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蘇丹王國

坐标21°52′14″N 33°44′14″E / 21.87056°N 33.73722°E / 21.87056; 33.73722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1°52′14″N 33°44′14″E / 21.87056°N 33.73722°E / 21.87056; 33.73722

北蘇丹王國
Kingdom of North Sudan英语
北蘇丹王國国旗
国旗
北蘇丹王國国徽
国徽
黄色部分與藍色部分分別属于埃及和蘇丹, 绿色部分為爭議地區哈拉伊卜三角区, 白色部分为無主土地比爾泰維勒
黄色部分與藍色部分分別属于埃及和蘇丹,
绿色部分為爭議地區哈拉伊卜三角区
白色部分为無主土地比爾泰維勒
首都比爾泰維勒
中央政府
所在地
比爾泰維勒
官方语言英语
官方文字英文
族群
美國人阿巴德人
政府君主國
• 國王
耶利米·希頓
• 國王
耶利米·希頓
成立
• 宣布立國
2014年6月16日
• 正式成立
2014年6月16日
面积
• 总计
2,060平方公里
时区UTC+2(EST)
+3
ISO 3166码
地理最高点賈巴泰維勒山海拔495公尺
海岸線內陸國家

北蘇丹王國(英語:Kingdom of North Sudan)是美國人耶利米·希頓(英语:Jeremiah Heaton)於2014年6月16日在無主土地比爾泰維勒建立的私人國家,其原因是為了「圓了女兒的公主夢」。

希頓宣稱要將北蘇丹王國打造成農業生產中心,並藉此與埃及和蘇丹建立友好關係。[1]

背景

[编辑]

耶利米·希頓居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艾賓頓,育有兩子一女[2],曾經擔任維吉尼亞州地方政府的救災隊隊長,2012年時,希頓參選維吉尼亞州第九選區的聯邦眾議員落選。2013年時,當時六歲的艾蜜莉·希頓(Emily Heaton)問希頓,她能不能當真正的公主,希頓不想哄騙她的女兒,但仍然一口答應。[1]

希頓為了實現對女兒的諾言,以拉丁文「terra nullius」(不屬於任何人的土地)在網路上查詢,找到了鄰近埃及和蘇丹邊界的比爾泰維勒

於是希頓向埃及當局申請前往比爾泰維勒,並說明他的來意[1]。6月16日,即艾蜜莉生日當天,希頓在比爾泰維勒插上了北蘇丹王國的國旗,並宣布立國。

雖然不少人在網路上宣稱擁有比爾泰維勒,但希頓認為親自到比爾泰維勒插上旗幟的他佔盡優勢。維吉尼亞里奇蒙大學政治學與國際研究教授席拉·卡拉皮科(Sheila Carapico)稱希頓如果真的想要據地為王,就得先在法律上取得鄰國、聯合國或其他對比爾泰維勒擁有實質上政治控制的團體承認。而希頓則有意先與非洲聯盟接觸,以便正式建立北蘇丹王國。[2]

國旗

[编辑]

北蘇丹王國國旗由北蘇丹王國「公主」艾蜜莉·希頓和兩位「王子」設計,旗幟底色為藍色,中央有一頂皇冠,周圍環繞橘色的放射狀光芒和一個金色的環,環上方有一顆金色的五角星,下方有三顆白色的五角星。[1]

比爾泰維勒

[编辑]

比爾泰維勒是一個面積為2060平方公里的貧瘠地區,鄰近埃及蘇丹的邊界,是一塊無主土地

比爾泰維勒在1902年被劃歸埃及,因為其為埃及亞斯文附近的阿巴德人部落的放牧地。目前雖由埃及實際控制此區,但官方否認此地的擁有權,政府地圖上亦沒有此區。[3][4]

當前埃及宣稱的邊界為1899年的邊界,即將比爾泰維勒東方的爭議地區哈拉伊卜三角區歸屬埃及,比爾泰維勒歸屬蘇丹,蘇丹則聲稱將哈拉伊卜三角區歸屬蘇丹,比爾泰維勒歸屬埃及的1902年邊界,兩國都宣稱擁有哈拉伊卜三角區,而都不聲稱擁有比爾泰維勒。在國際法上,兩國都沒有基礎同時聲稱擁有兩地的主權,也很難有第三國聲稱擁有比爾泰維勒,因為該區只與埃及和蘇丹相連。因此比爾泰維勒是少數位於陸地上的現存無主土地之一。[5]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圓女兒公主夢 老爸沙漠建王國. 聯合新聞網. 2014-07-14 [2014-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2. ^ 2.0 2.1 圓女兒公主夢 老爸北非插旗建國. 自由時報. 2014-07-14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3. ^ Official version of map of Egypt. [2013-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4. ^ Egypt. CIA World Factbook 2010. CIA. 2010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5. ^ Dzurek, Daniel J. Parting the Red Sea: boundaries, offshore resources and transit 3 no.2. University of Durham.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 2001: 4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