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刺尾魚
外觀
褐斑刺尾魚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刺尾鯛目 Acanthuriformes |
科: | 刺尾鯛科 Acanthuridae |
屬: | 刺尾鯛屬 Acanthurus |
種: | 褐斑刺尾魚 A. nigrofuscus
|
二名法 | |
Acanthurus nigrofuscus (Forsskål, 1775)
| |
異名 | |
|
褐斑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nigrofuscus),又稱褐斑刺尾鯛,俗名薰衣草倒吊,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1775年,由芬蘭探險家、東方學家和博物學家彼得·福斯科爾首次將本種正式描述為Chaetodon nigrofuscus,其模式產地為吉達。
分布
[編輯]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紅海、東非、模里西斯、塞席爾、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幾內亞、澳洲、帛琉、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夏威夷群島、新喀里多尼亞、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諾魯、斐濟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
深度
[編輯]水深0至25公尺。
特徵
[編輯]本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體色為黑褐到黃褐色。背鰭及臀其後端基部各有一黑斑點。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頭部及胸鰭前下方等區域布滿橘褐色斑點。成魚尾鰭成彎月形且有白色緣。尾棘溝有黑邊。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24至2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2至24枚[2]。體長可達21公分。尾柄上有倒刺,須注意以免割傷。
生態
[編輯]本魚喜棲息於淺海之硬底質的內灣或向海礁坡地。成魚喜成群的覓食。屬於藻食性。
經濟利用
[編輯]小型的食用魚,用以觀賞居多。食用時,剝皮,煮薑絲湯,肉質鮮美。
參考文獻
[編輯]- ^ Choat, J.H.; McIlwain, J.; Abesamis, R.; et al. Acanthurus nigrofusc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178019A1523035 [20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2.RLTS.T178019A1523035.en .
- ^ Acanthurus nigrofuscus. Reef Life Survey. [24 September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