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沃土計劃
新月沃土計劃是伊拉克哈希姆家族提議的聯合計劃,在新月沃土地區上建立一個包含伊拉克王國、法屬敘利亞託管地、黎巴嫩託管地、巴勒斯坦託管地和外約旦酋長國的聯盟,並命名為新月沃土聯盟(法語:unification du Croissant fertile)。時任伊拉克總理努里·賽義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向英國官員介紹了該計劃,當時法國已經逐漸衰弱,無法有效控制敘利亞。 代表敘利亞北部商業利益團體和土地所有權的敘利亞人民黨支持新月沃土計劃,並啟動了外交步驟來實施。然而因為伊拉克與英國有軍事條約,因此敘利亞民族黨和軍隊中的派系決心阻止任何與伊拉克統一的計劃。該計劃最接近實現的時候是在薩米·欣納維上校執政期間(1949年 8月至12月),他任命了人民黨為政府官員,該政府開始與伊拉克談判以實現統一。這個計劃因阿迪卜·施捨克里上校發動政變而失敗。隨着1958年 7月伊拉克君主制被推翻,新月沃土計劃的任何希望都因此煙消雲散,儘管如此團結新月沃土各國的願望依然存在於各國的期望中。
新月沃土聯盟 | |
---|---|
首都 | 巴格達、大馬士革、貝魯特、耶路撒冷 |
宗教 | 伊斯蘭教 |
政府 | 聯邦君主制 |
歷史時期 | 一戰、二戰、阿拉伯冷戰 |
新月沃土各國
[編輯]伊拉克
[編輯]當時伊拉克王國哈希姆家族的願景,是希望在哈希姆家族治下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聯合王國,即新月沃土聯盟,因此提出新月沃土計劃,聯合周圍國家一同討論,隨後在伊拉克總理努里·賽義德向英國官員介紹該計劃後,開始在新月沃土各國掀起討論。
敘利亞
[編輯]隨着鄂圖曼帝國的衰落,新月沃土的阿拉伯人開始建立脫離鄂圖曼帝國的政權,敘利亞人民也在費薩爾一世的領導下建立敘利亞王國,不過很快就被法國佔領,成為法國託管地,因此敘利亞民族主義者提出獨立並建立大敘利亞的想法在敘利亞得到了認可。大敘利亞是以敘利亞天然邊界為核心衍伸出的構想,這一想法成為敘利亞社會民族黨的基礎,該黨於1932年由敘利亞的黎巴嫩難民安東·薩德創立,受到阿道夫·希特拉在德國的演講的強烈啟發。據安東·薩德描述,敘利亞應該包括奇里乞亞、伊拉克、科威特、胡齊斯坦、黎巴嫩、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島的領土。
巴勒斯坦
[編輯]巴勒斯坦作為英國託管地,經常於境內發起獨立運動,反抗英國統治,但大多以失敗收場,巴勒斯坦對新月沃土計劃並沒有過多的意見[來源請求],只希望能在獨立後,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獨立的國家。
約旦
[編輯]約旦在1921年 4月11日獨立後建立外約旦酋長國,1921年開羅會議,阿卜杜拉一世獲大英帝國支持成立外約旦酋長國,由巴勒斯坦託管地監督其行政,成為英保護國,1946年獨立成為現今的約旦王國。約旦對此計劃沒有過多的回應,但在1958年 2月,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宣佈成立十三天後,同為哈希姆家族的伊拉克國王和約旦國王宣佈合併成立阿拉伯哈希姆聯邦,直至國王費薩爾在一場軍事政變被廢黜後倒台。
黎巴嫩
[編輯]黎巴嫩自法國獨立後,建立黎巴嫩共和國,受泛阿拉伯主義影響,黎巴嫩的政治意識倒向反列強與反君主制,當伊拉克君主制被推翻時,黎巴嫩日報《Al-Anwar》在報導中寫道:「新月沃土的聯盟計劃是可惡的英帝國主義及其在阿拉伯世界的代理人計劃」 。約旦駐黎巴嫩大使譴責黎巴嫩媒體堅決反對與污辱新月沃土的聯合計劃,並認為其無知。Al-Anwar日報則回應:「我們不得不說,這個計劃就像一隻貓,它有九條命。他不容易死,因為他身後隱藏着英國情報部門」[1]。
計劃的矛盾
[編輯]隨着敘利亞脫離法國獨立,人民黨控制了敘利亞的政治,並進行改革,改革優先事項是敘利亞北部的經濟發展,人民黨支持這一計劃,並已開始與伊拉克外交交流以實現這一目標。然而,敘利亞民族黨和軍隊的分支機構決心抵制與伊拉克的聯合,因為儘管伊拉克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但卻是大英帝國扶植下建立的親英政府。敘利亞人民不想生活在君主制國家,更不想生活在親英國家。 1940年代後期,穆罕默德·法迪勒·賈馬利擔任伊拉克外長時,曾與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秘書秘密交流。賈馬利說:「在我看來,阿拉伯世界存在三個地緣政治極點 :新月地帶 阿拉伯半島以及北非地區」 在他看來,應該根據這三個極點分別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或聯邦,以便這些新建的國家能夠彼此合作。 談判因1949年12月阿迪卜·施捨克里上校的政變而中止。儘管發生了政變,議會於1951年任命的總理納齊姆·庫德西,仍然非常親英,被迫下台。同年,總理馬魯夫·道瓦利比也因同樣原因被奇恰克利逮捕。
參見
[編輯]腳註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Marius Deeb, 黎巴嫩內戰, Praeger, 1980, p. 67.
- Tareq Y. Ismael、Jacqueline S. Ismael、Kamel Abu Jaber,中東和北非的政治和政府,佛羅里達大學出版社,1991 年,p. 192.
- 康明斯,戴維·迪恩。敘利亞歷史詞典,p. 105. 稻草人出版社,2004 年,ISBN 0-8108-4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