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条
外观
起源地 | 中国(华南地区) |
---|---|
地区 | 东亚 |
主要成分 | 米 |
台湾客家语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粄条/面帕粄 |
四县腔 | banˋ tiauˇ/ mien pa banˋ |
海陆腔 | banˊ tiau / mienˇ paˇ banˊ |
大埔腔 | ban^ tiauˇ/mienˋ paˋ ban^ |
饶平腔 | banˋtiau / mienˋ paˋ banˋ |
诏安腔 | ban^ teeuˋ/ mien^ pa^ ban^ |
南四县腔 | banˋtiauˇ/mien pa banˋ |
粄条(客语白话字:pán-thiàu;四县客语:banˋ tiauˇ;海陆客语:banˊ tiau[1]),又称粿条,是流行于华南的客家美食是白米类副食产品,一般烹饪时会加入大量的猪油作为调理方式。
名称由来
[编辑]客家人将粄切成条状加以烹煮,故称粄条,例如台湾新竹县新埔镇以粄条出名。同时粄条亦有“板条”之类的俗写。
面帕粄
[编辑]台湾南部客庄(六堆),称呼粄条为“面帕粄”(四县客语:mien pa banˋ [2]),面帕是客家语手帕的意思;因初制品自蒸笼内取出,形状方正似手巾故得名。[3]
制作
[编辑]选择在来米品种,磨制成米浆,浇灌于平底锅皿平均铺放,再将平底锅皿置放于蒸笼内蒸熟,形成晶莹剔透米副食成品。
越南河粉
[编辑]印度支那(今称中南半岛)盛产稻米,类似粄条制品当地粤语使用者称为河粉。出身太平军,于1884年清法战争在越南领导黑旗军大胜法军的广东客家籍领袖、英雄刘永福即嗜吃河粉,一餐可吃数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