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六日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7年多特蒙德六日赛英语Six Days of Dortmund

六日赛是一项赛程为六天的场地自行车赛。六日赛源于英国,后传播至世界各地,并在美国形成现代风格,而目前比赛主要集中在欧洲。六日赛最初是个人单独比赛,骑行圈数最多的人获胜。但目前赛制已改,通常允许每队各两名骑手,一名比赛,另一名休息。一天24小时骑行的赛制也已放宽,目前大多数六日赛是在连续六个晚上比赛,通常是从晚上6点到凌晨2点,在室内自行车馆举行。伦敦柏林根特哥本哈根香港曼彻斯特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地,每年都会举行六日赛。

骑行圈数最多的队将获得总冠军。若有车队骑行的圈数相同,则比赛中获得积分最多的车队获胜(参见计分赛)。除了通过“追逐”超越竞争对手之外,典型的六日赛还会包括计时赛摩托领骑赛争先赛落后淘汰赛英语Elimination race。在主要的“追逐”或麦迪逊赛(因纽约市麦迪逊广场花园英语Madison Square Garden (1890)而得名,双人赛制在此奠基)中,两名骑手可能同时出现在赛道上,轮流参加比赛,换人时互相以手拉拽完成接力。

起源

[编辑]

第一次六日赛是1878年在伦敦伊斯灵顿农业大厅英语Business Design Centre举行的个人计时赛,当时一名叫大卫·斯坦顿(David Stanton)的职业车手,打赌说他能在连续的六天内骑行1,000英里,每天骑18个小时。一位名叫戴维斯的先生押注了100英镑,赌注由《体育生活报英语Sporting Life (British newspaper)》代为保管。斯坦顿于2月25日早上6点出发,并在73小时内赢下了赌注。他骑的是一辆高轮自行车英语Penny-farthing,平均时速13.5英里。

多人接力的六日赛源于19世纪人们对耐力赛和其它新奇比赛的热情。1877年4月,一位发起人在农业大厅举办了一场六日步行比赛。这次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决定第二年再举办一次。这启发了另一位名字已不为人知的组织者,他同样在1878年,在同一个大厅,组织了另一场六日赛,但是是自行车赛。他希望每天能吸引2万名来观看步行比赛的观众。

据《伊斯灵顿公报英语Islington Gazette》报道:

从上周一开始,一场自行车赛在农业大厅展开,为期六天的比赛总奖金为150英镑。奖金分配如下:第一名100英镑,第二名25英镑,第三名15英镑,第四名10英镑。

比赛于早上6点开始,12名参赛者中只有4名出现在赛道上。尽管人们常说第一场六日赛是一场不间断、不睡觉的赛事,连续六天没有停歇,但事实上骑手们是想骑就骑,想睡就睡。

获胜者是来自谢菲尔德的比尔·坎恩(Bill Cann),他从开始就领先,完赛成绩是1,060英里。[1]

美国早期的六日赛

[编辑]

在美国,第一场六日赛于1879年11月在芝加哥博览会大楼(Exposition Building)举行,比赛在英国人与美国人之间进行。最终,英国的大卫·斯坦顿和比尔·坎恩获胜,他们骑行的总距离为1,665英里。[2]1980年代,美国还举办了许多其它的六日赛。

1908年12月在麦迪逊广场花园英语Madison Square Garden (1890)举行的六日赛

然而,直到1891年,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英语Madison Square Garden (1890)举办第一届纽约六日赛英语Six Days of New York之后,这种比赛才开始流行起来。最初,这些比赛是纯耐力比赛,要求一名骑手骑行的圈数尽可能多。开始,每天比赛的时间不到24小时。骑手们晚上睡觉,早上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比赛的时间。速度快的骑手会比速度慢的骑手更晚出发,而速度慢的骑手则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弥补速度的劣势。很快,骑手们开始全天24小时参加比赛,唯一的限制就是他们能否保持清醒。许多人像拳击赛中一样,雇佣助手来为他们保持清醒。这些助手被以法语称为“Soigneur”(治愈者英语Cycling team#Soigneur),据称他们使用了兴奋剂,以使他们的骑手能够继续比赛。骑手们变得极度疲劳。梅杰·泰勒英语Major Taylor保留的一份当时的剪报显示:

骑手们变得焦躁不安。是神经和肌肉的消耗,以及睡眠不足,让他们变成这样。如果他们的愿望没有立即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爆发出一连串的辱骂。没有什么能让他们高兴。这些爆发不会让经验丰富的训练员感到麻烦,因为他们了解骑手们的状态。[3]

这些状态包括妄想和幻觉。骑手们摇晃起来并摔倒。但他们往往能得到丰厚的报酬,尤其是当他们的状态恶化时,会有更多的人前来观赛。据报道,1896年泰迪·黑尔英语Teddy Hale获胜时,纽约的推广人向他支付了5,000美元。但他当时“像鬼一样,脸色像尸体一样惨白,别人已经看不见他的眼睛了,因为他的眼睛已经从眼窝缩进去了。”《纽约时报》在1897年报道称:

在六日赛中,骑着两个轮子的人能够甩开猎犬、马或火车头,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让一个假设不再有诸多争议,即人这种动物优于其它动物。但这件无可争议的事,在麦迪逊广场花园英语Madison Square Garden (1890)却显得太严肃、太痛苦了。在体育竞赛中,参赛者头脑“变得奇怪”,竭尽全力,最终他们的脸因遭受折磨而变得丑陋,这不是体育。这太残酷了。花园骑手们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调养才能恢复状态,而其中一些人也许永远无法从这种劳累中恢复过来。

双人团队赛的引入

[编辑]

尽管纽约州伊利诺伊州在1898年,率先将比赛限制在24小时的12小时之内,但六日赛在美国仍然很受欢迎。限制的本意是让选手休息半天,但组织者意识到,如果双人的团队每次只有一名选手在赛道上,那么每位选手都可以按照规定休息12个小时,同时比赛仍可昼夜不停地进行。比赛持续六天而非一周,是为了避免在周日比赛英语Blue law[4]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长,观众越来越多,钱包也越来越鼓。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单人骑行了2,088英里,而阿尔夫·古莱特英语Alf Goullet及其尚可的队友可以骑行2,790英里。第一场这样的比赛是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因此这种双人接力赛在英语中被称为“麦迪逊赛”,而在法语中被称为“l'américaine”(美国赛)。

在主要的“追逐”或麦迪逊赛中,两名骑手可能同时出现在赛道上,接力完成比赛,换人时互相以手拉拽完成接力。非比赛骑手会在斜坡顶部缓慢地绕着赛道转圈,然后再重新投入比赛。以手拉拽是一项高级技能,在某些国家,只有专业骑手才允许使用。骑手还可以推动队友的屁股来帮助队友投入比赛。

历史学家雷蒙德·迪科(Raymond Dickow)这样描述1898年后比赛中的骑手:

薪酬最高的是澳大利亚的阿尔夫·古莱特英语Alf Goullet。除了在比赛中赢得的现金奖励外,他每天还能赚1,000美元。像美国的鲍比·瓦尔特霍英语Bobby Walthour、意大利的佛朗哥·焦尔杰蒂、比利时的杰拉德·德巴埃英语Gerard Debaets和法国的阿尔弗雷德·莱图尔讷英语Alfred Letourneur,这些顶级骑手每天能挣500至750美元。业余选手刚刚转为职业选手、仍需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每天能挣到初学者100美元的报酬。

六日赛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和名人。克努特·罗克尼英语Knute Rockne乔治·拉夫特英语George Raft芭芭拉·斯坦威克奥托·克鲁格英语Otto Kruger都是其拥趸。克鲁格曾邀请骑手们到他家里。据说,宾·克罗斯比(只要他出现在赛场,必定会有歌曲出版商的推销员向他推销音乐)还曾为摔倒的骑手支付过住院费。女演员佩吉·霍普金斯·乔伊斯英语Peggy Hopkins Joyce(她非常有钱,科尔·波特甚至写过歌词称“我的一串劳斯莱斯,比佩吉·乔伊斯的还长”)惯例性地颁发200美元额外奖金或冲刺奖英语Glossary of cycling#prime。当赛场中心的乐队演奏《美丽的佩吉,蓝色的眼睛》(Pretty Peggy with eyes of Blue)时,她非常高兴,就捐了1,000美元。[5]

当看台挤满人时,是比赛最艰难的阶段。当看台空的时候,骑手们就会轻松地沿着赛道绕圈,一边看报、聊天,甚至写信,一边用一只脚蹬车,另一只脚掌把。但有时,当场面平静时,一支队伍会突然发起进攻。吉米·沃尔瑟尔(Jimmy Walthour)记得在1933年就有这样的一个晚上:

六日赛在美国一直流行到二战期间,随后因汽车的兴起和大萧条而衰落。迪科说:“几个不同的推动者都曾尝试过复兴这项运动,但是都没能促使自行车比赛恢复以前的人气。”另一个问题是,推动者希望通过引入欧洲对手来为比赛加料以吸引潜在观众,可他们越是这样,欧洲人就越是强势,反而削弱了对观众的吸引力。美国车手杰瑞·罗德曼(Jerry Rodman)说:“前几年,自行车六日赛的没落,只是因为战争或经济衰退。但在哈里·孟德尔(Harry Mendel)的推动下,这项运动第一次因观众失去兴趣而开始衰落。”[7]

一年一度的波士顿六日赛英语Six Days of Boston于1933年停办,底特律六日赛(Six Days of Detroit)于1936年停办,芝加哥六日赛英语Six Days of Chicago于1948年停办。纽约六日赛英语Six Days of New York则持续到1950年。后来有过一些复兴,但是都不成功。《自行车运动员英语Sporting Cyclist》刊登了一张1957年芝加哥六日赛最后一晚的照片,照片中,在相机所捕捉到的四分之一看台,有七个人在骑行。

在欧洲的兴起

[编辑]
比赛进行时,骑手们在赛道旁的小隔间里休息

麦迪逊赛在美国大获成功,随后被引入欧洲。第一场麦迪逊赛于1906年在图卢兹举行,但并不顺利。柏林在三年后尝试,并取得了成功。1911—12年,德国举办了五场赛事。布鲁塞尔和巴黎分别于1912和1913年跟进。

骑手不仅参加麦迪逊赛,还参加附加的摩托领骑赛

六日赛继续在欧洲表现出色。它的心在德国——尽管德国的比赛受到纳粹的限制,但1938年还是举办了一场六日赛,并吸引了许多国际选手参加。在比利时和法国,这些赛事也很引人注目。1923年,记者埃贡·欧文·基施参与了第十届柏林六日赛,并撰写了著名的文章《椭圆跑步机》(Elliptische Tretmuehle)。1923年7月,伦敦在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举行了一场比赛, [8]随后从1936年开始在温布利体育馆举行了一系列比赛。本地人弗兰克·索撒尔和另一位英国希望之星西德尼·科曾斯英语Sydney Cozens均因撞车被送往医院。15支队伍中,只有9支坚持到了最后。该系列赛持续举办,并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5年以后,比赛开始踌躇不前。1950年,德国首次举行了17年来的首场比赛;1951和1952年,又在温布利举行了两场比赛。但最终,欧洲的赛事也开始衰落。比赛通宵进行,就像在美国一样,但维持体育场开放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因为观众只有一些参加派对狂欢错过末班车的人,以及少数忠实粉丝。1967年,伦敦在伯爵宫恢复了六日赛,但取消了夜间赛。次年在温布利,新组织者、前骑手罗恩·韦伯(Ron Webb),将比赛仅安排在下午和晚上,且各项比赛之间安排休息。其他组织者并不赞同,并坚持要求韦伯将其比赛称为“六赛”而非“六日赛”。然而,他们陆续跟随了韦伯的模式,现在已经没有旧式的24小时比赛了。最后一个是马德里,骑手们整夜在那里绕圈,如果他们能逃离,马上就会溜到床上去。汤姆·辛普森记得:

我们的机械师兼总教练是戴夫·尼斯(David Nice),一位来自科尔切斯特的英国人。他长得跟我有点像,尤其是他的鼻子,从侧面看跟我的非常像(可怜的哥们儿!)。于是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在不紧张的时候让他代替我在赛道上骑行。穿上骑行服,脸的下半截蒙上一条围巾,戴上我买的俄罗斯帽子,就完成了伪装。对于其他人来说,随便瞟一眼那些单调乏味绕行赛道的身影,就会认为他就是我。装扮没有遇到上面问题,因为那里晚上很冷,因为他们总是关掉所有的暖气。这个好主意第一晚一切顺利,我对这个计划感到很高兴。但不幸的是,这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第二天晚上比赛就结束了。戴夫像以前一样,在慢悠悠地转圈,浑身裹着只露着眼睛。突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赛道经理开始跟他说话,他经常在间歇时间自己骑着自行车乱转。

他一开始以为是我,并非常开心地与戴夫聊了起来,但戴夫几乎不会说法语。好吧,不久之后,他就感觉到有些不对劲,并从这个可怜的哥们儿脸上把围巾扯了下来。他气冲冲地走进我的隔间,把半睡半醒的我拖到赛道上。就是这样!从此以后,他和其他官员就一直重点监视我们,我们再也没有机会摆脱这种傻事了。

伦敦六日赛每年都会在温布利举行,直到1980年。[9]

重新改造的六日赛

[编辑]

1986年,德国自行车经理温弗里德·霍尔特曼(Winfried Holtmann)恢复了斯图加特明斯特莱比锡的六日赛。[10]霍尔特曼还与德国游戏设计师沃尔特·托恩卡(Walter Toncar)设计了桌面游戏“六日赛英语6-Tage Rennen”,来推广比赛。然而,复兴计划并未受到欢迎,在一个赛季之后就被放弃了。

麦迪逊体育集团(Madison Sports Group,简称MSG)是2013年成立的一家自行车赛事推广机构。该集团于2015年决定重振这项比赛,在全球六大城市推出新的自行车六日赛,这些赛事共同组成了六日系列赛英语Six Day Series[11]该系列赛从伦敦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历经柏林、哥本哈根墨尔本曼彻斯特等站,最后在布里斯班结束。尽管六日系列赛是MSG的旗舰概念,但此前他们也曾推广过鹿特丹阿姆斯特丹马略卡六日赛,并于2019年3月宣布香港将成为该赛事在亚洲的首个举办地。

2015年,即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不久,麦迪逊体育集团将自行车六日赛带回伦敦,在为奥运会建造的李谷自行车馆(Lee Valley Velodrome)举行。布拉德利·威金斯爵士选择将2016年伦敦站作为他最后一次参加英国场地赛,澳大利亚的奥运会金牌得主卡梅伦·迈耶卡勒姆·斯科特松等骑手也参加了比赛。[12]

女子赛事也增加了麦迪逊赛的项目,吸引了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场地赛运动员。两次世界冠军基尔丝滕·维尔德曾参加过前几年的比赛,而参加2019年曼彻斯特六日赛的,还有当时英国获得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奖牌最多的女子运动员劳拉·肯尼、2017年伦敦六日赛和奥运会团体追逐赛的冠军凯蒂·阿奇博尔德,及其在英国自行车队的队友、夺得过一次奥运会冠军、两次世界冠军和四次欧洲冠军的埃莉诺·巴克

六日赛胜者排行榜

[编辑]

粗体表示仍在役车手。

Nr. Name Country Races won Races ridden Win average
1 Patrick Sercu 比利时 88 223 0,3946
2 Danny Clark 澳大利亚 74 235 0,3149
3 René Pijnen 荷兰 72 233 0,3090
4 Peter Post 荷兰 65 155 0,4194
5 Bruno Risi 瑞士 61 178 0,3427
6 Rik Van Steenbergen 比利时 40 134 0,2985
7 William Peden 加拿大 38 127 0,2992
Etienne De Wilde 比利时 38 197 0,1929
9 Kurt Betschart 瑞士 37 142 0,2606
Klaus Bugdahl 德国 37 229 0,1616
11 Gustav Kilian 德国 34 90 0,3778
Albert Fritz 德国 34 198 0,1717
13 Fritz Pfenninger 瑞士 33 181 0,1823
14 Heinz Vopel 德国 32 74 0,4324
Piet van Kempen 荷兰 32 110 0,2909
Franco Marvulli 瑞士 32 112 0,3333
17 Dietrich Thurau 德国 29 97 0,2990
18 Silvio Martinello 义大利 28 97 0,2887
19 Dieter Kemper 德国 26 165 0,1576
20 Emile Severeyns 比利时 25 151 0,1656
21 Andreas Kappes 德国 24 116 0,2069
Marco Villa 义大利 24 141 0,1702
23 Iljo Keisse 比利时 23 72 0,3194
Rudi Altig 德国 23 79 0,2911
Ferdinando Terruzzi 义大利 23 121 0,1901
Tony Doyle 英国 23 139 0,1655
Sigi Renz 德国 23 159 0,1447
28 Alfred Letourneur 法国 21 84 0,2500
Robert Bartko 德国 21 76 0,2800
Reggie McNamara 澳大利亚 21 119 0,1764
Palle Lykke 丹麦 21 122 0,1721
Urs Freuler 瑞士 21 139 0,1511
33 Gert Frank 丹麦 20 143 0,1399
34 Gerrit Schulte 荷兰 19 73 0,2603
35 Eddy Merckx 比利时 17 35 0,4857
Jan Pijnenburg 荷兰 17 50 0,3400
Gerard Debaets 比利时 17 90 0,1889
Donald Allan 澳大利亚 17 107 0,1589
Matthew Gilmore 比利时 17 107 0,1589
40 Cecil Yates 美国 16 57 0,2807
Sid Patterson 澳大利亚 16 57 0,2807
Jean Roth 瑞士 16 85 0,1882
Reg Arnold 澳大利亚 16 103 0,1553
Leo Duyndam 荷兰 16 143 0,1119
Danny Stam 荷兰 16 111 0,1744
Wilfried Peffgen 德国 16 188 0,0851
47 Francesco Moser 义大利 15 35 0,4285
Alfred Goullet 澳大利亚 15 29 0,5172
Scott McGrory 澳大利亚 15 69 0,2029
Roman Hermann 列支敦斯登 15 182 0,0824
Adriano Baffi 义大利 15 99 0,1515
52 Kay Werner Nielsen 丹麦 14 56 0,2500
53 Armin von Büren 瑞士 13 58 0,2241
Jens Veggerby 丹麦 13 89 0,1461
Erik Zabel 德国 13 28 0,4643
56 Rik Van Looy 比利时 12 43 0,2791
Graeme Gilmore 澳大利亚 12 100 0,1200
58 Gregor Braun 德国 11 44 0,2500
Günther Haritz 德国 11 83 0,1325
Robert Slippens 荷兰 11 70 0,1571
61 Rolf Aldag 德国 10 29 0,3448
Horst Oldenburg 德国 10 100 0,1000
Lucien Gillen 卢森堡 10 116 0,0862
Wolfgang Schulze 德国 10 135 0,0741

赛事

[编辑]
Six at Number of editions First ridden Last ridden Most wins by
Adelaide (SA) 6 1960 1967 Sid Patterson, Nino Solari (2)
Amsterdam

Six Days of Amsterdam
22 1932 2014 Danny Stam (4)
Antwerp

Six Days of Antwerp
52 1934 1994 Peter Post (11)
Apeldoorn 1 2009 2009 Léon van Bon, Pim Ligthart and Robert Bartko (1)
Århus

Six Days of Aarhus
9 1954 1961 Kay Werner Nielsen (4)
Atlantic City

Six Days of Atlantic City
2 1909 1932 No repeat winners
Bassano del Grappa

Six Days of Bassano del Grappa
8 1986 1998 Danny Clark (3)
Bendigo (Vic) 1 1960 1960 Bill Lawrie, Vic Brown (1)
Berlin

Six Days of Berlin
109 1909 2020 Klaus Bugdahl (9)
Boston

Six Days of Boston
13 1901 1933 Alfred Goullet, Alfred Hill, Norman Hill (2)
Bremen

Six Days of Bremen
51 1910 2014 René Pijnen (7)
Breslau 8 1921 1931 Piet van Kempen, Willy Rieger (3)
Brisbane (Qld) 1 1932 1932 Richard Lamb, Jack Standen (1)
Brussels

Six Days of Brussels
46 1912 1971 Rik Van Steenbergen (8)
Buenos Aires

Six Days of Buenos Aires
27 1936 2000 Jorge Batiz (5)
Buffalo

Six Days of Buffalo
16 1910 1948 Gustav Kilian (4)
Charleroi

Six Days of Charleroi
3 1967 1969 Patrick Sercu (2)
Chicago

Six Days of Chicago
50 1915 1957 Gustav Kilian (6)
Cologne

Six Days of Cologne
46 1928 1997 Albert Fritz (6)
Copenhagen

Six Days of Copenhagen
52 1933 2019 Danny Clark (8)
Cremona 1 2009 2009 Walter Pérez, Sebastian Donadio (1)
Dortmund

Six Days of Dortmund
67 1926 2008 Patrick Sercu, Rolf Aldag (8)
Essen

Six Days of Essen
8 1960 1967 Peter Post , Fritz Pfenninger (3)
Fiorenzuola d'Arda

Six Days of Fiorenzuola
25 1998 2022 Franco Marvulli (5)
Frankfurt

Six Days of Frankfurt
37 1911 1983 Dietrich Thurau, Patrick Sercu (5)
Ghent

Six Days of Ghent
80 1922 2022 Patrick Sercu (11)
Grenoble

Six Days of Grenoble
44 1971 2014 Franco Marvulli (6)
Groningen

Six Days of Groningen
4 1970 1979 Klaus Bugdahl, Dieter Kemper (2)
Hanover

Six Days of Hanover
10 1913 1981 Emile Carrara (2)
Hasselt

Six Days of Hasselt
4 2006 2009 Bruno Risi (3)
Herning

Six Days of Herning
14 1974 1998 Gert Frank (5)
Launceston (Tas) 21 1961 1987 Keith Oliver (4)
London

Six Day London
24 1923 2019 Patrick Sercu (8)
Maastricht

Six Days of Maastricht
13 1976 2006 René Pijnen (6)
Madrid

Six Days of Madrid
14 1960 1986 Rik Van Steenbergen (3)
Maryborough (Qld) 3 1961 1967 Bruce Clark, Robert Ryan, Jim Luttrel, Ronald Murray, Sid Patterson, Barry Waddell (1)
Melbourne (Vic) 24 1912 2017 Leandro Faggin, Sid Patterson (3)
Milan

Six Days of Milan
29 1927 2008 Francesco Moser (6)
Montréal

Six Days of Montreal
37 1929 1980 William Peden (7)
Munich

Six Days of Munich
46 1933 2009 Bruno Risi (9)
Münster

Six Days of Münster
34 1950 1988 Jean Roth (5)
New York City

Six Days of New York
70 1899 1961 Alfred Goullet, Franco Giorgetti (8)
Newark

Six Days of Newark
4 1910 1915 No repeat winners
Newcastle (NSW) 3 1961 1970 Sid Patterson (2)
Nouméa 18 1977 2003 Robert Sasson, Jean-Michel Tessier (4)
Paris

Six Days of Paris
42 1913 1989 Piet van Kempen, Schulte, Achiel Bruneel, Albert Billiet, Jean Aerts, Georges Sérès (3)
Perth (WA) 5 1961 1989 Peter Panton, Klaus Stiefler, Ronald Murray, Enzo Sacchi, Ian Campbell, Barry Waddell, Sid Patterson, John Young, Kim Eriksen, Michael Marcussen (1)
Quebec

Six Days of Quebec
3 1964 1966 Emile Severeyns (2)
Rio de Janeiro

Six Days of Rio de Janeiro
1 1956 1956 Severino Rigoni, Bruno Sivilotti (1)
Rotterdam

Six Days of Rotterdam
38 1936 2020 René Pijnen (10)
Saint-Étienne

Six Days of Saint-Étienne
12 1928 1953 Piet van Kempen (3)
Stuttgart

Six Days of Stuttgart
31 1928 2008 Andreas Kappes (6)
São Paulo

Six Days of São Paulo
2 1957 1959 Severino Rigoni, Bruno Sivilotti, Antonio Alba, Claudio Rosa (1)
Sydney (NSW) 17 1912 1974 Ken Ross (3)
Tilburg 2 2009 2011 Tristan Marquet, Franco Marvulli, Nick Stöpler, Yoeri Havik (1)
Toronto

Six Days of Toronto
11 1912 1965 William Peden (4)
Townsville (Qld) 1 1962 1962 Barry Lowe, Sid Patterson (1)
Turin

Six Days of Turin
7 2001 2008 Marco Villa (4)
Whyalla (SA) 3 1966 1968 Sid Patterson, Robert Ryan, Joe Ciavola, Barry Waddell, Keith Oliver, Charly Walsh (1)
Zuidlaren 2 2007 2008 Bruno Risi, Franco Marvulli, Danny Stam, Robert Slippens (1)
Zürich

Six Days of Zürich
58 1954 2013 Bruno Risi (11)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he Beginnings – in Victorian England. Six Day Cycle Races. [2012-07-03] (英语).  已忽略未知参数|tran-title= (帮助)
  2. ^ The Bicycle. Chicago Tribune. November 30, 1879. 
  3. ^ Ritchie, Andrew. Major Taylor: The Extraordinary Career of a Champion Bicycle Racer 5. San Francisco: John Hopkins Paperbacks. 1996: 66. ISBN 0-8018-5303-6. 
  4.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Every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ProCyc9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A dated term for a hectic chase during a madison race.
  7. ^ 7.0 7.1 7.2 7.3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silent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1923 - The First of the Modern Era. Six Day Cycle Race. [3 July 2012]. 
  9. ^ 1980 - Allen & Clark Take The Final Race. Six Day Cycle Race. [3 July 2012]. 
  10. ^ Winfried Holtmann. Munzinger.de. [2021-08-22] (德语). 
  11. ^ What is Six Day?. Six Day Series. [2019-01-21]. 
  12. ^ Six Day London confirms line-up. Cyclingnews. 20 October 2016 [2019-01-2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