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唯識三十論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唯識三十論頌》(梵語Triṃśikā-vijñaptimātratā),或稱《唯識三十頌》,大乘佛教典籍,由世親撰寫,玄奘翻譯。

概述

[編輯]

世親通習佛教大小二乘思想,著述豐富。其漢譯唯識方面論典有:《十地經論》、《攝大乘論譯》、《辨中邊論》、《大乘成業論》、《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等。其中《唯識三十論》是世親最後的作品,它總結整理了前期各種經論中的唯識思想,是代表着世親在唯識學上的最高成就。但是他來不及為《唯識三十論》註釋就辭世了。

有十大論師,通過為此論作釋論而確立了各自的學說[1]玄奘成唯識論》以護法論師的解釋為主糅合了此十註釋。

內容

[編輯]

唯識三十頌的結構可分為三部分:

  • 唯識相,即前面二十四頌,是對宇宙萬有之現象界的說明。
  • 唯識性,即第二十五頌,是對一切事相之理性(本體)的說明。
  • 唯識位,即末後五頌,是對修行證果之位別程序的說明。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慧愷法師《俱舍序》云,佛滅已後,千一百年,天親菩薩出生造論,依今所傳,諸部說異。今依大乘,九百年間,天親菩薩出世,造此頌本。……同時唯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造此頌釋。千一百年後,餘八論師,方造斯釋。……釋此本頌,有十論師。」

外部連結

[編輯]
  1. triṁśikāvijñaptikārikāḥ 三十表論(唯識三十論)
  2. 聖嚴 唯識三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