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46″N 115°8′17″E / 32.14611°N 115.13806°E / 32.14611; 115.13806
光州,中國古代城市,光州本州境即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境,光州城即今潢川縣城。唐建光州,清雍正二年升格為光州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政區改革,光州本可改稱光縣,嫌與鄰封光山縣凌奪,查黃水自湖北麻城縣東流至州西北,名曰潢河,故改稱「潢川縣」[1]。
光州襟帶長淮,控扼潁蔡,自古為江淮河漢的戰略要地,有「河洛重鎮,吳楚上游」之稱。自公元220年置弋陽郡開始直到1952年潢川專區撤併,在長達1700多年的時間內,光州(今潢川縣)歷朝歷代均為豫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
光州為黃國故里,是諸侯向東南沿海開闢探索的重要橋梁,也是中國各氏族南遷北移的重要樞紐[2]。光州小商品商業發達,素有豫南小蘇州、小漢口之稱。
據《禹貢》載,光州為揚州之域。漢朝時為汝南郡地。三國曹魏黃初元年置弋陽郡,弋陽縣為郡治所。南朝梁設置光州,在東魏、北齊、北周占據時,因與山東的光州(治今山東省萊州市)區別,稱為南光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弋陽郡,定城縣直屬南光州。開皇五年(585年)改光州為萊州,改南光州為光州。大業三年(607年)光州改為弋陽郡,定城縣屬之。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陽郡為光州,另置弦州,定城為治所;貞觀元年(627年)廢弦州。定城屬光州。先天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遷至定城。天寶元年(742年)改光州為弋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光州。唐朝時,戶三萬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萬八千五百八十。下轄五縣:定城縣、光山縣、仙居縣、殷城縣、固始縣[5]。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改為光山軍,不久復為光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為避金海陵王太子光瑛諱,改光州為蔣州,不久復為光州。定城均為州治。嘉熙元年(1237年)兵亂,光州徙治金剛台。至元十二年(1275年)光州歸附蒙古帝國,屬蘄黃宣慰司,三十年(1293年)改屬汝寧府,定城為州治。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縣入光州。四年(1371年)光州屬中都臨濠府(治今安徽省鳳陽縣),十三年(1380年)改屬汝寧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為光州直隸州。
民國初,廢府州設道尹。民國二年(1913年)光州改為潢川縣[6],屬豫南道(1914年改豫南道為汝陽道);1928年5月河南省境劃為14個行政區,潢川為第十三行政區治所。1932年8月成立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治潢川。1934年4月署治曾遷至經扶,旋即返潢川。
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潢川縣人民民主政府和鄂豫區二專署同遷縣城設治,5月撤消鄂豫區所轄一、二專署,合併為潢川專署,屬河南省人民政府,轄潢川、光山、固始、息縣、商城、羅山、新縣7縣,潢川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潢川縣人民政府;1952年10月,信陽、潢川兩專署合併,潢川縣隸屬信陽專區。1970年屬信陽地區。1998年6月9日開始,屬信陽市至今未變。
豫南「花鼓燈」戲在本地有重要的群眾基礎,各鄉鎮都有花鼓燈藝人和表演團體。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東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廣運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