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th60/试验:香港公营房屋楼宇设计类型 - 因地制宜设计
因地制宜设计(英语:Site Specific Design),是香港公营房屋其中一系列之住宅建筑设计,主要泛指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规划、设计及发展的住宅建筑,遍布全港各区,部分楼宇会聘请坊间私人建筑事务所协助规划及设计(多数是负责细部设计)。
历史与概述
[编辑]顾名思义,就是不采用固定、划一标准之建筑设计及图则于住宅楼宇当中,通常而言以各房屋计划项目为分立(即同一项目或许使用相同设计,但在别的项目不一定寻找到相同设计),皆因香港面临:
- 土地短缺[注 1]
- 土地形状及环境渐趋复杂
- 人口家庭结构改变
- 公营房屋需求量高速增长
- 环境保护声音日益展现....等问题
如果仍然继续使用标准建筑图则,除了难以解决上述问题,更可能:
- 无法善用地积比例(这点对弹丸之地的香港攸关重要)
- 城市景观渐渐沉闷单调
- 单位模组无法迎合所有住户[注 2]
- 难以透过一款楼宇设计类型,配合多种环境周边及各种需求....等等
盛行标准公营房屋设计
[编辑]香港之首批屋邨 - 上李屋邨及模范邨,虽然在同一屋邨之多座楼宇皆采用同一款建筑设计,但不会在另一个建屋项目见到相同设计;故此可算作 "因地制宜" [注 3],甚至乎所有建筑本来就按照所在环境而设计,顶多是两个性质不一建筑之风格及结构非常相近。
然而自从石硖尾发生木屋区大火后,政府为急需安置受影响之灾民,便将本来设计中的 "多层实验楼宇" [注 4][1][2]公营住宅建筑迅速更改设计(亦有参照英国部分旧式排屋、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及广东道已婚警察宿舍之设计),然后成为第一型徙置大厦予灾民入住。由于需求急增,政府决定大量兴建同一设计之七层(早期设计为六层)住宅楼宇于石硖尾及其他木屋区,为徙置区。不过随着来港人口急增、为安置原先住在恶劣环境之市民等,政府不得不设计特定款式之建筑楼宇、重复运用在香港不同角落。采用标准设计无非是降低成本,因为毋须另行设计及估算建筑;公营房屋是提供低成本、廉宜居所予市民居住,故此为免因而提高成本,唯有以 "选择配搭" 并非 "从零开始" 建屋。
房委会资助出售居屋
[编辑]虽然房委会为出租公屋采用标准划一的住宅建筑设计、为了加快建屋进度及提供更多居所予市民,诚然与房屋协会实行截然不同之道。不过对于出售房屋,房委会就决定自由地选择是否以标准形式建屋。
当中,房委会以 "非标准型" 及 "特别设计" 来区分及形容没有采用标准住宅设计之居者有其屋屋苑,两者同样因地制宜,另外主要面临土地形状及环境复杂之问题,所以房委会便放弃采用标准设计;又或者在首三期居屋计划,因为规划屋苑时期尚未完成标准楼宇设计,故此率先采用因地制宜概念建屋。上述两种分类唯一相同在房委会会另行聘请市面建筑师事务所,加以主导屋苑之建筑设计。
非标准设计大厦的诞生
[编辑]由于香港公营房屋几经历程、发展多时,加上面临上述问题,政府、房委会及房屋署开始反思公营房屋发展前程。直到2000年8月,可谓是香港公营房屋(尤其对房委会及政府而言)重要转捩点,皆因房委会开始将 "可持续发展" 理念融入公营房屋规划及设计之中,并且首次运用在石硖尾邨重建第一期(彷如 "回归起点"、意义特殊)。自此便不再受标准 "束缚",开始增加建屋弹性及渐趋多元。
因地制宜设计(Site Specific Design, SSD)
[编辑]非标准型(Non-Standard, N-S)
[编辑](上网址find imgs)
(注意:此类设计并不是指2000年发表的 "非标准设计大厦" )
主要集中在首三期所推出的屋苑,因为当时标准设计的居屋尚未面世[注 5],所以以上各屋苑则按地盘环境及发展潜力,采用了因地制宜的特别设计。当中穗禾苑更获香港建筑师学会颁发1981年银奖;顺致苑是全港独一设有顶层复式单位的居屋屋苑。
所有屋苑(除了顺致苑)一般由房委会聘请坊间之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楼高因不同屋苑及地盘高度限制而异,所以当中有些屋苑之设计颇像私家物业发展或房屋协会出售楼宇。
著名例子除了下表所列外,还有顺致苑(待议,因为它实质采用了旧十字型 - 互锁紧扣/紧密连接版本)、穗禾苑及翠瑶苑(两者实则为错层式十字型)
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因地制宜设计/非标准型) | Site Specific Design/Non-Standard Block) | 井字形 | 1970年代 | 渔晖苑(1980年) | 由王董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楼高27至29层,各座楼宇采用当代香港私家楼宇的十字井形设计(建筑业俗称 "飞机则" ),实用率约70%[3];每层为 "两梯八伙" (2条 "剪刀式" 楼梯及8个单位)设计。每座大厦的公用设备设置在大厦中央,并设有2部升降机为居民服务。
|
渔晖苑 |
| |||||||||
十字形 | 山翠苑(1981年) | 由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设计,楼高28层,各座楼宇采用十字形设计,实用率约70%;每层为 "两梯八伙" (2条 "剪刀式" 楼梯及8个单位)设计。每座大厦的公用设备设置在大厦中央,并设有四部升降机为居民服务(不过中央部分先以四扇门分隔成两边,故此每边达到 "单边四伙" 及2部升降机服务居民的结构)。
|
山翠苑 |
| ||||||||||||
十字形 | 悦丽苑丽云阁&丽华阁(1980年) | 悦丽苑丽霞阁&丽虹阁(1981年) | 由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设计,楼高22层,各座楼宇采用十字形设计,实用率约70%,与山翠苑颇为相似;每层为 "两梯八伙" (2条 "剪刀式" 楼梯及8个单位)设计。每座大厦的公用设备设置在大厦中央(部分设备位于楼梯附近),并设有2部升降机为居民服务。
|
悦丽苑 |
| |||||||||||
十字形(风车叶形) | 清丽苑(1981年) | 由甘洺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楼高13至14层,各座楼宇采用十字风车叶形设计;每层为 "两梯十伙" (2条 "剪刀式" 楼梯及10个单位)设计。每座大厦的公用设备设置在大厦中央 "扇叶" 部分,并设有2部升降机为居民服务。大厦设有4个天井,通常用作通风采光。
|
清丽苑 |
| ||||||||||||
十字形(风车叶形) | 俊民苑(1980年) | 由甘洺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楼高15层,各座楼宇采用十字风车叶形设计,与清丽苑的设计颇为相近;每层为 "两梯十伙" (2条 "剪刀式" 楼梯及10个单位)设计。每座大厦的公用设备设置在大厦中央 "扇叶" 部分,并设有三部升降机为居民服务。大厦设有4个天井,通常用作通风采光。
|
俊民苑 |
| ||||||||||||
十字形 | 1990~2000年代 | 2001年1月[4] | (没有兴建) | 红磡邨重建分为两期。当中二期定为兴建非标准型居屋。原方案计划兴建三座住宅大厦,连停车场及平台楼高约50层。
|
红磡邨重建二期(原方案) |
| ||||||||||
特别设计(Special Design, SD)
[编辑](注意:此类设计并不是指2000年发表的 "非标准设计大厦" )
为迁就狭小的地盘环境及用尽地盘发展潜力,而采用特别设计,楼高由9至38层不等,而每个标凖层设10-16个单位不等;葵康苑每个标凖层设1-10个单位不等。外观像私人物业发展或像私人参建居屋。
所有屋苑的建筑均由房委会委聘私人建筑师事务所、再按房委会需求而设计,楼高因不同屋苑及地盘高度限制而异,所以外观会像私人物业发展或房协出售楼宇。
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特别设计 | Special Design | S字形/左右反转S字形 | 1980年代 | 宝丽苑(1987年) | 楼高9层,每层16个单位(共378个单位),间隔主要为2房2厅单位及极少量3房2厅设计,部分位于转角位的单位更是钻石形设计。单位一般设有一至两个的花槽,而部分单位花槽外建有混凝土装饰板而上面更设有月洞窗,这成了本款式大厦之一大建筑特色。
|
宝丽苑 |
| |||||||||
L字形/V字形 | 宝熙苑(1993年) | 楼高14层,每层15个单位(共有单位390个),间隔分为2房间2厅及3房2厅(附两个洗手间)两种;宝熙苑是首个在3房间隔设计单位,采用配备2个洗手间设计的居屋计划。
|
宝熙苑 |
| ||||||||||||
X字形 | 葵康苑(1993年) | 每座住宅楼高37层及基座为停车场,停车场上盖为平台花园、并设有通道与住宅楼宇相连,每层有1至10个单位不等,每座大厦约有共有350个单位,单位间隔分为2房2厅及3房2厅设计,每户在厨房设有一个小露台。
|
葵康苑 |
|
于2000年由房屋委员会发表采用,英语直译为 "非标准家庭形式大厦"。
"非标准设计大厦" 其实是概念、也是专有词汇,并非指某款建筑设计,正如其名没有标准划一图则与建筑风格、设计等,并且横跨不同年代,故此房委会今天仍然采用此概念设计房屋大厦。结构、公用屋宇设施、单位等没有标准设计,建筑师可以按个别地盘的特点,从而设计或改良出崭新楼宇,并会考虑到地盘之地理环境、地区特色及居民需要等,另外可以修改层数或采用退台式设计,以克服地盘、地方文化等限制所带来的住屋局限。
"非标准设计大厦" 是很笼统的称呼,因为实际上每个项目(甚至项目内各大厦)的设计截然不同,原则上没有划一标准,意味可以拥有不同款式,正因如此只能概括地归类,譬如两个屋邨的 "十字型" 住宅建筑造型并不一样,即使两者相差十年不等,只要没有标准划一设计、都会归类为 "非标准设计大厦" (不过亦有例外,譬如蓝田邨、彩德邨及彩福邨均有十字型大厦,而且三邨之十字型大厦设计近乎相同,不过仍然归类为 "非标准设计大厦")。
另外 "非标准设计大厦" 一词只能适用由房委会设计发展的住宅建筑楼宇。
因地制宜模式连同非标准单位设计
[编辑]早期的确没有标准单位组件设计,建筑师可以按住屋需要发挥创意、另行设计单位结构与造型,故此组件多样不一、可谓百花齐放,但同时增加预制组件款式,以及提高建造成本。
因地制宜模式连同 "构件式单位设计"
[编辑]故此房屋署总建筑师(设计及标准策划)开始构思设计单位,同时着重标准划一、尽量减少单位组件及建屋成本为主。随后于2008年10月发表,名为 "构件式单位设计(Modular Flat Design)" ,虽然与 "非标准" 理念相而违背,但因应社会对公营房屋需求殷切,此标准却能减低建造成本,并且加快速度、提高建屋量;尽管单位组件可以因应地盘特性而作出修改,却被指“退步”回标准建屋年代,使建筑回复单调乏味。
近年 "构件式单位设计" 虽然分为 "公屋及居屋版本" ,但两者设计相若,这样做不但提高 "互换性" [注 6],亦方便每年(从2018年起)拨出部分公屋屋邨之单位改为绿表置居计划出售,甚至改作居屋出售,相反亦然。
通常情况下,房委会及房屋署将非标准型大厦主要分为9款结构形状设计:
- 十字型(Cruciform Block)
- 十字长型(Elongated Cruiform Block)
- 长型(Linear Block)
- L型(L-Shaped Block)
- T字型(T-Shaped Block)
- X字型(X-Shaped Block)
- Y字型(Y-Shaped Block)
- Z型(Z-Shaped Block)
- 其他类型(Others Block)
不过随着时间发展,非标准设计大厦其实存在多款结构形状设计,以下每个列表暂时只能以形状粗略地分类:
十字型(Cruciform)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非标准设计大厦(十字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Cruciform) | 十字形 | 天恩邨二期(2004年) | 单位以小型单位大厦及和谐式设计为蓝本 | 天恩邨二期 |
| ||||||||||||
石荫邨礼石楼(2005年) | 本大厦设计的外形颇像弹性十字三型(亦有可能是以其为蓝本),但是单位及屋宇设备布局等均完全不与弹性十字三型相似。不过此大厦特色为大部分单位的门口位置并排、 "切角型" 中央大堂及组织严密紧凑,这些特点反而与和谐一型、康和一型、新十字型及灵活式大厦有共同相近之处。
楼高34层,每层有10个单位,合共提供340个单位;大厦设有地库停车场及预留地下至三楼为老人中心(后来是私营安老院)。屋宇公用设备方面,每层设有两条防火楼梯,水、电、广播、垃圾物料回收等设备房均齐备,并分散在各位置;大厦设有四部升降机为居民服务。 礼石楼设有两款2房2厅及两款3房2厅单位,面积由35.58至49.09平方米不等,均没有固定间隔,不过已经备有固定窗台位置;但这些单位当间隔好房间后(尤其是3房)会出现一条长走廊通道。虽然2房及3房各自备有两个款式,但这些款式之间除了面积相差约1至3平方米(主要是厨房)外,并没有明显分别。2房单位设有1间洗手间,3房设有2间洗手间(与和谐式及康和式的3房单位相同,不过如康和式般两间洗手间之大小相近)。
|
石荫邨礼石楼 |
|
| ||||||||||||||
蓝田邨(2009年) | 彩德邨二期(2011年) | 大厦设计几乎相同,只在部分公共结构(至少如大厦顶部终饰等)略有不同。 | 蓝田邨、彩德邨、彩福邨一期 |
|
| |||||||||||||
石硖尾邨(2012年) | 由房委会及周余石建筑师事务所联手设计。
每座大厦40层,每座有779个单位,每层设有20个单位(19楼设有消防中途泵房,故此减少一个单位)。 部分一睡房及两睡房单位使用新和谐式设计。 |
石硖尾邨美亮楼&美荟楼 |
|
十字长型(Elongated Cruciform)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十字长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Elongated Cruciform) | 十字形加长 | (横跨不同年代) | 德朗邨(2013年) | 德朗邨 | |||||||
长型(Linear)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长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Linear) | 长板形(一字形) | 葵联邨一期(2011年) | 葵联邨一期 | ||||||||
H型(H-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H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H-Shaped) | H字形 | 宏富苑(2017年) | 受地下溶洞影响,宏富苑采用浮筏式地基设计:宏富苑售楼说明书 | 宏富苑 | |||||||
L型(L-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L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L-Shaped) | L字形 | 红磡邨红日楼(2011年) | |||||||||
T型(T-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T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T-Shaped) | T字形 | 柴湾邨(2010年) | 柴湾邨 | ||||||||
U型(U-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U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U-Shaped) | U字形 | 彩福邨彩和楼(2020年) | 彩福邨彩和楼 | ||||||||
V型(V-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V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V-Shaped Block) | V字形 | 石硖尾邨美映楼(2007年) | 石硖尾邨美映楼、秀茂坪邨秀润楼、丽翠苑 | ||||||||
W型(W-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W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W-Shaped Block) | W字形 | 油丽邨信丽楼(2019年) | 油丽邨信丽楼 | ||||||||
X型(X-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X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X-Shaped) | X字形 | 水泉澳邨乐泉楼(2015年) | |||||||||
Y型(Y-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Y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Y-Shaped) | Y字形 | 黄大仙上邨咏善楼(2009年) | 黄大仙上邨咏善楼 | ||||||||
Z型(Z-Shaped)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Z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Z-Shaped) | Z字形 | 牛头角上邨(2009年)[注 7] | 牛头角上邨、葵联邨二期、旭禾苑 | ||||||||
其他类型(Others)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非标准设计大厦(其他类型)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Others) | T字形(部分楼层为两幢L字形相连) | 2000年代 | 石硖尾邨美如楼(2007年) | 石硖尾邨美如楼 | |||||||||
凹字形 | 2010年代 | 彩兴苑彩荞阁(2019年) | 彩兴苑彩荞阁 |
| ||||||||||
镜像反转的丁字形 | 银河苑银旭阁(2018年) | 银河苑银旭阁 |
| |||||||||||
方形 | 2000年代 | 元州邨元谦楼(2012年) | 元谦楼属于 "长者护理设施连辅助服务大楼" ,只有5层,而且没有任何住宅单位、却罕有拥有衔头名字;不过引进不少社福机构,为区内服务。
地下有升降机通道前往长沙湾站,四楼设有深水埗(西)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及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旗下之深水埗长者日间护理中心。 |
|||||||||||
附翼/类似附翼(Annex/Similarly Annex)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非标准设计大厦(附翼大厦/类似附翼大厦)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Annex/Similarly Annex) | 长板形(T字形) | 2000年代 | 硕门邨健硕楼&美硕楼(2009年) | 每层提供4个新和谐设计的一睡房单位以及2个非标准设计的1-2人单位于每个翼尾端。
主楼翼尾单位窗台采用非标准设计;附翼以第五型为蓝本,不过没有独立升降机服务;同时属于全港首批采用双水缸设计的公营房屋。 |
硕门邨健硕楼&美硕楼 |
| |||||||||
长板形(T字形,与新和谐附翼大厦五型近似) | 善明邨善礼楼(2010年) | 楼高30层,每层提供10个非标准设计1-2人单位(连主楼则每层有34个单位),设有一部独立升降机及一条楼梯服务居民。
|
善明邨善礼楼附翼 |
| ||||||||||||
Y字形 | 2010年代 | 雍明苑泽明阁(2020年) | 低座设计类似和谐式大厦的附翼,但每层有24个单位(连同主楼每层合共34至38个单位),设有两部独立升降机区及三条楼梯服务居民。 | 雍明苑泽明阁 |
|
退台设计(Setback Design)
[编辑]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非标准设计大厦(退台设计) |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Setback Design) | (不同形状) | (横跨不同年代) | 退台式设计并非 "非标准设计大厦" 其中一款设计型号(因为非标准设计大厦不必使用同一款大厦设计型号,故此当中 "型号" 指的是粗略分类的 "形状"),只是特指大厦其中一翼(或多于一翼,例子有彩福邨彩欢楼)由特定楼层起减去尾端的单位,所以外型会像 "梯级" 般向上逐层递减空间,营造层次感觉。
外型大多与和谐式大厦的附翼大厦或和谐二型各翼尾端的单位相似,但采用了退台式设计的其中一翼、根本就是属于大厦主体,并不是 "与大厦主体相连" 。 诞生此设计的原因:
继而尽量将地盘的发展潜力极大化之余,但又不超出城市规划条例、建筑物条例及消防条例等法定所容许下的发展限制,以达致在有限的地积比率、建筑成本、地盘面积等局限下,仍可以提高建屋量、以纾缓公屋轮候册/居屋供应的压力及增加租金/售楼收入。 |
||||||||
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建筑设计特色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参考的文献
[编辑]- ^ 卫翠芷. Design DNA of Mark I: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rototype 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 MCCM Creations. 2019年9月: P.90. ISBN 978-988-77238-1-3.
- ^ 工务司备忘录 . 参考编号:A.O. 1263/53,HKRS310-1-1 . 1954年1月14日
- ^ 蒋匡文. 建築師講古 從唐樓到劏房. 香港: 万里机构. 2018: P.92–94.
- ^ 香港房屋委员会. Proposed Master Layout Plan and Project Development Budget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Hung Hom Estate Phase 2 (PDF). 2001-01-11.
备注
[编辑]- ^ 虽然在尚未发展的乡郊地区及旧社区之中,仍然存在各种可运用土地来发展公营房屋,唯腾空或发展任何建设需时及相互协调,故此目前香港仍然处于土地不足等情况当中
- ^ 讽刺的是2008年以后,房委会及房屋署设计一系列 "构件式单位" ,虽然大厦核心(公用屋宇设备等)并非划一设计。只是住宅单位采用划一设计,无论到何处也可见到同一款单位设计,尽管对部分人而言从外观不易察觉;仅对于特定环境另行为单位设计(大埔宝乡邨楼宇、其中一边面对马路,需要采用特别设计的 "撇角" 单位)
- ^ 唯房屋协会之旗下屋邨并不在此列表展示;至于模范邨因为由房委会算作为 "旧长型",故此也不会在此列表展示;私人参建居屋项目等均有另开列表,故此不再下表重述
- ^ 据卫翠芷之著作《一型徙厦的设计基因--香港公屋原型》所述,"多层实验楼宇" 词汇是当时香港政府内部使用的术语,未曾见于民间使用
- ^ 此点待议,顺致苑其实是采用旧十字型(互锁紧扣/紧密连接),属于标准型号大厦,它早已1976年发表,只因为唯有顺致苑采用该型号之建筑设计、而显得“独一无二”,故此得以纳入“因地制宜设计”分类。而旧十字型之其他版本虽然在今天是应用在一些居屋屋苑,但它本来计划用作公屋出租,并非定位于居屋市场,只是后来因应居屋市场需求殷切,房委会将该等楼宇改为居屋出售而已。
另外,房委会不为当时所有居屋楼宇采用标准设计,有可能是因时间紧迫、受到政策所限等,从而不敢贸然采用;故此房委会决定另行聘请坊间私人建筑事务所/公司等为当期之居屋楼宇设计,亦可以解释到为何首三期之居屋楼宇的设计较为独特。 - ^ 所谓“互换性”意思是因应社会环境/需求,将住宅建筑的原定用途改变,通常是由多种房屋计划、拣选两种作互相转换。例如某座大厦本来是用作公屋出租,但随后改为居屋出售,反之亦然。
其实此方法并非新鲜事情,早在1980年代政府因应居屋计划热烈,故此将部分原本应该用作出租公屋之楼宇临时改为居屋出售;政府为挽救楼市,在2000年将本应用作销售之居屋楼宇改为公屋出租;2003年因为政府宣布停售居屋等(“孙九招”),故此把未有发售之居屋改为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出租公屋。只是这些例子与今天的“互换性”不尽相同,因为政府不希望出现房屋供应不公平情况,例如公屋住户住在居屋规格之房屋,因此“互换性”其实是预先计划如果避免该不公平情况发生,于是把公屋及居屋等房屋计划之建筑房屋质素距离拉近。 - ^ 但是楼宇亦属和谐式特别型,而单位采用新和谐一型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