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潮陽區

座標23°16′N 116°36′E / 23.267°N 116.600°E / 23.267; 116.6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3°16′N 116°36′E / 23.267°N 116.600°E / 23.267; 116.600

潮陽區
市轄區
潮陽文光塔
潮陽在汕頭市的位置
潮陽在汕頭市的位置
坐標:23°16′N 116°36′E / 23.267°N 116.600°E / 23.267; 116.600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廣東省汕頭市
設立東晉隆安元年(397年)設縣,2003年設區
政府駐地文光街道
下級行政區
13
政府
 • 區長張元武
面積
 • 總計666.63 平方公里(257.39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1,654,276人
 • 密度2,482人/平方公里(6,427人/平方英里)
 • 城鎮979,924人
語言
 • 母語方言潮陽話潮州話的一個變種)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515100
電話區號0754
車輛號牌粵D
行政區劃代碼440513
國內生產毛額¥141億元(2008年)
網站www.gdcy.gov.cn
潮陽區
漢語名稱
正體字 潮陽
簡化字 潮阳
郵政式拼音名稱
郵政式拼音Teoyeo/Tioyio

潮陽區(官方音譯:Chaoyang,傳統外文:Teoyeo/Tioyio)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汕頭市的一個市轄區,因地處大海之北而稱潮陽。她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瀕臨南海,東面毗鄰濠江區,東北隔牛田洋金平區,西接普寧市,南鄰潮南區,北界揭陽市,母親河練江由東向西穿過潮陽並於海門鎮注入南海。潮陽千年古邑,自宋代開始教育就較為昌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注 1],區人民政府駐文光街道中華路136號。

春秋戰國時期,潮陽地區屬嶺南百越。2003年1月29日,潮陽撤市分設潮陽區和潮南區,成為汕頭市轄區。2020年5月,潮陽區入選2019年全國縣域網絡零售TOP100,排名第86。

歷史沿革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考古人物於2009年8月在穀饒鎮仙波居委會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時期遺址,名為"新坡遺址"。共發現2座墓葬、1座灰坑,20件石器,9件陶器。石器包括14件石錛、3件礪石和3件其他石器。這些說明3000多年前潮陽就已經有人類活動[2]

秦漢時期

[編輯]

六朝時期

[編輯]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始置潮陽縣,時屬義安郡

隋唐時期

[編輯]

開皇十年(590年)義安郡改為潮州,潮陽縣時屬潮州。

大業三年(607年)潮州改回義安郡,潮陽縣時屬義安郡。

武德四年(621年)義安郡改為潮州,潮陽縣屬潮州。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潮陽縣併入海陽縣。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年)復置潮陽縣,縣治在臨崑山[3][注 2]

儀鳳二年(677年)崖山陳謙聯合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率眾攻陷潮陽縣城,陳元光入潮率兵討平之[4]

永隆元年(680年)嶺南行軍總督兼戍潮陽,設4個行台。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國分15道,潮陽縣屬江南道(次年改稱嶺南道)。

天寶元年(742年)潮州改為潮陽郡,潮陽縣屬潮陽郡。

乾元元年(758年)潮陽郡復改為潮州,潮陽縣屬潮州。

貞元七年(791年)大顛禪師率徒於塔口山麓幽嶺下闢建靈山寺。是年寺成,大顛為住持。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前,潮州刺史韓愈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即棉城)。

宋元時期

[編輯]

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全國分15路,後又增3路,潮陽縣屬廣南東路之潮州。

建炎元年(1127年)大峰祖師始建和平橋[5]

紹興二年(1132年)潮陽縣與揭陽縣一起併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之後潮陽縣制未變。

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潮州孫叔謹始建儒學於潮陽。

景炎二年(1277)八月,元兵進攻潮陽,都統陳懿率畲兵七千投降。

祥興元年(1278年)十一月,文天祥進屯潮陽伐陳懿,懿逃走;攻蚝坪,殺降元的潮州知州劉興。十二月劉子俊引江西兵入潮與文天祥會師再伐陳懿,陳懿潛導元將張弘范入潮追擊文天祥[6]

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改潮州為潮州路總管府,潮陽隸屬之。

元統十七年(1357年),達魯花赤熊按攤不花始築潮陽城牆。

明清時期

[編輯]
明朝潮陽縣疆域圖
清朝潮陽縣疆域圖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潮州路率所屬縣歸附於明。

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潮陽隸屬之;是年在新興鄉海口(今海門鎮)設巡檢司(洪武二十七年遷至招收都大冊,更名招寧巡檢司),在奉恩鄉門辟(今關埠鎮)設巡檢司,在南山下設吉安巡檢司(洪武二十七年移貴山都貴嶼,清雍正十三年(1735)遷黃隴都峽山)。

洪武二十四年置潮陽守御千戶所於招收都(大概今達濠一帶),

洪武二十七年遷至海口村更名為海門千戶所

正統十年(1445年)海寇陳萬甯攻潮陽,知縣劉源洪擊走之。

正統十三年,置桑田巡檢司

嘉靖四年(1525年)拆潮陽縣隆井三分之一及大坭、酉頭、惠來三都並拆海豐縣龍溪都置惠來縣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海寇許棟犯潮陽招收都等處。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山賊首領楊繼傳、鄒文綱率眾攻陷潮陽洋烏等30餘鄉。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倭寇300餘人從海口始入潮陽被鄉兵擊退後肆掠鳳山錢崗等村,十一月倭寇千餘人與許朝光等海寇攻海門被官兵擊退。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正月都指揮武尚文御倭寇,殺寇400左右。六月山賊千餘人襲入縣城剛好在縣城備倭亂之事的潮州府通判翁夢鯉督兵與賊巷戰,同時鄉勇亦參與巷戰,至翌日天明周圍鄉兵來援從外合圍,寇始遁走[7]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拆潮陽縣洋烏、𣴛水、黃坑三都置普寧縣[注 3](至萬曆九年洋烏、𣴛水二都復歸潮陽)。三月倭寇攻潮陽,林大春協守募義勇500餘人據戰倭寇,潮陽被圍歷40餘日援兵來到始解。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吳平挾殘寇劫掠潮陽神山古埕等村。

隆慶元年(1567年),總兵郭成殺盤踞林樟20餘年的賊首郭明。二年,曾一本劫掠潮陽。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倭寇進犯海門,參將麻鎮擊退之。四十六年(1618年),海寇袁進劫掠潮陽。

隆武元年(1646年)九月,盜李班三攻貴嶼。二年三月,剿潮陽群盜平東浦、東山、陳禾陂、蓮塘、溪尾等九寨。十月陳拔五等圍攻潮陽縣城。十一月劉公顯攻潮陽,被拒。同月清降佟養甲、李成棟入潮。

順治四年(1647年),清廷既定惠潮,七月頒赦惠潮詔。張禮據招收、砂浦2都稱渠長。五年,巡撫佟養甲,提督李成棟以廣東叛清附明。

順治七年(1650年)三月,鄭成功入潮陽屠殺和平寨降溪頭寨。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

民國5年(1916年)3月26日,莫序雲在潮陽率先宣布獨立,為廣東反袁護國戰爭宣布獨立第一縣,此後饒平澄海潮安、汕頭警衛軍也紛紛響應獨立[8]

民國9年(1920年)直屬廣東省。

民國14年(1925年)屬東江行政委員公署(民國17年改稱東江行政公署)。

民國22年(1933年)劃出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等18個鄉村置南山移墾委員會(民國24年改稱南山管理局,相當於縣級)。

民國25年(1936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7年(1938年)6月19日,日軍海艦聲東擊西炮擊潮陽。

民國29年(1940年)5月15日晨,在1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日軍100餘人、偽軍約200人,分3路進犯鳳崗、馬滘、崗背,鳳、馬失陷。時縣長沈梓卿調團隊馳援,克復鳳崗,16日晨再克馬嚳,敵偽死傷100餘人。次年3月25日,日軍侵占縣城,翌日海門。之後練江北岸大半淪陷。

民國32年(1943年)潮陽大旱,海門損失最嚴重,各善堂收埋屍體於蓮花峰下約11000餘具。

民國34年(1945年)9月17日國軍到潮陽縣城接收領土,9月18日繳交日軍槍械,潮陽宣告光復[4]

民國36年(1947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依然隸屬之。

民國38年(1949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1949年10月20日至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步占領潮陽縣全境,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

1950年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

1950年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

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

1958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

1958年12月,惠來縣普寧縣合併,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中國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由廣東直轄,汕頭市人民政府代管。

1986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陽縣撤區置鎮建制,全縣設25個鎮。

1993年4月9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潮陽縣撤縣設縣級市。

1994年4月15日河浦鎮改設市轄區劃入汕頭市區。

2003年1月29日潮陽市分解為潮陽區和潮南區,併入汕頭市,並於同年3月13日正式掛牌運作。

2004年6月26日,潮陽區固話號碼升位,原已存在9年歷史的0661區號取消,換成與汕頭市統一的0754,並在原固話號碼之前加「8」,成為8位電話號碼[10][9]

地理

[編輯]
潮陽縣東部地形圖2

地形

[編輯]

境內屬沿海丘陵、平原地區。原潮陽市地形特徵為「兩山兩江兩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兩山為大南山小北山;兩江為練江榕江;兩平原為練江平原榕江平原
今潮陽區地形特徵為中部為小北山,小北山北邊屬榕江平原的一部分,小北山南部為練江平原一部分,東部為東山。練江出海口位於海門鎮,沿海是帶狀沙灘地,分布於海門鎮沿岸,經過多年營造的防護林培育,已成為固定或半固定沙土。

氣候

[編輯]

潮陽區緊靠北回歸線,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5℃,年平均降雨量為1721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1959-2007年)。7至10月為颱風影響季節。

自然資源

[編輯]

境內植被主要是喬木灌木混交,又有針葉林闊葉林。植物有農作物100多種,其中果類以西臚烏酥楊梅金玉三捻橄欖穀饒獅頭油甘最為聞名,另外潮陽姜薯也是潮陽特產;家養動物近20種,常見野生動物有60多種。海淡魚類約220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多達100種。

截止至2009年境內共有1座中型水庫(河溪水庫),89座小型水庫,119座山塘[11]

行政區劃

[編輯]
潮陽區地圖

潮陽區現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文光街道城南街道棉北街道金浦街道,9個鎮:海門鎮河溪鎮和平鎮西臚鎮關埠鎮金灶鎮穀饒鎮貴嶼鎮銅盂鎮[12]

潮陽區各街道鎮區面積與人口數據(2003年汕頭人口計生局數據)
行政區 面積(km) 人口 居委會 村委會 簡介
文光街道 15.1 146649 10 0 由原棉城鎮於1994年11月10日分拆而成,1995年4月23日掛牌辦公。
城南街道 29.8 108651 14 0 由原棉城鎮於1994年11月10日分拆而成,1995年4月23日掛牌辦公。
棉北街道 32.215 54942 9 0 由原棉城鎮於1994年11月10日分拆而成,1995年4月23日掛牌辦公。
金浦街道 44.16 79252 1 4 原金浦鎮於1994年11月改成街道辦事處
海門鎮 38.5 115221 11 5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守御千戶所遷至此地,鎮以駐地沿其名
河溪鎮 55.66 79155 1 11 北宋末建有村落,因有溪流經此地注入牛田洋,故名
和平鎮 51.9 162174 19 3 鎮區原名蚝坪。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路經此地,倡議改名和平。
西臚鎮 109.46 154725 4 23 鎮區原名西蘆。後因此地村落祠堂大門對聯:「西山長拱照,臚水永朝宗 」,改稱西臚。
關埠鎮 54.46 121930 4 26 鎮區在嘉靖十一年(1532)以關前設圩埠,稱關前埠,後簡稱關埠。
金灶鎮 78.9 127383 4 59 原金玉鎮與灶浦鎮於2003年10月合併而成
穀饒鎮 71.8 135628 5 21 鎮區在明代因常鬧旱災,稱赤寮。清末修河引水抗旱保收,改稱穀饒。
貴嶼鎮 52.17 133727 8 19 鎮區駐華美村。
銅盂鎮 42.4 116044 3 25 鎮區在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創建村落。因村前有形似缽盂土尾潭,故名[13]

人口

[編輯]

潮陽縣從清代中期開始便成為潮州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有"人縣"之說[注 4],不少人乘着紅頭船漂洋過海去求生。潮陽現有旅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20多萬人,是全國著名僑鄉之一[14]。潮陽民營企業較為發達,目前已形成穀饒內衣、和平音像、貴嶼廢舊拆解等產業鏈及果林生態、水產養殖等特色三農產業[15]。是中國「光盤之鄉」[16]打口碟源地[17]

潮陽縣包括今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等地[注 5]

潮陽人口變動圖(萬人)
1391年-2008年
數據來源饒宗頤《潮州志》戶口志

清末汕頭埠開埠後,潮陽縣受其輻射,經濟活動發展較快,人口激增,從民國開始就成為中國一個人口大縣,直至2003年,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國的第一人口大縣(或縣級市)。從1391年到2003年,潮陽至少有八次人口較大遞減變動。第一次是1525年析出惠來縣。第二次是1563年析出普寧縣。第三次是明末清初的倭寇之亂,人口增加勢態非常慢,且1642年的人口數量比1525年析出惠來縣時還要少一些。第五次是清軍攻占潮陽後,人口激減至只有明末時期的四分之一。第六次是康熙元年(1662年)的遷界,時潮陽縣遷去直浦、竹山、招收、砂浦、隆井5都,附郭、峽山、舉練3都之半。第七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6年潮陽全縣總戶數176993戶,811632人,比日軍侵潮前的民國29年(1940年)勁減少210907人。第八次是2003年分拆潮陽市為潮陽區與潮南區

根據汕頭市統計局,潮陽區2008年末總戶數320919戶,總人口1619502人。其中男性816297人,女性808283[18]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潮陽區常住人口為1654276人。

方言

[編輯]

潮陽區的方言以閩南語潮汕片潮普小片的潮陽話為主。穀饒鎮內寮、石壁、西寮、水吼;西臚鎮青山;關埠鎮巷底;金灶鎮外美、高門等村落流行客家方言。[19]

姓氏

[編輯]

主要大姓是[[許姓]]。

貞元四年(788)入潮洪姓始祖洪圭(福建省莆田縣人,原工部尚書,謫任潮州刺史)創家岐北(今屬銅盂鎮)。之後洪圭後裔分衍於潮汕(含海陸豐)的12個縣、市,170多個鄉村[20]。南宋慶元元年(1195)潮陽蕭氏始祖蕭洵(福建省漳州人)任本縣知縣,歷任12年後定居潮陽[21]

旅遊

[編輯]
潮陽西園外觀

明朝的「潮陽八景」是指大湖晴波、麻田紫氣、靈山留衣、東岩卓錫、龍首環青、虹橋跨練、玉峽山輝、蓮峰海色。雖歷經幾百年之後,但大多保存完好,只有「麻田紫氣」已廢棄。需要補充的是在2003年潮陽拆市分區的時候,「玉峽山輝」分屬現潮南區境內。其中「大湖晴波」、「蓮峰海色」位於現海門鎮國家AAA級風景區的蓮花峰風景區內,「靈山留衣」在現銅盂鎮的全國重點寺院靈山寺內,位於現金浦街道境內雙簪峰的「龍首環青」是最原生態的景點,但卻最少人知道。

另外還有東山八景,既水簾亭、方廣洞、棲雲石、桐蔭亭、望仙橋、聚聖塔、七星石、五雷壇;靈山八景,既舌鏡塔,拔木塢、寫經台、祝聖碑、開善藏、白石槽、千叢果與留衣亭等這些說法。 除了這些外,潮陽的地標建築文光塔,以及西園,東山,西岩、大峰風景區、還有新開闢的明安里。另外入選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的貴嶼鎮南陽古村也開始吸引遊人對散布於潮陽境內眾多的古村落古寨的注意。

特產

[編輯]

棉城鱟粿、貴嶼朥餅海門糕仔和平蔥餅仙城束砂,這些都是最有潮陽特色的小食與甜品。其中以棉城鱟粿,貴嶼朥餅最為聞名。

文化

[編輯]
英歌

傳媒

[編輯]

1920年創辦的《新潮報》是潮陽第一張報紙,1929年4月1日創辦的《潮陽民報》是潮陽第一家民辦報紙,此後民國時期所創辦的報紙還有《韓江日報》、《潮陽縣民報》[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6年創辦《潮陽農民報》,為《潮陽報》前身,不過在1961年2月15日停刊,直至1996年5月1日復刊,到2007年1月12日全國報刊整治中再次停刊[22]。1985年3月潮陽設立電視差轉台,7月正式開播,10月經國家廣播電視部批准,定名為「潮陽電視台」[9]

民間藝術

[編輯]

潮陽為潮州文化圈,民間藝術活躍,種類繁多。其中以潮陽三瑰寶:笛套英歌剪紙最為聞名,這三者都被列入到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英歌是一種扮演梁山好漢的表演手持雙棍或小圓鼓進行表演的粗獷陽剛的廣場舞蹈,為民間所喜好,幾乎各街道各鎮都有自己的英歌隊。英歌很早就流傳到普寧惠來陸豐甲子鎮揭東等地,現香港潮籍人士也多有組織英歌表演。而潮陽笛套則被譽為「華夏正聲」,雖有些式微,但有識之士正努力做工作挽救,比如文光街道的文光絲竹社就為了發揚笛套音樂不遺餘力。另外幾乎各村都有業餘的潮州弦詩樂隊。

民間盛會

[編輯]

潮陽的民間盛會主要是營老爺(游神活動),形式多樣,有三山國王巡遊,也有雙忠聖王巡遊,但其中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貴嶼街路棚穀饒祭社最為聞名。而潮劇相比其他不斷式微的地方戲劇幸運的是,它靠着民間這些盛會,充當酬神戲,還很頑強的生存着。

文博場館

[編輯]

文物古蹟

[編輯]

宗教

[編輯]

佛教

[編輯]

潮陽佛教大體屬大乘禪宗中的臨濟宗曹洞宗。發展至宋代傳入淨土宗,遂形成了禪淨結合,佛徒大都禪淨雙修的宗風。

早於代時期,潮陽城郊區塔山南麓便建有海潮古剎(現為西岩),唐大曆元年(766年),佛教南宗曹溪傳人、名僧惠照禪師住錫於此,收大顛、惟儼、懷海為徒。後大顛又拜一代高僧惠能的傳人青原行思的弟子——臨濟宗石頭希遷禪師為師,於貞元六年(790年)與七年分別在潮陽東山南麓與塔口山麓創建白牛岩(現為東岩)與靈山寺

潮陽曆代建立的岩寺還有宋大中禪符年間(約1008年)創建的石塔寺(現屬潮南區臚崗鎮)、金浦街道的創建於宋紹聖二年(1095年)的曾山寺、元天曆三年(1330年)僧人釋碧創建華古岩(現屬潮南區隴田鎮)、海門鎮的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蓮峰寺、和平鎮的創建於天啟四年(1624年)的靈泉寺、以及棉城的創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大北岩與創建於清道光二年(1882年)石泉岩等岩寺。

據資料統計,建國前夕,潮陽全縣有岩寺、庵堂、精舍128處,常住佛徒797人。建國後至1966年,全縣岩寺、庵堂、精舍減為76處,常住佛徒426人。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佛事活動,佛徒被遣散。1976—1985年,佛教活動逐步恢復,全縣共有岩寺、庵堂、精舍99處,常住佛徒298人,居士1200多人。

道教

[編輯]

晉代,濮陽籍道士吳猛在仙陂等地開始進行道事活動。唐咸亨年間(670-673年),江西龍虎山道士陳假庵在縣城東山創建超真觀和東嶽廟。宋熙寧十年(1077年),仙陂建慈濟堂祀吳猛,時隱士吳復古已築庵於麻田。嘉定末年(1208-1224年),白玉蟾來潮陽活動。咸淳二年(1266年),道士趙汝篪建塔於棉陽(今文光塔址),元大德五年(1301年),縣城大街西建靈濟宮真君廟,其後西關、赤寮、和平等地也建真君廟,祀晉道士吳猛。元末明初,何野雲(即虱母仙)浪跡潮陽。天啟五年(1625年),林朝傅創建桑田嶼腳庵(今海棠觀)。清初,吳紹宗等重修東岩金頂寺,道士韞泉創建潮陽道教三堂:西岩的力騭堂、戌州的騭德堂、小北岩的真騭堂。民國13年(1924年),正一派道士姚大德於東山北段重建石洞玉龍宮。

天主教

[編輯]

天主教傳入潮陽迄今大概有270年歷史,清乾隆元年(1736年)天主教開始傳入潮陽海門鎮,再傳到達濠的澳頭村。乾隆十二年(1747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派神甫來潮汕傳教,常住潮陽縣的神甫是曾斐理斯。時分兩英古溪堂區和沙隴望上堂區,屬汕頭教區管轄。

兩英古溪堂區:光緒八年(1882年)[注 6]於黃隴都古溪(今屬潮南區兩英鎮)建天主教堂。宣統二年(1910)後相繼在仙城、白墳、許厝鄉、銅盂、潮下、蕭渡、司馬浦、溝頭、陳店、湖西、貴嶼、南陽、玉窖及穀饒等10多個村落建教堂及祈禱所。

沙隴望上堂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注 7],魏神父(法國人)在峽山都望上(今屬潮南區隴田鎮)創建天主教堂。

基督教

[編輯]

基督教傳入潮陽大概是150年歷史,在同治七年(1868年)浸信會耶士摩到潮陽棉城傳教,宣統二年(1910)浸信會在縣城龍井創辦潮光兩等小學堂。英國長老會差會於光緒四年(1878年)傳入潮陽縣。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民國7年(1918)傳入潮陽。屬中華基督教會嶺東大會。

經濟

[編輯]

潮陽從建邑開始到1993年撤縣設市之間的一千多年時間一直是廣東的大縣,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是廣東十五個一等縣之一[25],1992年是首屆全國百強縣之一,排名十四位[26]。後期走上了一條歪路,陷入造假與退稅案的困境中,經濟發展出現嚴重倒退,但經過這幾年的恢復,慢慢有所起色。

農業

[編輯]

潮陽從清代中期就是「人縣」,人多地少,生存壓力大,故精耕細作,種田如繡花[27]。1989年,潮陽成為全國第二個雙季稻年畝產「噸谷縣」[9]。但隨着工業的發展,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農村丟荒現象嚴重。潮陽也一樣出現嚴重的丟荒,不過這樣的背景下,也鑄就了全國種糧大戶馬四弟。他將這些被丟荒的土地承包起來統一種植,較為有效的解決了丟荒問題[28]。比較大型的農業企業有汕頭市糧豐集團。此外潮陽的經濟作物西臚烏酥楊梅穀饒獅頭油甘也是相當有名。而金灶鎮的金玉三捻橄欖在2008年9月5日成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之一。

工業

[編輯]

潮陽的現代工業肇始於民國8年(1919年)實業家陳堅夫及其弟陳毅夫在縣城所創辦生產燈芯布的維新紡織廠,1923年陳堅夫又創辦了發電廠光利電燈公司。潮陽淪陷時期,工業受到破壞。中共建政後,沒收地主、資本家的工廠,相繼創辦了公營新潮染織一廠、動力機械廠、造船廠、農械廠、鍛壓機械廠、柴油機廠等國營與集體企業[29]。改革開放後,國有企業逐漸式微,民營企業得到很大發展,先後逐步形成多個專業鎮,如和平鎮的音像製品,穀饒鎮的針織內衣,銅盂鎮的文具業,金浦街道的小造紙業,貴嶼鎮電子回收產業。2008年全區完成工業產值309.2億元。

第三產業

[編輯]

潮陽現有星級酒店五家,其中四星級酒店一家,三星級酒店一家,二星級酒店一家。

教育

[編輯]

唐朝韓愈在潮陽始置鄉校,歷唐一代,潮陽有洪奮虬1位進士。宋朝潮陽還未設有書院,當時整個廣東也只有五六所建制規模較大的書院,分別是潮州城的韓山書院、元公書院[30],曲江相江書院,惠州的豐湖書院,廣州的禺山書院等[31]。到了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潮州的孫叔謹始建儒學於潮陽[32],歷宋一代潮陽有文進士大概是39名(不含許申一門8進士),這個數量在廣東各縣是很高的[33]

明洪武八年(1375年)奉詔在縣城始創5所社學養正社學、源泉社學、西隅社學、聚會坊社學、南薰社學。直至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潮陽才有了第一所正式官辦的書院---北城書院,這是時任知縣劉景韶創辦的,規模為屋二所廊房二十間[34]。但在潮州內算是比較晚建立的,之前潮州另外兩屬的海陽縣、揭陽縣已各有兩所私人書院了。接着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有了第二所書院--文昌書院,有房三十一間[35]萬曆四十四年左右有東山書院(既現潮陽一中前身)[36],萬曆四十六年左右有龍首書院,崇禎七至十年有文光書院[35],共擁有過五所書院。另外像曾山書室雖無書院建制規模,但從明代開始不間斷有書生往此攻讀,歷500多年歷史,人才輩出[37]。歷明一代,當時大概才兩萬戶人的潮陽有過31名進士(不含現屬惠來的林遜),這個數量在當時整個廣東各縣也是非常高的[38]

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縣臧憲祖在縣治左側始建義學,義學之設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潮州鎮總兵方耀又撥款於縣城新設義學4所:一在東門外長壽庵、一在西門外紫霄宮、一在南門外治平寺旁梵王宮、一在北門外龍神廟[39]雍正五年(1727年),藍鼎元在縣城北門外將天教妖女林妙貴的祠廟改建為棉陽書院[40]乾隆二十年(1755年),貴山都富商張勳捐白銀3000兩創建貴山書院;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招收都人陳耀振在達濠倡建河東書院[41]道光四年(1824年),海門營參將何鍾岳倡議,把忠賢祠拓建為蓮峰書院;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吳均在縣城北門外龍神廟左側創建登龍書院;同治十二年(1873年),方耀撥款在峽山創建六都書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方耀撥款在門辟(今關埠鎮)司署前創建奎光書院;光緒二年(1876年),方耀、署知縣葉大同等倡議,在縣學宮之南創建培元堂(即文祠,祀歷代先賢),祠置學田,充教育經費,還向富家勸捐籌款,資助貧寒諸生赴省上京應試,並規定捐款者可立其祖先牌位在祠中陪祀[39]。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蕭永康倡議在縣學宮創辦五都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峽山都溪東人陳媽保向旅滬鄉人募款興建啟元學堂,同年縣城人鄭洪積10年教薪千餘元,在縣城創辦端本兩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創辦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宣統元年(1909)創辦縣立女子初等小學堂,址在學宮左旁魁星閣,於宣統三年(1911年)停辦,接着民國10年(1921)由縣長陳堅夫捐廉復辦,稱縣立女子小學,不過還是在民國30年停辦。宣統二年(1910年)浸信會在縣城龍井創辦潮光兩等小學堂,民國14年(1925)擴辦為私立潮光中學[9]

高等教育

[編輯]

沒有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一座:

高中教育

[編輯]

高中教育穩步前進,高考本科上線率全省前列,尖子生人數全省前列,但是潮陽的教育普及率比較低,目前潮陽區的高中學位仍然緊缺,現在潮陽區正力爭到2011年全區戶籍人口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以上。2007年潮陽區參加普通高考考生6542人,其中上一批線1075人,二批線3757人,三批B線以上5284人。上線率80.77%。

2008年潮陽區參加普通高考考生8263人,總分600分以上考生共362人,其中上一批線1170人,三批B線以上6773人。本科上線率45.47%,上線率81.97%[42]

2009年潮陽區參加普通高考考生10327人,總分600分以上考生共883人,其中上一批線1391人,二批線4743人,三批B線以上8774人。本科上線率45.93%,上線率84.96%[43]

2010年潮陽區參加普通高考考生9680人,其中上一批線1370人,二批線5016人,三批B線以上8803人。本科上線率51.82%,總上線率90.94%[44]

現擁有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四所

職業教育

[編輯]
  • 潮陽區職業技術學校
  • 潮陽建築職業技術學校
  • 潮陽棉城職業中學

交通

[編輯]
民國潮陽窄軌鐵路線路圖
廈深鐵路潮陽站

潮陽民眾重視交通,早在民國16年(1927)12月,潮陽首任民選縣長陳堅夫與其弟陳毅夫於民國十三年(1924)合資築建的潮陽窄軌鐵路後溪至龍井段竣工通車(位於大概為現東山大道),全長5.8公里。擁有機車1台,客車12廂(可載600人)、貨車6廂,後因抗日而拆毀。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16日,潮陽縣第一條公路——普潮公路潮陽段(今為 324國道]潮陽段)通車。該公路於民國17年(1928年)秋築建,由礐石至石橋頭,全長41.7公里。[9]對外交通略顯落後,缺少高速公路。區內交通方面受資金等影響缺少一級公路,公交車方面也很不完善。

體育

[編輯]

潮陽的主要體育活動為打籃球及乒乓球,而水鄉潮陽的傳統優勢體育項目是水上項目。曾經有多位潮陽籍游泳健將取得國際國家級的游泳金牌,比如有「一代蛙後」美譽的高慎卿。但在工業時代後,鄉村的河流受到很大污染,特別是盛產游泳健將的練江流域,游泳已難見蹤跡。帆板項目上有姚欣浩陳佩娜在2006多哈亞運會獲得帆板金牌,黃文儀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獲得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金牌。

  • 潮陽區體育館:建築面積4805平方米,觀眾席2200個。
  • 潮陽體育中心:配備5個游泳娛樂園、8個籃球場、10個羽毛球場以及一個400米跑道的田徑跑道和足球場[48]

人物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陳堯佐詩:海濱鄒魯是潮陽
  2. ^ 據《元和郡縣誌》:縣治臨昆為貞元九年(793年)所置。
  3. ^ 明隆慶林大春《潮陽縣誌》、清光緒《潮陽縣誌》都說普寧置縣是嘉靖四十五年,可能因為此年普寧縣令才到任。其他一些志說是嘉靖四十二年。而從人口變化情況來看普寧縣是在此年建置。
  4. ^ 潮州俗語:海陽銀縣,潮陽人縣,揭陽米縣
  5. ^ 詳見潮陽縣
  6. ^ 《汕頭市志》2000版說是1887年才始設教堂,《潮陽大事記》2005年版說是1882年。
  7. ^ 《汕頭市志》2000版說是1900年才始設小教堂,《潮陽大事記》2005年版說是1898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汕头首次发现新石器晚期遗址. 汕頭日報. 2009-09-10 [2009-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8) (中文(簡體)). 
  3. ^ 林大春. 《潮阳县志》. 明隆慶. 
  4. ^ 4.0 4.1 饒宗頤. 《潮州志》. 汕頭潮州修志館. 1949. 
  5. ^ 元朝徐來《報德堂記》
  6. ^ 《宋史》文天祥本傳
  7. ^ 周恆. 《潮阳县志》. 光緒十年. 
  8. ^ 曾業英:陳炯明等廣東民軍在反袁護國戰爭中的作用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2005年版《潮陽大事記》
  10. ^ 《汕头市志》. 2000. 
  11. ^ 汕头(水利)基本概况. 汕頭水利局. [2010-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9). 
  12. ^ 潮阳区概况. 潮陽區人民政府網. [201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5) (中文(簡體)). 
  13. ^ 1999年12月版《廣東省志、地名志》
  14. ^ 潮阳概况. 潮陽區人民政府網. [201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5) (中文(簡體)). 
  15. ^ 潮阳有了小贷款公司. 汕頭特區晚報. 2009-12-18 [201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簡體)). 
  16. ^ 广东“光盘之乡”汕头潮阳产品出口势头强劲. 中國新聞網. 2009-04-11 [201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5) (中文(簡體)). 
  17. ^ 打口碟. 華語橋網轉《聯合早報》副刊龍捲風版文章. [201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4) (中文(簡體)). 
  18. ^ 2009年汕头市统计年鉴. 汕頭市統計局. [201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8) (中文(簡體)). 
  19. ^ 吳芳. 廣東潮陽閩南方言的語音分區. 臺灣語文研究. 2011, 6 (2): 97–109. 
  20. ^ 潮州《洪氏族譜》
  21. ^ 潮陽《蕭氏族譜》
  22. ^ 《潮阳报》停刊. 《潮南》雜誌潮之南網. 2007-12-13 [2010-07-25]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23. ^ 潮阳市图书馆简介. 汕頭圖書館. 2008-11-07 [2010-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中文(簡體)). 
  24. ^ 1996年版《汕頭市地名志》
  25. ^ 陸宗騏《廣東地方自治概況中》,民國二十六年
  26. ^ 1992年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第1届).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4-22) (中文(簡體)). 
  27. ^ 精耕细作农业在潮汕地区的形成和历史变迁. 人民網轉周肇基、倪根金主編《農業歷史論集》,文章. 2006-07-15 [201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中文(簡體)). 
  28. ^ 潮阳区和平种田能手马四弟承包4000亩耕地种水稻. 南方網轉《汕頭日報》文章. 2003-09-14 [2010-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29. ^ 2005年版潮陽大事記
  30. ^ 永樂大典》十三蕭潮字號
  31. ^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沿革》第二章起源與變遷第一節宋代書院頁17
  32. ^ 隆慶林大春《潮陽縣誌》第一卷建置沿革紀頁7
  33. ^ 郭棐《粵大記》卷四科第宋進士科
  34. ^ 明隆慶林大春《潮陽縣誌》第九卷官署志頁9,頁10
  35. ^ 35.0 35.1 光緒《潮陽縣誌》卷七壇廟
  36. ^ 吳榕青《潮州的書院》115頁附錄潮州歷代書院一覽表引康熙《潮陽縣誌》
  37. ^ 人才辈出的曾山书室. 汕頭特區晚報. 2007-01-17 [2009-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中文(簡體)). 
  38. ^ 郭棐《粵大記》卷五科第明進士科
  39. ^ 39.0 39.1 光緒《潮陽縣誌》卷6書院義學
  40. ^ 吳榕青《潮州的書院》115頁附錄潮州歷代書院一覽表引碑記
  41. ^ 吳榕青《潮州的書院》115頁附錄潮州歷代書院一覽表引嘉慶《潮陽縣誌》
  42. ^ 汕头市潮阳区2008年高考成绩简报. 汕頭市潮陽區教育局. 2008-06-28 [2009-09-13]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43. ^ 潮阳区2009年高考喜报. 汕頭市潮陽區教育局. 2009-06-28 [2009-09-13]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44. ^ 潮阳区今年高考实现总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双突破. 潮陽廣播電台網站. 2010-06-27 [2010-06-28]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45. ^ 潮阳教育信息网 推荐学校.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1) (中文(簡體)). 
  46. ^ 潮阳实验学校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终期督导验收. 汕頭特區晚報. [201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簡體)). 
  47. ^ 潮阳区人民政府网 潮阳概括.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5) (中文(簡體)). 
  48. ^ 潮阳区夯实体育基础设施. 2009-03-21 [201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6日)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