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紙傘
油紙傘 | |||||||
漢語名稱 | |||||||
---|---|---|---|---|---|---|---|
正體字 | 油紙傘 | ||||||
簡化字 | 油纸伞 | ||||||
| |||||||
越南語名稱 | |||||||
國語字 | Ô giấy dầu | ||||||
日語名稱 | |||||||
漢字 | 和傘 ‧ からかさ ‧ 唐傘 | ||||||
| |||||||
名稱 | |||||||
唐傘/カラカサ Karakasa |
油紙傘是源於中國大陸的紙製或布製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越南、臺灣、琉球、泰國、寮國、緬甸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台灣生根發展。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着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着。琉球古代婚禮上也有用到油紙傘。老人喜好象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有的要用「番傘」。
在早期客家庄裡,由於客家話「紙」與「子」諧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紙傘為嫁妝,一含「早生貴子」的意思,且「傘」字裡有四個人字,也象徵着多子多孫,而紙傘傘面張開後形成圓形,且「油」與「有」諧音,為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男子16歲成年禮時,也會以相同的理由贈予一對紙傘[1][2]。
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現時日常所用的傘多是洋傘,油紙傘多作為藝術品和遊客紀念品售賣。
歷史
[編輯]傘相傳由魯班之妻雲氏發明:「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但初期的傘多以羽毛、絲綢等物料製作,在紙張發明之後絲逐漸為紙所取代。油紙傘實際出現的時間不明,約於唐朝傳至日本、朝鮮。宋朝時稱之為綠油紙傘,明朝開始於民間普及,《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江南地區由於氣候潮濕多雨,當時製傘業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學作品如《白蛇傳》等也可以看到油紙傘的蹤影[3]。
一般製作過程
[編輯]每個地區的油紙傘的製作過程以及所需要的程序步驟都不盡相同,但一般而言可分為以下四個主要的步驟:
- 號竹:即選竹
- 做骨架:削傘骨,並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必要的技術處理,然後鑽孔、拼架、穿線、串聯傘柄傘頭製成骨架
- 上傘面:把裁好的紙黏上骨架,修邊、上油、曝曬,完成後已可以使用
- 繪花:於傘面繪上圖案
中國大陸的油紙傘
[編輯]中式的油紙傘圖案以傳統國畫常見題材為主,如花鳥、山水等,也有以古典文學名著內容如《紅樓夢》、《西廂記》的情節為題材,亦有不畫圖而在傘面寫上書法的,傘柄和傘骨均保留素材原來的顏色,帶有古樸的韻味。
浙江餘杭油紙傘
[編輯]歷史及沿革
[編輯]浙江餘杭的紙傘製作至少230餘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遠九房開設傘店。餘杭油紙傘有漁船傘、文明傘等多個品種,由於技術精良、用料上乘,做出來的傘經久耐用,日曬雨淋也不會散架和穿裂,很受歡迎。從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徑餘杭都會在半夜叩門購傘,作為禮物送給家鄉的親友[4]。
1951年,浙江省選擇餘杭紙傘為手工業合作化試點,組建「雨傘生產合作小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傘手工業合作社」,成為全省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受國內媒體廣泛報導。隨着市場上出現鋼製骨架的晴雨兩用傘,這種紙傘逐漸被淘汰,餘杭油紙傘技藝亦瀕臨失傳[5]。
直至2006年12月5日,餘杭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姜軍在瓶窯塘埠村駐村入戶時,製傘老師傅劉有泉向姜軍表示想恢復餘杭紙傘,為當地當地山民開發旅遊商品致富,迎合近年農家樂旅遊的潮流。劉有泉於油紙傘開始被淘汰時就萌生了把這種傳統工藝繼承下去的念頭,不久在富陽找到一個生產竹傘架的廠家,用幾百元人民幣買回了100把竹傘架。但他當時沒有掌握加工工藝,只能保管好這批傘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鄉導報》於12月7日頭版頭條報道《尋找製傘師傅恢復「餘杭紙傘」》,引起當地人高度關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師傅房金泉、陳月祥、沈麗華、孫水根於瓶窯鎮塘埠村聚首,商議恢復餘杭紙傘[6]。他們在2007年1月憑着靈巧之手,成功恢復製作油紙傘。他們在瓶窯塘埠村傳授技藝,帶動山區一大批竹農致富。餘杭區文廣新局把紙傘作為民間手工技藝項目進行重點保護[7],浙江省文化廳也把餘杭油紙傘列入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餘杭紙傘於杭州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展出[8]。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製傘手工技能要求高,製傘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經驗來完成,技藝以師徒相承,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及個人的悟性、長期實踐體會掌握,學徒須三年方可出師。所用的工具由鐵匠專門打製,傘的用料也很講究,以上好桃花紙為傘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張一張黏貼在傘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時候,把油柿搗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會把桃花紙黏住。以竹、木製傘柄和傘骨,用髮線紮好,傘面糊好後繪上圖案,塗上桐油,然後在室內吊起陰乾,至少要經過70多道工序,包括鋸竹、刮青、平頭、劈骨、鋸槽、削骨、排傘骨、穿傘、糊傘、裝柄等。[來源請求]
四川分水油紙傘
[編輯]歷史及沿革
[編輯]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起源於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歷史,當地出產的油紙傘手工精巧,圖案精細、色彩鮮艷、花型美觀,不但小巧精緻,而且擋風力強,既美觀又實用。1993年5月,江陽區分水嶺鄉的分水紙傘廠六位老藝人以四個月時間,用88根老松、52根楠竹、1800張皮紙、100公斤油料,經過70多道工序製成「二龍戲珠」傘,被譽為「中國傘王」,曾申報過健力士世界紀錄,並出口至多個國家如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洋傘流行後,瀘州油紙傘的工藝日漸式微,油紙傘工序繁複,製作成本高,利潤少,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2004年當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繼續這門工藝,當時不少人擔心瀘州油紙傘會失傳[9]。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瀘州油紙傘再度寄邀請函給江陽區政府,當地油紙傘業就開始復蘇。
2008年,四川分水油紙傘製作工藝成為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油紙傘業復蘇後,先在雲南、貴州及瀘州古藺縣、敘永縣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盛行,作為祭祀、恭賀、饋贈等禮儀用品。不久又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澳門等地區[10]。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現時當地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描繪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里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有450多年歷史。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圖案也很講究,切合不同喜慶場合。婚聘的油紙傘,圖案是「龍鳳呈祥」、「牛郎織女」、「天仙配」等;恭賀孩子新生的,是「二龍搶寶」、「寶蓮燈」、「喜鵲鬧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饋贈則是「百鳥朝鳳」「不老松」、「八仙過海」、「彭祖老仙」等。[來源請求]
江西甲路油紙傘
[編輯]江西婺源甲路村生產的油紙傘技藝古樸、造型美觀大方,堅固又輕巧,所謂「金溪斗笠甲路傘」[11] 。
歷史及沿革
[編輯]相傳宋朝時當地人馬庭嵐被封為丞相,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回鄉,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製傘。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婺源當時屬安徽,康熙帝微服到了當地,看徽劇時忽然下雨,前排觀眾撐傘擋住後面觀眾的視線,有頑童就向前掉觀眾擲石,石子擊中其中一把傘卻反彈。康熙帝就派人那把傘產自何處,正是產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傘,甲天下」的說法,並收入《婺源縣志·貨屬篇》[12]。江南地區有一首民謠:「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揚州的女子不用揀。」[13] 讚賞甲路傘,又有「甲路紙傘甲天下」的美譽。
甲路傘於1936年曾獲得國際產品博覽會金獎,1943年為全盛時期,產量曾高達二十五萬把,出口外銷十七萬把。2000年代初只有三名超過八十歲的老人傳授技藝,原材料之一油柿樹為瀕危物種,甲路油紙傘因此面臨失傳。有見及此,當地製傘業改良工藝,開發出天然樹葉、恢膜紙等新品種,提高了油紙傘的質量,2006年工藝改進後年產50餘萬把,遠銷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該縣鼓勵農民學到技術後在家進行初加工,然後由傘廠進行深加工,進行大規模生產,現時中雲、賦春、許村等多個鄉鎮形成了一大批專業加工村。全縣規模工藝傘廠4家,年產值800萬元,專業加工村達30多個,從業人員1800多人[14]。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甲路紙傘以優質優質木竹、皮紙、桐油等製成[15],主要工序為削傘骨、鋸葫蘆、組合傘架、煮曬傘架、裝傘鍵、裱皮紙、傘面題畫[16]、修卷傘頁、漆桐油、穿飾線、套柄錘和結傘頂,共有近三十道工序[17]。
湖南長沙油紙傘
[編輯]歷史及沿革
[編輯]湖南長沙的油紙傘業有一百多年歷史,長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傘店是陶恆泰紙傘店,由陶季橋於清朝咸豐年間創辦,幾年後又在附近另組陶恆茂紙傘店。
1900年,梁敬庭在長沙市北正街梁宏茂傘店學藝後掛牌梁宏發傘號開業,生產老式明油、黑油紙傘和特製鴨棚用大傘,出產的紙傘做工精細,經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傘」的美譽。1921年,潘饋清兄弟創辦菲菲傘廠生產紙傘,除了傳統的繪花外,還有噴花、印花和貼花,圖案亦多種多樣,遠銷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並於1929年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優等獎 [18] 。當地生產的油紙傘最高年產接近三萬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傘社被撤銷,靖港油紙傘停產,長沙其他地區的紙傘業亦式微。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長沙紙傘原料為皮紙、楠竹、棉紗、發繩、桐油、柿子水、顏料、牛角及木材。「陶恆茂」的傘做工精細,謹守祖傳工藝,選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雲皮紙製作,結邊要用自紡的土紗。而且操作細嚴,用絲棉蓋頂層,中骨用頭髮繩穿結,傘邊用士紗夾頭髮繩,用粗絲線,傘胚製成後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連續上油三次,品質優良,贏得信譽。[來源請求]
湖北漢口油紙傘
[編輯]歷史及沿革
[編輯]湖北漢口蘇恆泰傘店出產的油紙傘有百多年歷史。1864年,來自湖南的蘇文受積蓄了30貫(1貫為1000文錢),開始嘗試投資在家製傘,他把學過的造傘技藝改良,成品經常總是供不應求。不久就在漢正街關帝廟魁斗巷口開了蘇恆泰傘店,僱工12人,帶學徒3個,一個月能賣500把600把,並帶動了當地的雨傘市場。之後在大火路先賢巷開設了作坊,生產方式由一人生產整把傘轉為五人一組分工製造傘子。同治九年,蘇恆泰月銷雨傘700把,年獲利接近200串文[19]。
蘇恆泰紙傘很受當地人歡迎,江漢平原曾經流行於結婚時買紅藍蘇恆泰傘各一把,男持紅,女持藍,以喻「紅男綠女,婚姻美滿」之意[20]。直至1970年,蘇恆泰油紙傘停產,這項民間工藝也在當地絕跡。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蘇恆泰的傘用料上乘,傘骨用湖南茶陵竹子,傘柄用湖南益陽木材,桐油用常德出產的,皮紙用陝西鄖皮紙,柿油用湖北羅田縣的,可用上8至12年。
福建福州油紙傘
[編輯]油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另兩種是脫胎漆器和牛角梳)[21] ,在從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當中有重要的地位,當地有句俗語叫「包袱傘」,意思是出門人所帶包袱中都有傘。
歷史及沿革
[編輯]福州的油紙傘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率兵南下入閩建立閩國,來自中原和江浙一帶的人把造傘工藝帶到福州。清朝進入了繁榮期,清末民初時全市雨傘店號最多時達300多家,辛亥革命後的抵制日貨運動中,福州市民把傳統的福州油紙傘稱為「國傘」,大力提倡使用[22] 。
以中亭街上的楊常利傘店最為著名,有「選料精,上油膩,繪花雅」的特點,所用之竹材必須為青山老竹,傘面的紙必須為福建省特製的棉紙。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評委們檢測楊常利出產的「雙喜牌」紙傘,發覺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覆收撐不起頂、不斷線、不裂槽,以五級逆風吹20分鐘傘柄不折、傘骨完好,長時間泡在沸水中,不脫骨、紙不爛,因而獲得優勝獎殊榮。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也獲得獎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多次獲福州市人民委員會授予名牌產品稱號。
「大躍進」時,當地各傘廠合併為「福州雨傘總廠」,不久因為溫州仿綢傘的競爭,該廠就派出林永欽到溫州學藝,改良了福州油紙傘,並於當地和東南亞暢銷。文革後因為布傘流行,福州油紙傘就由實用品轉向工藝品發展。1985年,該廠生產的油紙傘遠銷日本、歐洲和東南亞,三年後先後退出歐洲和東南亞市場。近年又把紙傘原料和工藝改良,每把傘有72條傘骨,撐起來大,合起來小,狀似蛇腰,故名「蛇傘」[23]。
1990年代,福州市委領導林愛枝到美國西雅圖參加全世界花傘藝術節,並展示一把紅色大傘,全場轟動[24]。 福州雨傘總廠於1997年倒閉[25],福州紙傘業也因此式微,現時只有福州西門的一個作坊繼續生產紙傘,出口至日本[26]。一些造傘工匠雖然已經轉業,仍然希望能振興製傘業,希望當地政府扶持[27]。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福州油紙傘用料必選當地或附近地區出產的優質材料,傘骨必用閩北五年以上,彈力強、韌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傘必須經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28]。
福州的制傘傳統工藝分有制傘骨、制傘、傘頭、傘柄、繪花等五部藝,其中以「製傘」雖屬主流,但也只是完成「傘胚」、「上油」、「裝配」等工序,須由別處買進傘骨、傘柄、傘頭等。做傘骨最好的是「後洲幫」,1950年代「後洲幫」張開綠所制傘骨如同一節麻竹筒,看不見縫隙,注水不漏。製「傘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傘畫師以程家寶、林永欽、劉夢秋最著名,程家寶字畫俱佳,林永欽擅畫花鳥、人物,劉夢秋的「洋山水」也頗有名氣。
流蘇傘
[編輯]中國大陸從現代開始流行的新發明的樣式。獨一無二的類型的裝飾方式,為了美觀在油紙傘邊條結合了各種顏色的流蘇樣式的裝飾比還有長長的布條或者紙條。各種的古裝喜歡加上流蘇傘,打開後特別美麗。
福建洋口油紙傘
[編輯]福建南平洋口鎮油紙傘,是福建紙傘「三口」名牌之一(另兩個為水口、閩清口),於二十世紀初開始生產,最高年產量達五萬多把。贛東南一帶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隨嫁為榮[29],1970年代開始,傳統油紙傘逐漸被新式的布傘和摺疊傘取代,當地就由生產實用為主的傘改為生產小巧玲瓏、輕巧美觀的小花傘。傘面以手工繪製各種圖案,1980年代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現時出口至香港、澳門、台灣、東南亞、歐美等地[30]。
雲南滎陽油紙傘
[編輯]歷史及沿革
[編輯]雲南騰沖滎陽村的製傘業有二百多年歷史,傳承了九代,又叫做「紙撐子」。相傳當時在騰越城縣衙當師爺鄭以公閒逛時結識了西街的姓張姓周的兩個懂做紙傘的師傅,跟他們學到手藝並帶回家鄉,代代相傳[31] 過去當地生產的油紙傘供應整個滇西市場。當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愛油紙傘,村長鄭傳國指該村過去80%的村民都會做紙傘及其他編製品,而且是世傳。如今村裏僅餘四家人仍然在製作油紙傘,會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32]。現時以鄭家朝一家的手藝最好,用料講究,塗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調配,成品堅固美觀,一天只能做一兩把,他所製的油紙傘曾獲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三等獎。另有鄭映樓做的大紙傘,因為過去商家喜歡在店前擺放大紙傘,可以擋雨遮陽,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舖傘」之稱。現在他們都只是在農閒時才製傘[33]
該處製作的花紙傘做工精細、色彩鮮艷、式樣美觀,質量好,曾一度熱銷保山、大理、昆明等地[34]。1950年至1951年從業57戶,年產雨傘4萬把。1952年60戶90人,年產量達3萬把,其中大傘占10%,1953年走國營貿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規格質量,圍線由的四道加為六道,當年盈利(含稅收)約1.3萬元人民幣。1954年有62戶,92人,產品大量銷往少數民族地區,並銷往保山、縣城及出口緬甸。1958年至1960年,國營三化廠生產過油紙小花傘。1965年後由於布傘和尼龍傘取代了油紙傘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傘停產,僅有少量的大油紙傘賣給路邊攤使用用。近年當地紙傘業再度引起注意,又恢復了小花傘的生產,作為工藝品,但產量不大。2006年5月21日,騰沖縣文產辦主任周特等人到當地紙傘製作基地視察,尋求紙傘產業化發展道路[35]。現在當地製傘主要是為了傳承民間工藝[36]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紙傘以雲華、古永等地出產的毛竹和當地的木料為傘柄、傘骨,傘面用界頭買來的構皮紙蒙上、塗上壩子油或桐油,稱為「綠衣子」,工序包括削傘骨、繞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平均製作一把傘約需半天時間[37] 。
習俗中使用的油紙傘
[編輯]客家婚嫁嫁妝
[編輯]舊時客家習俗婚嫁時包括聘金與嫁妝,其中油紙傘也是陪嫁妝奩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紙」與「子」諧音,有「早生貴子」之意,「傘」字包含5個人字,寓意「多子多孫」。油紙傘的傘軸意取中空正直,無私無邪。圓形的傘面則取其「圓滿」之兆,象徵婚姻圓滿成就;另外送傘陪嫁亦有表示用來遮日避風防雨,驅惡避邪之意[38]。其他的妝奩則還有五色衫褲、梳妝台、腳桶、尿桶、門簾席、木箱或皮箱等,較富有的人家的嫁妝則另有金銀首飾、綾羅綢緞及被褥毛毯等等。另外女方也會有送一些有吉祥諧音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蔥、韭菜等,以紅繩或紅布條捆綁後作為陪嫁。
用油紙傘作為嫁妝的習俗在現今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的客家族群中,仍然廣被採用。
客家喪葬撿骨
[編輯]由於中國大陸的客家人多居住於山區,死者多葬於山上,客家人初次埋葬死者時不立墓碑也不起塋,而是在「二次拾骨葬」時(通常為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之後),再舉行隆重的改葬儀式。決定改葬時,在遣屬選定改葬的墓地後,於農曆八月初一(或是大寒前後)請來安葬師傅,焚香祭奠之後掘墓開棺,並在油紙傘的遮蓋下撿拾遺骨,再用山茶油將遺骨拭擦乾淨。之後再將先人遺骨按「撿金」及「做地」等步驟重新隆重安葬[39]。
瑤族訂婚信物
[編輯]油紙傘在湖南隆回小沙江一帶的瑤族中是一種訂婚的信物。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男方家便按照傳統風俗請媒公去女方家提親。媒公第一次提親,不用準備禮物,主要是為徵求女方父母同意。訂婚當日,男方的媒公要攜帶一把紅油紙傘去女方家,進屋時將傘放在堂屋神龕上,並由女方取下傘,若女方有意結親會將各色花布和以絲線所紮好的12個三角形的布球吊在紙傘的傘骨上並將傘收攏,傘的邊緣現出一寸多長的彩鬚。之後媒公再將繫有彩鬚的油紙傘帶回男方家,以作為定情的信物,表示訂親成功。在路上媒公不可打開傘觀看,若之後男女雙方離婚,則男方需將彩色絲線布球退還女方[40][41]。
傣族喪葬
[編輯]聚居於雲南的傣族用緬紙(傣語稱「嘎拉沙」)做油紙傘[42],所用的油是芝麻油,傣族人相信傘可以引領死者到天堂,因此是陪葬的必需品。現時在勐遮鎮能購買到用緬紙製成的傘[43]。
客家舞蹈
[編輯]傘舞是傳統的客家舞蹈,演出時舞者必須手持紙傘,並穿着藍布長衫的傳統客家服飾[44]。客家民俗舞蹈與採茶戲、山歌等均為客家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臺灣美濃油紙傘
[編輯]油紙傘為高雄市美濃區特有的客家文化象徵之一。製作過程可分為製傘骨、製傘、傘頭、傘柄、繪花等五大部分,完成其中之一便可稱為「全藝」。
歷史及沿革
[編輯]美濃的油紙傘製作技術引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約在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是由林阿貴和吳振興延請中國的製傘師父至台灣傳授技藝,而另一種說法則是由廣東梅縣製傘師父郭玉琴渡海來台,落腳於高雄美濃定居,而將技術傳入美濃[45]。早期美濃紙傘廠都以「廣」字命名,如廣振興、廣德興、廣榮興、廣美興等。1960年代前,油紙傘、煙草和稻米為美濃地區的重要經濟收入。1960年代時,美濃紙傘業達到最興盛,美濃當地共有二十幾家紙傘廠且每年生產約二萬把以上,但之後由於台灣工業開始急速發展,機器所生產的洋傘價格低廉且耐用易於攜帶,台灣成為洋傘王國,使得洋傘逐漸取代油紙傘,造成不少傳統製傘廠被迫停業。
但在1970年代時,英文漢聲雜誌曾以廣進勝紙傘的創始人林享麟和他的油紙傘作為封面,大幅報導製傘的生活及製傘過程,英國廣播公司也曾到台灣製作紀錄片〈長遠的搜尋〉(Long Search),拍攝美濃傳統油紙傘製作過程[46]。加上1983年時,導演林福地曾在美濃拍攝連續劇〈星星知我心〉。該劇在日本播放後,日本人對劇中的油紙傘印象深刻,並向台灣採購大批油紙傘,挽救了當時油紙傘工業逐漸式微的命運。1980年代之後,台灣民生經濟逐漸富裕,美濃旅遊觀光業也開始漸漸興盛,使得油紙傘逐漸由原本實用的生活目的轉變為與觀光結合的地區文化[來源請求]。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美濃油紙傘傘骨所使用的竹材,大部分來自台灣南投縣竹山鎮、埔里鎮以及高雄市旗山區所出產的孟宗竹。由於孟宗竹堅硬有彈性,不易折斷,故傘骨的製作多以孟宗竹為主,製作前將孟宗竹浸泡於水中一個月去糖分,之後曬乾竹材以防蟲蛀,經過鋸竹、削成傘骨,再製作傘頭、傘柄,鑽孔穿線組合。傘骨結構完成之後,再上膠裱紙修邊、上柿子油、曝曬、繪畫、裝傘柄、固定傘頭、穿內線等步驟之後,方始完成[47]。
日本油紙傘
[編輯]日式油紙傘(或稱之為和傘)常會把傘柄和傘骨髹上黑色,有時也有其他顏色,傘面圖案具有日本傳統特色,在江戶時代開始普及。[來源請求]
發展歷史
[編輯]油紙傘是在飛鳥時代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原先是佛教儀式中所使用的法器。平安時代時由於造紙技術的進步和竹器工藝技術的改良,而室町時代在和紙上塗布油料的技術讓紙傘有防水的效果,因此現今所見的和傘開始廣為使用。
安土桃山時代,根據呂宋助左衛門從菲律賓引入使用傘鞘的傘,使得江戶時代時和傘的使用開始普及。元祿年間,傘的不同用途開始被發現,僧侶和醫生們會用較粗短的蛇目傘,而各種商號也會在雨天時借給客人在傘面上繪製了商家廣告的傘,傘也成了歌舞伎的所使用的小道具之一。另外,江戶時代失業的武士也會以製傘為副業糊口。最有名的例子是長野縣下伊那郡喬木村的阿島傘[48],時至今日該村出產的傘仍為當地特產。
但明治時代以後洋傘開始普及,和傘製傘業開始急速衰退。目前只剩在岐阜、京都、金澤、淀江和松山等少數地區仍有和傘製造業留存。
京都油紙傘
[編輯]京都的油紙傘稱為「京和傘」,完全由手工製作,色彩、圖案都極具日本特色,用料也十分考究,傘柄和傘骨以龜岡的竹子製成,岐阜縣大田的美濃紙做傘面,在上面加上胡麻油製作,用細線緊紮[49]。一般而言,製傘師父兩個月才能生產約十到二十把。有一種在傘上留一個白圈的叫「蛇目傘」(蛇の目傘)。
岐阜油紙傘
[編輯]岐阜縣岐阜市也有出產油紙傘,其歷史約起始於1750年左右。岐阜的一把油紙傘要經過超過一百個工序。昭和年間為全盛時期,年產一千五百萬把,現時年產數萬把[50]。
淀江油紙傘
[編輯]淀江傘的起源為文政4年(1821年)的倉吉屋開始。明治年間,淀江傘的產量僅有數千把,但由於淀江附近的竹材品質優良且取得容易,大正時代時, 製造業者達到71家,每年生産量約17萬把,包括西日本一帶都大量使用淀江所生產的油紙傘[51]。
日本文化中的和傘
[編輯]除實用目的之外,和傘也在日本文化中大量出現,諸如藝妓、傳統舞蹈、茶道表演及日常生活上都可常見和傘的使用。而京都祇園的和傘老舖也對購買者的身份與色彩的選擇也將之分門別類:
“ | 祇園的花柳界氣氛浪漫多彩,舞妓拿粉紅色,藝妓持紫色,到了中年反而喜嫩綠或鮮紅。男人與老人多選深藍,歌舞伎的演員傾向黑或茶褐。 | ” |
不同顏色的傘也有不同的象徵及涵義,在傳統婚禮上,出閣的新娘通常會被紅色油紙傘遮着,而紫色傘象徵長壽,白色傘則是用於送葬。
朝鮮半島油紙傘
[編輯]朝鮮半島在中國傳入油紙傘後,亦有自行生產,韓語稱為紙雨傘(紙雨傘、지우산。傘面上糊上韓紙。與中國、日本油紙傘主要差別在於朝鮮油紙傘多為素色,較少繪上圖案。又稱韓紙雨傘。[來源請求]
泰國清邁油紙傘
[編輯]泰國北部的清邁的油紙傘工藝有二百多年歷史,以青竹製成,顏色鮮豔、圖案多樣,包括花草、動物、人物和風景[52],傘面除圓形外還有方形[53],極富有民族特色風格[54],吸引不少遊客購買,其中以「傘村」博桑村(Bo sang,又譯保山)出產的最著名,當地不少農民都會在農閒時製作油紙傘,也有專門的作坊。
歷史及沿革
[編輯]相傳當地的製傘技術是由緬族人帶來。從前有一個叫Pra Inthaa的和尚在當地的博桑寺(Wat Bo Sang)禪修,並到處化緣。他走到北部接近緬甸邊境的地方逗留了多天,那裡有些緬族和泰族人施捨給他。有一天他吃早餐時,有一個緬族人給他一把傘子做施捨,和尚祝福他後,從那個緬族人口中得知傘子是他自己製造的,而那個緬族人就住在附近。緬族人走後不久,和尚撐起傘子,覺得很方便實用,既遮陽又擋雨,決定去緬甸看看傘子是怎樣做出來的。到了緬甸製傘的村落,和尚看見村民用桑樹皮做紙,以橡膠糊紙並在紙上塗油脂來防水。和尚問村民油紙傘的材料和製法,村民就把從製紙至完成一把傘的工序一五一十地告訴和尚,和尚把工序用筆記下,起程回佛寺。
回到佛寺,和尚就四處尋找需要的材料,游說當地的村民幫助他,並教村民們製傘。初時不是很多村民願意幫忙和製作紙傘。後來因為做出來的紙傘很實用,吸引其他村落的人來博桑村購買,成為一個收入來源,越來越多村民加入製傘行列,博桑傘也就出了名,村民們會帶一小部份的傘(20至30把)到市區出售。
1941年,博桑村村民組織了合作社,名為博桑製傘合作社有限公司(Bo Sang Umbrella Making Cooperative Ltd.),負責人是Jamroon Suthiwiwat。製造不同大小的紙傘(包括14吋、16吋、18吋、20吋,另有35吋和40吋的大傘)。約在1957年,泰國北部工業推廣中心(Center for Industrial Promotion for the North)協助村民,教他們改良技術[55]。
製作材料及過程
[編輯]當地以桑樹皮紙(sa)製作紙傘,把桑樹皮煮軟、清洗、搗爛、再洗、漂白,然後用布撈起多次增加厚度[56],再於陽光下晾乾。製傘工序以人手進行,包括削竹、組合傘架、上傘面、繪花、晾曬等[57]。博桑油紙傘以油彩繪花,全用人手繪畫。
花傘節
[編輯]每年1月或2月均會舉行「花傘節」,是清邁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吸引不少遊客參觀。節目於博桑村主要街道上演出,村內各處都會以油紙傘裝飾。有為製傘工匠和傘畫師而設的花傘比賽,勝出者會得獎[58]。另有當地女性表演「大傘舞」和撐傘自行車表演,同時舉行「博桑小姐」選美[59]。
參考來源
[編輯]- ^ 〈浪漫的藝術-美濃油紙傘〉,客家生活天地。. [200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7).
- ^ 「油紙」諧音「有子」 美濃紙傘具圓滿吉祥之意. 客家新聞. 2019-06-06 [201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油紙遮仔iuˇ ziiˋ zaˊ eˋ,諧音有子遮仔iuˊ ziiˋ zaˊ eˋ
- ^ 《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第三期.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5).
- ^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餘杭占八席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0-21.
- ^ 存档副本.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4位制傘師傅相聚瓶窯議大計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
- ^ 4位老师傅“救活”余杭纸伞.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余杭纸伞亮相市“非遗”保护成果展.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泸州油纸伞工艺面临失传.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01).
- ^ 泸州油纸伞 资深的时尚.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8).
- ^ 甲路傘.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國際金獎產品──甲路紙傘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8.
- ^ 甲路紙傘.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 ^ 婺源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 ^ 甲路紙傘:一傘多用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0-09.
- ^ 婺源紙傘秀甲天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0-31.
- ^ 甲路工藝傘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30.
- ^ 源遠流長的制傘業[失效連結]
- ^ 百年老店——苏恒泰伞店.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五百年漢正街. [2011-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5).
- ^ 工艺纸伞.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 ^ 精美的福州纸伞.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16).
- ^ “杨常利”:福州油纸伞代表 油纸伞业春天在哪.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杨常利与福州纸伞.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福州將申報脫胎漆器之都.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福州紙傘最後"守護者":真心希望紙傘不要失傳.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1).
- ^ 福建民族民间文化报道·纸伞.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 ^ 纸伞文化—福州精美的纸伞工艺.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 ^ 南平當地特產.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5).
- ^ 南平旅遊 福建南平.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 ^ 美丽荥阳纸伞.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7).
- ^ 騰沖.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撐把紙傘看皮影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8.
- ^ 固东油纸伞.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31).
- ^ 縈陽紙傘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9.
- ^ 八十老翁做傘忙[失效連結]
- ^ 撐着油紙傘的老人 雲南騰沖:最後的製傘人.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梅州客家的婚嫁習俗。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8.
- ^ 〈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丧俗葬制〉,河北馆,2005年11月21日。.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瑶族婚俗趣无穷,2004年4月13日。.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 ^ 回楚佳,〈花瑶婚俗〉,中国花瑶网,2007年3月24日。. [2007年8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14日).
- ^ 让傣族民间工艺绽放异彩.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9).
- ^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详细介绍.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 ^ 楊怡儒、林玉珠,〈客家舞蹈—新威國小客家民俗舞蹈成果分享〉。.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3).
- ^ 林妤珊,〈專題 : 美濃紙傘風格獨特 實用與藝術兼備〉,《中正e報》,2004年12月15日。.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 ^ 〈廣進勝油紙傘的起源〉,2007年5月。.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8).
- ^ 國立聯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客家傳統技藝—油紙傘〉。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8-11.
- ^ 喬木村〈たかぎむら〉.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8).
- ^ 戀物京都.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岐阜の伝統工芸—和傘につい。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06.
- ^ 和傘伝承館(和傘作り見学).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游泰國 魅力盡在其中[失效連結]
- ^ 色彩、造型各异的清迈伞.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 ^ 泰國概况.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9).
- ^ A History of Umbrella Making In the Past.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清邁-吃喝玩樂.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5).
- ^ 工序圖片.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 ^ Bo Sang Umbrella Festival. [2019-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5).
- ^ 享誉世界的泰北清迈工艺伞.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