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女孩 (歌劇)
外觀
波希米亞女孩 | |
---|---|
原文名 | The Bohemian Girl |
作曲家 | 麥可·威廉·巴爾夫 |
形式 | 浪漫主義歌劇 |
作詞 | 阿爾弗雷德·邦恩(Alfred Bunn) |
語言 | 英語 |
原著 | La Gitanilla 塞萬提斯作品 |
首演 | |
日期 | 1843年11月27日 |
地點 | 倫敦皇家劇院 |
《波西米亞女孩》(The Bohemian Girl)是麥可·威廉·巴爾夫作曲的一部歌劇,劇本由阿爾弗雷德·邦恩(Alfred Bunn)編寫。走進夢中的大禮堂(I Dreamt I Dwelt in Marble Halls)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詠嘆調。
1843年11月27日,它在倫敦皇家劇院首演,連演了100多天,之後又在紐約市(1844年11月25日)、都柏林(1844年)和費城(1844年)再次上演[1]。並衍生出了德語、法語版。1922年和36年兩度被改編為電影。
角色
[編輯]角色 | 聲域 | 1843年11月27日首演人員[2] (麥可·威廉·巴爾夫指揮) |
---|---|---|
Arline(安海姆伯爵的女兒) | 女高音 | Miss Payne(第一幕) Elizabeth Rainforth(2-3幕) |
Thaddeus(波蘭來的逃亡者) | 男高音 | William Harrison |
安海姆伯爵(Count Arnheim) | 男中音 | Conrado Borrani[3] |
吉普賽女王 | 女低音 | Abigail Elizabeth Betts |
Devilshoof(吉普賽酋長) | 男低音 | George Stretton |
Florestein(伯爵的外甥) | 男高音 | James Hudson |
Buda(Arline的隨從) | 女高音 | Miss Payne |
衛隊長 | 男低音 | Howell |
官員 | 男高音 | John Binge |
第一個吉普賽人 | Birt | |
第二個吉普賽人 | T. Ridgway |
情節
[編輯]第一幕
[編輯]波蘭貴族撒迪厄斯(Thaddeus)被流放到奧地利,加入了一夥吉普賽人的隊伍。他救下了險些被一頭鹿殺死的安海姆伯爵的小女兒阿利納(Arline)。為表示感謝,伯爵請他赴宴,宴會上撒迪爾斯拒絕向奧地利國王的雕像敬酒,反而將酒潑到了雕像上。主人十分憤怒。他的吉普賽朋友Devilshoof劫持了阿利納,幫助他逃脫。
第二幕
[編輯]十二年過去了,長大的阿利納幾乎不記得自己出身貴族。她與撒迪厄斯相戀,但吉普賽女王也很喜歡撒迪厄斯,安海姆的侄子Florestein愛上了阿利納,女王設計陷害了阿利納,結果導致阿利納被Florestein逮捕。在受審時,安海姆伯爵通過她手臂上的傷疤認出了自己的女兒。
第三幕
[編輯]阿利納回到了父親身邊,在自家城堡的一場舞會上,她開始懷念自己的愛人。撒迪厄斯潛入城堡找到了她。他最終獲得了伯爵的信任,伯爵將女兒許配給他。吉普賽女王也跟著撒迪厄斯潛入了城堡,打算殺死阿利納。Devilshoof發現了她,在搶奪武器的過程中,女王被殺死。
音樂
[編輯]
序曲(最初為A大調,1867年巴黎版採用了完全不同的C大調序曲) 第一幕
第二幕
|
第三幕
|
參考文獻
[編輯]- Bunn, Alfred, The Bohemian Girl (original libretto). London: W.S. Johnson, 1843 on books.google.it
- Loewenberg, Alfred, Annals of Opera 1597-1940, Cambridge: W. Heffer & Sons, 1943, 3rd edition, London: John Calder, 1978. ISBN 0-7145-3657-1
外部連結
[編輯]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The Bohemian 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