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西单剧场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北京专题 (获评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北京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北京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剧场艺术专题 (获评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剧场艺术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剧场艺术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未知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條目評選

[编辑]

新條目推薦

[编辑]
本討論已經结束。请不要对这个存档做任何编辑。
~移動自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最後修訂
~移動完畢~--Droxiang 22:59 2007年1月25日 (UTC)

我曾以67.117.216.64的IP在3月16日对此一词条进行了编辑,不过好像我的编辑被取消了,目前的版本与我编辑前的版本好像是一样的。我粗粗读了一下,没发现有什么不同,也许我不够细心吧。:)包括我修改了的一个错别字:日本正式“相”美英宣战,应该是“向”吧。现在又被改作“相”了。我对西单剧场并没什么特别的了解,我对词条的编辑只是从一个讲中文的人的立场出发进行的修改。我当时是一边吃饭,一边进行编辑。只是因为想着把不太顺的中文表达能修改地稍微通顺流畅一些。如果对比一下原版本和我的编辑,大约是可以看出我的努力的。我想我并不是在进行恶意修改,不过是觉得大家都应该爱护我们的语言。试举一例说明。

原版本,也就是现版本的一个缺点是句子太长,一“逗”到底。很多时候,在主语省略的情况下,主语是改变了的。于是读起来有些费劲。

原版本关于日据时期的大光明的一段。 “不久日籍台湾 人杨朝华接手大光明 ,于1943 年 重新开业, 开业后 的大光明不得不影、戏兼营 ,1944 年 , 更是将 电影放映机 卖掉 而专营戏剧 ,进入1945 年后 ,轴心国 阵营败像凸现,杨朝华放弃大光明逃回日本。” 这一段说了若干件事,可是是一个长句子。一口气是读不下来的。而且读起来很费劲,因为其间的主语的改变。

“不久日籍台湾 人杨朝华接手大光明”,这里主语是人--杨朝华。下一句是“于1943 年 重新开业”。杨朝华于1943 年 重新开业吗?在用“开业”做谓语的句子中,主语应当是商业场所,商店开业、影院开业,不能是人开业。

接下来我将“开业后的大光明”改为了“此时的大光明”。大光明这是重新开业而不是开业。另外“开业后的”用来做定语修饰商店影院不太常用,除非前面说了另一时断如何。比如试营业期,大光明如何如何,正式开业的大光明改变了原来的策略。所以这里如果说“重新开业的大光明不得不影、戏兼营 ”是可以的。可是因为上一句是以“重新开业”结束的,如果再以“重新开业”开始这一句,就让人觉得语言单调,于是我想用“此时”能好一些。

再往下,“1944 年 , 更是将 电影放映机 卖掉 而专营戏剧 ”,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只是我记得有人曾说过能不用“把字句”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卖掉电影放映机而专营戏剧”说起来也没什么问题呀,为什么要用“将”呢?我当时把“更是”删了,是因为读着觉得有些拗口。现在再读。觉得留着“更是”也无不可,甚至更佳。“1944年,大光明更是卖掉电影放映机而专营戏剧 ”。

最后一句,“进入1945 年后 ,轴心国 阵营败像凸现,杨朝华放弃大光明逃回日本。”

“进入”某一年的说法,我觉得好像不太常见。可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九十年代。进入1945年,读着有些别扭。而且还有个“后”,觉得更别扭。所以直接改做“1945年”。如果加一些字,并不传达新信息,营造新意境,那不加也罢。

轴心国 阵营败像凸现”。呵呵呵。尽管我是学文科的,而且现在其实还是在做中国历史,这个“轴心国”乍一出现,我还是想了一下:为什么轴心国要败了,杨朝华要跑呢?呵呵。原来日本是“轴心国”的一员。那为什么不干脆说明白了呢?

哦,至于这一段里我做的最后一个编辑涉及到“了”的用法。我现在给中文课做助教,深知“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杨朝华放弃大光明逃回日本”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在“逃回”后面加了一个“了”。“了”放在动词及其补语后面时,“了”的功用是表明动作的完成。我感觉加了个“了”有尘埃落定之感。关于杨朝华就到此告一段落了,此人不会再在此词条中出现了。用个“了”把他踢出战局。在这一意义上,这个“了”还是必要的。

关于此句中的“了”,大伙可以看看这三个句子。当然句中的关于杨在日本开影院一事是我编的。只是为了让大伙体会一下用“了”与不用“了”的差别。 1、“1945年,杨朝华放弃大光明逃回日本。一年以后,杨朝华买下了东京的一家影院,并以“大光明”为之命名。” 2、“1945年,杨朝华放弃大光明逃回日本。” 3、“1945年,杨朝华放弃大光明逃回了日本。” 读了第一句之后,再读第二句,就回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没说完。所以在用不用“了”的问题上,如果是某一主题的结束,最后一句又有动词在其中,那么我觉得加上“了”还是比不加的好。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而已。

好了,絮絮叨叨半天了。我自然是非常之尊重词条的最初撰写者。毕竟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原创性的工作。我对词句的编辑绝无故意挑剔之意,只是纯粹地希望至少能够使词条读起来更加顺口一些。真的不是出于恶意。今天上来一看,210.77.18.69 只是把词条原来的版本贴了一遍,心里还是有些难过的。我对句子的修改当然不一定恰切,改回原来的句子就改了罢。可是我改正了的错别字为什么也被恢复了呢?感觉是210.77.18.69对我做的编辑很不欢迎,所以有点伤心罢了。:)

西单剧场原来在什么位置?

[编辑]

西单剧场原来在什么位置?--用心阁(对话页) 08:08 2005年11月22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