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Linziyu1823/捷克哥德式建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拉格聖維特大教堂唱詩班由阿拉斯的馬加什和彼得·帕勒爾於 1344–1385 年建造

捷克哥德式建築主要指的是現今捷克共和國 (波希米亞王國,主要由波希米亞王國和摩拉維亞侯爵領地組成)地區的中世紀晚期建築時期。


哥德式建築風格最早出現在 13 世紀上半葉的捷克地域,並一直流行到 16 世紀初。捷克哥德式建築的發展階段通常以當時的波希米亞統治王朝命名:


  • 早期哥德式 – 普熱米斯利德哥德式(13 世紀和 14 世紀初)
  • 高哥德式 – 盧森堡哥德式(14 世紀和 15 世紀初)
  • 晚期哥德式 – 雅蓋隆哥德式(約 1471-1526 年)

在捷克(尤其是波希米亞)工作的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師是彼得·帕勒 (Peter Parler) 和本尼迪克特·雷特 (Benedikt Rejt)。

早期哥德式

[編輯]
摩拉維亞布爾諾附近季什諾夫的 Porta coeli 修道院教堂門,1230 年代。
布拉格老新猶太教堂的門廊採用葡萄葉圖案,建於 1270 年之後。

哥德式風格在 13 世紀上半葉傳入捷克,當時羅馬式風格在波西米亞盛行,而高哥德式風格在法國盛行。13 世紀,波西米亞王國成為一個穩定的國家,波西米亞的政治和經濟重要性的增長也反映在藝術上。在此之前,捷克的文化發展明顯落後於西歐。13 世紀,許多修道院、女修道院、城市、城鎮和村莊建立起來。這是王國尚未有人居住的地區被殖民的時期。捷克貴族接受了騎士文化,因此他們聽德國吟遊詩人的歌,參加比武大會,獲得自己的徽章並建造石頭城堡。由於新發現的銀礦,王國變得更加富裕(例如伊赫拉瓦、斯特日布羅或庫特納霍拉)。

1240 年代,最後一批純羅馬式教堂建成。1230 年代,第一批早期哥德式建築以「過渡」風格建成,由西多會傳到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他們的建築並不華麗,經常使用樹葉和漿果圖案,尤其是在柱頭上。西多會是捷克地區早期哥德式建築最重要的建造者。

波希米亞的特普萊修道院教堂,1232年

1232年祝聖的泰普萊<e:1>教堂(premonstratensian)是波希米亞最古老的哥德式教堂之一。其他重要的早期哥德式建築是波希米亞的奧塞克修道院(西多會),擁有獨特的章節大廳。摩拉維亞的第一座哥德式建築是位於布爾諾附近的西多會修女Porta Coeli修道院,由波希米亞女王匈牙利的康斯坦斯於1233年建立,並於1239年集中。這裡有捷克土地上最古老的玫瑰窗,而按照法國大教堂風格建造的非常華麗的入口在當時的中歐是獨一無二的。

位於Třebíč的聖普羅科皮烏斯大教堂被認為是13世紀後半葉歐洲建築中最奇異的作品。這座位於Třebíč的前本篤會修道院教堂的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它不是以「過渡」羅馬式-哥德式風格建造的,但建設者在其成熟的形式中使用了這兩種風格的元素,因此創造了一座同時具有純粹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的建築。因此,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布拉格最古老的哥德式建築是1231年由波希米亞公主阿格尼斯(後來被封為聖徒)建立的聖阿格尼斯修道院。這是窮克拉拉在義大利以外的第一個修道院。這座修道院的第一座教堂(聖弗朗西斯教堂)於1234年完工,據說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古老的拱形乞丐教堂。建於1261-1265年的救世主教堂是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Ottokar II of Bohemia) Přemyslid王朝的皇家陵墓,它直接受到了法國哥德式建築的影響。

皮塞克皇家城堡的拱廊形成 13 世紀下半葉

在新成立的富礦小鎮伊赫拉瓦,1240 年代建造了三座早期哥德式教堂(堂區教堂道明會和多米尼加),這些教堂也屬於捷克土地上保存最完好的哥德式教堂。

1260年代後,西多會風格的影響減弱,捷克建築受到法國高哥德式建築的啟發。在波希米亞南部,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僱傭的皇家建築工人在那裡工作。在Písek的皇家鎮,他們建造了一些重要的建築(皇家城堡,Písek石橋,教區教堂)。他們還建造了Zvíkov城堡,其中央庭院被兩層拱廊環繞,靈感來自修道院建築的典型元素。城堡的小教堂於1270年完工。

其他重要的城堡有貝茲德涅茨皇家城堡(及其美麗的小教堂)和Křivoklát城堡,主教的Horšovský Týn城堡(其小教堂被保存下來,其他部分後來重建)。在摩拉維亞有Špilberk城堡在布爾諾,Veveří城堡,布克洛夫,Hukvaldy或其他。

布拉格老城猶太區的新老猶太教堂是1270年左右由皇家工坊的石匠建造的,他們也建造了聖艾格尼絲修道院。這座雙中殿猶太教堂是歐洲保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舊新猶太教堂的風格類似於西多會修道院zlat<s:1> Koruna(建於1263年)和Vyšší Brod(建於1259年)。在Vyšší布羅德非常珍貴的早期哥德式章節大廳從1285年保存下來。這些修道院以高哥德式風格完成。

庫特納霍拉的塞德萊克大教堂

捷克的高哥德式時期始於1290年代溫塞斯拉夫二世統治時期。在那段時間裡,捷克土地上的哥德式風格發生了變化。新建築開始非常強烈地強調垂直和光線。

在庫特納霍拉附近的西多會塞德萊克修道院,捷克土地上第一座法國哥德式教堂風格的教堂建於1300年左右。它被稱為聖母升天教堂和施洗者聖約翰教堂,雖然它在18世紀以巴洛克式哥德式風格重建,但其長老會、中殿和耳堂並沒有失去原來的外觀。它被認為是捷克共和國最早的高哥德式建築之一,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在茲布拉斯拉夫的另一座西多會修道院也建造了一座非常相似的教堂。當時它是波希米亞最大的教堂,有104米長。茲布拉斯拉夫大教堂在胡斯戰爭期間被毀。

盧森堡哥德式

[編輯]
布拉格查理大橋塔

新盧森堡王朝的第一任國王約翰·盧森堡並不是新建築的偉大奠基人。他可能在1310年之後重建了布拉格老城廣場上的石鐘樓。在這段時間裡,這座房子裝飾著偉大的雕像和繪畫,可能被用作皇家住所,而不是布拉格城堡,布拉格城堡在1303年大火後無法居住。

布拉格主教Jan IV.代替經常不在國內的國王支持新建築。他在他的小鎮Roudnice and Labem建立了一個新的工作室,他邀請了法國南部的建築師。他開始在Roudnice建造一座橫跨易北河(捷克語:Labe)的新橋。他還邀請了阿維尼翁的橋梁建築師威廉,讓他教當地的石匠一年,讓他們自己完成橋梁的建設。主教還在Roudnice建立了一個新的修道院,在Litovice和Dražice建立了新的城堡。他還新建了一座具有紀念意義的聖吉爾斯教堂(捷克語:Kostel sv)。Jiljí),並重建了布拉格小城主教的住所(在胡斯戰爭期間被摧毀)。

查理四世和瓦茨拉夫四世統治時期

[編輯]

高哥德式藝術在捷克土地上的全盛時期是伴隨著約翰的兒子查理四世而來的。1333年,這位年輕的波西米亞王子從法國來到了波西米亞,他在法國王室長大。然後他成為波希米亞的第一位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此布拉格成為了帝國的住所。查理四世皇帝和他的兒子溫切斯拉夫四世國王的統治時期是捷克藝術與歐洲發展水平相當的少數時期之一,甚至成為歐洲藝術發展的主導力量。

在布拉格老城Týn之前的聖母教堂北入口,由Parler的工作室建造

查理四世是藝術的重要支持者。他建造了許多新建築,例如捷克共和國最重要的高哥德式建築——布拉格城堡的聖維特大教堂,由他、他的父親約翰國王和布拉格大主教Arnošt於1344年共同建造。第一位建築師是法國人阿拉斯的馬蒂亞斯,他設計了法國哥德式風格的教堂。他死後,彼得·帕勒(來自德國)成為大教堂的建築師,並改變了舊的計劃。彼得·帕勒(Peter Parler)在教堂正殿建造了一個網狀拱頂,這是歐洲大陸最早的網狀拱頂之一。這個網狀拱頂後來啟發了許多中歐教堂的拱頂(例如在米列夫斯科,Český克魯姆洛夫或波蘭的尼薩)。大教堂中最珍貴的空間之一是聖瓦茨拉夫教堂,它類似於波西米亞中部Karlštejn城堡的聖十字教堂。大教堂的建設因胡斯戰爭而中斷,並於20世紀初首次完成。查理四世還下令重建布拉格城堡的舊皇宮,他的兒子瓦茨拉夫四世在查理死後繼續重建。

布拉格高層哥德式建築的另一個重要建築是查理大橋,它的老城橋塔由彼得·帕勒建造,是歐洲最大、最美麗的哥德式大門之一。

彼得·帕勒還設計了Kolín(捷克語:Kostel sv)聖巴塞洛茂教堂的新長老會。Bartolomě我)。彼得·帕勒的作品後來成為中歐晚期哥德式建築師的巨大靈感。

最重要的捷克高哥德式城堡是Karlštejn城堡建於1348年至1357年(並裝飾到1367年),在那裡可以看到獨特的聖十字架教堂,應該看起來像天上的耶路撒冷,其中保存了波希米亞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最珍貴的神聖遺物和珠寶(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皇冠)。教堂的牆壁上裝飾著珍貴的寶石,還有布拉格的西奧多里克(Theodoric)畫的130幅聖徒畫像,金色的天花板就像布滿星星、太陽和月亮的天空。

在瓦茨拉夫四世統治時期,哥德式風格發生了一些變化,成為所謂的國際哥德式風格,其特點是用優雅取代紀念性(因此它也被稱為「美麗風格」)。大廳教堂是典型的國際哥德式建築,特別是在中歐。大廳教堂通常也有細而高的柱子支撐拱頂。波希米亞王國國際哥德式建築的典型例子是Třeboň的聖吉爾斯南波希米亞教堂(捷克語:Kostel sv)。Jiljí)和索布雷斯拉夫的聖維特(捷克語:Kostel sv)。個人簡歷)。國王親自下令重建位於庫特納<e:1>霍拉的義大利宮廷,並建造Točník城堡。另一個重要的教堂是位於Český克魯姆洛夫的聖維特教堂,建於1407年之後,是一個大廳教堂,在主中殿有一個穹頂。

晚期哥德式

[編輯]

1419年爆發的胡斯戰爭使波希米亞王冠地區高哥德式建築的鼎盛時期戛然而止。許多教堂、修道院和城堡被燒毀,許多新建築沒有完工,比如布拉格城堡的聖維特大教堂。胡斯鎮驚人的防禦系統Tábor可能是那個時候唯一珍貴的建築作品。在戰爭期間和戰後的許多年裡,沒有足夠的錢來建造任何珍貴的建築。當時布拉格唯一重要的紀念碑是布拉格老城Týn之前的聖母教堂(在波希米亞被用作主要的胡斯教堂),其建築在戰爭結束後仍在繼續,以及布拉格小城查理大橋大門的較高塔樓,該塔樓是1464年後由喬治國王出資建造的。

1471年,波蘭天主教王子弗拉迪勞斯·雅蓋隆(波希米亞公主伊莉莎白的孫子,查爾斯四世的孫女)成為波希米亞的新國王,特別是1485年,宗教自由(天主教徒和胡斯派教徒)頒布,宗教戰爭終於結束,捷克藝術因戰爭和政治不穩定而造成的糟糕局面得到了改善。

當文藝復興風格在義大利、西歐和匈牙利盛行時,捷克藝術以其風格回歸到古老的哥特大師的遺產中。波西米亞並不是唯一一個很早就不接受文藝復興藝術,並試圖將舊的哥特風格發展成新形式的國家——奧地利、巴伐利亞、薩克森或英格蘭也是如此(見都鐸式建築)。雖然他們仍然使用哥德式風格,但他們慢慢地開始將其與一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元素混合在一起。

捷克晚期哥德式風格最重要的建築師是為弗拉迪斯勞斯國王工作的本尼迪克特·雷特。他以晚期哥德式風格重建了布拉格城堡,並使用了一些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元素。雷傑的傑作是布拉格城堡舊皇宮中的弗拉迪斯拉夫大廳,它於1502年完工,當時至少在中歐是最大的世俗拱形空間(沒有內部支撐柱)。

Benedikt Rejt完成了kutn的聖芭芭拉教堂,採用了晚期哥德式風格,其拱頂與弗拉迪斯拉夫大廳的拱頂非常相似。這座教堂有典型的晚期哥德式帳篷屋頂。

1490年後,本尼迪克特·雷傑特與漢斯·斯皮斯一起在布拉格城堡的聖維特大教堂建造了皇家禮拜堂。這個有趣的拱頂自然地採用了干砍的樹枝,用結實的繩子綁在拱門的頂部,而不是通常的肋骨。來自法蘭克福的漢斯·斯皮斯也在波西米亞中部重建了皇家Křivoklát城堡。

另一位重要的晚期哥德式建築師是捷克裔的馬特雷舍克。1475年至1484年,他受舊城橋塔的啟發,在布拉格建造了火藥門。

在布爾諾,奧地利建築師安東·皮爾格拉姆很活躍,他設計了老市政廳非常有趣的入口。

立面細節

雖然中世紀的教堂對於形制有著嚴苛的要求,但變化體現在哥德式建築的各種細節:從斜度多樣的尖拱,到組合形式多種多樣的束柱;從高低不同的尖塔,到內容主題豐富多彩的玻璃花窗。 在羅斯金眼中,哥德式建築追求的變化是一種對現實的狂野奔放又亢奮不安的想像。在經院哲學的層層束縛下,哥德式建築的工匠通過繁複多樣的雕刻裝飾抒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變化的追求。雖然中世紀建築師和工匠受宗教神學掌控,改變是為了追尋不同於異教徒的聖堂,但通過變化,哥德式建築一別於古典主義的沉靜肅穆,拋開希臘羅馬神廟建築冗雜的規定和標準的典範,為建築帶來新的生命和形式。與古希臘神廟雕塑的完美主義不同,哥德式建築的雕塑是對真實的寫照,教堂立面上和內部的受難聖徒不會被美化成天使,工匠同時展現了他們的神性的光輝和作為凡人的蒼老衰敗。而這些雕像和繪畫可以帶給信眾真實的體驗,讓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超脫自我,而這種過程正和人類精神需求超越物質需求的過程一致。

空間營造

在中世紀,不論是詩歌、音樂還是繪畫、雕刻,所有藝術形式都服從於一個主旨:對上帝聖神光輝的描繪,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建築。作為神在人間的居所,哥德式教堂不僅有著神廟建築都具有的神秘聖潔,同時起著讓民眾感受上帝高不可攀,與凡人有著十足距離感的作用;而作為信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場地,教堂也是人神交流的重要場所,是民眾懺悔、受洗,被宗教淨化和救贖的場所。這種作用與中世紀的神學相符合,隨時間逐步完善,形成中世紀獨有的美學思想,哥德式建築也成為這種美學理論的具體具象。 在這種美學理論的領導下,哥德式建築的內部空間不同於古希臘和羅馬的神廟,它高聳肅穆,導向明確,而古希臘的聖地神廟則開放通透,平易近人。而為了營造聖靈與凡人間的距離感,哥德式教堂的內部空間會帶給人一種與外界相隔離的幽靜感,一種超脫世俗的崇高感,讓走進去的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中世紀中後期的哥德式教堂大多都有著大片的彩色玻璃花窗,陽光穿過描繪著各種圖景或各式幾何花紋的彩色玻璃,投影在高聳的教堂內部,營造出聖潔又神秘的氛圍,劃分出一個脫離灰暗又冰冷世俗生活的美好世界。

結構特點

經院哲學的文獻寫作有著「根據一個序列的各部分和其下的細分系統來統籌全文」的要求,這樣的要求體現在當時的哥德式教堂的建造中,教堂的結構一再劃分,這種層級的劃分在教堂的肋架拱上展現的最為顯著。教堂的整個頂部由一個一個交叉的肋架拱組成,同序列的中廳肋架拱頂的開間和側廊肋架拱頂的開間相連接,每個肋架拱投影的平面都是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相鄰的三角形共用同一條邊。中廳和側廊大小肋架拱的這種序列感與經院論文的章節層次相對應。在中世紀教堂的結構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中堂、耳堂和後堂。聖堂包括前唱詩堂和唱詩堂。中堂內部又分為中廳和側廊,後堂分為半圓形後堂、後堂迴廊和半圓形小禮拜堂。至此一個哥德式教堂的層級劃分就清晰明了,層層細化,就像一個秩序井然的樹狀圖,與論文的大綱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經院哲學對論文的結構作出層次分明的改進後,如《建築十書》那樣的著作不再分卷不明,同樣也影響後世的論文寫作,而正如這樣的影響,哥德式建築骨架分明的建築結構也開闢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後世影響

歐洲影響

哥德式建築對於中世紀歐洲的繪畫藝術以及雕塑藝術影響巨大。例如彩色玻璃畫,隨著哥德式教堂的盛行,彩色玻璃畫取代原有的筆畫,成為了哥德式教堂不可取代的一部分。這也使得彩色玻璃畫逐漸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裝飾形式,在後期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新的繪畫藝術。哥德式雕塑則是在哥德式建築浮雕手法中得到了新的發展,哥德式雕塑更加凸顯人文主義,更加生動。 哥德式建築藝術對於中世紀的服飾家具裝飾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服飾的剪裁上,中世紀歐洲服飾風格受到哥德式建築高瘦的整體形象影響,開始著重表現人體腰部曲線,並形成了「窄衣文化」,這也是現代西方服飾的起源在色彩方面,哥德式色彩豐富的影響下服飾的顏色也逐漸講究搭配,並形成多種風格。在家具裝飾方面,則是將哥德式教堂中的建築特徵作為一種造型符號,應用於家具設計中。例如火焰型、尖拱型的雕刻被作為裝飾紋樣應用於家具製造中,例如高教餐具的設計也是以哥德式建築為設計靈感。 美學價值 作為石頭書寫的史書,哥德式建築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重要藝術遺產,中世紀的特徵深深烙印在這些建築中,為後人了解中世紀打開了一扇大門。哥德式建築是中世紀經院哲學和美學思想的投影在現實中的實體,它既具有宗教意味,也有著美學意義。受中世紀神學影響,哥德式建築能給人一種神秘、黑暗的氛圍,並且會營造一種浪漫的死亡氣息,讓人們沉浸在它獨特的魅力中,不斷追隨它、完善它,最終讓它成為一個涵蓋建築、繪畫、文學、電影、服裝、音樂等各種領域的龐大體系。 哥德式風格服裝與現代服飾設計理念相融合,不斷登上各大秀場舞台,成為服飾設計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2018年,中國設計師郭培以「建築」為主題,在巴黎發布了系列作品。服裝的整體廓形融入中世紀哥德式建築風格。通過尖形塔、拱形頂、圓弧窗、飛扶壁在服裝結構上清晰而巧妙的呈現,將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整體結構運用其中。 [ 中國影響 中國的建築從明末開始,逐漸引入一些西方的裝飾手法。而西方建築手法在中國建築中開始大量運用,開始於圓明園的建造。圓明園的不僅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還使用了很多西方建築手法,甚至專門為呈現西方文化建造歐式園林。中西方的建築手法和風格從這裡開始發生化學反應,不斷融合,尤其是巴洛克以及哥德式藝術。不僅僅給我國的建築帶來了更大的裝飾表現空間,同時也給中國本土建築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考驗。 中國最大的哥德式教堂——「石室」,十分明顯的表現出哥德式建築對中國建築的影響。它位於廣州市越秀山一德東路,是一處純花崗石建造的哥德式教堂,是國內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頂為特色的哥德式建築,由於它由純花崗石砌築,所以被當地居民稱為「石室」,因其奠基日選在聖心瞻禮日,故又叫做「聖心大教堂」。聖心大教堂參照巴黎聖母院設計建造,工程十分浩大。正立面建造了東、西塔樓,中部為大門。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東西兩側使用飛券,內部為十字形尖券拱頂,兩邊用側高窗。獨特的哥德式建築的建築技術及裝飾手法,使整座教堂氣勢宏偉,富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