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蓋爾的黑衣軍
我們是蓋爾的黑衣軍 (Wir sind des Geyers schwarzer Haufen) 是一首20世紀德國民歌,它也是德國共產黨、納粹黨黨員經常唱的歌曲,最後也成為了武裝黨衛軍的軍歌。[1]
第一節:宣布鬥爭的使命
[編輯]第一節奠定了整首歌的基調。士兵們自豪地宣布自己是蓋耶爾黑色軍團的一員,並明確他們的目標是對抗暴君。這一節充滿了革命的氣息,體現了士兵們強烈的戰鬥意志和為自由而戰的堅定信念。副歌則通過「Spieß voran, draft und dran」(矛頭向前,勇敢衝鋒)的呼喊,傳遞了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節:質問貴族的正當性
[編輯]第二節通過提到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巧妙地質疑了貴族階級的起源和正當性。歌詞中提到:「當亞當耕地、夏娃紡紗時,貴族到底在哪裡?」這一諷刺揭示了貴族與勞動人民的脫節,表明貴族的特權不是源於創造或勞動,而是建立在壓迫普通人之上。這一節強化了士兵們的反抗正是為了普通勞動者,而不是為特權階級。
第三節:讚頌領袖與起義
[編輯]第三節將士兵們的領袖弗洛里安·蓋耶描繪為工人階級反抗壓迫的象徵。儘管被當局禁止,蓋耶仍然成為士兵們的核心力量。歌詞還提到「Bundschuh」,即16世紀德國西南部的一場農民起義。這一歷史事件與蓋耶的鬥爭聯繫在一起,將這首歌塑造成對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鬥爭的致敬。
第四節:溫斯堡的戰鬥
[編輯]第四節提到了一場發生在溫斯堡(Weinsberg)的戰鬥,士兵們在那裡採取了激烈的行動,甚至燒毀了城鎮,導致了重大傷亡。這一節凸顯了他們在鬥爭中採取的極端措施,雖然這可能帶來犧牲,但被視為實現目標的必要手段。這一描寫表現出士兵們在面對強敵時的決絕與無畏,同時也暗示革命的代價。
最後一節:鬥爭的遺產
[編輯]最後一節承認了蓋耶軍隊的失敗,但同時強調了他們的鬥爭不會白費。他們相信自己的後代將繼續這場反抗的戰鬥,直到實現自由與正義。這一節傳遞出強烈的希望和信念,即使當前的戰鬥以失敗告終,追求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將世代傳承。這種「雖敗猶榮」的精神使得這首歌成為反抗壓迫的象徵。
總結
[編輯]《Wir sind des Geyers schwarzer Haufen》不僅是一首民歌,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它通過描繪16世紀德意志農民戰爭中反抗暴政的士兵們的故事,表達了對抗壓迫的勇氣和對自由的追求。這首歌對普通勞動者的命運和鬥爭進行了歌頌,同時也成為後來革命運動的重要象徵。歌中充滿了對貴族壓迫的強烈批判和對鬥爭勝利的希望,其精神在後世得以延續,成為不同時代爭取正義與平等的靈感來源。
歷史使用
[編輯]這首歌的歌詞部分取自海因里希·馮·雷德(Heinrich von Reder)1885年的詩《我是可憐的昆拉德》(Ich bin der arme Kunrad),大約在1920年被Bündische Jugend圈子改編為歌詞。旋律則由弗里茨·索特克(Fritz Sotke)於1919年創作。從風格來看,這首歌的文本帶有農民戰爭時期農民訴求和言論的影子,反教權的傾向尤為明顯。歌詞中提到:「當亞當耕地、夏娃紡紗時,貴族都躲在哪兒呢?」這一句直接質疑了貴族的正當性。還有類似「我們想向天上的虛偽上帝抱怨,為何不能讓我們殺死可惡的神父」的表述。這些內容分別可以追溯到1381年英國農民起義以及1476年尼克拉豪森的反對朝聖運動。
這首歌共有13段,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左翼和右翼的革命團體廣泛傳唱。國家社會主義也曾將其用於對抗天主教會,甚至成為黨衛軍的官方歌曲之一。1956年,東德國家人民軍(NVA)第一版歌曲集中沒有收錄這首歌,但據稱它後來成為東德官方歌曲的一部分。不過,很多時候歌集中只保留了這首歌的部分內容,而且其中的激進內容被弱化。例如,歌詞中提到的「修道院的屋頂」被改為普通的「屋頂」或「騎士的屋頂」。
在戰後,這首歌被多位音樂人和團體重新演繹。例如,歌手海諾(Heino)演唱過這首歌,中世紀風格的樂隊如Die Streuner、Van Langen和Die Schnitter也以修改後的形式將其納入曲目。而樂隊Des Geyers Schwarzer Haufen的名字正是源自這首歌。此外,這首歌也被政治性樂隊重新詮釋,包括共產主義樂隊Commandantes和新納粹黑金屬樂隊Absurd,分別將其用於各自的政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