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
纳拉姆布埃纳巨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
演化支: | †岩盔龙类 Lithostrotia |
属: | †纳拉姆布埃纳巨龙属 Narambuenatitan Filippi, García & Garrido, 2011 |
模式種 | |
帕氏納拉姆布埃納巨龍 Narambuenatitan palomoi Filippi, García & Garrido, 2011
|
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學名:Narambuenatitan)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岩盔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在白堊紀晚期,泰坦巨龍類是南方各大陸的優勢草食性恐龍,但大部分物種的化石材料不完整、破碎,因此難以確定泰坦巨龍類的內部演化關係。近年在南美洲發現的許多新物種,有助於建立、釐清泰坦巨龍類的內部分類、演化關係。
發現與命名
[编辑]正模標本(編號MAU-Pv-N-425)是一個不完整的身體骨骼與頭顱骨,是個亞成年個體,包含以下部位:左前上頜骨與左上頜骨、腦殼、左右方骨、前段頸椎、頸部肋骨的碎片、後段背椎、三個胸部肋骨、11節前段尾椎、6節中段尾椎、2塊尾椎的橫突、2塊破碎的尾椎脈弓、左側胸骨、右側肩胛鳥喙骨、左肱骨、左尺骨、左右恥骨、左腸骨的接鄰恥骨部位、右坐骨的近端部位、以及不完整的左股骨[1]。
化石是在2005年到2006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內烏肯省,屬於內烏肯群(Neuquén Group)的阿纳克萊托組(Anacleto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早中期[1]。
在2011年,阿根廷古生物學家李奧納多·菲利皮(Leonardo S. Filippi)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帕氏納拉姆布埃納巨龍(N. palomoi)。屬名意為「Puesto Narambuena的泰坦」,是以化石發現處為名;titan則是泰坦巨龍類與其近親的屬名常見字根。種名則是以發現化石的Salvador Palomo為名,他是當地博物館的技術人員[1]。
體徵
[编辑]研究人員在命名納拉姆布埃納巨龍時,列出許多自衍徵。額骨構成顴上窩的大部分前緣、額骨的側邊與眼眶上方處缺少骨突與隆起、上顴骨前方與頂脊的交會處具有骨板、後段背椎的側腔後緣是明顯突出部、後段背椎的棘前椎板末端較大、後段背椎的神經棘的側邊較大、後段背椎的椎骨前關節突呈腎臟狀、後段背椎的椎體横突對與骨突横突上部的後方有多個氣室空間、前段與中段尾椎的神經棘前背側曲線逐漸變低、中段尾椎具有修長的椎骨前關節突與神經弓[1]。
分類
[编辑]研究人員在命名納拉姆布埃納巨龍時,比對其他21個近親物種的特徵,而將牠們歸類於岩盔龍類演化支,不屬於真泰坦巨龍類;而納拉姆布埃納巨龍、沉重龍、真泰坦巨龍類互為姊妹分類單元。納拉姆布埃納巨龍、沉重龍的共同特徵是中段尾椎神經棘向後延長,不同處是納拉姆布埃納巨龍的前段尾椎缺少下椎弓突與下椎弓凹[1]。
在相同研究中,也確定博納巨龍的分類位置,屬於薩爾塔龍亞科[1]。
巨龍形類 |
| |||||||||||||||||||||||||||||||||||||||||||||||||||||||||||||||||||||||||||||||||||||||||||||||||||||||||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英文)Leonardo S. Filippi, Rodolfo A. García and Alberto C. Garrido. A new titanosaur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 Patagonia, Argentina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11, 56 (3): 505–520 [2012-07-22]. doi:10.4202/app.2010.0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