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ForeverBen/愛爾蘭自治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漫畫描繪了英國自由黨政客們被迫忍受亨利·甘貝爾-班納曼爵士惡臭的「愛爾蘭自治雪茄」。前首相羅斯伯里伯爵(左)及其繼任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右)都將自治視為自由黨的選舉責任。

愛爾蘭自治運動(英語:Irish Home Rule movement)是在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境內為愛爾蘭爭取下放權力(Home Rule)的運動,它是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主要的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

艾薩克·巴特於1870年創立了自治政府協會(Home Government Association),其後自治聯盟愛爾蘭議會黨分別於1873與1882年繼承了協會,在英國下議院開展爭取自治的運動。在查爾斯·史都華·巴奈爾的領導下,威廉·格萊斯頓自由黨政府於1886年提出《第一自治法案》使運動接近成功,但在自由黨政府分裂後,法案被下議院否決。巴奈爾死後,格萊斯頓於1893年提出了《第二自治法案》,在下議院通過;卻被上議院否決。1911年取消上議院的否決權後,於1912年提出《第三自治法案》,導致了自治危機。法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後頒佈,但直到戰爭結束才實施。

1916年復活節起義之後發生一連串的逮捕和處決,使公眾從支持自治運動轉向更激進的新芬黨。1918年大選,愛爾蘭議會黨慘敗,嚴重打擊自治運動。當選的新芬黨議員不滿於英國統治框架下的地方自治,成立了愛爾蘭眾議院,並宣佈愛爾蘭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英國通過了《第四自治法案》,即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令,旨在為北愛爾蘭南愛爾蘭分別建立議會。前者在1921年成立,作為英國領土一部分延續至今,而後者從未實際運作。根據英愛戰爭結束後簽訂的的英愛條約,愛爾蘭32個中的26個在1922年12 月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大英帝國下的一個自治領,後來演變成現在的愛爾蘭共和國

歷史背景

[編輯]

根據1800年聯合法令愛爾蘭王國大不列顛王國於1801年1月1日合併,造成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1]愛爾蘭人在整個19世紀都強烈反對聯合,時而爆發暴力的叛亂。1830及40年代,丹尼爾·歐康諾及其廢除協會試圖廢除聯合法令,恢復愛爾蘭王國,而又不中斷與大不列顛君主的聯繫(即建立共主邦聯)。然而,當歐康諾叫停了在都柏林克朗塔夫舉行的一場當局禁止的聚會時,這場運動就瓦解了。 [2]

直到1870年代,大多數愛爾蘭選民都選出了英國主要政黨——自由黨保守黨國會議員,例如保守黨即在1859年愛爾蘭大選中贏得了多數席位。保守黨和(1886 年之後的)自由統一黨強烈反對任何淡化聯合法令的行為,並於1891年成立愛爾蘭統一黨以反對自治。

對「自治」的不同理解

[編輯]
1891年一幅反自治的漫畫,它聲稱自治雖會給「愛國」的中產階級帶來經濟利益,卻也會沉重打擊農民。

「自治」(愛爾蘭語Rialtas Dúchais [3] )一詞首次在1860年代使用,意指一個專門負責愛爾蘭國內事務的立法機關。人們對它有不同理解,自1870年代起,它被視為英國聯合體系的一部分:愛爾蘭有自己的國內議會,而西敏的帝國議則繼續負責處理帝國事務。以芬尼亞人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為代表的共和主義理念力圖爭取自英國完全分離,在必要時動用武力,以實現愛爾蘭的完全自治。有一段時間,他們準備在「新出發」當中與自治聯盟黨人合作。1875 年,約翰·奧康納·鮑爾告訴紐約聽眾:「(愛爾蘭)選出了一個代表機構。其任務很簡單——我幾乎說了只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帝國的鎖鏈仍然束縛著愛爾蘭民族的憲法自由,其任務就是無限期地跟英國的每一個部門敵對。」 [4]查爾斯·史都華·巴奈爾尋求通過「憲法運動」,在都柏林建立一個擁有有限立法權的議會,以作為一種過渡措施。對於聯合主義者來說,自治意味著都柏林議會將由天主教會主導,這會損害愛爾蘭的經濟,威脅了他們同時作為英國人和愛爾蘭人的文化認同,作為宗教少數群體也可能會被歧視。[5] [6] [7]在英格蘭,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領導下的自由黨致力於推動自治,而保守黨則試圖通過「建設性的聯合主義」來減輕對自治的需求。這主要體現在保守黨執政期間利用議會通過的法案以及頒佈部長級決定來解決愛爾蘭問題及其政治訴求:例如貝爾福作為愛爾蘭布政司決定成立擁擠地區委員會。他早前推動的1885年土地購買法和1887年愛爾蘭土地法擴大了自由黨1881年貸款予小農購買土地的計劃(總體上,這是為了回應愛爾蘭國會議員的運動計劃),或者後來保守黨政府實施的1898年愛爾蘭地方政府法案亦是如此。

查爾斯·史都華·巴奈爾在會議上發言

爭取自治

[編輯]

前保守黨大律師艾薩克·巴特通過在法庭上代表芬尼亞成員,促進了立憲和革命民族主義之間的聯繫。1870年5月,他建立了一個新的溫和民族主義運動——愛爾蘭自治政府協會;1873年11月,在威廉·蕭領導下,協會改組成自治聯盟。聯盟的目標是使愛爾蘭能在聯合王國當中擁有有限自治權。1874 年大選,聯盟派候選人在議會贏得了53席。

巴特於1879年去世。1880年,激進的年輕新教地主查爾斯·史都華·巴奈爾出任主席。1880年大選,聯盟贏得63席。1882年,巴奈爾將自治聯盟轉變為愛爾蘭議會黨——一個有正式組織的政黨,並在後來成為一股主要的政治勢力。愛爾蘭議會黨開始主導愛爾蘭政局,排除了以前的自由黨、保守黨和統一黨。1885年大選,愛爾蘭議會黨在103個愛爾蘭席位中贏得了85席;另外,一位自治派國會議員也在利物浦蘇格蘭選區勝出。

敵對的上議院

[編輯]
1886年4月8 日,格萊斯頓在一場關於愛爾蘭自治法案的辯論中

在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的領導下,自由黨曾兩次試圖制定自治法案。巴奈爾給格萊斯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在1885年親自承諾給予愛爾蘭自治權。格萊斯頓以著名的三小時愛爾蘭自治演講,懇求議會通過1886年愛爾蘭政府法案,光榮地授予愛爾蘭自治權,而不是有一天在屈辱下如此做。他的法案在下議院以30票之差被否決。

法案導致1886年夏秋期間貝爾法斯特發生嚴重騷亂,造成多人喪生,並使自由統一黨從自由黨中分裂出來。他們在自治議題上與索爾斯伯里侯爵的保守黨結盟,直至1914年。

法案的失敗使格萊斯頓暫時失去權力。他在1892年大選後重新掌權,並毫不畏懼地於巴奈爾去世後第二次試圖推行愛爾蘭自治,他秘密起草了具爭議和缺陷的1893年愛爾蘭政府法案。最終在威廉·歐布萊恩帶領下,法案以30票的多數票通過了下議院,但在保守黨聯合派多數控制的上議院中被否決。

新任自由黨黨魁羅斯伯里伯爵在這次失敗後採取了一項政策:向索爾斯伯里承諾英格蘭國會議員的多數票能否決未來任何的愛爾蘭自治法案。民族主義運動在1890年代分裂。自由黨在1895年大選中失利,其對手保守黨一直執政至1905年。

自治法案

[編輯]
1889年3月16日,Queensland Figaro and Punch的封面,描繪了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熱情支持巴奈爾爭取自治。
1894年在基爾肯尼成立的自治俱樂部

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在英國下議院提出的四次愛爾蘭自治法案旨在使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授予全愛爾蘭自治與民族自治權,以及推翻1800年聯合法令的部分內容。英國議會通過了其中兩次法案;而第三次法案作為1914年愛爾蘭政府法令頒佈,卻隨後擱置;第四次法案則作為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令頒佈,於愛爾蘭建立了兩個獨立的自治領地,並在北愛爾蘭議會生效,南愛爾蘭議會卻未在愛爾蘭餘下地區實施。法案分別是:

  • 1886年:第一次愛爾蘭自治法案在下議院被否決,從未在上議院提出。
  • 1893年:第二次愛爾蘭自治法案在下議院通過,但在上議院遭到否決。
  • 1912–14年:第三次愛爾蘭自治法案在國會法令生效,上議院被削減權力後通過,並御准成為1914年愛爾蘭政府法令,但受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1916年都柏林復活節起義影響,法令從未生效。
  • 1920年:第四次愛爾蘭自治法令(取代第三次法案,作為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令通過並實施)將北愛爾蘭確立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境內的一個自治政體,並試圖將南愛爾蘭確立為另一個自治政體,卻因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憲法法令導致了愛爾蘭分治獨立

1920 年,愛爾蘭政府法案在國會通過的同時,聯合主義者布蘭登的蒙蒂格爾男爵在上議院提出了他自己的愛爾蘭自治領法案。[8]該法案將令一個統一的愛爾蘭作為帝國的自治領,在國內事務上擁有廣泛自治權,而外交及國防事務則仍由西敏的政府負責。蒙蒂格爾男爵的法案在二讀時被否決。[8]

自治在望

[編輯]
1900年代的漫畫,聲稱約翰·雷德蒙德控制了首相亨利·甘貝爾-班納曼

保守黨在1895年大選後執政了十年。重要的1898年愛爾蘭地方政府法令(繼1888 年英格蘭法令之後)首次引入地方選民的選舉權,為多個地區帶來了地方自治制度。1906年大選,自由黨贏得多數席位回歸,但愛爾蘭自治並沒有列入他們的議程;直至第二次1910年大選後,約翰·雷德蒙德領導的民族主義愛爾蘭議會黨保持了下議院的權力平衡。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與雷德蒙德達成共識,如果雷德蒙德支持削減上議院權力的行動,那麼阿斯奎斯將會提出新的自治法案作為回報。 1911年國會法令迫使上議院同意削減其權力,僅維持兩年的延遲性否決權取代了原本的無限否決權。

阿爾斯特忠誠派製作的貼紙,抗議愛爾蘭自治[a]

1912年提出的第三自治法案在1886年和1893年遭到阿爾斯特統一黨的強烈反對,在他們眼中,自治跟「羅馬統治」無異,同時也表示經濟衰退以及對其文化和工業身份的一種威脅。 [10] 統一黨領袖愛德華·卡森和詹姆斯·克雷格在組織阿爾斯特盟約反對「脅迫阿爾斯特」發揮了重要作用,卡森在阿爾斯特各地審查了橙色和聯合派志願者。這些人在1912年初統合成一個稱為阿爾斯特志願軍的團體; 愛爾蘭志願軍亦隨後在南部成立,以抑制阿爾斯特。除了全愛爾蘭聯盟外,民族黨及共和黨人都將聯合主義者的擔憂置之不理,並稱「不對阿爾斯特讓步」,把他們的威脅視為虛張聲勢。法案獲得御准並於1914年9月18日列入法規,但根據暫停法令,法案被推遲,時間在8月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戰爭將是短暫的。

時勢改變

[編輯]

隨著愛爾蘭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南愛爾蘭志願軍分裂成更大的國家志願軍,並響應雷德蒙德的號召,通過自願加入基秦拿的新軍,以第10愛爾蘭師或第16愛爾蘭師的名義支持協約國一方,以確保未來能實現自治。阿爾斯特志願軍的士兵則加入了第36阿爾斯特師;愛爾蘭軍團在1914年至1918年間損失慘重。

其餘反對民族立憲獨立運動及愛爾蘭支援戰爭的愛爾蘭志願軍核心成員,在都柏林發動了1916年復活節起義。起義最初在英國和愛爾蘭都受到廣泛譴責,但英國政府在後續處理不當,包括麥克斯韋將軍倉促處決了起義領導者,導致新芬黨——一個由復活節起義倖存者所接管的分離主義政黨——以及愛爾蘭共和主義運動的人氣上升。英國曾兩次試圖推行自治,但均以失敗告終,因阿爾斯特聯合主義者抗議於全愛爾蘭島推行自治:一次是在復活節起義之後,另一次是在1917至18年愛爾蘭公約結束時。隨著協約國戰線在德軍春季攻勢米夏耶爾作戰期間崩潰,英國陸軍嚴重缺乏人力,於是內閣於4月5日同意立即實施自治,並與將徵兵制擴大至愛爾蘭的「雙重政策」掛鉤。這標誌了一個政治時代的結束,[11] 並使公眾輿論轉向新芬黨和武力分離主義,對自治的興趣從此消退。

自治法案頒佈

[編輯]

1918年11月大戰結束後,新芬黨在大選中贏得了73個愛爾蘭席位當中的多數,其中25席無人競爭。 愛爾蘭議會黨只剩下六席,隨後解散。

1919年1月,27 名新芬黨議員在都柏林集會,單方面宣佈他們是愛爾蘭共和國獨立議會。英國對此置之不理,愛爾蘭獨立戰爭(1919-1921)隨之爆發。

英國通過了一項新的第四自治法案,即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令,履行了實施自治的承諾,法案主要由華特·朗委員會制定,該委員會遵循愛爾蘭公約報告中的調查結果。朗是堅定的聯合主義者,認為可以自由地塑造有利於聯合主義的自治,並將愛爾蘭(和阿爾斯特)正式劃分為北愛爾蘭南愛爾蘭。後者從未實施,而是根據英愛條約愛爾蘭自由邦取代,其於後來成為愛爾蘭共和國[12]

1921年6月,北愛爾蘭自治議會(Parliament of Northern Ireland)成立。在貝爾法斯特市政廳舉行的就職典禮上,國王喬治五世發表了著名的由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起草的英愛及南北和解呼籲。英愛條約規定了北愛爾蘭議會可以選擇退出新建立的自由邦,而這已成定局;愛爾蘭內戰(1922-1923)隨之爆發。

北愛爾蘭議會持續運作到1972年3月30日。它在北愛爾蘭問題期間暫停,由北愛爾蘭部直接管治。隨後根據1973年北愛爾蘭憲法法令,議會廢除。不同版本的北愛爾蘭議會(Northern Ireland Assembly)分別在1973-74年、1982-86年、1998-2002年,以及2007年之後斷斷續續地重新建立自治。議會試圖通過協商「分享權力」來平衡聯合派及共和派的利益。

參見

[編輯]

註解

[編輯]
  1. ^ Sticker found glued on the inside of the cover of A History of the Siege of Londonderry ... as digitised by Internet Archive[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ct of Union | United Kingdom [1801].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July 2017) (英語). 
  2. ^ Dorney, John. Today in Irish History, The Repeal Meeting at Clontarf is Banned, 8 October 1843. The Irish Story. 8 October 2011 [31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May 2018). 
  3. ^ Asgard: From Gun-Running to Recent Conservation | Decorative Arts & History. [2017-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December 2017). 
  4. ^ "The Condition of Ireland, Social, Political and Industrial", John O'Connor Power, lecture, as reported in The Irish Canadian, 20 October 1875.
  5. ^ The Ulster Crisis: Resistance to Home Rule, A. T. Q. Stewart
  6. ^ The Green Flag, volume 2, Robert Kee, Penguin Books, London
  7. ^ Carson; a biography by Geoffrey Lewis
  8. ^ 8.0 8.1 Hansard (House of Lords, 1 July 1920, vol 40 cc 1113–1162) Dominion of Ireland Bill. [H.L.] (Hansard, 1 July 1920). [2011-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 July 2009). 
  9. ^ Graham, Rev. John. A History of the Siege of Londonderry and Defence of Enniskillen in 1688–9 2nd. Dublin: William Curry. 1829. 
  10. ^ Bardon, Jonathan. A History of Ulster. Blackstaff Press. 1992: 402, 405. ISBN 0856404985. 
  11. ^ Jackson, Alvin: Ch. 9, pp. 212–213
  12. ^ The Anglo-Irish Treaty of 1921 | History Today. www.historytoday.com.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May 2018).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