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反思文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反思文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誕生於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之後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時期,與「傷痕文學」密切相關[1][2][3][4]。文革結束後,鄧小平胡耀邦等人主導了撥亂反正,一批作家也開始反思文革,並且進行批判,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警醒世人[1][2][3][4]

風格

[編輯]

反思文學,反思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和民族創傷,批判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包括對文革的反省、回顧、評價、批判,並且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警醒世人不再犯文革一樣的錯誤[1][2][3][4]

與傷痕文學的對比

[編輯]

與只描寫苦難和痛苦的傷痕文學不同,鄧小平曾給傷痕文學一個評價是「哭哭啼啼,沒有出息」[5][6],而反思文學不僅僅是單純的描寫苦難和痛苦,也批判了中國共產黨從1957年以來的政治上犯的政策、方針、路線等錯誤,題材主要是「反右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二者關係密切[1][2][3][4]。有學者認為,「傷痕文學是反思文學的源頭,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2]。且二者均是在「新啟蒙主義」的大背景下進行創作[7][8][9]

代表人物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伤痕文学:“历史的终结”版的中国叙述. 《經濟導刊》. 202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盧燕娟. 对“现代”的另一种想象——论早期改革文学中的“现代”意识. 中國現代文學館. 《文學評論》. 2020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中文). 
  3. ^ 3.0 3.1 3.2 3.3 李復威. 贯穿于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一条血脉——“反思文学”的反思. 《藝術廣角》. 1998年 –透過維普. "反思文學"作為特定指稱的概念,一般都用來概括80年代初繼"傷痕文學"之後的一種文學思潮。那個時期,隨着傷痕文學創作的逐步深入,人們已不滿足於對"四人幫"極"左"路線的一般性地揭露和控訴,而是要求文學的視野更加開闊,思考的問題更加深遠。於是,作家們以勇敢的探索精神把筆鋒向歷史的縱深掘進。他們用自己的創作和人民群眾一起探求這場空前浩劫的成因和根源,對我國當代曲折的歷史進程、對一些顛倒了的歷史是非進行再認識、再評價。 
  4. ^ 4.0 4.1 4.2 4.3 陳樹萍. 新世纪“文革”叙事研究综述. 南京大學. 2013-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4) (中文). 
  5. ^ 劉繼興. 邓小平超简洁语言魅力:5个问题答11个字【2】. 人民網.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 
  6. ^ 陶舜:反思“文革”大讨论不宜再拖. 騰訊. 中國經濟網. 201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7. ^ 陶東風. 知识分子“文革”记忆不再“大一统”——我看《七十年代》. 《中國青年報》. 201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中文). 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是在「新啟蒙」集體框架下對「文革」、「反右」進行書寫的。 
  8. ^ 章濤. “伤痕文学”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再思考——以知识分子为考察中心 (PDF). 《南方文壇》. 2015年, (第5期): 2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21). 
  9. ^ 丁帆.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 愛思想.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0) (中文). 

拓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