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2号交响曲 (舒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C大调第2号交响曲作品61,是罗伯特·舒曼所作,完成于1845年10月,乐谱出版于1847年11月,题献给瑞典国王奥斯卡一世

背景

[编辑]

1845年对舒曼而言是标志性的一年,除了一甩前年的阴霾之外[注 1],正是自这一年开始,他的作曲减少了对钢琴的依赖。舒曼自述:“直到1845年,我开始在脑中构思一切,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这期间,他与克拉拉自莱比锡迁居德勒斯登(1844年12月),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俩人一同修习对位理论[1],第2号交响曲可以视作是新的作曲手法与理论实践的双重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舒曼夫妇的促成之下,弗朗茨·舒伯特的第9号交响曲于1845年12月9日在德勒斯登首演(指挥为费迪南·希勒[注 2]。似乎是受到舒伯特音乐的影响,舒曼决定以相同的调性(C大调)创作一首全新的交响曲。

根据舒曼的随身手册纪录,第2号交响曲起草于1845年12月12日,约两周后(12月28日)整体的架构已基本完成,细部的配器工作则始于1846年2月12日[2]:192,5月8日完成第一乐章,而后受到身心与财务状况的限制[3]:III,直到10月19日才终于完成全曲的配器(若考虑到这点,作品本身的正面性实属难得)。数年后,舒曼在致汉堡音乐院院长D. G. Otten[译名请求]信中,回忆了这段创作过程[3]:IX

1845年12月,我开始创作这首交响曲,当时我仍处在无法忽视的病痛状态当中。直到终曲乐章完成,我才终于重新感受到自我,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作品的完成,我的健康也有所好转了。
Die Symphonie schrieb ich im Dezember 1845 noch halb krank; mir ist's, als müßte man ihr dies anhören. Erst im letzten Satz fing ich an mich wieder zu fühlen; wirklich wurde ich auch nach Beendigung des ganzen Werkes wieder wohler.

由是,可以说虽然第2号交响曲不具有标题,其音乐内容与作曲家的生命历程却有紧密的连结性,其终曲乐章尤其彰显了“最终得以战胜命运”的信念。

首演

[编辑]

1846年11月5日,作品于莱比锡布商大厦完成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然而,由于两人在节目安排上的意见出入,导致演出的效果不佳,初始的听众反馈亦相当有限,舒曼对此做出了几个改动[注 3]。11月16日再次于布商大厦演出,修改后的版本得到了更佳的评价。

11月24日,舒曼夫妇启程前往维也纳,原先第2号交响曲也预计在当地演出,但最后由第1号交响曲取代了。

在19世纪,此曲因为“显见的形而上内容”受到肯定[2]:191,之后渐渐失去主流曲目的能见度。

出版

[编辑]

舒曼在繁忙的巡演行程中,多次排迟了乐谱的校对日程。1847年7月14日,他才终于将所有的分谱和手稿尽数交予出版商Friedrich Whistling[译名请求]。9月27日,舒曼收到了作品总谱的样稿,并开始最后的校订工作。最终,作品于1847年11月完成出版。

第2号交响曲的草稿迄今仍是私人藏物,即使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亦无法查看。1941年,沃尔夫冈·伯蒂歇尔英语Wolfgang Boetticher表示草稿“仅有三个乐章(幸存)”,然而迄今从未有详尽的对作品草稿进行的检视与分析[3]:V

分析

[编辑]

配器

[编辑]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2 2 2 2—2 2 3 0—tmp—str"[4]

结构

[编辑]

本曲为传统的四乐章体裁,并且继承了自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以来诙谐曲乐章先于慢板的安排。所有的乐章都以C大调写成,因此本曲是一首单一主调英语homotonal作品。

  1. Sostenuto assai — Allegro, ma non troppo
  2. Scherzo: Allegro vivace
  3. Adagio espressivo
  4. Allegro molto vivace

通常的演奏时间在35分钟至40分钟间。

第1乐章
第1乐章初始动机

序奏由铜管部门的巴赫式齐唱展开[注 4],类似的元素反复在全曲中被使用。快板段则是标准的奏鸣曲式,内容具戏剧性与对比性,锐利的双附点节奏尤其惹人注目。

第2乐章

诙谐曲乐章,并有两个中段。乐章主体是由减和弦所构成的和声,制造不安定的感受。第二中段引用了由B-A-C-B四音所构成的“巴赫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此乐章的小提琴片段甚是困难,是当今职业乐团甄试的标准考题之一。

第3乐章

第3乐章为一富于表现的慢板,带有悲歌(elegy)的特质。起始是C小调,中段以精巧的对位构成。

第4乐章

终曲乐章虽然符合奏鸣曲式的要求,其运用却相对自由。第二主题与前一乐章的主题有所关联,舒曼还引入了一个新的主题(第394小节处)[注 5]。第一乐章序奏的元素在尾奏段落重现,意味著全曲的首尾呼应。

鼓、号的占比在第4乐章尤其显著,其明亮的色彩暗示了作曲者心境的转变[注 6]

注释

[编辑]
  1. ^ 舒曼在1844年的身、心状况不佳,创作上仅完成了作品54钢琴协奏曲的第2、第3乐章,作品56及作品58的踏瓣练习曲,作品72的四首赋格,以及作品60的六首赋格等少量作品。
  2. ^ 舒曼在1838至39年间于维也纳发现了这首交响曲,对之极为欣赏,并负起了推广的义务。这首被后世称为《伟大》的交响曲于1839年3月21日首演,指挥则是好友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3. ^ 根据《新音乐杂志》编辑弗朗茨·布伦德尔(Franz Brendel)所述,作品的第1、第4乐章皆有缩减[3]:VI
  4. ^ 舒曼的作品60赋格曲亦完成于此时期,据信也受到巴赫的众赞歌前奏曲所影响。此外,海顿第104号交响曲第1乐章序奏的配器与调性安排,也是舒曼创作的灵感来源。
  5. ^ 此一主题与贝多芬作品98之6的歌曲作品,以及著名的〈快乐颂〉相关联,前者也曾被舒曼使用在自己的作品17幻想曲,以及第2号弦乐四重奏当中[3]:IX
  6. ^ 1845年9月,舒曼在致孟德尔颂信中便提到“鼓号声在我脑中徘徊数日不去”,可相当程度说明其对此一配器手法的执著[3]:III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1. ^ Daverio, John, and Eric Sams. 2001 "Schumann, Robert." Grove Music Online. Accessed 2019-03-16. 需注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Seaton, Douglass (2008). "Back from B-A-C-H: Schumann’s Symphony No. 2 in C Major". In Gregory G. Butler, George B. Stauffer, and Mary Dalton Greer. About Bach.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978-0-252-03344-5.
  3. ^ 3.0 3.1 3.2 3.3 3.4 3.5 Roesner, Linda Correll. Edition Eulenburg No. 421. London: E. Eulenburg Ltd. © 1988. Foreword.
  4.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72. ISBN 0-8108-3228-3. 
乐谱
  • Edition Eulenburg No. 421. London: E. Eulenburg Ltd. © 1988. Plate EE 6758. Ed. by Linda Correll Roesner.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