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2月25日)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東亞史是指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海南島和蒙古高原等地的歷史。東亞地區是人類的文明搖籃之一,黃河和長江流域較早產生人口稠密的農業社會,孕育出古老的中華文明[1][2]。以此為中心,憑藉西部的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天山山脈,北部的蒙古高原等地理屏障,東亞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且封閉的文化圈。
公元前221年中國大陸出現了統一的完全以中央集權制度統治的秦帝國,日本在隋唐之際多次派出遣唐使前來中國學習傳統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於中國的中原王朝為了抵禦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開始大修長城,中原和北方少數民族長期隔離並且衝突頻發;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即後來的滿洲)與中原王朝的衝突尤其顯著,其中蒙古人和滿洲人曾一度統治整個中國。
近代以來,東亞國家成為了列強爭奪的焦點,唯獨日本通過近代化的改革成為世界強國。隨後經廢藩置縣吞併琉球,贏得甲午海戰後,迫使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並繼續試圖通過武力征服鄰國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但以日本戰敗投降告終。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1978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台灣、韓國、香港發展迅速,與東南亞的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3]。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高速發展,於2010年經濟總量超越日本,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1世紀以來,東亞地區發展機遇和矛盾並存,地區合作不斷深化,另外,南海問題、台灣問題、朝核問題、釣魚島問題也成為地區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史前
[編輯]距今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就已經遍布東亞地區,北至黑龍江下游(庫馬拉遺址),東到日本列島(岩宿遺址)。進入距今1.5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東亞地區形成了大陸與海島兩大文化區。[4]
- 彭頭山文化:位於華南湖南省北部,存在於公元前75世紀到前61世紀。
- 裴李崗文化:位於華北河南省,存在於公元前7千年到前5千年。
- 公元前47世紀到前29世紀的紅山文化位於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銜接地帶,主要集中於西遼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
- 公元前30世紀到前19世紀龍山文化的位於華北平原。
- 櫛文土器時代:位於朝鮮半島,有爭議,因為欠缺密集式農業發展[5],主要生活模式為狩獵、採集及小規模的耕種[6]。
- 繩文時代:位於日本,同時具備新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特點。
- 大坌坑文化: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於7,000年前-5000年前左右。
這時期,當地人類已開始種植小米[7]和水稻。在中國長江及黃河流域,當地居民還開始種植白米、小麥及山藥[8]。
上古
[編輯]約前26世紀~前22世紀初,據東周時代文獻記載為五帝時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然而,此說在史學界有爭議。
約前22世紀末~約前17世紀初,為夏朝。西方漢學界和考古學界對此持不同看法。
前1600年左右,商朝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建立,文字和青銅器開始出現。 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隨後周在疆域內開始以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建立社會秩序。 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始互相攻伐、兼併,弱汰強存,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逐漸崩潰。同時期,開始廣泛使用鐵器。前5世紀左右儒學出現。
早在公元前8世紀,已經有船員從山東穿越渤海海峽到遼東,並沿朝鮮的海岸航行,來往於各個島嶼之間。公元前710年,朝鮮發生饑荒,很多朝鮮人坐船來到今山東境內的魯國和齊國購買糧食,山東地區成為海上活動的中心。[9]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隨後的制度變革使中國首次出現完全以中央集權制度統治的帝國。秦始皇統一中國本土後開始反擊北方的匈奴,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占領河套地區,並且修建大規模的防禦工程——長城。此舉造成了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長期隔離。在南方地區,秦朝以討伐百越為主,當時百越族在現今的浙江南部有東甌國、現在的福建有閩越國、廣東與現在的越南有古南越國、廣西有西甌國與雒越。秦滅六國的時候,降伏了東甌、閩越並且設置郡縣。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派兵討伐南越西甌,即秦征百越之戰。前214年秦派軍攻百越時,越南北部的安陽王也向秦朝臣服,秦朝遂在越北地區設置象郡。但同時,越北仍有土著不願臣服,致力抵抗。秦末政局動盪,南海郡郡尉趙佗乘機建立南越國。南越國在越南歷史裡又被稱為趙朝。秦始皇死後,秦朝迅速陷於崩潰,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民變,即大澤鄉起義。大澤鄉起事失敗後原楚國貴族項梁、項羽繼續攻伐秦帝國控制的城池。
前206年,秦朝的末代君主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之後在中國北方地區項羽和劉邦進行了四年的爭奪戰爭,史稱楚漢戰爭。前202年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史稱西漢,定都長安。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制,內部封國的勢力很大,在漢景帝時期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很快被大將平定。西漢初期,北方的匈奴統一了蒙古高原。在中國南方,趙佗建立了南越國。漢武帝時對外擴張,前111年西漢滅南越國,在當地實行直轄統治,設立交趾刺史,轄境橫跨中國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的北、中部。位於越南北、中部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便屬於它的管治範圍。中國的戰國末期,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宰相。於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稱「衛滿朝鮮」。前109年,漢武帝從海陸兩路進攻朝鮮,未成功,又從海陸兩路增派援軍,前108年夏,部分大臣叛變投降,朝鮮右渠王(衛滿的孫子)被殺,衛滿朝鮮滅亡。漢武帝在衛滿朝鮮領域內設置漢四郡。漢元帝以後,西漢開始衰落。
在日本群島,前3世紀左右至公元3世紀前後的期間被稱為彌生時代。在這一時期,以種植稻米為中心成立的農耕社會,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島各地快速蔓延開。彌生時代,根據陶器的形式,可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從九州擴展到近畿一帶(東日本尚處於繩紋時代末期),中期波及到東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製石器、青銅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類似於大陸文化。彌生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先進的農耕技術,通常認為它受到了來自朝鮮、吳越與中原漢人的移民的影響。中期以後灌溉技術進步,農業生產漸趨穩定。後期,鐵製農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製鐵和製鹽等社會分工。通過交易和戰爭等,形成了統一的政治性的地區集團。此時北海道尚不能種植水稻,仍處在繩紋文化階段。
西元25年,西漢的皇族後裔劉秀擊敗了王莽的勢力,再次統一中國,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此後,東漢與匈奴再次發生衝突,竇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運用外交手段去聯絡和威攝西域諸國。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覆攻防。88年,車騎將軍竇憲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於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日本彌生時代中期,日本諸國中的奴國國王曾向漢朝朝貢,並為東漢光武帝賜以金印。
中世
[編輯]184年中國發生黃巾之亂,隨後中國境內紛紛割據,中央集權遭到破壞,東漢中央政權名存實亡。東漢丞相曹操率兵統一了中國北方。曹操欲進兵南方時,與南方的軍閥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220年漢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三國時代。239年時日本的邪馬台國向魏國朝貢。280年西晉短暫的統一中國,但隨後中國便陷入長達300年的戰亂時代。
兩漢之時,華戎雜居,中國北方胡族中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量進入黃河流域。中國的西晉末年,爆發了永嘉之亂,西晉滅亡,中國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大量塞北民族遷入中國北方,紛紛獨立建國,先後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十幾個國家,史稱十六國。同時,西晉的皇族司馬睿帶領北方的大量世族南遷,與江南地區原有的世族出現了衝突。北方的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限制南方世族入仕朝廷,江南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衝突仍在延續。加上世族對下等寒門的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藩鎮對立及野心家崛起,使得東晉一朝始終動盪不安。北方地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混亂。352年,前秦氐族人苻健稱帝,定都長安。後來宣昭帝苻堅在位時,重用漢人王猛為相,加強中央集權,提升經濟,並且逐步消滅北方的前燕、前涼、代國等政權,統一了北方地區。383年在與東晉的淝水之戰中失敗,北方再次陷入混亂。420年南方東晉大將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宋,史稱劉宋,東晉至此滅亡,進入「南北朝時期」。此時北方仍處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直至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形成南北朝對峙格局。
在南方,先後有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的更迭,南朝的門閥士族由盛而衰,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使得門閥始終不能左右政局。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朝代。北朝後期,關隴地區的世族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包括後來的北周、隋朝、唐朝的始祖在內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並長期影響中國的政治。577年,北周武帝統一了中國北方,581年,北周的貴族楊堅篡位,建立隋朝。
在日本, 5世紀時,原始的經濟所有制關係開始崩潰,大家族發展為生產單位和動產所有單位,原有部族內部發生利害矛盾。從五世紀中期起,畿內強大部族間的內戰激化。到6世紀,繼體天皇系統的新興勢力統一畿內東部各部族,確立了大王的地位。日本全國各地修造的古墳超過十萬個。古墳的主體部分也採用橫穴式石室。從6世紀末到7世紀初,倭王權在畿內盡力建造寺院,同時限制修築小古墳群,大王和強大的豪族則葬於模仿中國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墳,古墳時代臨近結束。
在朝鮮半島,5世紀高句麗在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進入鼎盛時期。同時,佛教在384年從高句麗傳入百濟。
儒文化國家的繁盛
[編輯]4世紀中期左右,朝鮮半島進入了由高句麗、新羅及百濟所組成的三國時代。
隋朝統一中國後隋文帝在598年下令正式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始了科舉制度。584年,為了提升關中地區的物資運輸能力,隋文帝命宇文愷興建廣通渠。並以此為序幕,帶動一系列修建運河的工程,最終成就了隋唐大運河。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礴,隋文帝又下令修建大興城(即後來的唐長安城)。在蒙古地區,突厥汗國於隋初強大,開始侵擾中國內地,隋朝被迫修長城。582年突厥殺入長城。583年隋朝分八路北伐突厥。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戰敗降隋,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朝。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基本解決北方外患。中國西北地區,位於隴西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汗國也時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與吐谷渾和親以安撫,608年隋煬帝派軍占領吐谷渾,史稱隋與吐谷渾之戰。隔年隋煬帝西巡張掖,置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與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602年,隋文帝派交州道行軍總管劉方率兵南下,劉方隨後遣使勸降,後李南帝李佛子因畏懼而率軍投降,被劉方縛送隋都長安,與其他將領一同被斬首,北越南地區遂受隋朝統治。隋煬帝時,605年,隋群臣有言林邑國多奇寶者林邑,隋帝乃授劉方驩州道行軍總管,領兵擊敗林邑。
在日本,592年,和蘇我氏有姻親關係的皇族女性豐御食炊屋姬即位為推古天皇。她提名聖德太子(馬廄門王子)為攝政進行了以加強皇權為核心的政治改革。聖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階冠位和十七條憲法,奠定了中國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礎,並受儒家影響,首先使用天皇名號;同時還派遣遣隋使和留學生到隋朝學習。
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是隋朝的藩屬國,他們希望能藉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當時倭國(即日本,時為飛鳥時代)正值改革派的聖德太子執政,兩國之間雖然因帝王稱呼問題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爭」,但並未嚴重影響雙方關係。隋朝征討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意圖擴張勢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貢體制,高句麗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兵刃相見,史稱隋與高句麗的戰爭。隋朝總共對高句麗發動四次征戰,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麗時爆發隋末民變,隋將相繼叛變,隋朝趨向滅亡。
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建立。624年,李世民陸續消滅中國的割據勢力,再次統一了中國。627年,李世民在唐朝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中勝出並獲得皇位。此後中國進入了長期的穩定繁榮時期。唐初,中國北方的突厥族南下,唐太宗積極對付突厥,627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629年,唐朝將領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635年,李靖攻占吐谷渾,657年唐朝派蘇定方攻下西突厥汗國,641年文成公主與中國西南的吐蕃政權松贊干布通婚。唐朝與新羅同盟,百濟與日本同盟,660年百濟被滅,663年百濟復國勢力和日本盟軍在白江口之戰被唐朝新羅盟軍打敗。668年,高句麗也被唐軍消滅。滅亡高句麗後,唐朝試圖在朝鮮半島建立統治導致羅唐戰爭。新羅最終打退唐朝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定都慶州,史稱「統一新羅時代」。在中國,唐朝被武則天所取代,政局陷入混亂,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李隆基在位前期,人口大量增長,物產豐富,史稱開元盛世。對外方面,改善與吐蕃、東突厥、契丹與奚的關係,推行和親政策。755年爆發安史之亂,中國北方的經濟和社會受到很大打擊,同時,土地制度和軍事制度受到破壞。此後唐朝衰落。
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唐與高句麗的戰爭最終使高句麗滅亡之後,唐朝控制了今嫩江—松花江一線以南的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大同江以北的土地,而新羅則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高句麗遺民紛紛反唐,復興高句麗。696年5月12日,契丹夷離堇、松漠都督李盡忠(契丹人)反唐,降唐的契丹大將李楷固追擊粟末靺鞨人至天門嶺,被大祚榮擊敗,大祚榮藉此於在粟末靺鞨與高句麗故地的忽汗州敖東城建國稱王,自稱震國王,都舊國(今吉林省敦化市敖東城),史稱靺鞨國。大祚榮多次遣使向長安稱臣,唐玄宗於713年賜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為「忽汗州都督」。大祚榮立刻將國名更改為渤海,以忽汗州(號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西南東京城)為上京,史稱「渤海國」。在日本,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鐮足(藤原鐮足)合謀刺殺蘇我入鹿,結束了蘇我氏的專權。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頒布大化改新詔,推行大化革新。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戶籍管理制度,並於670年製作了最早的全國性戶籍。672年,天智天皇駕崩,兒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與其爭位,爆發戰爭,史稱壬申之亂。大海人皇子在岐阜縣擊敗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時期,日本出現了歷史上最早的錢幣富本錢。701年,頒布大寶律令。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飛鳥時代結束。經濟制度上,莊園制度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他們結合成利益集團,更武力兼併莊園,漸成各地武家實力的來源。
通過絲路貿易,西域、印度和中東的文化傳入東亞。新羅、日本與渤海國通過遣唐使,傳進了中國的制度、文化和技術。造紙術則經由751年的怛羅斯戰役傳入了西方。
近世
[編輯]東亞民族政權的興起與融合
[編輯]10世紀初,唐朝、新羅及渤海相繼滅亡。936年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
在中國,晚唐時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崛起並征服各部,907年取代痕德堇可汗。916年建立契丹國。唐朝滅亡後,中國北方相繼出現了五個國家,南方與北方的山西還有十個國家,合稱五代十國。930年,契丹國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統一了契丹。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後唐。契丹國獲得幽雲十六州後,將幽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947年正月十日,契丹軍攻克後晉首都開封,契丹國占領大部分的中原地區。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改以文官治軍,並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兩宋因此得以避免唐時藩鎮割據的局面。979年,北宋統一了中國本土地區。北宋統一中原地區後開始對北方的遼朝用兵,宋太宗時期用兵失敗,採取守勢。此時北方的遼朝國力達到全盛,開始南侵進入宋朝,最後宋遼雙方訂立了「澶淵之盟」。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党項族開始崛起。李元昊於1038年不再臣服宋朝,稱帝建立西夏國。宋夏之間爆發持續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宋夏戰爭不利後,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名臣推行慶曆新政,在對外政策上,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南蠻壯族儂智高叛亂和西夏的挑釁。北宋進入立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然而,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為朋黨。宋仁宗一向厭惡廷臣結黨營私,這些新政官員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後來即位的宋神宗銳意圖治,啟用著名改革派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效果參差,因此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彈。此時,中國東北地區,女真族的一支完顏氏統一了部落,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125年和1127年遼朝和北宋相繼滅亡於金朝。
在朝鮮半島,9世紀末,各地發生了民變,900年,將領甄萱稱王,建立了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1年起義的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定都鐵原,國號「泰封」。泰封國、後百濟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918年泰封國將軍王建發動政變,後統一後三國建立高麗王朝,新羅時代結束。此外,中國北方的遼朝和金朝都與朝鮮半島的政權有過武裝衝突。
在中國,北宋滅亡後,女真族的勢力進入中國華北地區,北宋的皇族南下建立南宋,與西北的西夏保持穩定局面。此時遼朝的後裔在中國的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了西遼,西南的吐蕃陷於分裂,雲南地區還存在白族建立的大理國。在蒙古地區,蒙古乞顏部開始崛起,其首領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於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大蒙古國的建立,打破了中國境內各政權之間的均勢,使得處於分裂狀態下的中國出現了統一的趨勢。
蒙古在大陸的崛起與擴張
[編輯]13世紀初,蒙古的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崛起。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從1211年開始,蒙古的勢力開始進入中國的華北與東北。1227年蒙古帝國滅掉了中國西北的割據政權西夏,1234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滅金朝,中國北方地區被蒙古所統一。1231年,蒙古開始侵略高麗,並迅速攻占除開最南端外的全部高麗王國領土,高麗王室退守漢城城外的海域附近的江華島。之後,高麗國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並且已經臣服於蒙古帝國。但是當時半島上的高麗三別抄義軍一直抵抗到1275年才臣服。窩闊台滅金之後,兵分三路大舉入侵南宋,史稱窩闊台攻宋之戰;另一路征伐高麗國;但窩闊台不幸於1241年12月去世,蒙古軍撤軍,之後所占疆土為南宋軍隊收復。後來經歷乃馬真脫列哥那、貴由汗、斡兀立海迷失的統治,期間對南宋的攻打限於邊境的侵襲戰爭;到1251年蒙哥汗即位,才開始再次大幅擴張。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時,蒙哥於1258年率三路大軍征伐南宋。1259年7月27日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釣魚城之戰中久攻不下,在戰鬥中中流矢身亡。正在進攻鄂州的蒙哥的之弟忽必烈和從安南入侵南宋的兀良哈台軍遂北返,忽必烈在開平自稱大汗。在戰勝也自稱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後,1267年忽必烈開始營建大都,1285年建成。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至此,忽必烈一支的蒙古勢力完全向中原地區轉移,開始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1264年至1279年,元朝滅掉中國境內最後一個政權南宋。在朝鮮半島,高麗毅宗和高麗明宗時期,武臣們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職,高麗進入了武人時代。至1275年高麗已臣服於元朝,成為其屬國。因為高麗是元朝的藩屬國,所以高麗王位的繼承者,必須送到元大都在元朝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到高麗。
在日本,此時受到了來自東亞大陸的蒙古勢力的嚴重威脅,1274年,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統率蒙古兵,漢兵以及高麗軍開始遠征日本。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當時元朝艦隊是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艦隊。為了應對強大的蒙元軍隊而進行的全國範圍動員,使得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幕府也無法充分賞賜抗元將士,加劇了國內武士集團間的矛盾,埋下了鎌倉幕府統治體系於14世紀前半葉瓦解的背景。
在中國,元朝的統治逐漸穩定,對西藏、雲南等地區實行了有效的統治。元成宗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安南。元成宗死後由於沒有皇太子即位導致後來長期的圍繞皇位繼承而帶來的政治混亂,沉重打擊了蒙古勢力的統治,期間,在元仁宗時期和元英宗時期開始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治理國家。元順帝時期由於長期混亂導致漢族在江南地區開始反抗蒙古的統治。
1368年,在反抗蒙古的鬥爭中勝出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同年推翻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元朝廷北遷退回大漠(今天的蒙古地區),史稱北元。1392年,李成桂的朝鮮王朝成立。當時北方除了元順帝據有漠南、漠北,關中還有元將擴廓帖木兒駐守甘肅定西,此外元廷還領有東北地區與雲南地區。明太祖為了占領北方,採取兵分二路,各個擊破的方式,此即明太祖第一次北伐。元順帝戰敗後於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即位後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將馮勝奪取了甘肅地區。然而元將擴廓帖木兒仍然在漠北多次與明將徐達等人作戰。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繼位的元天元帝繼續和明朝對抗,屢次侵犯明境。1387年,明朝發動第五次北伐,經過多次戰爭,1387年10月,納哈出投降藍玉,明朝占領東北地區。鎮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後仍然繼續效忠。1371年明太祖派湯和等人領兵平定據有四川的明玉珍。1381年12月,明軍攻入雲南,1382年梁王逃離昆明並自殺,隨後明軍攻克大理。1388年元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蒙古政權不再使用年號及大元國號,北元亡。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中國明朝的燕王朱棣和李氏朝鮮的王子李芳遠均通過武力政變的方式獲得了國家最高統治權,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取得勝利並登基為帝。1407年,中國明成祖出兵佔領越南,1428年明軍被逐出,後黎朝建立。1471年滅南部的占婆,但1527年越南又南北分裂。另外,蒙古高原在北元滅亡後開始出現瓦剌和韃靼兩部,瓦剌逐漸崛起並與中國本土發生了衝突,1449年瓦剌在土木之變中俘虜了明朝的皇帝朱祁鎮,此後瓦剌衰落。1506年,韃靼大汗達延汗統一了漠南蒙古,後人稱其為蒙古的「中興之主」。與此同時,在東南沿海,自中國元朝末期到明朝中後期,日本的海盜和武士與中國沿海的平民組成的倭寇襲擾中國東南,造成了中國東南的動盪。
在日本,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戰國時代結束。1592年和1597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兩次侵略朝鮮,在明朝援助下,日軍在1598年被逐出了朝鮮半島。1600年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將軍,至此進入江戶時代。此後的德川幕府進入了鎖國時代,除了在九州仍維持與中國、荷蘭、朝鮮和琉球的貿易之外。
近代前夜的東亞各國
[編輯]在中國的東北地區,16世紀末,東北的女真族勢力結束了分裂狀態並開始崛起。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後建立後金並且自明獨立。明朝對後金用兵失敗並且處於守勢,並且後金擊敗了漠南蒙古,將其納入了版圖。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定國號為「大清」。另外,後金(清)於1627年和1636年兩次攻打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李氏朝鮮開始脫離明朝的藩屬地位而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因為日本和清朝的入侵,李氏朝鮮開始採取閉關政策。同一時期,西方的殖民勢力開始染指東亞,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門的居住權,1624年荷蘭殖民者佔領了台灣。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攻入北京,開始了滿族王朝統治中國的時期。隨後到1661年為止,清朝基本統一了中國大陸。1662年,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抵抗清軍的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驅逐了佔領台灣的荷蘭人,開創了明鄭時期。之後,清朝南方的三個漢將開始叛亂,史稱三藩之亂。因為清朝的入侵,李氏朝鮮醞釀北伐清朝的計劃,但未果。1683年,清朝攻佔了台灣,明鄭滅亡。與此同時,沙皇俄國的勢力逐漸東來,與清朝發生衝突,清朝與朝鮮一起反擊俄羅斯,中國與俄羅斯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以確保中國北部的領土,但是俄羅斯與中國接壤造成了後來俄羅斯與東亞國家之間長期的衝突。之後,中國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全盛,史稱「康乾盛世」。期間清朝統一了整個蒙古地區,並且在新疆和西藏建立起了穩固的統治;明末出走到俄國的土爾扈特蒙古開始回歸中國。1757年,中國開始閉關自守,只開放廣州對外貿易。1771年,越南西山朝成立,統一南北越南。
在朝鮮,國家得到暫時的復興,實學在朝鮮開始興起。在日本,江戶時代中葉,幕府財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實行享保改革暫時恢復了財政,卻又再度惡化,在這之後的寬政改革、天保改革等企圖改善,但卻未解決根本。伴隨着貨商經濟的發展,化政文化等的町人文化盛行的另一邊,以往以米的年貢為基本收入的大名與旗本轉為貧窮化。大名實行藩政改革,長州藩與薩摩藩在靠此改革成功後被稱呼為雄藩。
近代
[編輯]西方國家的到來
[編輯]19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殖民地的願望愈加激烈,而處於的東亞國家仍然在小農占據絕對優勢的制度之下獨立發展。在中國,1840年,英國在鴉片戰爭打敗了清朝,雙方於1842年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朝割讓香港島。1856年到1860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加深。此後,清朝的政局發生變動,慈禧太后和洋務派開始上台,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洋務運動。
在日本,也仍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時代,日本天皇並無實權,執政的德川幕府仍然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德川幕府末期,天災不斷,並且伴隨着幕府統治的腐敗,導致民不聊生。當時德川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這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也開始染指日本。美國和俄國首先到來,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馬休·佩里率領四條蒸汽船闖進日本的江戶灣,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日本上下驚慌失措,史稱「黑船事件」。黑船來襲之後日本的國門也被打開,封建制度開始解體,西南的四強藩開始醞釀倒幕運動,消滅德川幕府的勢力,依靠天皇進行近代化的改革。
在朝鮮,西方的勢力仍然不斷騷擾。19世紀以來,李氏朝鮮不斷衰退,1863年以來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不斷強化鎖國政策。1866年,法國的勢力首先到達朝鮮半島,法國派艦隊攻打江華島,史稱「丙寅洋擾」。1871年,美國派兵到江華島,要求朝鮮就「舍門將軍號事件」向美國道歉,遭到拒絕後發展成為武裝衝突,朝鮮的傷亡慘重,史稱「辛未洋擾」。1876年,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迫使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取得了一系列的特權。外強的入侵和朝鮮腐敗統治使民眾不滿。
改革以及衝突的加劇
[編輯]在中國,西方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侵略,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進行洋務運動,主要是引進西方的軍事工業和管理技術,對西方的政治制度,則一概不涉及。在此期間,清政府撲滅了內部的太平天國叛亂,以及全國各地的反清起義。而且此時漢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1880年代,法國開始染指中國的藩屬國越南,被中越合力擊退,史稱中法戰爭。與此同時,中國也越來越受到了日本的威脅。
在日本,倒幕運動之後,大政奉還,天皇得到了實權,開始與中下級武士一起進行近代化的改革。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天皇擁有無限權力。實行「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三府七十二縣。經濟上,政府鼓勵工商業的發展,這一時期,家族企業發展迅速。文化上學習歐洲,實行「文明開化」。一系列近代化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但是明治維新使日本逐漸歐化,並且開始走向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隨着日本的不斷富強,與中國的衝突開始不斷加劇,1871年發生了牡丹社事件,經過本次事件,清朝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並且對統治台灣的態度有極大的轉變,開始在台灣設立行省,並且進行了十年的積極建設。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誘使清朝出兵朝鮮。清軍鎮壓了朝鮮的起義後,日本沒有撤軍,並且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予日本。日本透過理蕃政策的武力征伐,台灣原住民各政權亦紛紛因此納入日本殖民地。中國的戰敗,使得日本內部的民族優越主義抬頭,也使得朝鮮王朝和中國的宗藩關係徹底瓦解。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但是朝鮮逐漸被日本左右。1898年,中國的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主持了僅一百多日的戊戌維新運動最終失敗,也令部分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尋求以革命改變政治體制,期望中國因此富強。1899年,中國扶清滅洋的義和團事件發生,翌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辛丑條約簽訂。1904年日本在與俄羅斯爭奪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特權的日俄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確立了東北亞的勢力範圍。1910年日本通過《日韓合併條約》兼併了大韓帝國。
在中國,隨着民族危機的加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在全國的統治瓦解,同時,蒙古地區(外蒙古)開始從中國分裂出去。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任大總統。1916年,袁世凱意圖稱帝失敗,不久去世,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狀態。一戰之後,日本企圖獨占中國,對中國的威脅逐漸加深。20世紀20年代初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產生了共產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之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1926年中國國民黨開始北伐割據的軍閥,1928年成立國民政府,1930年中原大戰後才算名義上大致統一中國。期間,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工農武裝割據,對抗國民政府。
在蒙古地區,辛亥革命後,蒙古開始脫離清朝獨立,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權」,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在蘇聯支持下獨立。之後在喬巴山等人的領導下建立了共產政權。
在朝鮮半島,1919年3月1日,朝鮮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發表「三一獨立宣言」,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對日本的反抗,史稱「三一運動」。同年,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俄羅斯的海參崴、中國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併於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蘇聯的支持下於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占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
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對日本的經濟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在此背景之下,日本的法西斯勢力開始抬頭,軍國主義的思想迅速滋長。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占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了中國的東三省,翌年聯合滿清皇族成立了滿州國,不斷對中國長城沿線的領土進行蠶食,國民政府對此以忍讓為國策。1936年日本發生了「二二六兵變」標誌着法西斯主義者登上了統治地位。同年底,幾乎被國民政府剿滅的中國共產黨說服國軍的將領扣押蔣中正,迫使蔣答應停止殲滅中國共產黨,兩黨一致抵抗日本,史稱西安事變。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雙方本欲停戰,後因諸多緣由,日本政府改變政策開始大規模侵略華北,國民政府也決定不再忍讓,中日戰爭於同年8月全面爆發。
1938年,日本於張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蘇聯的領土,蘇聯部隊也隨即與日軍展開交戰(並未全面宣戰)。隨後日本計劃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占歐洲位於亞洲的殖民地地區,並隨即建立一個延伸至太平洋中線的大型防衛圈。在中國戰場,日本佔領華中後,中日雙方進入僵持階段。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隨即迅速攻占泰國和馬來亞地區以及香港等地。這一系列的襲擊促使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同盟國國家正式對日本宣戰。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的海軍力量被美國打擊殆盡,1945年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無條件投降。滿州國滅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同年,聯合國建立,中華民國成為常任理事國。日本在美國佔領下,1946年通過和平憲法,成為民主國家。
戰後的衝突以及民族國家的獨立
[編輯]在中國大陸,日本投降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之間的矛盾迅速成長。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國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換取蘇聯將中國東北交還給國民政府,並承諾不支持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與周恩來等赴陪都重慶開始國共兩黨就和平建國等問題舉行會談,國共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隨後,國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開始實施憲政。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3月開始,蔣中正集中兵力主動向解放區發動攻擊。內戰中後期,政府統治區的經濟發生大混亂,貨幣貶值及通貨膨脹嚴重,學潮運動迭起,中國國民黨和蔣中正的民望迅速滑落。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站穩腳跟後,從蘇聯接收了日本遺留下來的武器,發起遼瀋戰役,最後包圍錦州,占領瀋陽,控制了東北,隨後在淮海戰役中全殲國軍,國軍元氣大傷。之後北平守將傅作義投誠中共,北平被中共占領,平津戰役結束。至此,長江以北大部為中共所占據。之後,在國民黨內部產生了「劃江而治」的議論,議論隨即消失。1949年4月,中共渡過長江,占領了中華民國政府的首都南京,1949年10月1日,中共聯合民主黨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中華民國政府宣佈遷臺,韓戰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美國軍事和經濟援助下,中國共產黨最終無力攻占臺灣,導致台灣與大陸長時間的隔離。
在朝鮮半島,1945年日本投降時,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三八線以南成立了美國軍政廳,以北則由蘇聯軍事政府統治。因此,1947年秋,美國在聯合國提出朝鮮半島問題,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朝鮮半島舉行自由大選,選出政府後,占領軍撤軍。1948年,選舉僅在南部舉行。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北部反應迅速。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金日成的領導下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在仁川登陸後介入戰爭,隨後中國共產黨也在朝鮮的求援下派出軍隊以志願軍的名義參戰。1953年,參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此後,朝韓之間關係一直惡化,衝突不斷持續。朝鮮半島的戰爭和分裂是在美國和蘇聯集團「冷戰」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是冷戰時期的世界情況的縮影。
現代
[編輯]50-60年代的重建與恢復
[編輯]在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始恢復經濟並鞏固共產政權。1950年代初,進行鎮壓反革命運動,剷除反對勢力。195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土地改革,並開始仿照蘇聯實行「五年計劃」和工業化。1956年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外交上,西方國家孤立和封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為全中國的代表,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積極推行一邊倒的外交路線,全面倒向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並且援助各社會主義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的共產主義活動。在此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確立了對西藏的實際控制。軍事上,發生了金門炮戰及中印邊界衝突。但是,中共在1958年開始大躍進政策,導致經濟受到挫折,發生了三年大饑荒。1966年-1970年代由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更重挫當地的傳統文化、社會秩序、法律和教育體系。
在台灣,中華民國政府陸續將部隊重心放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上,並堅持對中國共產黨實際控制的中國大陸地區擁有主權。政治上,政府嚴格控管言論,並壓制反對勢力,史稱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在經濟上則推行一系列改革,推動《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穩定農業。開始推行市場集成的現代經濟制度。
在日本,戰後經濟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但是美國將日本作為了遠東地區反對共產主義的跳板,轉而對日本進行經濟援助和扶植,日本政府也抓住這一機遇,並且推行人才強國的戰略,加強教育。並且這一階段,日本在美國的支配下,廢除了原來的專制主義的殘餘,實現了民主化。
在韓國,朝鮮戰爭之後,出現了短暫的民主政權,1961年,朴正熙為首的一批少壯派將校發動五一六軍事政變,軍人集團替代了平民官員掌權,第二共和國被推翻。軍人集團宣布,反共產主義重新成為國策,修復與美國的關係,嚴肅處置腐敗和不端行為,重新建設獨立經濟。1966年,韓美簽訂條約,正式從法理上使美軍駐韓合法化。
在朝鮮,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試圖進一步強化其統治,一方面他們積極宣揚仇美思想,另一方面,擴張對金日成的個人崇拜,主體思想也於1950年應運而生。金日成為了強化統治地位,剷除了黨內的反對勢力,並且奉行共產主義,並且反對資本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是此後朝鮮的經濟一直落後於韓國。
日本、韓國、台灣的迅速崛起
[編輯]在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點後續的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為龍頭下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日本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在1968年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此後,根據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鬆,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大量的家庭在泡沫高點貸款買了房子而陷入負資產,從此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落的十年」。2000年代初,日本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到2002年後,受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日本經濟情況稍為改善,然而2008年全面爆發的金融海嘯影響外國需求,2008年中到2009年初每月外銷均以1/4的累進速率下滑,製造業信心指數達到-58的歷史低點,各項數據也超過泡沫經濟時的低點,日本著名的汽車業雖沒有像美國汽車業幾乎破產但是也爆出二戰後首次虧損,之後的2009-2011年間受累於全球低迷日本又累進損失了1100多萬個工作職缺。
在韓國,經濟在停戰之後,迅速發展,開創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漢江奇蹟的迅速發展是在朴正熙執政期間。朴正熙按照韓國國情開展了新鄉村運動和五年計劃,使得韓國的農業和工業得到快速的發展。朴正熙掌權期間還提出了「對待工人要像對待家人一樣,做工廠的工作要像做自己的事一樣」的口號,為當時韓國人的精神力量,使得韓國工人以當時美國工人十分之一的成本創造出2.5倍於美國工人的生產率。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其好友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暗殺,結束其長達18年的獨裁統治。
在台灣,自1960年代起,台灣輕工業發展快速,重工業則居於次要地位。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增加出口換取外匯,還設立加工出口區來增加外貿收入。 到了蔣經國時代,為擺脫石油危機,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為台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恰逢越戰,美國向台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台灣經濟快速起飛。由於經濟發展成功,台灣遂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亦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準。1970年代,西方紛紛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中華民國政府也退出了聯合國,至此,臺灣社會各界對國家前途的觀念開始改變,反抗中國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以及蔣氏威權統治的黨外運動日益蓬勃。1980年代後半,黨外人士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政府隨後宣布解嚴、開放黨禁、放寬報禁。1990年代,政府進行一連串政治改革、增修憲法,允許民眾直選總統,也變更憲法上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定義,將原本視之為叛亂地區,改為默認中國共產黨對大陸地區的治理。1980年代末政府允許民眾返中國大陸探親,1990年代開放海峽兩岸交流和民眾赴大陸旅遊。由於兩岸的分隔、兩岸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政治人物的引領,1990年代起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漸漸由中國向臺灣改變。2000年民進黨在總統大選勝選,中華民國政府實現第一次政黨輪替。
中國大陸的高速發展
[編輯]在中國大陸,1970年代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西方國家建交,並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代表權。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毛澤東時代結束,之後「四人幫」被捕,文化大革命也隨之結束。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大陸的經濟建設開始步入正軌。1970年代後期是華國鋒執政的過渡階段,期間鄧小平復出,繼而主持工作。1978年前後,中國大陸開始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經濟改革,並且隨着中美關係的緩和而改革開放,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陸續開放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經濟逐漸得到好轉。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制度的問題。1989年爆發了六四事件,之後江澤民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中國開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初,鄧小平逝世,同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受英國移交香港的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標誌着中國的經濟發展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逐漸加強。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太空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5號成功,成為世界第三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8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太空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7號成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後,第三個有太空人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的南海問題、中日之間釣魚島爭端的強硬幹涉成為地區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參見
[編輯]各地區歷史
[編輯]雙邊關係史
[編輯]其它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Association of Academies of Sciences in Asia. Towards a Sustainable Asia: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s. Springer. 2012: 17. ISBN 978-3642166686.
- ^ Minahan, James B. Ethnic Groups of North, East, and Central Asia: An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4: xx–xxvi. ISBN 978-1610690171.
- ^ 姚明嘉. 亞洲四小龍與美日經濟表現分析. 天下雜誌. 1986-10-01, (65期) [2020-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 ^ 楊軍. 东北亚古代民族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11. ISBN 9787516124451.
- ^ Lee 2001
- ^ Lee 2001, 2006
- ^ Lu H, Zhang J, Liu KB, Wu N, Li Y, Zhou K, Ye M, Zhang T, Zhang H, Yang X, Shen L, Xu D, Li Q. (2009).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6: 7367–7372 PMID 19383791
- ^ 1990 Rand McNally Atlas
- ^ 王庸. 中国古代沿海交通史记.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