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喀什战役 (1933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喀什战役
哈密暴動的一部分
日期1933
地点
结果 僵局
参战方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央陸军新编第三十六師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马占仓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马绍武

沙阿 鐵木爾伯克 
埃米爾阿不都拉·布格拉
埃米爾 努尔·阿合买提江·布格拉
阿德貝格 乌斯曼·阿里

阿德貝格 陶菲格·贝伊[1]
兵力
数千回族汉族士兵 数千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泛突厥穆斯林士兵
伤亡与损失
数百 数百

1933年喀什战役(英語:Battle of Kashgar),是於1933年发生在喀什的混战。泛突厥主义者进攻疏附县城围困衙门,马占仓秘密联络喀什道台马绍武,回族部队加入汉族卫戍军,二部合并与阿不都拉·布格拉领导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人)突厥穆斯林士兵的激战。[2]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泛突厥穆斯林部队由维吾尔族人铁木尔伯克带领攻击掠夺回族村庄。[3]战斗中铁木尔被马占仓部枪击并被斩首,他的头被放到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展览。随即更多回族部队抵达,加强驻守喀什。[4]柯尔克孜叛军首领乌斯曼尝试攻击衙门,遇重大伤亡。然后他开始洗劫这座城市。[5]

1933年9月26日,叙利亚阿拉伯人陶菲格·贝伊带领维吾尔突厥主义者围攻喀什新城,马占仓坚守对抗,激烈战斗并打伤陶菲格·贝伊。[1]

战斗中吉尔吉斯人阻止维吾尔人掠夺城市,主要是因为他们想自己掠夺。他们开始亲手谋杀汉、回族人,掠夺汉回族女人和财产。[6]

背景

[编辑]

1926年3月,马绍武逮捕了受苏联驻喀什领事馆雇用的维族翻译阿克巴尔·阿里(Akbar Ali),罪名是煽动维族人骚乱。骚乱被马绍武部署的400名回族士兵镇压。1927年喀什道尹病逝,在和田任职3年的马绍武继任。他监禁了60名亲苏分子,没收财产,流放到其他绿洲。加强对喀什北部中苏边境的控制,限制苏联领事馆人员在南疆旅行的自由。规定对经苏联去麦加朝觐的南疆穆斯林课以重税,削弱苏联影响。商人在60天之内不返回原地则押金充公。

1931年马绍武把从苏联来喀什的著名的巴士马奇领导人贾尼卜·贝伊(Janib Beg)贬黜到于田绿洲。贾尼卜·贝伊与和田的分裂人士合并,后来爆发的和田叛乱武装的相当一部分就是由贾尼卜·贝伊指挥的。

1932年3月,柯尔克孜叛乱,1933年2月,金树仁电令马绍武为喀什区行政长兼任南疆剿匪司令。23日那天,整个喀什城所有的建筑为庆祝这一事件都悬挂了中华民国国旗,衙门口还鸣放了礼炮。

此时,和田爆发了穆罕默德·伊敏及贾尼卜·贝伊的叛乱,建立了和阗伊斯兰王国

3月中旬,马绍武在南疆只能控制喀什新旧城、巴楚莎车

疆独势力4月下旬包围了莎车新城,马绍武派遣3位代表于27日抵莎车,和平撤退。因马占仓的暗助,使莎车新城仍未失守。

马绍武征集800余名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士兵,配给长枪大炮,起用被囚禁的乌斯曼为营长,想用他们抵御疆独势力。然而乌斯曼却暗中与进逼喀什的铁木尔联络,在4月柯尔克孜再次叛乱。

过程

[编辑]

5月2日,乌斯曼攻陷疏附县城,将马绍武全家及其亲信士兵200余人包围在行政长公署院内。马绍武队伍奋力抵御,行政长公署未被攻破,此后几天内,铁木尔、马占仓联军进入喀什,分别占据疏附和疏勒。马占仓与马绍武同族同教,私下谈判后,马绍武辞职,将官印交予马占仓,马占仓与铁木尔反复交涉,派300余人驻扎行政长公署附近,保护马绍武。劝说铁木尔制止乌斯曼进攻马绍武。

铁木尔占据疏附后,自封为师长和总司令,又任命吐鲁番维族人尤努斯伯克(汉名郁文彬)为喀什行政长;任命玛纳斯回族人苏金寿(维名木沙)为副行政长。乌斯曼多次攻击官署,均因铁木尔的反对和马绍武、马占仓的抵抗无果。经马占仓调解,铁木尔允许马绍武随马占仓驻疏附的士兵移驻疏勒。5月15日,马绍武的行装车马严密搜查后,得以放行。疏附被铁木尔、乌斯曼、沙比提大毛拉共同占据。

铁木尔、乌斯曼、沙比提大毛拉内讧。8月初,乌斯曼与铁木尔反目火并,并率部离开疏附城退往明遥洛(今疏附县木什乡)。铁木尔主力追击乌斯曼时,马绍武、马占仓乘虚占领疏附。8月9日,马占仓佯装配合铁木尔追击乌斯曼,在色满伺机将铁木尔打死。马绍武趁乱溜出乡间住宅。

被囚禁的沙比提大毛拉在混战中获释。利用铁木尔部下的不满,组织自己和铁木尔残部展开反扑。乌斯曼又出山向疏附城进攻。马绍武、马占仓放弃了疏附县城,8月16日退回疏勒城死守。回、汉族逃入疏勒。马绍武、马占仓合计有士兵2000余人,组织了商团民勇日夜巡城。叙利亚人陶菲格·贝伊指挥轮番进攻疏勒,疏勒城墙高大坚固,城内有水源,县署粮储充足,攻城武装各自为战,相持数月疏勒城没有失陷。

后续

[编辑]

1933年11月12日,喀什成立了以沙比提大毛拉为首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麻木提师长率部3000余人于1934年1月自阿克苏开到喀什,围攻疏勒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FIGHTING IS SEVERE Tungans and Turkis Clash in Chinese Turkestan. The Montreal Gazette. 11 October 1933 [December 12,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 
  2. ^ Mary Patricia Joan Rouse. Search for a new dominion: revolt and rebellion in Xinjiang,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1911–1949.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992: 34 [2010-06-28]. 
  3. ^ Lee, JOY R.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EASTERN TURKESTAN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UYGHUR IDENTITY IN XINJIANG (PDF).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22.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25). 
  4. ^ S. Frederick Starr.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2004: 77 [2010-06-28]. ISBN 0-7656-131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9). 
  5. ^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7 [2010-06-28]. ISBN 0-231-13924-1. 
  6.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81 accessdate=2010-06-28 [2016-04-20].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