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梵网经 (大乘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收于大正藏律部,藏译本是从汉语转译[1]。其下卷又称为《梵网菩萨戒经》、《菩萨波罗提木叉经》、《菩萨心地戒本》,为汉传佛教菩萨戒所据法本之一。本经与《巴利三藏·长部·梵网经》同名,但为不同经本,内容亦无关系。

经序说《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为鸠摩罗什所译,然其流传史实不详。许多佛教学者认为此经可能为为5世纪中于汉地所造。

题解

[编辑]

盖以大梵天王因陀罗网英语Indra's net,重重交错无相障阂,诸佛之教门亦重重无尽,庄严法身无所障阂,一部所诠之法门重重无尽,譬如梵王之网,故称梵网。[2]

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又修行者依心而修行,长养诸善根功德,亦是“心地”[3][4]。一切众生之本觉真性为心地、佛性[5]

传译

[编辑]

出三藏记集》未载本经,仅在经序收录“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梁武帝世沙门慧皎作梵网戒疏,其著作《高僧传》载罗什译《菩萨戒本》。《法经录》载“菩萨波罗提木叉经一卷 失译、菩萨戒本一卷(后秦弘始年罗什译)、梵罔经二卷(诸家旧录多入疑品)”,这是以《梵网经》为疑惑,其戒本一载失译,一载鸠摩罗什译。《开元释教录》是以《梵网经》为罗什译,菩萨戒本为下卷。

据经序所说,《梵网经》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鸠摩罗什译出第十品〈菩萨心地品〉两卷。[6][7][8]屈大成指《梵网经》并非罗什所译,而是约于五世纪中至末之间集出并流传,他并认为梵网经是汉人作的可能性不高,特殊词汇是中土人士加笔。[9]

不过,学术界大多认为《梵网经》应为中国人于刘宋末年所编述,并非译自印度。[10]船山彻校勘现存全部的《梵网经》版本,得出现存《梵网经》共两个系统:一是开元寺本与思溪藏本系统、二是高丽藏本系统,以前者较古老。他对此经中的特殊词汇加以研究,认为《梵网经》并不是一部译经,而且,其上下卷为不同人所撰出,下卷更要早于上卷,是于五世纪撰成于中国[11]

内容

[编辑]

本经上卷风格似《华严经》,下卷为教示戒律的戒本,说明菩萨修道之阶位及应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轻戒相。

上卷为释迦佛于第四禅天普接大众,使归莲华藏世界之紫金刚光明宫中,向台上卢舍那佛请问菩萨之行因,卢舍那佛乃对千百之释迦广说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门。

下卷则论及菩萨戒,列举十重禁戒日语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系释迦佛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之菩提树下所揭示。为常用的菩萨戒本之一。

地位

[编辑]

此经被视为汉传大乘律之第一经典,颇为中国、日本佛教界所重视。学界一般认为惠能之“无相戒”属于《梵网经》系统。日本天台宗开祖最澄,承天台大师智𫖮,依法华开显之精神,采用梵网经中三聚净戒,提出“圆顿戒日语円頓戒”的说法,公开举行圆顿戒授与式。

唐密祖师之一的不空三藏以广本《金刚顶经》为诸佛大菩萨甚深秘密境界相,把梵网经两卷本视为源出于广本《金刚顶经》的浅略行相[12]

汉传佛教素食以及不食五辛的文化,主要源自梁武帝北齐文宣帝下令断酒禁肉,隋文帝唐高祖制诏断杀,以及梵网经菩萨戒如来藏系佛经,如楞伽经涅槃经央掘魔罗经之中的相关规定。由于帝王敕断荤腥以及禁杀生,使得素食风气逐渐深入中国民间[13]。如来藏系佛经以及著重佛性的梵网菩萨戒经都强调悉断肉食,使得素食得到推崇,蔚为风气。文殊师利问经则采取长养慈悲心为说悉断肉食,但也开许三净肉,为药用、保健开许五辛的见解,瑜伽菩萨戒本亦无断肉和五辛的规定,较能兼容声闻戒律。

注解

[编辑]
  • (隋)智𫖮《菩萨戒义疏》二卷
  • (唐)明旷《天台菩萨戒疏》三卷
  • (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
  • 新罗)胜庄《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四卷
  • 新罗)义寂《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
  • 新罗)太贤《菩萨戒本宗要》一卷《梵网经古迹记》三卷
  • (日本)空海《梵网经开题》一卷
  • (日本)凝然《梵网戒本疏日珠钞》五十卷
  • (明)祩宏《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五卷《戒疏发隐事义》一卷《菩萨戒问辩》一卷
  • (明)智旭《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七卷《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一卷《菩萨戒羯磨文释》一卷
  • (清)弘赞《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八卷
  • (清)寂光《梵网经直解释经》四卷
  • (清)今释《菩萨戒疏随见录》一卷
  • (清)书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
  • 释灵源《梵网经菩萨道》,2016年,法鼓文化(原名:《梵网经集义句解》)

考证

[编辑]

相传此经由印度传来,原有112卷61品,但是现代并没有发现它的梵文本,在梵文经典记载中也没有提到此经。因流传、译著者之史实不详,且所载多引用他经,故亦被推定非译自梵夹,系于中国所伪造,编述时代约为刘宋末年。

此经的来历在中国古代已经备受质疑,因为鸠摩罗什自言,不敢传授戒律,学者怀疑此经可能不是传自于鸠摩罗什[14],故隋代《法经录》将其归为疑品[15]。现代佛教学者如望月信亨大野法道镰田茂雄吕澂汤用彤等人皆考证此经为在中国伪造。

太虚大师认为此经上卷与《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内容类似,必有梵文本根据。汤用彤认为此经为北魏太武灭佛后,北方僧人由《菩萨地持经》、《曼殊千臂经》等经典中抄录、改写而成。

参考文献

[编辑]
  1. ^ Jonathan A. S ILK. Chinese Sūtras in Tibetan TranslationA Preliminary Survey. 2019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2. ^ 智𫖮《菩萨戒义疏》:“此经题名梵网,上卷文言:佛观大梵天王因陀罗网千重文彩不相障阂,为说无量界犹如网目,一一世间不同。法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身无所障阂,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诠,参差不同,如梵王网也。”
  3. ^ 心地.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4. ^ 心地. [永久失效链接]
  5. ^ 禅源诸诠集都序:「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6. ^ 《梵网经》高丽本序:“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万行起于深信之宅。是以天竺法师鸠摩罗什,诵持此品,以为心首。此经本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什少践于大方,齐异学于迦夷。弘始三年,淳风东扇,秦主姚兴,道契百王,玄心大法。于草堂之中,三千学士,与什参定。大、小二乘五十馀部,唯《梵网经》最后诵出。时融、影三百人等,一时受菩萨十戒。岂唯当时之益,乃有累劫之津。故与道融别书出此心地一品。当时有三百馀人诵此一品,故即书是品八十一部。流通于后代,持诵相授。嘱诸后学,好道君子。愿来劫不绝,共见龙华。”
  7. ^ 房录》:“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三千学士最后出此一品,梵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译讫融、影等三百人,一时共受菩萨十戒,见经前序,僧肇笔受。”
  8. ^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一《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第九·未详作者》:“夫穷像于玄原之无始,万行始于戒信之玄兆。是故天竺鸠摩罗什法师,心首持诵。什言:此戒出梵网经中。而什法师少翫大方,齐异学于迦夷,淳风东扇。故弘始三年,秦王道契百王之业,奉心大法。于逍遥观中,三千学士与什参定大小乘经五十馀部。唯菩萨十戒四十八轻,最后诵出。时融影三百人等,一时受行修菩萨道。岂唯当时之益,乃有累劫之津也。故慧融书三千部,流通于后代,持诵相授,属诸后学。好道之君子,愿来劫不绝,共见千佛,龙华同坐。”
  9. ^ 屈大成. 從古文本論《梵網經》之真偽 (PDF). 普门学报. 2007年5月, (39): 5,18 [2018-0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03). 第5页:此外,《梵网经》的十地说有取于《大事》,而《大事》从无汉译本,也反证《梵网经》非汉人伪作。第18页:《梵网经》多次用到佛性一词...这词的出现,已足证明《梵网经》非罗什所译,但这不代表《梵网经》是伪经。...又经文所提到的新的说法、法数、译语等,不见于早期译典,无从抄袭。因此,《梵网经》乃伪作的可能性甚低。 
  10. ^ 【華嚴小百科35】 《梵網經》與《華嚴經》的關係. 人间福报. [201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2). 
  11. ^ 纪赟. 中古漢語佛教文獻、制度與思想研究的峰巒: 評船山徹先生的研究路徑及其新著《六朝隋唐仏教展開史》 (京都:法藏館,2019) (PDF).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 2019, 2 [2022-03-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09). 
  12. ^ 《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此经有百千颂广本。非此土所闻。并是诸佛大菩萨等甚深秘密境界相。亦非声闻缘觉及人天小智之所闻知。此地梵网经两卷从此经中出浅略之行相也。其中广相根未有堪。此略瑜伽西国得灌顶者说授相付。”
  13. ^ 林伯谦. 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 东吴中文学报. 1998, 4: 93-138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14. ^ 鸠摩罗什从卑摩罗叉受《十诵律》,但因他被迫还俗,所以他不敢为其他人授戒。参见《祐录》卷14:“初什在龟兹,从卑摩罗叉律师受律。卑摩后入关中,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礼。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问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缘,受法弟子可有几人?’什答:‘汉境经律未备,新经及律,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教耳。’”
  15. ^ 《法经录》卷5:“《梵罔经》二卷,诸家旧录,多入疑品。右一戒经,依旧附疑。”

参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