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波希米亚女孩 (歌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希米亚女孩
剧本扉页
原文名
The Bohemian Girl
作曲家迈克尔·威廉·巴尔夫
形式浪漫主义歌剧
作词阿尔弗雷德·邦恩(Alfred Bunn)
语言英语
原著La Gitanilla
塞万提斯作品
首演
日期1843年11月27日 (1843-11-27)
地点伦敦皇家劇院

波西米亚女孩》(The Bohemian Girl)是迈克尔·威廉·巴尔夫作曲的一部歌剧,剧本由阿尔弗雷德·邦恩(Alfred Bunn)编写。走进梦中的大礼堂(I Dreamt I Dwelt in Marble Halls)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詠嘆調

1843年11月27日,它在伦敦皇家劇院首演,连演了100多天,之后又在纽约市(1844年11月25日)、都柏林(1844年)和费城(1844年)再次上演[1]。并衍生出了德语、法语版。1922年和36年兩度被改編為電影。

角色

[编辑]
1869年法語樂譜首頁
角色 聲域 1843年11月27日首演人員[2]
(迈克尔·威廉·巴尔夫指揮)
Arline(安海姆伯爵的女兒) 女高音 Miss Payne(第一幕)
Elizabeth Rainforth(2-3幕)
Thaddeus(波蘭來的逃亡者) 男高音 William Harrison
安海姆伯爵(Count Arnheim) 男中音 Conrado Borrani[3]
吉普賽女王 女低音 Abigail Elizabeth Betts
Devilshoof(吉普賽酋長) 男低音 George Stretton
Florestein(伯爵的外甥) 男高音 James Hudson
Buda(Arline的隨從) 女高音 Miss Payne
卫队长 男低音 Howell
官員 男高音 John Binge
第一個吉普賽人 Birt
第二個吉普賽人 T. Ridgway

情節

[编辑]

第一幕

[编辑]

波蘭貴族撒迪厄斯(Thaddeus)被流放到奧地利,加入了一夥吉普賽人的隊伍。他救下了險些被一頭鹿殺死的安海姆伯爵的小女兒阿利纳(Arline)。為表示感謝,伯爵請他赴宴,宴會上撒迪爾斯拒絕向奧地利國王的雕像敬酒,反而將酒潑到了雕像上。主人十分憤怒。他的吉普賽朋友Devilshoof劫持了阿利纳,幫助他逃脫。

第二幕

[编辑]

十二年過去了,長大的阿利纳幾乎不記得自己出身貴族。她與撒迪厄斯相戀,但吉普賽女王也很喜歡撒迪厄斯,安海姆的侄子Florestein愛上了阿利纳,女王設計陷害了阿利纳,結果導致阿利纳被Florestein逮捕。在受審時,安海姆伯爵通過她手臂上的傷疤認出了自己的女兒。

第三幕

[编辑]

阿利纳回到了父親身邊,在自家城堡的一場舞會上,她開始懷念自己的愛人。撒迪厄斯潛入城堡找到了她。他最終獲得了伯爵的信任,伯爵將女兒許配給他。吉普賽女王也跟著撒迪厄斯潛入了城堡,打算殺死阿利纳。Devilshoof發現了她,在搶奪武器的過程中,女王被殺死。

音樂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Loewenberg, columns 832-833.
  2. ^ Bunn, p. 2
  3. ^ Italianate stage name of Conrad Boisragon (Graham Lockwood, The Holst family contribution to Cheltenham music making in the 19th centu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6-07., "The Gustav Holst Birthplace Museum's website").
  • Bunn, Alfred, The Bohemian Girl (original libretto). London: W.S. Johnson, 1843 on books.google.it
  • Loewenberg, Alfred, Annals of Opera 1597-1940, Cambridge: W. Heffer & Sons, 1943, 3rd edition, London: John Calder, 1978. ISBN 0-7145-3657-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