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显微镜卫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显微镜号
任务类型物理学
运营方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
国际卫星标识符2016-025B
衛星目錄序號41457
网站https://microscope.cnes.fr/en/
任務時長计划是:2年
最终:2年5个月又22天
航天器属性
平台无数号卫星[1]
制造方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空客防务航天公司
發射質量330千克(728磅)[1]
尺寸138x104x158厘米(54x41x62英寸)[1]
功率140瓦[1]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2016年4月25日世界时21点2分13秒[2]
运载火箭联盟ST-A型运载火箭(VS-14)[3]
發射場圭亚那航天中心联盟火箭发射台[3]
承包方阿丽亚娜太空公司
運營開始時間2016年5月2日[2]
任务结束
丟棄形式已除役
停用日期2018年10月18日[4]
軌道參數
参照系地心轨道
軌域近地轨道
半長軸7090.9公里(4406.1英里)
離心率0.000167
近地點711.6公里(442.2英里)
遠地點713.9公里(443.6英里)
傾角98.23°
週期99.03分钟
曆元2016年12月5日世界时21点17分20秒[5]

等效原理观测阻力补偿微型卫星(Micro-Satellite à traînée Compensée pour l'Observation du Principe d'Equivalence),英文简称显微镜号 (MICROSCOPE)是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一颗用以测试自由落体等效原理)普遍性原理的300公斤级微型卫星, 其有效精度达10-15,较地球上高出100倍。2016年4月25日,它与哨兵1B及其他小型卫星一起发射,并在完成科学目标后于2018年10月18日前后退役[4]

实验

[编辑]

为测试等效原理(即同一引力场中两个不同成分物体自由落体的相似性),连续使用了两台差分加速度计。如果等效原理得到验证,两组质量将承受相同的加速度;但如果两者的加速度出现不同,则就违反了该原则。

主要实验装置是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制造的重力实验用双空间加速度计(T-SAGE),由两台相同的加速度计及其相关同心圆柱体构成。一台含两块合金块的加速计作为参照,另一台为测试装置,含两块不同中子-质子比的合金块:其中一块为合金,另一块为合金(TA6V),块体间通过静电斥力保持在其试验区内,旨在使其相对于卫星静止不动[1][6]

为创建加速度计良好的温度环境,卫星通过太阳同步轨道来提供恒定的照明,并将实验装置安装在远离太阳的卫星平台末端。同时,为保持与卫星自身的隔热,对热连接模式进行了优化,使电线连接达到最小化[1]

卫星控制

[编辑]

该卫星采用无阻力补偿姿态控制系统(DFACS),也称为加速度和姿态控制系统(AACS),为由四组主、副微型推进器(总共十六台)组成的双冗余动力装置,使卫星始终环测试质量“飞行”。该系统还综合考虑到了作用在卫星上的各种动态作用力,包括残余大气产生的空气动力、光子碰撞产生的太阳压力、地球磁层内的电磁力以及地月日之间的引力等[7][8]

发射

[编辑]

2016年4月25日世界时21点2分3秒,显微镜号搭载在由联盟ST-a型推进器和弗雷盖特M上层级组成的运载火箭上[9],从法属圭亚那库鲁郊外的圭亚那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2]。这次发射搭载的其它探测器还有欧洲航天局哨兵1B地球观测卫星和三颗立方卫星:比利时列日大学的“通信/技术创新轨道功用卫星”(OUFT-1)、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都灵理工教学卫星”(e-st@r-II)和丹麦奥尔堡大学的“AAOAT-4”卫星[2][3]

结果

[编辑]

2017年12月4日,公布了首批结果。测得等效原理在10−15的精度内保持正确,将先前的测量值提高了一个数量级[10]

任务结束

[编辑]

显微镜号在完成任务目标并耗尽氮燃料后,于2018年10月18日宣布退役。探测器首先进行钝化处理(去除所有的机载能源),然后展开两根4.5米(15英尺)的新型脱轨空气制动系统充气吊杆,通过形成更高阻力剖面,使航天器被动脱离轨道。通过这种方法,显微镜号有望在25年,而非73年内重入地球大气层。[1][4]

另请查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MicroSCOPE. eoPortal. European Space Agency. [7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2. ^ 2.0 2.1 2.2 2.3 Clark, Stephen. Soyuz blasts off with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general relativity probe. Spaceflight Now. 26 April 2016 [7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3. ^ 3.0 3.1 3.2 Flight VS14 – A successful Arianespace launch with Soyuz, suppor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ndamental physics and promoting space careers. Arianespace. 25 April 2016 [7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4. ^ 4.0 4.1 4.2 Bresson, Pascale; Sart, Raphaël. End of mission for Microscope - CNES's satellite bows out with successful and innovative de-orbiting (新闻稿). CNES. 18 October 2018 [25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5. ^ MICROSCOPE - Orbit. Heavens-Above. 5 December 2016 [5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6. ^ T-SAGE Instrument. CNES. 1 July 2016 [7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7. ^ Attitude and acceleration control. CNES. 29 June 2016 [7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8. ^ Bauer, Markus. Space Microscope to test universality of freefall. European Space Agency. 26 April 2016 [7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9. ^ Krebs, Gunter. MICROSCOPE. Gunter's Space Page. 29 April 2016 [7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2). 
  10. ^ Touboul, Pierre; et al. MICROSCOPE Mission: First Results of a Space Test of the Equivalence Principl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 December 2017, 119 (23). 231101. Bibcode:2017PhRvL.119w1101T. PMID 29286705. arXiv:1712.01176可免费查阅. doi:10.1103/PhysRevLett.119.2311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