蘇聯內衛軍殘酷鎮壓,至少19人死亡、數百人受傷[註 1],死傷者包括年輕女性,史稱「4月9日慘案」。次日,喬治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會上總書記朱姆貝爾·帕提亞什維利英語Jumber Patiashvili宣布辭職,由前喬治亞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吉維·貢巴里澤接任[8]。4月9日慘案也摧毀了喬治亞蘇維埃政權的最後一絲信譽,讓許多喬治亞人走上了激烈反抗蘇聯政府的道路,同時加劇了喬治亞人和其他群體之間的種族緊張關係,尤其是他們與阿布哈茲人和奧塞提亞人的矛盾[9]

大學風波

[編輯]
騷亂發生地阿布哈茲國立大學,攝於2013年

一直以來,大學問題在阿布哈茲非常敏感。為了滿足阿布哈茲分離主義者的訴求,同時消除動用喬治亞全國英語1978 Tbilisi Demonstrations捍衛喬治亞語喬治亞文化英語Culture of Georgia (country)帶來的負面影響,喬治亞當局於1978年設立蘇呼米國立大學英語Sukhumi State University,設立喬治亞語部、阿布哈茲語部和俄語部三個分部[10]。然而,就讀於阿布哈茲分部和俄語分部的喬治亞學生經常抱怨受到講師及行政人員的歧視[11]。4月9日慘案發生後,學校的喬治亞學生發起絕食行動,要求將學校的喬治亞分部改為提比里斯國立大學下屬部門,改由喬治亞人進行管理,而不是阿布哈茲人[12]。後來喬治亞國立亞熱帶農業大學英語Georgian State University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加入絕食行動,從而引爆一場由阿布哈茲喬治亞社區發起的文化分隔活動,讓阿布哈茲和喬治亞兩大的裂痕更加深入。喬治亞當局擔心事件會發酵為騷亂,於5月14日同意學生訴求[13]。阿布哈茲人有前車之鑑,也組織了靜坐示威。最終蘇聯最高蘇維埃成立委員會,裁定喬治亞人無權設立大學,理由是不屬於其職權範圍[14]。除此之外,委員會也認為阿布哈茲的土地面積太小,沒有設立兩家大學的必要。至於格魯吉亞學生投訴說自己受到語言上的歧視,委員會通過調查發現,申請阿布哈茲語部的學生占比還是比較高,有24%,相比之下喬治亞語部有33.5%,俄語部有42.5%[15]

騷亂

[編輯]

儘管蘇聯最高蘇維埃否決了新校區,大學的入學考試還是照常在7月15日進行[16]。有報道指當天騷亂的起因是阿布哈茲人試圖拍攝集會的喬治亞人[17][16]。到晚上7點,新校區遭到襲擊[17]。到7月16日晚些時候,部分持有武裝的阿布哈茲民眾沖入學校大樓,人數多達5000人。多位負責入學考試的工作人員遭到毆打,學校被洗劫[18]。隨後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讓雙方陷入了連日的武裝衝突,造成了更多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當晚,從阿布哈茲各地及喬治亞西部前來的民眾湧入蘇呼米。生活在阿布哈茲東北部的斯凡人,以及生活在特克瓦爾切利的阿布哈茲人爆發徹夜槍戰,衝突在隨後幾天持續發生[14]。與此同時,2.5萬名來自喬治亞西部的民眾,與阿布哈茲南部加利區的民眾在奧恰姆奇拉附近聚集[19]。蘇聯內務部派出軍隊鎮壓暴亂,事態到7月17日已基本平息[20]

後續

[編輯]

阿布哈茲的騷亂造成18人死亡、448人受傷。根據官方統計數據,傷者中有302人是喬治亞人.[21]。事件是喬治亞史上第一起內部民族衝突,此前阿布哈茲同樣有民族矛盾引起的示威和抗議活動,但未造成民眾死傷[22]。雖然蘇聯內務部隊一直駐紮在阿布哈茲,負責維持當地不穩定的和平局面,但騷亂事件依然發生,而蘇聯當局無意調和內部民族矛盾[23]。喬治亞社群懷疑阿布哈茲故意攻擊他們的大學,目的是挑起大規模的暴力事件,促使莫斯科宣布當地戒嚴,從而剝奪提比里斯政府對阿布哈茲自治架構的控制權。另一方面,阿布哈茲人認為新校區是喬治亞當局加強文化統治力的工具,同時繼續要求當局將7月事件的調查權限交給莫斯科中央政府、不再在蘇呼米開設提比里斯國立大學的新校區[24]

當地的緊張局面也一直居高不下,阿布哈茲人完全無視喬治亞在該地區的權威。最終於1990年8月25日,阿布哈茲最高蘇維埃發表《阿布哈茲國家主權聲明》,正式賦予阿布哈茲法律高於格魯吉亞法律的權力[25]。同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阿布哈茲是蘇聯的獨立加盟共和國[26]。此舉又遭到喬治亞人反對,紛紛援引1950年代喬治亞學界的一個說法,指控阿布哈茲人不是當地的原住民,儘管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正式的學術及歷史基礎支撐[27]。隨著民族主義聯盟在1990年喬治亞議會選舉英語1990 Georg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中大獲全勝,相關矛盾進一步加劇。新上任的喬治亞最高蘇維埃主席英語Chairperson of the Parliament of Georgia茲維亞德·加姆薩胡爾季阿更直言不諱地表示會減少非喬治亞人的自治權[28],但實際上喬治亞政府的權威性在當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3月17日,不顧喬治亞人抵制,阿布哈茲參與了蘇聯發起的公投。相應地,除喬治亞人以外的族群(包括喬治亞另一自治區南奧塞提亞)聯合抵制了1991年4月9日舉行的喬治亞獨立公投[29][30]

1991年8月,喬治亞各族群通過權力分享協議,正式按照民族劃分選區,於同年的議會選舉英語1991 Abkhaz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起正式施行,但後來沒有繼續下去[26]。後來隨著加姆薩胡爾季阿政府垮台,愛德華·謝瓦納茲不履行前朝政府的簽署的協議,讓其失去合法性,阿布哈族人又將獨立的希望投向喬治亞內戰,結果還是沒能成功[31]。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茲最高蘇維埃恢復了1925年憲法,宣布阿布哈茲為主權國家,儘管與喬治亞締結條約聯盟[32]。對此,喬治亞於8月14日向阿布哈茲發動軍事入侵,雙方隨後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993年9月,並引發了後續的喬治亞-阿布哈茲衝突英語Georgian-Abkhaz conflict[33]。戰爭結束後,提比里斯國立大學的蘇呼米分校一直保持開放,但後來隨著蘇呼米正式脫離喬治亞控制,最終搬到提比里斯,從1993年12月復校至今[34]

注釋

[編輯]
  1. ^ 具體死亡人數的記載有所出入,其中研究高加索地區的歷史學家史蒂芬·瓊斯英語Stephen F. Jones認為有19人(Jones 2013,第31–32頁),BBC和專門報道高加索地區的Eurasianet稱有20人(Eke 2009Lomsadze 2014),俄羅斯與喬治亞文學歷史教授唐納德·雷菲爾德英語Donald Rayfield稱有21人(Rayfield 2012,第378頁)

腳註

[編輯]
  1. ^ Suny 1994,第321頁
  2. ^ Lakoba 1995,第99頁
  3. ^ Hewitt 1993,第282頁
  4. ^ Slider 1985,第59–62頁
  5. ^ Hewitt 1996,第202頁
  6. ^ Hewitt 2013,第57–60頁
  7. ^ Francis 2011,第73頁
  8. ^ Jones 2013,第35頁
  9. ^ Rayfield 2012,第378–380頁
  10. ^ Slider 1985,第62–63頁
  11. ^ Slider 1985,第63頁
  12. ^ Francis 2011,第74頁
  13. ^ Chervonnaya 1994,第65頁
  14. ^ 14.0 14.1 Kaufman 2001,第104–105頁
  15. ^ Hewitt 2013,第75頁
  16. ^ 16.0 16.1 Kaufman 2001,第105頁
  17. ^ 17.0 17.1 Popkov 1998,第115頁
  18. ^ Beissinger 2002,第301–303頁
  19. ^ Popkov 1998,第118頁
  20. ^ Popkov 1998,第118–120頁
  21. ^ Kaufman 2001,第238頁: "Citation 111, which references Elizabeth Fuller, "The South Ossetian Campaign or Unification," p. 18 Report on the USSR, 1, No. 30 (July 28, 1989)."
  22. ^ Zürcher 2005,第89頁
  23. ^ Ozhiganov 1997,第374頁
  24. ^ Suny 1994,第399頁
  25. ^ Jones 2013,第44頁
  26. ^ 26.0 26.1 Zürcher 2005,第95頁
  27. ^ Hewitt 2013,第47–48, 80–83頁
  28. ^ Suny 1994,第325頁
  29. ^ Francis 2011,第75頁
  30. ^ Zürcher 2005,第93頁
  31. ^ Zürcher 2005,第95–96頁
  32. ^ Saparov 2015,第65頁
  33. ^ Rayfield 2012,第383–384頁
  34. ^ Sokhumi State University 2014

參考資料

[編輯]
  • Beissinger, Mark R., Nationalist Mobiliza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Stat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00148-X 
  • Chervonnaya, Svetlana, Conflict in the Caucasus: Georgia, Abkhazia and the Russian Shadow, 由Ariane Chanturia翻譯, Glastonbury, United Kingdom: Gothic Image Publications, 1994, ISBN 978-0-90-636230-3 
  • Eke, Stephen, Georgia recalls Soviet crackdown, BBC, 2009 [2018-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30) 
  • Francis, Céline,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Status: The Case of Georgia and Abkhazia (1989–2008), Brussels: VUB Press, 2011, ISBN 978-90-5487-899-5 
  • Hewitt, B.G., Abkhazia: A problem of identity and ownership, Central Asian Survey, 1993, 12 (3): 267–323, doi:10.1080/02634939308400819 
  • Hewitt, George, Discordant Neighbours: A Reassessment of the Georgian-Abkhazian and Georgian-South Ossetian Conflicts,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2013, ISBN 978-9-00-424892-2 
  • Hewitt, B.G, The Georgian/South Ossetian territorial and boundary dispute, Wright, John F.R.; Goldenberg, Suzanne; Schofield, Richard (編), Transcaucasian Boundaries, London: UCL Press Limited: 190–225, 1996, ISBN 1-85728-234-5 
  • Jones, Stephen, Georgia: A Political History Since Independence, London: I.B. Taurus, 2013, ISBN 978-1-78453-085-3 
  • Kaufman, Stuart J., Modern Hatreds: The Symbolic Politics of Ethnic War,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8014-8736-6 
  • Lakoba, Stanislav, Abkhazia is Abkhazia, Central Asian Survey, 1995, 14 (1): 97–105, doi:10.1080/02634939508400893 
  • Lomsadze, Giorgi, For Tbilisi, the Battle of April 9, 1989 Continues, Eurasianet, 2014 [2018-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6) 
  • Ozhiganov, Edward, The Republic of Georgia: Conflict in Abkhazia and South Ossetia, Arbatov, Alexei; Chayes, Abram; Handler Chayes, Antonia; Olson, Lara (編), Managing Conflict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Russian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341–400, 1997, ISBN 0-262-51093-6 
  • Popkov, Viktor, Soviet Abkhazia 1989: A Personal Account, Hewitt, George (編), The Abkhazians: A Handbook, New York City: St. Martin's Press: 102–131, 1998, ISBN 978-0-31-221975-8 
  • Rayfield, Donald, Edge of Empires: A History of Georgia,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12, ISBN 978-1-78-023030-6 
  • Saparov, Arsène, From Conflict to Autonomy in the Caucasus: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making of Abkhazia, South Ossetia and Nagorno Karabakh, New York City: Routledge, 2015, ISBN 978-0-41-565802-7 
  • Slider, Darrell, Crisis and response in Soviet nationality policy: The case of Abkhazia, Central Asian Survey, 1985, 4 (4): 51–68, doi:10.1080/02634938508400523 
  • Sokhumi State University, Brief History of University, 2014 [2018-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Suny, Ronald Grigor, The Making of the Georgian Nation Second,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0-25-320915-3 
  • Zürcher, Christoph, Georgia's Time of Troubles, 1989–1993, Coppieters, Bruno; Legvold, Robert (編), Statehood and Security: Georgia after the Rose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83–115, 2005, ISBN 0-262-0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