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平清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平歌
简介
其他名称太平清歌
品管
    品馆
    天子门生、天子文生
乐谱工乂谱
    简谱
祖师爷郑元和(郑府先师、郑府元和爷、郑府状元)
    吕蒙正
永吉吉安宫天子门生演唱

太平歌,台湾本土之传统乐曲,流传于闽南族群间;又称“太平清歌”“天子门生(天子文生)”“品管”“品馆”等,属只歌不舞的艺阵,分为前场歌唱,后场以乐器为辅,歌曲结构为“歌头+曲”为主要特色。现今流行于台南市高雄市等地之大型宗教活动中。[1]

公亲寮清水寺天子门生演唱

名称由来

[编辑]

先人称“太平歌”、“太平清歌”皆是透过演唱歌曲献给神明,祈求天下太平之意。另外,据唐传奇小说《李娃传》表示,郑元和奉父亲之命赴京赶考,途中遇一名妓李亚仙,一见钟情,并流连于妓院。最终花光盘缠,遭赶出妓院流落街头,被乞丐相救,唱曲行乞度日。亚仙怜其遭遇并感其情深,陪伴郑元和读书,以求取功名,最终状元及第,并被天子追封为“天子门生”,丐帮弟兄便以天子门生自居。而太平歌也被称为“天子门生”[2],因“门”和“文”的闽南语发音相似,因此两字皆通用。另外亦简称为“歌馆”、“歌阵”,也因使用笛子而称“品管”。

祖师爷郑元和

歌曲形式

[编辑]

早期太平歌团体众多,各地区的唱曲形式、称呼也不完全相同。而“歌头”、“曲”是各个太平歌团体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部份,唱曲之前先唱歌头为固定的规则,因此,“歌头+曲”是基本完整的一个太平歌演唱的形式。 [3]

歌头

[编辑]

歌头为太平歌主要的特色,也是太平歌最清楚的辨识。歌头唱于曲之前,基本结构以“七言四句”为一节,其歌词内容为接续曲目的故事大纲,以台湾本地歌仔中的大调、清调、倍士、倍士反、五空仔等为曲调。歌头也分“单一歌头”及“长篇歌头”,单一歌头以七言四句为单一节;长篇歌头是多个单一歌头连续组成,一节唱完又接著下一节,不限节数,每个团体所保存的节数长度也会有所不同。[4]

[编辑]

曲接于歌头之后,大多引用南管散曲,其内容以陈三五娘荔镜记)、白兔记吕蒙正王昭君董永七仙女、留鞋记、孟姜女....等,南管散曲常见的故事。曲目唱法与南管曲不完全相同,部份会微幅改编,但基本的门头架构不会变。曲目的拍撩速度也快于南管曲,各团体的拍撩打法会有所不同。

[编辑]

谱为不唱曲词,纯乐器演奏之歌曲,有些团体亦称“器乐曲”。

过路歌

[编辑]

过路歌,亦称路歌、行路歌,唱法和歌头相同,以“七言四句”为一节,唱于走路行径中。过路歌并无固定歌曲,各团体的习惯不同,也有团体将歌头直接变为过路歌来唱,节数也分“单一”及“长篇”。

行路谱

[编辑]

在队伍行径中所演奏的称“行路谱”。而行路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唱词,歌者会念唱工尺谱;另一种为纯乐器演凑,歌者不唱任何歌词。

彩牌

[编辑]

彩牌是太平歌阵的象征物,更是出阵行进的引导。 多以木雕工法制作,亦可见刺绣、彩绘或其他材质制成。造型多采书卷状,上刻有聚落名+天子门(文)生或太平歌字样,并配上翔兽、花鸟、博古等传统图样装饰。彩牌上多绑有红绸,下方则缀有流苏,以添喜气;而部分太平歌会搭配对灯,以添阵头气势。[5]

马沙沟天子文生彩牌
永吉天子门生彩牌

使用乐器

[编辑]

太平歌有自己本身所使用的乐器编制,也有部分太平歌阵因部分历史背景因素,将南管乐器(洞箫、南管琵琶、南管二弦等)纳入使用。以下为太平歌普遍使用之乐器编制。

锣仔扣仔

[编辑]

锣仔扣仔是由锣仔(小锣)与扣仔(木鱼)所组为一组,学术称法为叫锣。扣仔(木鱼)为歌唱者打节拍用,外型为半月形或鲤鱼造型,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扣”声,以敲击的声音又称为“呆呆扣”或“乃呆扣”。高雄地区的太平歌不使用叫锣。

[编辑]

拍为五片木材组成,尾端以一细绳系聚,由歌唱者手持打节拍用,亦有团体称之为“五指”。拍板的持法分为“正拍”与“倒拍”,依照各个团体的习惯或本身所流传的持法会有所不同。

品仔

[编辑]

品仔为竹制横笛,现今大多使用国乐中国笛。品仔为太平歌后场乐器中的灵魂,所有乐器的音域调性必须以品仔的音为基准,因此太平歌也称为“品管”或“品馆”,而大部分的太平歌团体也都以品仔作为起音。

月琴

[编辑]

太平歌所使用的月琴为台湾月琴,主体分为琴首、琴柄、琴身三个部份,传统的琴首为两支琴轸系两条琴弦,琴柄音阶位为“四项七品”,琴身共鸣箱为圆形状,琴面为梧桐木制成。

三弦

[编辑]

太平歌使用的三弦为“小三弦”,其音箱有蟒蛇皮或梧桐木面两种,琴首有三支木轸系三条琴弦,声音低沉强劲,有加强节奏的功能。

壳仔弦

[编辑]

壳仔弦音箱本体为椰子内壳,音箱面为梧桐木面,以竹中柱穿越音箱,系两条弦,以琴弓摩擦琴弦发出高亢的声音。

大广弦

[编辑]

大广弦为竹中柱,音箱为圆筒状的林投木材质,音箱面为梧桐木面,中柱有两支木轸系两条弦,以琴弓摩擦弦发出低沉有力的声音。

吊鬼仔

[编辑]

吊鬼仔为京胡的闽南语发音,中柱为竹制,琴首有两支木轸系两条弦,琴筒中的段开有长方形对穿的孔,成为琴筒的复共鸣部分。琴筒直径为厘米左右,一端开口,另一端蒙上蛇皮,音色清脆而嘹亮。目前茄萣地区的太平歌会使用吊鬼仔。

各团使用之乐器

[编辑]
团体名称 歌唱者乐器 后场乐器 备注
公亲寮清水寺天子门生 锣仔扣仔、拍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
永吉吉安宫天子门生 锣仔扣仔、拍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
港墘港兴宫天子门生 锣仔扣仔、拍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
后营普护宫天子门生 锣仔扣仔、拍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
苏厝长兴宫天子文生 锣仔扣仔、拍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吊鬼仔 2022年复阵后,已无使用吊鬼仔
麻豆巷口集英社太平清歌 锣仔扣仔、拍 品仔、南管琵琶、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
马沙沟李圣宫天子文生 锣仔扣仔、拍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
新光代天府太平歌阵 锣仔扣仔、拍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 旧南寮时期无锣仔扣仔
顶茄萣赐福宫和音社太平歌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吊鬼仔
下茄萣金銮宫太平歌乐社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吊鬼仔
内门番仔路和乐轩太平歌 洞箫、南管琵琶、大广弦、三弦
内门鸭母寮太平清歌 品仔、月琴、壳仔弦、大广弦、三弦

演唱形式

[编辑]

单、双人唱

[编辑]

由单一位或两位歌唱者演唱。

单人演唱

多人齐唱

[编辑]

由多位歌唱者共同演唱,人数不限,一般都为双数。

多人齐唱

定点排场

[编辑]

于特定事件在固定空间进行一段时间的曲唱、演奏,称之为“排场”[6],歌唱者居中,乐师位于歌唱者两旁或后方。常见于庙宇神明的祝寿,舞台表演,香科开馆等定点演唱。

排场演唱

行径中唱

[编辑]

行径中唱为队伍行径中同时演唱,而每个团体的队伍排列顺序会依照各自的习惯会有所不同。

行径中演唱

各地现存太平歌团体

[编辑]
地区 名称 成立年代 参加之宗教活动 备注
台南市安南区 公亲寮清水寺天子门生 西元1890年左右 西港刈香 台南市定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台南市七股区 永吉吉安宫天子门生 西元1890年左右 西港刈香 台南市定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台南市佳里区 港墘港兴宫天子门生 西元1870年左右 西港刈香 台南市定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台南市西港区 后营普护宫天子门生 西元1901年 西港刈香
台南市安定区 苏厝长兴宫天子文生 清末时期 苏厝长兴宫王醮
台南市麻豆区 麻豆巷口集英社太平清歌 西元1917年 麻豆刈香 台南市定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台南市将军区 马沙沟李圣宫天子文生 西元1946年 李圣宫神祇圣诞进香
台南市关庙区 新光代天府太平歌阵 西元2018年 关庙山西宫王醮 前身渊源为关庙南寮太平歌
高雄市茄萣区 顶茄萣赐福宫和音社太平歌 日治时期 顶茄萣赐福宫王醮
高雄市茄萣区 下茄萣金銮宫太平歌乐社 日治时期 下茄萣金銮宫王醮 高雄市文化资产保存团体
高雄市内门区 内门番仔路和乐轩太平歌 清末时期 罗汉门迎佛祖(内门紫竹寺
高雄市内门区 内门鸭母寮太平清歌 西元1920年 罗汉门迎佛祖(内门南海紫竹寺)

参考资料

[编辑]
  1. ^ Instagram,thaipingkua<何谓太平歌①——简述>,网址:https://www.instagram.com/p/CNbepI5rP-0/
  2. ^ Instagram,thaipingkua<何谓太平歌②——称谓释义>,网址:https://www.instagram.com/p/CRZObLwsrFb/
  3. ^ 《永吉吉安宫天子门生阵》P28-29,作者:陈志昌,出版社: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日期:2018.8
  4. ^ 孙慧芳<台湾太平歌馆之音乐研究> P88,国立台北师范学院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5. ^ Instagram,thaipingkua<何谓太平歌③——彩牌>,网址:https://www.instagram.com/p/CRhFIW9sgHt/
  6. ^ Instagram,thaipingkua<太平歌用语①——排场>,网址:https://www.instagram.com/p/CRmHg1Fsv9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