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20號潛艇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UC-20號 |
下訂日 | 1915年8月29日[1] |
建造方 | 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2] |
船廠編號 | 270 |
下水日期 | 1916年4月1日 |
入役日期 | 1916年9月7日 |
結局 | 1919年1月16日移交英國,後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3] | |
船級 | UC級潛艇 |
船型 | UC-II型(近岸布雷潛艇) |
排水量 |
|
船長 | |
型寬 |
|
吃水 | 3.68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
續航力 |
|
潛航深度 | 50米 |
乘員 | 3名軍官、23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注釋 | 潛沒時間35秒 |
服役記錄 | |
所屬 |
|
指揮官 | |
參與行動 | 13次巡邏 |
戰績 |
|
陛下之UC-20號艇(德語:SM UC 20[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C-II型近岸布雷潛艇或稱U艇。它由漢堡的布洛姆與福斯船廠承建,於1916年4月1日新船下水,至同年9月7日交付使用。其全長49.35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17噸和493噸,艇載武器則包括三具魚雷發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門88毫米口徑甲板炮。UC-20號入役後曾部署至駐奧匈帝國的普拉區艦隊,並參與了地中海潛艇戰。通過其十三次巡邏,共直接或間接擊沉21艘協約國或中立國商船,容積總噸累計為20927噸。戰後,根據對德停戰協定的要求,UC-20號於1919年1月16日被引渡至英國哈維奇正式投降,至1919-1920年間在普雷斯頓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1915年秋天,由於中立國美國的干預,U艇戰幾乎陷入停頓,導致德國廣泛開展《國際法》所允許的水雷戰,從而使布雷潛艇的需求量相應增加。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艇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的開發部門留意到了這一點,遂以UB-II型為基礎,按照兼顧布雷效率和生產速度的要求,以41號工程的名義設計了UC-II型潛艇。為了彌補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僅更大,而且採用雙軸推進系統。然而,與前型最主要的區別在於,UC-II型艇重新運用了雙殼體結構。但它並非純粹的雙體潛艇,而是一種中間過渡型;因為外層沒有封閉耐壓殼體,而是作為鞍形水櫃附在上方。[9]
UC-20號是64艘UC-I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這個亞型的艇體結構與UB-II型類似,但體積更大,全長為49.35米,並有3.06米的吃水深度;由於不再考慮鐵路運輸的裝載限界,舷寬也得以增至5.22米。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17噸和493噸。艇只採用兩台猛獅六缸四衝程500匹公制馬力(37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460匹公制馬力(340千瓦特)的BBC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6節(21.5公里每小時),水下7節(13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7節(13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9,430海里(17,46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55海里(102公里)而無需充電。其潛沒需時約為35秒,能夠在50米的深度下運作。[3]
作為布雷潛艇,UC-20號改將六具布雷滑射槽安裝在艇體前部,每具儲存井內的水雷數量增至3枚,即合共18枚UC200型水雷。布雷時只需將存儲井底部的蓋板打開,水雷便可憑藉自身重量滑入水中。[10]隨着滑射槽長度增加,艇體艏樓的上層建築被抬高,上層建築與司令塔之間的凹陷處布置了一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作為甲板炮。但由於位置相對較低,火炮甲板在惡劣海況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沒。此外,UC-20號還裝備有三具500毫米魚雷發射管,這極大提升了潛艇的攻擊能力。其中艇艏兩具外置在兩側、艇艉一具則為內置式,並可搭載合共7枚G6型魚雷。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名軍官及23名水兵。[3]
歷史
[編輯]UC-20號是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承建的首批(UC-16至UC-24號)UC-II型潛艇的五號艇,由國家海軍辦公室於1915年8月29日訂購,建造編號為270。它於1916年4月1日新船下水,至同年9月7日交付使用。[1]翌日,UC-20號在前UC-14號艇長、海軍中尉弗朗茨·貝克爾的指揮下正式入役,隨即在基爾展開海試。[4]完成海試後,該艇於1916年10月18日載着28噸戰爭物資和7名軍事遠征人員從黑爾戈蘭島出發前往地中海,至11月14-15日將他們送抵法屬摩洛哥西岸。經過54天的海上航程,UC-20號於12月15日來到奧匈帝國軍港卡塔羅並加入駐當地的普拉區艦隊(後改稱地中海區艦隊)。[11]
在近兩年的地中海役期中,UC-20號參與了地中海潛艇戰,共完成十三次巡邏,其中包括曾十次向的黎波里塔尼亞的港口運送人員和物資,供北非奧斯曼部隊總司令伊赫桑·努里帕夏調配;以及分別於1917年4月12日和7月30日對利比亞胡姆斯的無線電台和軍事設施實施近距離炮擊。[11]在此期間,該艇累計擊沉21艘協約國或中立國商船,容積總噸為20927噸。[12]當中體積最大的受害者是註冊噸位為7940噸的意大利客輪埃萊娜王后號(Regina Elena);它於1918年1月4日從馬薩瓦駛往的黎波里途中,在的黎波里附近水域遭擊沉。[13]
1918年10月,隨着奧匈帝國解體並退出戰爭,地中海區艦隊的所有適航潛艇都必須突破封鎖遣回德國,以免落入敵手。UC-20號成為最後一批返程的德國U艇之一,它是經直布羅陀海峽航行,繞過愛爾蘭島和赫布里底群島前往波羅的海入口處,至1918年11月29日才抵達基爾,彼時戰爭已結束。[11]根據對德停戰協定的要求,UC-20號於1919年1月16日被引渡至英國哈維奇正式向協約國投降。1919年3月3日,英國海軍部將艇體與發動機分別作價1500和4000英鎊售予T·W·沃德公司,艇體至1919-1920年間在普雷斯頓拆解報廢。[1][14]
襲擊歷史摘要
[編輯]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噸位 | 結局 [12] |
---|---|---|---|---|
1916年10月19日 | 弗里茨·埃米爾號 | 丹麥 | 194 | 擊沉 |
1916年11月17日 | 伊米莉亞號 | 葡萄牙 | 1159 | 擊沉 |
1917年4月10日 | 阿布德·拉齊克號 | 突尼西亞 | 25 | 擊沉 |
1917年4月11日 | 干地亞號 | 義大利王國 | 1045 | 擊沉 |
1917年4月14日 | 十月五日號 | 義大利王國 | 39 | 擊沉 |
1917年4月14日 | 進步號 | 義大利王國 | 31 | 擊沉 |
1917年4月15日 | 阿萊西奧·科科號 | 義大利王國 | 29 | 擊沉 |
1917年5月18日 | 米利森特騎士號 | 英國 | 3563 | 擊沉 |
1917年5月25日 | 阿根廷號 | 義大利王國 | 97 | 擊沉 |
1917年5月25日 | 伊達號 | 義大利王國 | 46 | 擊沉 |
1917年5月26日 | 救主聯盟號 | 義大利王國 | 57 | 擊沉 |
1917年5月26日 | 阿布德·艾薩勒姆號 | 法國 | 25 | 擊沉 |
1917年5月26日 | 丹多羅號 | 法國 | 50 | 擊沉 |
1917年5月26日 | 馬努比亞號 | 法國 | 50 | 擊沉 |
1917年5月26日 | 馬蘇達號 | 法國 | 50 | 擊沉 |
1917年5月26日 | 聖方濟各號 | 義大利王國 | 47 | 擊沉 |
1917年5月27日 | 博爾德維爾號 | 英國 | 3118 | 擊沉 |
1917年8月26日 | 毛里齊奧·P號 | 義大利王國 | 558 | 擊沉 |
1918年1月4日 | 埃萊娜王后號 | 義大利王國 | 7940 | 擊沉 |
1918年4月13日 | 焦韋號 | 義大利王國 | 5037 | 擊傷 |
1918年4月28日 | 凡爾登號 | 法國 | 2769 | 擊沉 |
1918年5月4日 | 梅爾傑利納號 | 義大利王國 | 354 | 擊傷 |
1918年6月4日 | 鳳凰螺號 | 英國 | 6163 | 擊傷 |
1918年6月12日 | 龐加萊號 | 突尼西亞 | 35 | 擊沉 |
注釋
[編輯]腳註
[編輯]- ^ 1.0 1.1 1.2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C 20.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22].
- ^ Tarrant,第173頁.
- ^ 3.0 3.1 3.2 Gröner 1991,第31-32頁.
- ^ 4.0 4.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Franz Becker.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10].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Hans Adalbert von der Lühe.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10].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Otto Kümpel.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10].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Heinrich Kukat.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10].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Hermann Rohne.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10].
- ^ 陳進,第48頁.
- ^ 陳進,第46頁.
- ^ 11.0 11.1 11.2 NARS,第98頁.
- ^ 12.0 12.1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by UC 20.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10].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Regina Elena.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8-08].
- ^ Dodson & Cant,第13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Tarrant, V. E. The U-Boat Offensive: 1914–1945.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9. ISBN 978-0-87021-764-7. OCLC 20338385.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譯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陳進 等 (編).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Service. U-boats and T-boats, 1914-1918. Washington: U.S.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ration. 1984 [2022-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 Dodson, Aidan; Cant, Serena. Spoils of War: the fate of enemy fleets after the two World Wars. Barnsley: Seaforth. 2020. ISBN 978-1-5267-4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