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 |||||||
---|---|---|---|---|---|---|---|
印度支那战争、冷战和亚洲的非殖民化的一部分 | |||||||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为: | |||||||
| |||||||
参战方 | |||||||
支援:
|
支援: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菲利普·勒克莱尔 (1945-1946) 让·埃蒂安·瓦吕 (1946-1948) 罗杰·布莱佐 (1948-1949) 马塞尔·克尔庞蒂耶 (1949-1950) 让·拉特尔·塔西尼 (1950-1951) 拉乌尔·萨朗 (1952-1953) 亨利·纳瓦尔 (1953-1954) |
胡志明 武元甲 黄文太 长征 范文同 阮平 阮文立 陈赓 韦国清 苏发努冯亲王 凯山·丰威汉 山玉明 杜斯木 | ||||||
兵力 | |||||||
法兰西联盟: 远征军190,000人 当地部队55,000人 越南国: 150,000人[2] 总共:约 395,000人 |
越盟: 正规军150,000人 地方部队75,000人 民兵250,000 总共:约 475,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法兰西联盟: 74,220人死亡(20,524人为法国人)[3] 64,127人受伤 越南国: 58,877人死亡或失踪 |
300,000多人死亡[4][5][6] 500,000多人受伤 100,000多人被俘 | ||||||
总死亡人数:400,000–842,707 [7][5][8] 平民死亡人数:125,000–400,000 [5][9][10][11]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语:Guerre d'Indochine),或称越老柬抗法之役[12]、法国印度支那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Đông Dương)、越南抗法之役。始于1946年12月19日河内战役,迄于1954年8月11日。交战双方,一为法国政府所领法兰西联盟远东远征军,联以越南国军及诸支持法治之民兵[13];一为越南人民军及由武元甲、胡志明领导之越南独立同盟会(越盟)[14][15]。这场战争之战场多在越北东京,然亦延及越南全境及邻近之法属印度支那保护国老挝与柬埔寨[16]。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同盟国议决以北纬十六度为界,南属英军蒙巴顿东南亚司令部统辖,北归中国国民政府蒋中正占领,然后全部归还法国。9月,中国军入越北东京地,法英联军则登陆西贡(交趾支那之都)。中国军队承认胡志明领导之越南政府于河内执政,而法英两国拒之,试图恢复法国于当地的统治。9月2日,胡志明于河内宣告独立,建越南民主共和国[17]。9月23日,法军重新控制交趾支那,西贡四郊则开始展开游击战。法军步步为营,渐得全境控制,胡志明虽尝试与法国议和,然谈判破裂。1946年12月,越盟于河内引爆炸药,屠戮平民[18],法越战端遂全面开启。
战争前三年,双方作战规模较,然自1949年起,双方均改以正规兵团,配现代军械战斗。法军开始自法兰西联盟各处派兵,又召当地民兵助之[19]。然因马塞尔·卡彭蒂埃将军指挥不佳,1950年法军作战失利。法国政府遂改命二战名将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督战。塔西尼至后,多次大破越军部署,武元甲于1951年数役皆惨败[20]。然塔西尼将军因病归国,法军攻势复顿挫。1951年至1952年冬季的和平战役中,法军虽短暂获胜,然终撤回“德拉特尔防线”后方。越盟倚靠人数优势,不断骚扰切断法军补给线。法军改以“刺猬防御”对之,在那商战役中大胜越军[21]。
1953年双方僵持。武元甲转战老挝[22],略有斩获,法军则于奠边府设防。1954年3月13日,奠边府战役爆发。法军误判越军无力输送重炮与防空火器,而己方炮兵因路途阻隔多无用。越军火力达四倍于法军,法军陷于炮火攻势、伏击及补给崩坏。越盟还得到苏联与中国之援,最终法军于5月7日全败[23][24]。
同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法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议定,以北纬十七度为界,北归越南民主共和国,南则由保大帝领越南国统之[25]。然此协议并未得到越南民主共和国及美国支持。一年后,保大帝为其相吴廷琰所废,改建越南共和国(南越)[26]。嗣后,北越资助南方叛乱,渐成越南战争(1955-1975)[27]。
战争起因
[编辑]1887年,中南半岛(即印度支那)在东京远征后成为法国殖民地。二战前的越南民族主义不断增长,潘佩珠等知识分子为主要的反抗力量,迫于法国的压力,日本将居住于日本的潘佩珠驱逐至中国。[28]1940年9月,日本趁法国战败入侵法国印度支那,但保留了法国在当地的殖民统治。
1940年10月至1941年5月,第二次泰法战争期间,法属印度支那的维希法国政权在一场边界冲突中击败了泰国军队的入侵,中南半岛的实质控制者日本则袖手旁观。1941年1月,维希法国大象岛海战中击溃了泰国海军。战争于5月结束,日本迫使维希法国退出占领领土,将领土交给泰国。[29]
1941年,胡志明将共产主义视为通往独立的道路,成立了越南独立同盟会,而该组织因于1945年饥荒中的救助行动,获得了群众支持。
法兰西共和国在成功解放法国和攻入德国后,希望恢复其在法属印度支那的统治,作为解放法国的最后一步。1945年6月15日戴高乐任命亲信菲利普·勒克莱尔中将为法国远东军总司令。8月17日任命海军中将达尚礼为印度支那高级专员,同时任命菲利普·勒克莱尔中将为印度支那最高军事司令官。[30]8月18日,勒克莱尔离开法国麾军远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越盟发动了越南总起义(即“八月革命”)。8月25日越盟占领了日本控制的西贡,建立了自己的权力机关。8月25日,胡志明成功说服保大帝退位。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越南从日本手中独立,废除君主制、与法国脱离关系,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17]。且因对法国的报复,日本将原法国政府官员关押长达一个月,还有大批日本军人开始对越南军队进行训练。[31][32]
1945年9月13日,一支法英特遣部队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主岛爪哇岛(苏加诺正在寻求独立)和交趾支那的首府西贡(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登陆。两地皆在二战被日军占领。[33]占领西贡的盟军是一个空降分队,为法国第5殖民步兵团和印度第20步兵师的两个小型英国连组成,由英国将军道格拉斯·格雷西爵士担任最高指挥官。后者于9月21日在西贡宣布戒严。第二天晚上,法军控制了西贡。[34]
1945年10月9日,勒克莱尔将军在雅克·马絮上校部队的陪同下抵达西贡。勒克莱尔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越南南部的秩序并将东京(越南北部)军事化。次要目标是收回当时被中华民国占领的河内,最终与越南官员谈判。[34]
1945年10月5日菲利普·勒克莱尔中将率领远东军到达越南西贡。此后3个月法国远东军登陆并掌控了柬埔寨和交趾支那(南圻)。
1946年2月,法国与中国和越盟达成协议,中国与越盟将北越的掌控权交给法国,1946年3月法国开始控制该地区。[35][36][37][38]而法国承认越南是“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下的一个自由国家,可以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税收系统。”3月9日法军进驻河内。
由于中国的撤出,越南国民党变得极为脆弱,开始遭到越盟的大规模清洗,至少有数千名越南民族解放义士和组织遭到越盟的屠杀。[39][40]
战争过程
[编辑]主要战斗
[编辑]战役 | 法军人数 | 越盟人数 | 法军伤亡 | 越盟伤亡 | 结果 |
---|---|---|---|---|---|
河内战役 | 未知 | 未知 | 160人死亡 | 1,000人死亡 | 法国胜利 |
利亚行动 | 15,000人 | 40,000人 | 242人死亡或失踪 | 8,200人死亡或被俘 | 法国胜利 |
边界战役 | 8,000人 | 30,000人 | 4,800人 | 9,000人 | 越盟胜利 |
永安战役 | 9,000人 | 22,000人 | 748人 | 14,500人 | 法国胜利 |
帽溪战役 | 400人 | 11,000人 | 190人 | 3,000人 | 法国胜利 |
底江战役 | 三个团 | 三个师 | 585人 | 10,000人 | 法国胜利 |
义路战役 | 450人 | 15,000人 | 132人 | 7,800人 | 法国胜利 |
洛林行动 | 30,000人 | 未知 | 1,200人 | 3,600人 | 无定论 |
那产战役 | 15,000人 | 60,000人 | 1,000人 | 9,476人 | 法国胜利 |
卡马格行动 | 10,000人 | 未知 | 117人 | 1,550人 | 无定论 |
海鸥行动 | 21,000人 | 未知 | 769人 | 3,682人 | 法国胜利 |
奠边府战役 | 15,000人 | 100,000人 | 15,000人 | 23,000人 | 越盟胜利 |
战争爆发
[编辑]1946年初,法军在海防登陆,与越盟就法属印度支那作为法兰西联盟的一分子的未来进行谈判。谈判因越方不同意而最终破裂,双方在海防市爆发了战斗。[41]1946年11月23日,法国舰队轰炸了该市的越军所在地,在一个下午杀死了6,000名越盟平民及士兵。越盟迅速败退并撤离城市。[42][43][44]
但越军并无放弃的打算,武元甲将军很快调动了约30,000人的部队来攻打这座城市。法军寡不敌众,但他们坚决的意志和海军支援成功抵挡着越军所有的进攻。12月,越盟与法国在河内爆发交战,越军在市中引爆了炸弹并随机屠杀法国平民。[45]法军随后站稳了脚跟,围剿了在河内的越军,胡志明被迫撤离首都,逃往偏远的森林和山区,[46]此战后法军成功控制了除偏远地区外的大部分法属印度支那。越军随后开始了游击战。
法军攻势,越南国建立(1947年至1949年)
[编辑]1947年,武元甲率领部队撤退至宣光省的深山中。每当法军派遣军事远征队进攻时,武元甲皆拒绝与法军正面交锋。同年年底,法国发起利亚行动,以摧毁越盟位于北𣴓市的通讯中心。他们未能按预期抓获胡志明和其部下。但成功歼灭多达一万人的越盟部队。[47]
1948年7月,武元甲已经获得了多达一万人的正规部队,他决心攻下法军在越北的部分军事基地以获得支援或招募兵力。该月25日,武元甲展开对通化府的法军的战役,但最终被小规模的守军击退。[48]
1948年,法国开始寻找在政治上反对越盟的手段,并在西贡设立了一个自治政府。他们开始与前越南皇帝保大帝进行谈判,他将领导一个位于法兰西联盟内的自治政府,称为越南国。
1949年,法国正式承认越南国的建立,并将其作为法兰西联盟内的一个联系邦。[49]在法兰西联盟的框架内,法国还给予中南半岛的其他国家,如老挝和柬埔寨独立。
后来为了使新政府更加独立以及增加反游击部队,法国同意组建由越南军官指挥的越南国军。这些部队主要驻守于无战事的地区,使得法国军队可以更多的介入交战。高台教、和好教和平川派等愿意接受法国统治的组织也开始作为驻军使用。[50]
越盟改组(1949年至1950年)
[编辑]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取得胜利,越盟在其北部边境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盟友,中国也开始为他们提供大量武器和物资支持,以及派遣军事顾问。[51]武元甲将他的部队重组为五个完整的常规步兵师,即第304师、第308师、第312师、第316师和第320师。随后武元甲开始袭击靠近越中边境的法国基地,战争逐渐加剧。
到了1950年1月,越南独立同盟会政权获得中国和苏联的承认。也是同年,越南国获得美国和英国的承认。
6月,中国和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爆发了朝鲜战争。冷战在远东地区转变成“热战”,美国政府担心共产主义对东亚的渗透会对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强烈反对胡志明政府,部分原因是它得到了中国的支持和补给。[51]
在黄文太攻击东溪后,[52]位于高平的法国驻军向南撤离,但最终却被越军大部队袭击,在边界战役中惨败。
塔西尼抵达,越军惨败(1951年至1951年冬季)
[编辑]由于法军在1950年的失败,巴黎方面换上二战英雄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将军担任驻越法军总司令,他抵达后修建了一条从河内到北部湾,横跨红河三角洲的要塞群,名为“德拉特尔防线”。[53]此防线的用意为将越军控制在部分地区,并利用部队粉碎越军。塔西尼的计划使得武元甲彻底丢失了战场的控制权。[54]
1951年1月13日,武元甲率领第308师和第312师共20,000多人,向河内西北32公里处的永安发起进攻,该地由6,000名法军驻守。14日,塔西尼抵达战场亲自指挥,并于17日彻底击溃越军。永安战役武元甲的部队多达9,000人死亡[55]、8,000人受伤[55]以及500人被俘。而法军仅有43人死亡和160人受伤。[56]
3月23日,武元甲决定攻击法国的后勤中心海防,他选定海防以北32公里的帽溪作为打破法军防线的突破口,该地仅有400名法军驻守。越军由第316师担当主力,而逐步重建的第308师和第312师则作为预备队,共11,000人组成。[57]但此次进攻再次以惨败告终,武元甲的部队共有3,000多人伤亡,而遭围剿的法军仅有190人伤亡。
5月29日,武元甲再次发起攻势,共有3个师的庞大兵力在底江战役中被调派。其中第304师在府里以及第308师在宁平发动了另一次进攻,而第320师在河内以南担任了主攻部队。但这次进攻再次被塔西尼以小规模的机动兵力击溃,阵亡及被俘多达10,000人。[58]塔西尼在战役中更将越军赶回丛林,消灭了越军在红河三角洲的据点,使得越军超过一万人阵亡。[59]
9月29日,武元甲发动李常杰行动,以第312师进攻支持法国统治的台语民族首府义路市社。[60] 虽塔西尼将军不在场,但拉乌尔·萨朗将军迅速选择利用伞兵部队加强防御,并于当晚击退越军先遣部队的进攻。而法军增援开始抵达后,武元甲取消了行动并越过红河撤退。此战的战场指挥雷米·拉菲利上校,因以400多人的兵力击退越军多达15,000人的进攻而备受肯定。而武元甲将军再次吞下一场苦涩的失败,他的部队在这次攻势中有多达6,500人伤亡,还有1,300人被法军俘获。[61]
武元甲每次打破德拉特尔防线的尝试都以惨败告终,且都被法军进一步扩大战果。在塔西尼指挥的期间,越军的伤亡人数以惊人的速度上涨,导致部分越南人开始质疑共产党政府的领导,甚至在党内也是如此。
陷入僵局(1952年至1953年)
[编辑]1951年7月31日,法国将军夏尔·尚森在南越的沙沥市被越南极端组织暗杀。有部分证据表明,其在越南南部成功的军事行动,成为了他被暗杀的主因。[62]
1951年12月14日,法国透过伞兵部队扩大了防线,成功攻下距离德拉特尔防线以西40公里的和平市。
1952年1月,塔西尼将军因癌症病倒,并回到法国接受治疗,他过不久就去世了。[63][64]拉乌尔·萨朗将军成为法属印度支那的新任指挥官,并接续之前的行动,后他在达成目标后撤回德拉特尔防线。[65]
越盟利用庞大的军力切断了整个战区的补给线,搭配着不断的突击、游击队和自杀性冲锋,削弱了法军的补给和信心。10月2日后,法军指挥官开始使用刺猬防御战术,透过建立防御严密的前哨,将越盟从丛林中拉出来,迫使他们进行常规战斗,而非游击战。并在那商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1]
1952年10月17日,武元甲向位于河内西北部的义路市社沿线的法国驻军发动攻击,并占领了黑河谷的大部分地区,除了由强大的法国驻军驻守的那商机场。现在武元甲已经控制了“德拉特尔防线”以外的大部分东京地区。[66]拉乌尔·萨朗将军看到局势危急,迅速发起洛林行动,迫使武元甲前来应对。
1952年10月29日,在战争中法军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行动中,30,000名法兰西联盟士兵从“德拉特尔防线”发起攻势,袭击了富安省的越盟补给站。萨朗将军于11月5日攻占富寿省,11月9日降落于富敦,最后于11月13日攻占富安省。[67]武元甲毫无作为,而后才开始切断法军的补给线。
萨朗将军准确的猜到了武元甲的意图,并于11月14日取消了行动,开始撤退到德拉特尔防线。在回程遇到越军的袭击,法军透过刺刀冲锋成功清出了道路。[68]
1953年4月9日,在多次对法国阵地的进攻失败后,武元甲改变战术开始入侵法国盟友老挝王国来向法国施压。他包围和摧毁几个位于老挝的法国前哨。5月,亨利·纳瓦尔接替萨朗将军成为新任指挥官,他已意识到法国只能将战争逼平,而非寻求胜利。[69]
纳瓦尔在越盟入侵老挝时已经得出结论,刺猬防御是最好的战争计划,他选定了老挝边境以北16公里的奠边府市作为作战中心。该地位于法国盟友泰族的地区。
1953年11月20日,卡斯托耳行动开始,由1,800人组成的法国第一与第二空降营,降落于奠边府峡谷,并迅速扫荡当地的越盟士兵。[70]法军成功控制了一个长19公里、宽13公里的心形山谷。
法军失败,战争结束(1954年)
[编辑]到了1954年,尽管官方将这场战争称为“反对共产主义者的圣战”,[71][72]但这场在法属印度支那的战争还是越来越不受到法国民众的支持。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政治停滞意味着它无法轻易的结束这场战争。
该年三月,奠边府战役爆发。在苏联和中国强大的军事援助下,越盟展开于法兰西联盟和其盟友的交战。这场战役发生于越南北部的奠边府村,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主要战斗。
越军出乎法军意料的拥有大量重炮,大炮严重损毁了法军用于运输补给的主要及次要机场。[73]随着法军的补给陷入困难,且又因季风影响导致空降变得较为困难,失败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法军试图坚持至日内瓦会议的召开,他们成功了,但却于事无补。到了5月4日法军尝试最后一次进攻,但没有奏效,越盟则开始使用苏联援助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攻击法军前哨。[74]此时外围的越军已经达到8万名士兵,而法军仅有12,000名士兵。
最后的沦陷发生于5月6日和7日,在这段时间法军持续战斗,但被越军的庞大兵力击退。[75]位于河内市的科尼将军命令克里斯蒂安·德·卡斯特里将军停火并销毁所有军火物资以被敌军使用。他提出正式命令禁止使用白旗,所以该战役的结果准确来说为停火而非投降。[76]然而在位于南部孤立的伊拉贝尔阵地,战斗持续至5月8日凌晨。[77]
前后约16,000人的法军,约有2,100人死亡、1,729人失踪、还有11,721人被俘。[78]其中被俘的士兵只有三分之一返回法国。前后多达15万人的越军则有约25,000人伤亡。
在奠边府战役的失败后,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发表官方讲话,描述了此事件,“其57天日夜的英勇防御,会为历史上最具英雄的时刻之一。”随后他谴责了苏联与中国对越盟提供了庞大援助,最后呼吁所有国家起身对抗“共产主义者的扩张”[1]。
越盟的胜利极大的影响了1954年7月21日的日内瓦会议签订的条约。8月,自由之路行动开启,大量北方难民逃往南方或法国。[79][80]
日内瓦会议和后续
[编辑]1954年7月21日的日内瓦会议,在北纬17度设立了临时军事分界区,将国家分为共产主义的北越和亲西方的南越。[81]
《日内瓦协定》承诺于1956年进行选举,已确立一个统一的越南政府。但会议上的美国政府和吴廷琰代表的越南国都没有签署任何协议,[82][83]越南国反对越南的任何分裂。但最终因法国同意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范文同的提议而失败。[84]
1955年10月,吴廷琰赢得了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越南国由君主制变为共和制,国名更改为越南共和国,吴廷琰出任总统,保大帝流亡巴黎。[85]
当统一选举未能举行时,留在南越的越盟干部开始与政府抗争。北越接着入侵并占领了老挝的部分地区,以为在南越作战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提供补给。战争逐渐升级为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或称为越南战争。[27]
战争罪行与劳改营
[编辑]- 布达雷尔事件。乔治·布达雷尔是一名参加战争的法共成员,他负责在劳改营里折磨和洗脑被俘的法国人。[86]法国全国战俘协会后来以战争罪将他告上法庭。很多法国和越南国军的战俘都再未找到下落。
- 自由之路行动是法美合作的一次撤离难民的行动,被撤走的是保皇派和天主教徒为主的越南人。[87]
- 1957年,法国参谋长拉乌尔·萨朗利用越盟劳改营中的经验创立了两个“绥靖与反叛乱训练中心”(Centre d'Instruction à la Pacification et à la Contre-Guérilla)并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培养了几千军官。
- 根据亚瑟·J·多曼的说法,越盟在战争中杀害了10万至15万名平民,平民总死亡人数则约为400,000人。[11][88] 本杰明·瓦伦蒂诺估计法军得为6万至25万的平民死亡负责。[89]
- 法军折磨越盟战俘。[90]
引注
[编辑]- ^ 1.0 1.1 henrisalvador. John Foster Dulles on the fall of Dien Bien Phu. Dailymotion. 17 May 2007 [August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 ^ Windrow 1998,第11页
- ^ Clodfelter 2008,第657页.
- ^ Fall, Bernard, The Two Vietnams (1963)
- ^ 5.0 5.1 5.2 Clodfelter, Micheal, Vietnam in Military Statistics (1995)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lodfelter, Micheal 1995”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Stanley Kutler,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1996)
- ^ Lomperis, T. From People's War to People's Rule. 1996.
- ^ Karnow, S. Vietnam: a History. 1983.
- ^ Smedberg, M. Vietnamkrigen: 1880–1980 [The Vietnam War: 1880–1980]. Historiska Media. 2008: 88 (丹麦语).
- ^ Eckhardt, William. World Military and Social Expenditures 1987–88 12th. Ruth Leger Sivard. 1987.
- ^ 11.0 11.1 Dommen, Arthur J. The Indochinese Experience of the French and the American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252.
- ^ 越老柬抗法战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B/OL] [2024] // 陈至立.辞海. 7版网络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 ^ Vo, Nghia M. Saigon: A History. McFarland. August 31, 2011 [2022-07-11]. ISBN 9780786486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通过Google Books.
- ^ Ho Chi Minh, President of North Vietna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Vo Nguyen Giap, Vietnamese general.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 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 - Definition, Cause & Significance - HISTORY.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 ^ 17.0 17.1 胡志明, 《独立宣言》, 《胡志明选集》 第二卷, 越南外文出版社: 第3页, 1945年9月2日,
事实上从1940年秋起,我国已经成了日本而不是法国的殖民地了。而且在日本投降同盟国时,我们全国人民已经起来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事实上,我国人民是从日寇的手里而不是从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手里夺回政权的。法国人逃跑、日本投降,保大皇帝逊位,我们人民已经粉碎了近百年来的殖民枷锁而建立了独立的越南,我们的人民还推翻了几十个世纪以来的君主制度,从而缔造了民主共和制度。因此,我们──代表越南全体人民的新越南临时政府──宣布完全同法国脱离关系,废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一切条约,取消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
- ^ Duiker, page 400
- ^ Fall, Street Without Joy, p. 17.
- ^ Karnow 1983,第163, 186, 695页.
- ^ 21.0 21.1 Logevall, Fredrik (2012).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Random House. ISBN 978-0-375-75647-4.
- ^ Fall 1994, pp. 116–130.
- ^ Hercombe, Peter. Dien Bien Phu, Chronicles of a Forgotten Battle. documentary. Transparences Productions/Channel 2 (France).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1, 2007).
- ^ Flitton, Dave. Battlefield Vietnam – Dien Bien Phu, the legacy.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PBS. [29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 ^ International Boundary Study No. 19 – Vietnam – "Demarcation Line" (PDF).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1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31).
- ^ The Vietnam War: Seeds of Conflict: 1945–1960. historyplace.com. [30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December 2008).
- ^ 27.0 27.1 Ba mươi năm gọi tên gì cho cuộc chiế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Tiếng Việt 6-9-2007
- ^ Phan Bội Châu - the big patrio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ty. baonghean.vn. [1 March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 ^ Fall, p. 22. “在海战中,一艘古老的法国巡洋舰击沉了三分之一的泰国舰队……日本看到它盟友和傀儡的战争增温,于是在双方之间进行调解”
- ^ Logevall 2012,第118–119页.
- ^ ベトナム独立戦争参加日本人の事跡に基づく日越のあり方に関する研究 (PDF). 井川 一久. Tokyo foundation. October 2005 [2010-06-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10).
- ^ 日越関係発展の方途を探る研究 ヴェトナム独立戦争参加日本人―その実態と日越両国にとっての歴史的意味― (PDF). 井川 一久. Tokyo foundation. May 2006 [2010-06-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01).
- ^ Allies Reinforce Java and Saig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itish Paramount News rushes, 1945
- ^ 34.0 34.1 Philipe Leclerc de Hauteloque (1902–1947), La légende d'un héro, Christine Levisse-Touzé, Tallandier/Paris Musées, 2002
- ^ Van Nguyen Duong. The tragedy of the Vietnam War: a South Vietnamese officer's analysis. McFarland. 2008: 21 [2010-11-28]. ISBN 978-0-7864-328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 ^ Stein Tønnesson. Vietnam 1946: how the war beg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41 [2010-11-28]. ISBN 978-0-520-256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 ^ Elizabeth Jane Errington. Elizabeth Jane Errington; B. J. C. McKercher , 编. The Vietnam War as histo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0: 63 [2010-11-28]. ISBN 978-0-275-935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The Vietnam War Seeds of Conflict 1945–1960. The History Place. 1999 [201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7).
- ^ Tucker, Spencer C. (2000).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p. p 443.
- ^ Currey, Cecil B. (1999). Victory at Any Cost: the genius of Viet Nam's Gen. Vo Nguyen Giap. Washington, D.C.: Brassey. p 120.
- ^ Windrow 2004,第90页.
- ^ Barnet, Richard J. Intervention and Revolutio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hird World. World Publishing. 1968: 185. ISBN 978-0-529-02014-7.
- ^ Sheehan, Neil. A Bright Shining Li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8: 155. ISBN 978-0-394-48447-1.
- ^ Cirillo, Roger. The Shape of Battles to Come. Loui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5: 187. ISBN 978-0813165752.
- ^ Bradley, Mark Philip. Vietnam at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05-15: 47. ISBN 978-0-19-280349-8.
- ^ Vo, Nghia M. 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 1954 and 1975-1992. McFarland. 2006: 13. ISBN 978-0-7864-2345-3.
- ^ Harry G. Summers, jr,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Vietnam War. tr. 48
- ^ Varios, La Ruta de la Muerte, fascículo 2 de Cuerpos de Elite,ISBN 84-7598-184-4
- ^ Hammer, Ellen J. “The Bao Dai Experiment.” Pacific Affairs, vol. 23, no. 1, Pacif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50, p. 55, https://doi.org/10.2307/2753754.
- ^ Jacobs 2004,第182页.
- ^ 51.0 51.1 Russ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hronology", p. 45.
- ^ Trận then chốt Đông Khê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November 5, 2014,.. 02 November, 2014.
- ^ Expose du General de Lattre, Comite de Defense Nationale, 15 Oct 1951, de Lattre Papers.
- ^ Karnow 1983,第186页.
- ^ 55.0 55.1 Frederick Logevall: Embers of War –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New York 2013, S. 271–274
- ^ "Vietnam" book by Spencer Tucker, found on Google boo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on 19 February 2012
- ^ Martin Windrow: The Last Valley - Dien Bien Phu and the French Defeat in Vietnam, Cambridge 2004, S. 114
- ^ Windrow, p. 114-115.
- ^ Gras, Yves. Histoire de la Guerre d'Indochine. Paris. 1979: 408. ISBN 978-2-259-00478-7.
- ^ Davidson, Phillip B.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 1946-197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022-05-26]. ISBN 9780195067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英语).
- ^ 埃尔万·贝戈特, Indochine 1951, l'année de Lattre, collection Troupes de choc, France Loisirs - 1987 - ISBN 2-7242-4197-5
- ^ Guillet, Pierre. Pour l'Honneur. Le Général Chanson en Indochine 1946-1951. Editions Ediprim, Paris, France, 133 pages. 1992. ISBN 2-907519-21-2 (French).
- ^ Salisbury-Jones 1954,第274–275页.
- ^ Heroes: The Patriot. Time. 21 January 1952 [17 Nov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See Davidson, Phillip,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 1946–1975. Novato, California: Presidio Press. (1988) and Tucker, Spencer C., Vietnam. London: UCL Press. (2002)
- ^ Memo, Army Chief of Staff G-2, for Chief of Staff Army, 4 Dec 1952, subject: French Campaign, Indochina, G-3 091 Indochina, RG 319; Bernardo, Maj Carmelo J., The Franco-Việt Minh War, 1946–54: Modern Arms and Revolutionary War, Historical Manuscript file, College of Military History, pp. 32-34.
- ^ Fall, Bernard. Street Without Joy. Schocken Books. 1989: 78. ISBN 0-8052-0330-3.
- ^ Fall, Bernard. Street Without Joy. Schocken Books. 1989: 78. ISBN 0-8052-0330-3.
- ^ Jules Roy, 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 (New York: Carrol & Graf Publishers, Inc., 1963), p. 31.
- ^ Prados, John. Operation Vulture. Ibooks. 2002: 41 [2022-05-26]. ISBN 978-0-7434-44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 ^ La Guerre En Indochine. newsreel. October 26, 1950 [May 20, 2007]. (原始内容 (video)存档于2016-06-23).
- ^ Bigeard et Dien Bien Phu. TV news. Channel 2 (France). May 3, 2004 [May 20, 2007]. (原始内容 (video)存档于2017-04-25).
- ^ Davidson 1988,第223页
- ^ Davidson 1988,第236页
- ^ Davidson 1988,第262页.
- ^ INDO-CHINA: The Fall of Dienbienphu(原文如此). 时代杂志. 17 May 1954.
- ^ dienbienphu.org.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4, 2003).
- ^ Breakdown of losses suffered at Dien Bien Phu. dienbienphu.org. [24 August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9 May 2007).
- ^ Frankum, Ronald. Operation Passage to Freedom: The United States Navy in Vietnam, 1954–55. Lubbock, Texas: 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89672-608-6.
- ^ Prados, John. The Numbers Game: How Many Vietnamese Fled South In 1954?. The Veteran. January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7).
- ^ International Boundary Study No. 19 – Vietnam – "Demarcation Line" (PDF).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1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31).
- ^ Dwight D. Eisenhower. Mandate for Change. Garden City, NJ. Doubleday & Company,1963年,第372页
- ^ Pentagon Papers. [200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4).
- ^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Beacon Press, vol. 3, p. 134.
-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Pentagon papers :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decisionmaking on Vietnam / 1. 1. Mike Gravel. Boston: Beacon Pr. 1971. ISBN 0-8070-0527-4. OCLC 643945604.
- ^ Boudarel affair in the ANAPI official website. [2014-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 ^ USS Skagit and Operation Passage To Freedom. self-published. [May 20,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0月27日).
- ^ Dommen, Arthur J. The Indochinese Experience of the French and the Americans: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m in Cambodia, Laos, and Vietnam. 2002-02-20 [2022-05-26]. ISBN 978-02531092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 ^ Valentino, Benjamin. Final Solutions: Mass Killing and Genocide in the 20th Centu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83 [2022-05-26]. ISBN 97808014727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 UQAM | Guerre d'Indochine | TORTURE, FRENCH.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参考文献
[编辑]- Buttinger, Joseph. A Dragon Defiant: A Short History of Vietnam. New York: Praeger. 1972. OCLC 583077932.
- Chaliand, Gérard. Guerrilla Strategies: An Historical Anthology from the Long March to Afghanista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ISBN 978-0-520-04443-2.
- Jian, Chen. China and the First Indo-China War, 1950–54. The China Quarterly. 1993, 133 (March): 85–110. ISSN 0305-7410. S2CID 155029840. doi:10.1017/s0305741000018208.
- Cogan, Charles G. L'attitude des États-Unis à l'égard de la guerre d'Indochine. Vaïsse, Maurice (编). Armée française dans la guerre d'Indochine (1946–1954). Bruxelles: Complexe. 2000: 51–88. ISBN 978-2-87027-810-9.
- Conboy, Kenneth; Morrison, James. Shadow War: 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 Boulder, Colorado: Paladin Press. 1995. ISBN 978-1-58160-535-8.
- Devillers, Philippe; Lacouture, Jean. End of a War: Indochina, 1954. New York: Praeger. 1969. OCLC 575650635.
- Dunstan, Simon. Vietnam Tracks: Armor in Battle 1945–75. Osprey Publishing. 2004. ISBN 978-1-84176-833-5.
- Chapman, Jessica M. The Sect Crisis of 1955 and the American Commitment to Ngô Đình Diệm. Journal of Vietnam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5 (1): 37–85. doi:10.1525/vs.2010.5.1.37.
- Fall, Bernard B. Hell in a Very Small Place: The Siege of Dien Bien Phu.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67. OCLC 551565485.
- Fall, Bernard B. Street Without Joy. Stackpole Books. 1994. ISBN 978-0-8117-1700-7.
- Fall, Bernard B. The Two Viet-Nams: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nalysis. New York: Praeger. 1963. OCLC 582302330.
- Giap, Vo Nguyen. The Military Art of People's War. New York: Modern Reader. 1971. ISBN 978-0-85345-193-8.
- Goscha, Christopher E. Chapter 3 Belated Asian Allies: The Technical and Military Contributions of Japanese Deserters, (1945–50). Young, Marilyn B; Buzzanco, Robert (编). A Companion to the Vietnam War. John Wiley & Sons. 2008. ISBN 9781405172042.
- Goscha, Christopher 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Indochina War (1945–1954):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11. ISBN 9780824836047. NIAS Press ver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line search to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UQÀM website.
- Hammer, Ellen Joy. The Struggle for Indo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OCLC 575892787.
- Humphries, James. F. Through the Valley: Vietnam, 1967–1968.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9. ISBN 978-1-55587-821-4.
- Holcombe, Alec. Mass Mobilization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1945–1960.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20. ISBN 9780824884475. JSTOR j.ctv105bb0z. doi:10.2307/j.ctv105bb0z.
- Marr, David G. Vietnam: State, War, and Revolution (1945–194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ISBN 9780520274150.
- Perkins, Mandaley. Hanoi, Adieu: A Bittersweet Memoir of French Indochina. Sydney: Harper Perennial. 2006. ISBN 978-0-7322-8197-7.
- Roy, Jules. The Battle of Dienbienphu. New York: Pyramid Books. 1963. OCLC 613204239.
- Summers, Harry G.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Vietnam War.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95. ISBN 978-0-395-72223-7.
- Thi, Lâm Quang. The Twenty-Five Year Century: A South Vietnamese General Remembers the Indochina War to the Fall of Saig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2002. ISBN 978-1-57441-143-0.
- Tuchman, Barbara Wertheim. The march of folly: from Troy to Vietnam. Random House, Inc. 1985 [2010-11-28]. ISBN 978-0-345-3082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 Vaïsse, Maurice (编). L'Armée française dans la guerre d'Indochine (1946–1954). Paris: Editions Complexe. 2000. ISBN 978-2-87027-810-9.
- Wiest, Andrew (编). Rolling Thunder in a Gentle Land. Oxford: Osphrey. 2006. ISBN 978-1-84603-020-8.
- Windrow, Martin. The French Indochina War, 1946–1954. Osprey. 1998. ISBN 978-1-85532-789-4.
- Windrow, Martin. The Last Valley.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2004. ISBN 978-0-306-81386-3.
- William J. Duiker (2000). Ho Chi Minh. Hachette Books, New York.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法文) VIÊTNAM: La première Guerre 1945-1954 (1) 52' Documentary
- (法文) VIÊTNAM: La première Guerre 1945-1954 (2) 52'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