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 (廣州)
| ||||||||||||||||
---|---|---|---|---|---|---|---|---|---|---|---|---|---|---|---|---|
原名 | 中華路 | |||||||||||||||
命名緣由 | 紀念解放軍進入廣州 | |||||||||||||||
命名日期 | 1951年 | |||||||||||||||
類型 | 城市主幹道 | |||||||||||||||
道路長度 | 5公里(3.1英里) | |||||||||||||||
車速限制 | 60公里每小時 |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白雲區 | |||||||||||||||
起點 | 沿江路 | |||||||||||||||
終點 | 機場路 | |||||||||||||||
建造 | ||||||||||||||||
動工 | 1929年 |
解放路位於廣州市中心越秀區,是一條南北向主要道路,南北向分為解放南路、解放中路及解放北路,南起沿江西路/解放橋(接同福中路及同福東路),北接機場路,全長約5公里。
歷史
[編輯]解放北路679號教堂 | |
---|---|
越秀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 |
所在 | 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道將軍東社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20世紀三十年代 |
編號 | 1-43 |
登錄 | 2012年11月15日 |
在明清時代已經是廣州的重要道路。南段稱小市街,中段稱歸德門直街(俗稱四牌樓),北段盤福路以南稱大北門直街,盤福路以北為城外小路。
為改善交通,民國十八年(1929年)廣州拆城牆建馬路,小市街擴建成中華南路,歸德門直街擴建為中華中路,大北門直街擴建為中華北路。其中中華中路五座牌坊在道路擴建後依然立於馬路中間,牌坊的3個石門的寬度不等,中間一個較寬,可通過當時的中型汽車,兩邊的小門則可過人力車(黃包車)。
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州市內汽車增加,不時發生有汽車撞擦牌坊的事故,市政府便作出遷移的決定,由廣州工務局花費巨資制定搬遷計劃。最後奕世台光牌坊和戊辰進士牌坊分別移到漢民公園(後曾被改為兒童公園,現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南門和西門。盛世直臣牌坊及承恩五代牌坊,移至中山紀念堂北面觀音山(越秀山)百步梯入口石級處。乙丑進士牌坊移至康樂園的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1]四牌樓移出中華路後,馬路旁的巷子遺留「四牌樓街」這個名字。
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進入廣州。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1951年八一建軍節的時候,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解放軍首先進入廣州城的原中華(北、中、南)路更名為解放(北、中、南)路。中共建政後,五座牌坊均被毀,其中只有乙丑進士牌坊在1999年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校友修復。[2]
1994年,廣州市當局決定對解放路進行拓闊,在未公開徵詢公眾對路上眾多騎樓歷史建築意見的情況下,將全部騎樓清拆,造成不可挽回的城市肌理破壞。而與路面平行的四牌樓街,也連同四牌樓一起成為歷史。
2014年10月25日,為緩解解放北路跨東風路高架橋擁堵,廣州市交委試行可變車道交通控制,由現在雙向三車道,劃分為北行2條車道,南行1條車道,預計從11月1日起正式運行。
為配合紀念堂站24號線部分施工,計劃拆除解放橋高架橋6個跨孔,另建設同樣3車道寬的鋼結構便橋銜接,以方便車站明挖施工,車站建成後會復建高架橋和拆除便橋,整個期間預計需要50個月。[3]
主要道路交匯
[編輯]順序由南至北排列,粗體字為主幹道。
其中,由沿江西路交界至大德路稱爲解放南路;大德路交界至中山路口段稱爲解放中路;中山路口至機場路交界稱爲解放北路。
鄰近建築(由南向北)
[編輯]- 解放大橋
- 萬菱廣場
- 回民小學
- 陶街電器市場
- 中旅商業城
- 公園前地鐵站
- 新寳利大廈
- 廣東迎賓館
- 府前大廈
- 大北堂
- 交易廣場
- 紀念堂地鐵站
- 西漢南越王墓
- 中國大酒店
- 錦漢展覽中心
- 越秀公園地鐵站
- 越秀公園正門
- 廣州蘭圃
- 大北立交
交通
[編輯]均在鄰近解放路位置設有出口。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广州“四牌楼” 昔日城央地标今安在. 廣州日報. 2012-09-16 [201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7).
- ^ 「中華」被「解放」,這條路改名寓意深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廣州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2019-10-14
- ^ 李天研. 解放北高架将“让路”地铁施工,新建钢便桥“顶班”约三年. 廣州日報. 2024-08-13 [2024-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