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Sth60/試驗:香港公營房屋樓宇設計類型 - 因地制宜設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因地制宜設計(英語:Site Specific Design),是香港公營房屋其中一系列之住宅建築設計,主要泛指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規劃、設計及發展的住宅建築,遍布全港各區,部份樓宇會聘請坊間私人建築事務所協助規劃及設計(多數是負責細部設計)。

歷史與概述

[编辑]

顧名思義,就是不採用固定、劃一標準之建築設計及圖則於住宅樓宇當中,通常而言以各房屋計劃項目為分立(即同一項目或許使用相同設計,但在別的項目不一定尋找到相同設計),皆因香港面臨:

  • 土地短缺[註 1]
  • 土地形狀及環境漸趨複雜
  • 人口家庭結構改變
  • 公營房屋需求量高速增長
  • 環境保護聲音日益展現....等問題

如果仍然繼續使用標準建築圖則,除了難以解決上述問題,更可能:

  • 無法善用地積比例(這點對彈丸之地的香港攸關重要)
  • 城市景觀漸漸沉悶單調
  • 單位模組無法迎合所有住戶[註 2]
  • 難以透過一款樓宇設計類型,配合多種環境週邊及各種需求....等等

盛行標準公營房屋設計

[编辑]

香港之首批屋邨 - 上李屋邨及模範邨,雖然在同一屋邨之多座樓宇皆採用同一款建築設計,但不會在另一個建屋項目見到相同設計;故此可算作 "因地制宜" [註 3],甚至乎所有建築本來就按照所在環境而設計,頂多是兩個性質不一建築之風格及結構非常相近。

然而自從石硤尾發生木屋區大火後,政府為急需安置受影響之災民,便將本來設計中的 "多層實驗樓宇" [註 4][1][2]公營住宅建築迅速更改設計(亦有參照英國部份舊式排屋、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及廣東道已婚警察宿舍之設計),然後成為第一型徙置大廈予災民入住。由於需求急增,政府決定大量興建同一設計之七層(早期設計為六層)住宅樓宇於石硤尾及其他木屋區,為徙置區。不過隨著來港人口急增、為安置原先住在惡劣環境之市民等,政府不得不設計特定款式之建築樓宇、重複運用在香港不同角落。採用標準設計無非是降低成本,因為毋須另行設計及估算建築;公營房屋是提供低成本、廉宜居所予市民居住,故此為免因而提高成本,唯有以 "選擇配搭" 並非 "從零開始" 建屋。

房委會資助出售居屋

[编辑]

雖然房委會為出租公屋採用標準劃一的住宅建築設計、為了加快建屋進度及提供更多居所予市民,誠然與房屋協會實行截然不同之道。不過對於出售房屋,房委會就決定自由地選擇是否以標準形式建屋。

當中,房委會以 "非標準型" 及 "特別設計" 來區分及形容沒有採用標準住宅設計之居者有其屋屋苑,兩者同樣因地制宜,另外主要面臨土地形狀及環境複雜之問題,所以房委會便放棄採用標準設計;又或者在首三期居屋計劃,因為規劃屋苑時期尚未完成標準樓宇設計,故此率先採用因地制宜概念建屋。上述兩種分類唯一相同在房委會會另行聘請市面建築師事務所,加以主導屋苑之建築設計。

非標準設計大廈的誕生

[编辑]

由於香港公營房屋幾經歷程、發展多時,加上面臨上述問題,政府、房委會及房屋署開始反思公營房屋發展前程。直到2000年8月,可謂是香港公營房屋(尤其對房委會及政府而言)重要轉捩點,皆因房委會開始將 "可持續發展" 理念融入公營房屋規劃及設計之中,並且首次運用在石硤尾邨重建第一期(彷如 "回歸起點"、意義特殊)。自此便不再受標準 "束縛",開始增加建屋彈性及漸趨多元。

因地制宜設計(Site Specific Design, SSD)

[编辑]

非標準型(Non-Standard, N-S)

[编辑]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ListFiles&offset=20080303181241%7CRMB2-5yan-1A.gif&limit=500&user=Wright.one&ilshowall=1

(上網址find imgs)

(注意:此類設計並不是指2000年發表的 "非標準設計大廈" )

主要集中在首三期所推出的屋苑,因為當時標準設計的居屋尚未面世[註 5],所以以上各屋苑則按地盤環境及發展潛力,採用了因地制宜的特別設計。當中穗禾苑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1981年銀獎;順緻苑是全港獨一設有頂層複式單位的居屋屋苑。

所有屋苑(除了順緻苑)一般由房委會聘請坊間之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樓高因不同屋苑及地盤高度限制而異,所以當中有些屋苑之設計頗像私家物業發展或房屋協會出售樓宇。

著名例子除了下表所列外,還有順緻苑(待議,因為它實質採用了舊十字型 - 互鎖緊扣/緊密連接版本)、穗禾苑翠瑤苑(兩者實則為錯層式十字型)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因地制宜設計/非標準型) Site Specific Design/Non-Standard Block) 井字形 1970年代 漁暉苑(1980年) 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樓高27至29層,各座樓宇採用當代香港私家樓宇的十字井形設計(建築業俗稱 "飛機則" ),實用率約70%[3];每層為 "兩梯八伙" (2條 "剪刀式" 樓梯及8個單位)設計。每座大廈的公用設備設置在大廈中央,並設有2部升降機為居民服務。


設有兩款單位間隔,主要為2房2廳單位,其中一款間隔的房間面積略大,並預留多一個窗戶,可以按需要間多一個房間。單位內沒有花槽,不過在飯廳位置開闢了一個窗戶,望向樓宇之天井,達致通風及略作採光。

漁暉苑
漁暉苑
樓宇平面圖
漁暉苑天暉閣
十字形 山翠苑(1981年) 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樓高28層,各座樓宇採用十字形設計,實用率約70%;每層為 "兩梯八伙" (2條 "剪刀式" 樓梯及8個單位)設計。每座大廈的公用設備設置在大廈中央,並設有四部升降機為居民服務(不過中央部份先以四扇門分隔成兩邊,故此每邊達到 "單邊四伙" 及2部升降機服務居民的結構)。


設有兩款單位間隔,主要為2房2廳單位,其中一款在飯廳位置開闢了一個窗戶,望向樓宇之天井,達致通風及略作採光。

山翠苑
山翠苑
樓宇及單位平面圖
山翠苑翠佩閣
十字形 悅麗苑麗雲閣&麗華閣(1980年) 悅麗苑麗霞閣&麗虹閣(1981年) 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樓高22層,各座樓宇採用十字形設計,實用率約70%,與山翠苑頗爲相似;每層為 "兩梯八伙" (2條 "剪刀式" 樓梯及8個單位)設計。每座大廈的公用設備設置在大廈中央(部份設備位於樓梯附近),並設有2部升降機為居民服務。


設有兩款單位間隔,主要為2房2廳及3房2廳單位,其中3房2廳單位間隔在客廳位置開闢了一個窗戶,望向樓宇之天井,達致通風及採光;特別之處是每款單位均設有小型儲物室、供儲物之用,不過2房款是設置在大門側旁(建議間隔),3房款是設置在廚房內;另外3房款的主人房內設有一間衣帽間,不過似乎並非固定間隔(意味是建議間隔)。

悅麗苑
悅麗苑
樓宇及單位平面圖
悅麗苑麗雲閣
十字形(風車葉形) 清麗苑(1981年) 由甘洺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樓高13至14層,各座樓宇採用十字風車葉形設計;每層為 "兩梯十伙" (2條 "剪刀式" 樓梯及10個單位)設計。每座大廈的公用設備設置在大廈中央 "扇葉" 部份,並設有2部升降機為居民服務。大廈設有4個天井,通常用作通風採光。


單位清一色為2房2廳設計,不過單是間隔款式已經有5款了,而且面積多樣;部份單位更在客廳外設有花槽。

清麗苑
清麗苑
樓宇平面圖
清麗苑麗恆閣
十字形(風車葉形) 俊民苑(1980年) 由甘洺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樓高15層,各座樓宇採用十字風車葉形設計,與清麗苑的設計頗爲相近;每層為 "兩梯十伙" (2條 "剪刀式" 樓梯及10個單位)設計。每座大廈的公用設備設置在大廈中央 "扇葉" 部份,並設有三部升降機為居民服務。大廈設有4個天井,通常用作通風採光。


設有5款單位間隔,面積戶型選擇廣,切合不同住戶所需,除了2&7號單位為2房2廳設計,其他的單位均是3房2廳設計,用途間隔分明;全部單位在客廳外設有花槽。

俊民苑
俊民苑
樓宇平面圖
俊民苑文福閣
十字形 1990~2000年代 2001年1月[4] (沒有興建) 紅磡邨重建分為兩期。當中二期定為興建非標準型居屋。原方案計劃興建三座住宅大廈,連停車場及平台樓高約50層。


儘管紅磡邨重建二期(原有方案之樓宇)經已打樁。可是受到「孫九招」 - 房屋政策改變以及停售居屋,逼使取消興建、並且重新設計改為三座出租公屋;鑑於重新設計之全部樓宇決定在原有樁柱上繼續興建、座數及位置無法更改;同時令地皮丟空近10年。新方案為一座40層及兩座41層的非標準出租公屋住宅大廈,分別命名為紅日樓、紅昕樓、紅曜樓,最終於2011年分階段落成入伙。

紅磡邨重建二期(原方案)
待圖片,此圖片不正確
樓宇平面圖
紅磡邨重建二期(原方案)

特別設計(Special Design, SD)

[编辑]

(注意:此類設計並不是指2000年發表的 "非標準設計大廈" )

為遷就狹小的地盤環境及用盡地盤發展潛力,而採用特別設計,樓高由9至38層不等,而每個標凖層設10-16個單位不等;葵康苑每個標凖層設1-10個單位不等。外觀像私人物業發展或像私人參建居屋。

所有屋苑的建築均由房委會委聘私人建築師事務所、再按房委會需求而設計,樓高因不同屋苑及地盤高度限制而異,所以外觀會像私人物業發展或房協出售樓宇。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特別設計 Special Design S字形/左右反轉S字形 1980年代 寶麗苑(1987年) 樓高9層,每層16個單位(共378個單位),間隔主要為2房2廳單位及極少量3房2廳設計,部份位於轉角位的單位更是鑽石形設計。單位一般設有一至兩個的花槽,而部份單位花槽外建有混凝土裝飾板而上面更設有月洞窗,這成了本款式大廈之一大建築特色。


大廈基座為多層多用途大樓 - 保安道市政大廈,內設有街市、熟食檔位、圖書館,自修室、室內運動場及壁球場等設施。

寶麗苑
寶麗苑
樓宇平面圖
寶麗苑寶福閣
L字形/V字形 寶熙苑(1993年) 樓高14層,每層15個單位(共有單位390個),間隔分為2房間2廳及3房2廳(附兩個洗手間)兩種;寶熙苑是首個在3房間隔設計單位,採用配備2個洗手間設計的居屋計劃。


大廈基座為寶熙苑商場、園林及上落貨車位。

寶熙苑
寶熙苑
樓宇平面圖
寶熙苑富熙閣
X字形 葵康苑(1993年) 每座住宅樓高37層及基座為停車場,停車場上蓋為平台花園、並設有通道與住宅樓宇相連,每層有1至10個單位不等,每座大廈約有共有350個單位,單位間隔分為2房2廳及3房2廳設計,每戶在廚房設有一個小露台。


設計以私人參建居屋屋苑的設計為藍本(譬如上水翠麗花園等),因為大廈位於崎嶇山坡之上、部份位置並不適合建屋,所以採用特別設計。

葵康苑
葵康苑
仰望葵康苑
樓宇平面圖
葵康苑葵明閣


於2000年由房屋委員會發表採用,英語直譯為 "非標準家庭形式大廈"。

"非標準設計大廈" 其實是概念、也是專有詞彙,並非指某款建築設計,正如其名沒有標準劃一圖則與建築風格、設計等,並且橫跨不同年代,故此房委會今天仍然採用此概念設計房屋大廈。結構、公用屋宇設施、單位等沒有標準設計,建築師可以按個別地盤的特點,從而設計或改良出嶄新樓宇,並會考慮到地盤之地理環境、地區特色及居民需要等,另外可以修改層數或採用退台式設計,以克服地盤、地方文化等限制所帶來的住屋局限。

"非標準設計大廈" 是很籠統的稱呼,因為實際上每個項目(甚至項目內各大廈)的設計截然不同,原則上沒有劃一標準,意味可以擁有不同款式,正因如此只能概括地歸類,譬如兩個屋邨的 "十字型" 住宅建築造型並不一樣,即使兩者相差十年不等,只要沒有標準劃一設計、都會歸類為 "非標準設計大廈" (不過亦有例外,譬如藍田邨、彩德邨及彩福邨均有十字型大廈,而且三邨之十字型大廈設計近乎相同,不過仍然歸類為 "非標準設計大廈")。

另外 "非標準設計大廈" 一詞只能適用由房委會設計發展的住宅建築樓宇。

因地制宜模式連同非標準單位設計

[编辑]

早期的確沒有標準單位組件設計,建築師可以按住屋需要發揮創意、另行設計單位結構與造型,故此組件多樣不一、可謂百花齊放,但同時增加預製組件款式,以及提高建造成本。

因地制宜模式連同 "構件式單位設計"

[编辑]

故此房屋署總建築師(設計及標準策劃)開始構思設計單位,同時著重標準劃一、盡量減少單位組件及建屋成本為主。隨後於2008年10月發表,名為 "構件式單位設計(Modular Flat Design)" ,雖然與 "非標準" 理念相而違背,但因應社會對公營房屋需求殷切,此標準卻能減低建造成本,並且加快速度、提高建屋量;儘管單位組件可以因應地盤特性而作出修改,卻被指「退步」回標準建屋年代,使建築回復單調乏味。

近年 "構件式單位設計" 雖然分為 "公屋及居屋版本" ,但兩者設計相若,這樣做不但提高 "互換性" [註 6],亦方便每年(從2018年起)撥出部份公屋屋邨之單位改為綠表置居計劃出售,甚至改作居屋出售,相反亦然。

通常情況下,房委會及房屋署將非標準型大廈主要分為9款結構形狀設計:

  • 十字型(Cruciform Block)
  • 十字長型(Elongated Cruiform Block)
  • 長型(Linear Block)
  • L型(L-Shaped Block)
  • T字型(T-Shaped Block)
  • X字型(X-Shaped Block)
  • Y字型(Y-Shaped Block)
  • Z型(Z-Shaped Block)
  • 其他類型(Others Block)

不過隨著時間發展,非標準設計大廈其實存在多款結構形狀設計,以下每個列表暫時只能以形狀粗略地分類:

十字型(Cruciform)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十字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Cruciform) 十字形 天恩邨二期(2004年) 單位以小型單位大廈及和諧式設計為藍本 天恩邨二期
天恩邨二期
樓宇平面圖
天恩邨二期
石蔭邨禮石樓(2005年) 本大廈設計的外形頗像彈性十字三型(亦有可能是以其為藍本),但是單位及屋宇設備布局等均完全不與彈性十字三型相似。不過此大廈特色為大部份單位的門口位置並排、 "切角型" 中央大堂及組織嚴密緊湊,這些特點反而與和諧一型、康和一型、新十字型及靈活式大廈有共同相近之處。

樓高34層,每層有10個單位,合共提供340個單位;大廈設有地庫停車場及預留地下至三樓為老人中心(後來是私營安老院)。屋宇公用設備方面,每層設有兩條防火樓梯,水、電、廣播、垃圾物料回收等設備房均齊備,並分散在各位置;大廈設有四部升降機為居民服務。

禮石樓設有兩款2房2廳及兩款3房2廳單位,面積由35.58至49.09平方米不等,均沒有固定間隔,不過已經備有固定窗台位置;但這些單位當間隔好房間後(尤其是3房)會出現一條長走廊通道。雖然2房及3房各自備有兩個款式,但這些款式之間除了面積相差約1至3平方米(主要是廚房)外,並沒有明顯分別。2房單位設有1間洗手間,3房設有2間洗手間(與和諧式及康和式的3房單位相同,不過如康和式般兩間洗手間之大小相近)。


其實本大廈之設計專為居屋計劃所訂,故此規格配置、用料等相當不俗。但後來房屋政策有變,政府要求停售居屋,本大廈改為出租公屋,並且納入石蔭邨、命名為禮石樓。由於3睡房大型單位需求下降,故此多數編配給6人或以上大家庭作為調遷等之用。

石蔭邨禮石樓
石蔭邨禮石樓(最左邊樓宇)
石蔭邨禮石樓(門口)








外觀
石蔭邨禮石樓
樓宇平面圖
石蔭邨禮石樓
藍田邨(2009年) 彩德邨二期(2011年) 大廈設計幾乎相同,只在部份公共結構(至少如大廈頂部終飾等)略有不同。 藍田邨彩德邨彩福邨一期



藍田邨
彩德邨二期
彩福邨一期
樓宇平面圖
藍田邨
彩德邨
彩福邨一期
石硤尾邨(2012年) 由房委會及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

每座大廈40層,每座有779個單位,每層設有20個單位(19樓設有消防中途泵房,故此減少一個單位)。 部份一睡房及兩睡房單位使用新和諧式設計。

石硤尾邨美亮樓&美薈樓
石硤尾邨美亮樓及美薈樓
樓宇平面圖
石硤尾邨美亮樓
石硤尾邨美薈樓

十字長型(Elongated Cruciform)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十字長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Elongated Cruciform) 十字形加長 (橫跨不同年代) 德朗邨(2013年) 德朗邨
德朗邨(最前之樓宇)

長型(Linear)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長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Linear) 長板形(一字形) 葵聯邨一期(2011年) 葵聯邨一期
葵聯邨聯喜樓

H型(H-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H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H-Shaped) H字形 宏富苑(2017年) 受地下溶洞影響,宏富苑採用浮筏式地基設計:宏富苑售樓說明書 宏富苑
宏富苑

L型(L-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L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L-Shaped) L字形 紅磡邨紅日樓(2011年)
紅磡邨紅日樓
錦駿苑

T型(T-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T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T-Shaped) T字形 柴灣邨(2010年) 柴灣邨
柴灣邨新廈

U型(U-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U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U-Shaped) U字形 彩福邨彩和樓(2020年) 彩福邨彩和樓
彩福邨彩和樓(外觀)
彩福邨彩和樓(花園)
彩福邨彩和樓(門口)

V型(V-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V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V-Shaped Block) V字形 石硤尾邨美映樓(2007年) 石硤尾邨美映樓、秀茂坪邨秀潤樓、麗翠苑
石硤尾邨美如樓&美映樓
秀茂坪邨秀潤樓
麗翠苑

W型(W-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W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W-Shaped Block) W字形 油麗邨信麗樓(2019年) 油麗邨信麗樓
油麗邨信麗樓

X型(X-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X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X-Shaped) X字形 水泉澳邨樂泉樓(2015年)
水泉澳邨樂泉樓 待圖片,此圖片不正確

Y型(Y-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Y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Y-Shaped) Y字形 黃大仙上邨詠善樓(2009年) 黃大仙上邨詠善樓
黃大仙上邨詠善樓

Z型(Z-Shaped)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Z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Z-Shaped) Z字形 牛頭角上邨(2009年)[註 7] 牛頭角上邨葵聯邨二期、旭禾苑
葵聯邨二期
旭禾苑

其他類型(Others)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其他類型)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Others) T字形(部份樓層為兩幢L字形相連) 2000年代 石硤尾邨美如樓(2007年) 石硤尾邨美如樓
石硤尾邨美如樓&美映樓
凹字形 2010年代 彩興苑彩蕎閣(2019年) 彩興苑彩蕎閣
彩興苑彩蕎閣(最右邊)
樓宇平面圖
彩興苑彩蕎閣
鏡像反轉的丁字形 銀河苑銀旭閣(2018年) 銀河苑銀旭閣
銀河苑銀旭閣(左邊)
銀河苑銀旭閣(右邊)
樓宇平面圖
銀河苑銀旭閣
方形 2000年代 元州邨元謙樓(2012年) 元謙樓屬於 "長者護理設施連輔助服務大樓" ,只有5層,而且沒有任何住宅單位、卻罕有擁有銜頭名字;不過引進不少社福機構,為區內服務。

地下有升降機通道前往長沙灣站,四樓設有深水埗(西)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旗下之深水埗長者日間護理中心。

附翼/類似附翼(Annex/Similarly Annex)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附翼大廈/類似附翼大廈)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Annex/Similarly Annex) 長板形(T字形) 2000年代 碩門邨健碩樓&美碩樓(2009年) 每層提供4個新和諧設計的一睡房單位以及2個非標準設計的1-2人單位於每個翼尾端。

主樓翼尾單位窗台採用非標準設計;附翼以第五型為藍本,不過沒有獨立升降機服務;同時屬於全港首批採用雙水缸設計的公營房屋。

碩門邨健碩樓&美碩樓
碩門邨健碩樓&美碩樓
樓宇平面圖
碩門邨健碩樓
長板形(T字形,與新和諧附翼大廈五型近似) 善明邨善禮樓(2010年) 樓高30層,每層提供10個非標準設計1-2人單位(連主樓則每層有34個單位),設有一部獨立升降機及一條樓梯服務居民。


主樓翼尾單位窗台採用非標準設計;附翼以第五型為藍本,不過沒有獨立升降機服務;同時屬於全港首批採用雙水缸設計的公營房屋。

善明邨善禮樓附翼
善明邨善禮樓
樓宇平面圖
善明邨善禮樓附翼
Y字形 2010年代 雍明苑澤明閣(2020年) 低座設計類似和諧式大廈的附翼,但每層有24個單位(連同主樓每層合共34至38個單位),設有兩部獨立升降機區及三條樓梯服務居民。 雍明苑澤明閣
雍明苑
樓宇平面圖
雍明苑澤明閣

退台設計(Setback Design)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非標準設計大廈(退台設計)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Setback Design) (不同形狀) (橫跨不同年代) 退台式設計並非 "非標準設計大廈" 其中一款設計型號(因為非標準設計大廈不必使用同一款大廈設計型號,故此當中 "型號" 指的是粗略分類的 "形狀"),只是特指大廈其中一翼(或多於一翼,例子有彩福邨彩歡樓)由特定樓層起減去尾端的單位,所以外型會像 "梯級" 般向上逐層遞減空間,營造層次感覺。

外型大多與和諧式大廈附翼大廈或和諧二型各翼尾端的單位相似,但採用了退台式設計的其中一翼、根本就是屬於大廈主體,並不是 "與大廈主體相連" 。

誕生此設計的原因:

  • 增加或扣減多餘單位/非居住空間部份的面積
  • 增加或減少不同型號的單位數目、遷就地盤高度限制
  • 減少受高噪音影響的單位數目
  • 配合鄰近的樓宇風格及地勢、屋邨廣場或開揚的空間設計
  • 凸顯地區的特色景物
  • 遷就地盤高度限制
  • 減少受高噪音影響的單位數目等幾個理由

繼而盡量將地盤的發展潛力極大化之餘,但又不超出城市規劃條例、建築物條例及消防條例等法定所容許下的發展限制,以達致在有限的地積比率、建築成本、地盤面積等局限下,仍可以提高建屋量、以紓緩公屋輪候冊/居屋供應的壓力及增加租金/售樓收入。

彩福邨彩喜樓&彩歡樓
水泉澳邨月泉樓&映泉樓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參考的文獻

[编辑]
  1. ^ 衛翠芷. Design DNA of Mark I: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rototype 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 MCCM Creations. 2019年9月: P.90. ISBN 978-988-77238-1-3. 
  2. ^ 工務司備忘錄 . 參考編號:A.O. 1263/53,HKRS310-1-1 . 1954年1月14日
  3. ^ 蔣匡文. 建築師講古 從唐樓到劏房. 香港: 萬里機構. 2018: P.92–94. 
  4. ^ 香港房屋委員會. Proposed Master Layout Plan and Project Development Budget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Hung Hom Estate Phase 2 (PDF). 2001-01-11. 

備註

[编辑]
  1. ^ 雖然在尚未發展的鄉郊地區及舊社區之中,仍然存在各種可運用土地來發展公營房屋,唯騰空或發展任何建設需時及相互協調,故此目前香港仍然處於土地不足等情況當中
  2. ^ 諷刺的是2008年以後,房委會及房屋署設計一系列 "構件式單位" ,雖然大廈核心(公用屋宇設備等)並非劃一設計。只是住宅單位採用劃一設計,無論到何處也可見到同一款單位設計,儘管對部份人而言從外觀不易察覺;僅對於特定環境另行為單位設計(大埔寶鄉邨樓宇、其中一邊面對馬路,需要採用特別設計的 "撇角" 單位)
  3. ^ 唯房屋協會之旗下屋邨並不在此列表展示;至於模範邨因為由房委會算作為 "舊長型",故此也不會在此列表展示;私人參建居屋項目等均有另開列表,故此不再下表重述
  4. ^ 據衛翠芷之著作《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所述,"多層實驗樓宇" 詞彙是當時香港政府內部使用的術語,未曾見於民間使用
  5. ^ 此點待議,順緻苑其實是採用舊十字型(互鎖緊扣/緊密連接),屬於標準型號大廈,它早已1976年發表,只因為唯有順緻苑採用該型號之建築設計、而顯得「獨一無二」,故此得以納入「因地制宜設計」分類。而舊十字型之其他版本雖然在今天是應用在一些居屋屋苑,但它本來計劃用作公屋出租,並非定位於居屋市場,只是後來因應居屋市場需求殷切,房委會將該等樓宇改為居屋出售而已。
    另外,房委會不為當時所有居屋樓宇採用標準設計,有可能是因時間緊迫、受到政策所限等,從而不敢貿然採用;故此房委會決定另行聘請坊間私人建築事務所/公司等為當期之居屋樓宇設計,亦可以解釋到為何首三期之居屋樓宇的設計較為獨特。
  6. ^ 所謂「互換性」意思是因應社會環境/需求,將住宅建築的原定用途改變,通常是由多種房屋計劃、揀選兩種作互相轉換。例如某座大廈本來是用作公屋出租,但隨後改為居屋出售,反之亦然。
    其實此方法並非新鮮事情,早在1980年代政府因應居屋計劃熱烈,故此將部份原本應該用作出租公屋之樓宇臨時改為居屋出售;政府為挽救樓市,在2000年將本應用作銷售之居屋樓宇改為公屋出租;2003年因為政府宣佈停售居屋等(「孫九招」),故此把未有發售之居屋改為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於出租公屋。只是這些例子與今天的「互換性」不盡相同,因為政府不希望出現房屋供應不公平情況,例如公屋住戶住在居屋規格之房屋,因此「互換性」其實是預先計劃如果避免該不公平情況發生,於是把公屋及居屋等房屋計劃之建築房屋質素距離拉近。
  7. ^ 但是樓宇亦屬和諧式特別型,而單位採用新和諧一型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