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內柵國小文物館

座標24°51′22″N 121°16′54″E / 24.855986°N 121.281645°E / 24.855986; 121.28164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4°51′22″N 121°16′54″E / 24.855986°N 121.281645°E / 24.855986; 121.281645

內柵國小文物館
內柵國小文物館正門
成立2010年11月8日 (2010-11-08)
地址 臺灣桃園市大溪區義和里安和路38號
類型內柵國小附設文物館
館長桂景星(校長)
地圖
地圖

內柵國小文物館是一間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南郊、大漢溪右畔,緊臨石門水庫文物館。負責收集整理並保存的文物有200餘件,其中69件經中華民國文化部在2012年12月7日核定為一般古物,名列全臺第3位,僅次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1][2]

歷史

[編輯]
內柵國民小學校門
大溪之郊大漢溪畔風光

1863年因為清英天津條約,增開淡水港為通商口岸,大溪曾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轉運港。早年,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的農產品、茶葉、樟腦油等也都藉由大溪轉運[3]內柵,是大溪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大溪為知名觀光景點。內柵位於該區西部偏南。內柵命名的由來,「柵」是竹木編成城垣。先人拓荒,為求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種植竹林以抗毒蛇猛獸及原住民出草,「內柵」就是在柵的內部臨邊。[4]

內柵國小成立於1901年9月14日,1925年獨立設校稱「內柵公學校」,創校迄百餘年,為該區居第二之老學校。目前佔地12,723平方公尺,規模現有班級數6+1班,教職員工23人與學生120人,屬風景區內之特色迷你小校。[5]2010年11月8日,內柵國小歡慶110歲生日,第十五屆校友李清木配合校慶把價值約兩百萬元收藏古物捐給母校,成立清木文物陳列館。許多校友前來與會慶賀,最「資深」校友是當年九十四歲、第八屆的簡永昌,曾入選第五屆台灣棒球名人堂終身奉獻獎。2010年校長鄭鳳珠發起系列的表演活動慶祝,中午以「辦桌」讓歷屆校友敘舊,緬懷當年樂趣。[6]

設立文物館

[編輯]

該校對於文化資產——古物之收集、整理、保存和教學等,源於校友及社會賢達捐贈之文物,其中以校友李清木捐贈之文物及經費較多,因此於2010年11月8日[7]特設立「清木文物陳列館」於學校二樓。文化部亦認為現今工商業發達,傳統農業社會生活用具已不復見,館內所蒐集之文物能顯示當時的傳統生活原貌,可作為鄉土教學資料。在以農立國的傳統台灣社會,此批用具具有文化傳承、教育意義,值得妥善保存。[8]內柵國小文物館文物數量達200餘件,其中69件經文化部於2012年12月7日核定為一般古物,名列全台第三位,僅次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800餘件及中央研究院之120件等。[1][2]

館內規劃為九大類,分別為傳統農村田地整地用具18件、傳統農村田地除草用具1件、傳統農村田地收穫用具1件、傳統農村其他用具4件、傳統農村漁撈用具2件、傳統農村食物處理用具6件、傳統農村廚具14件、傳統農村生業用具11件、傳統農村生活起居用具12件等。

古物

[編輯]
來源:[9][10][11][12];及後方加注登錄網頁

傳統農村田地整地用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農耕與翻土整地的重要機具,前面由牛拉動,後面由農夫操縱,將田犁成一條土壟,使泥土翻鬆,重新整平,以利播種。 [13]
木製土拖
是以木材製造用來農村田地整地用具。 [14]
鐵製手耙
傳統農村田地鐵製整地用具。十三齒─形容鐵耙的外觀。大部分的鐵耙都是十三支尖齒,但也有十一齒或其他數目的。 [15]
鐵製穀耙
傳統農村田地整地用具用於稻穀收成整理耙齊。 [16]
割耙
畦面碎土作業,為長方形木框,架設鐵製鉅齒滾輪於其中,使用牛力拖引,滾動的鐵製滾輪會把雜草翻入土中。由豐和耙兩種工具演變合成,適合以土挖成條狀凹溝以利種子放入。 [17]
田地整平器
田畦面碎土作業,為長方形木框,架設鐵製鉅齒滾輪於其中,使用牛力拖引,滾動的鐵製滾輪會把雜草翻入土中。由豐和耙兩種工具演變合成,適合以土挖成條狀凹溝在種子放入前用田地整平器使整平。 [18]
畚箕
是以剖竹機製造竹器。竹子必須經剖竹機剖成竹片。節省手工剖竹之麻煩,可用來挑物等。 [19]
碌碡
或稱磱碡,用來粉碎水田泥土整平器,插秧前將田地整平的器材,係利用牛或機械拖行,中央軸上木片轉動,可將田土攪拌平整。

當水田在翻鬆泥土後淹入水,如有大塊泥土或雜草,早期用欄踏以牛拖拉,人站在兩片木板上,拖動時中間的木片會轉動,把泥土壓碎,也會把草翻動或壓入土裏。

[20]
秧鏟
土挖成條狀凹溝在種子放入前用田地整平器使整平後以秧鏟協助併用。 [21]
秧指
插秧時以秧指謢手指及提高效力。 [22]
輪仔
插秧之前以輪仔協助及提高效力。 [23]
整土用具
插秧之前以輪仔協助及提高效力。 [24]
秧苗盆
插秧時以秧苗盆盛秧苗。 [25]
秧菎
插秧時以秧苗盆盛較粗大之秧苗。竹製編織品又稱秧箆,插秧時放秧苗用。舊日插秧之前,將秧苗帶土鏟起成手掌大小,以螺旋狀排列在籃內供插秧者使用分株植入田中用。 [26]
鐮刀簍
因尖銳用鐮刀簍保護避免傷害。 [27]
大拖
插秧之前後以大拖協助及提高效力。 [28]
土礱
農村稻穀收割。曬乾後將稻穀用土礱磨去粗榖,即為可食用的糙米。 [29]
土礱手把
農村稻穀收割。曬乾後將稻穀用土礱及手把操做磨去粗榖,即為可食用的糙米。 [30]

傳統農村田地除草用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鋤草器
插秧之後會長出雜草等需以鋤草器處理。 [31]

傳統農村田地收穫用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風鼓
割下的稻穗曬乾後,經過風鼓除去稻葉碎物及秕,結實的榖粒落在米籮中,即可清理、保存。 [32]

傳統農村田地其他用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牛軛
戴在牛肩膀上好拉犁。 [33]
牛嘴欄
戴在牛嘴上好控制。 [34]
牛車輪
一般牛車有四個輪子並有大小之分。 [35]
土圍
傳統農村田地其他用具以圍田地。 [36]

傳統農村漁撈用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魚簍
傳統農村漁撈用具魚簍均為竹製品。 [37]
蝦簍
傳統農村漁撈用具均為竹製品。 [38]

傳統農村食物處理用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番薯挫
農村30年代至50年代銼番薯纖、飼豬食用。 [39]
搗物木臼
農村收割稻穀曬乾之後,蹈入搗物木臼木錘搗去粗穀而成為糙米,即可食用,又可搗麻糬。 [40]
粿印
製粿時打印模型。 [41]
前人用火鍋
傳統農村食物處理用具。 [42]
石磨
利用上下兩塊石塊以木製推耙轉動,將米物、花生磨碎 變細變漿。石臼將糙米等穀物放入石臼,舂去外皮。 [43]
小蒸籠
傳統農村食物處理用具,小蒸籠用於蒸食物。 [44]

傳統農村廚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桌罩
擺設於廚房,吃飯用餐使用。 [45]
碗盤
擺設於廚房,吃飯用餐使用。 [46]
酒甕
甕仔用來醃漬胡蘿蔔,裝甕,泡製藥酒。 [47]
茶壺
用於裝茶水。 [48]
酒矸仔
甕仔用來裝酒。 [49]
坩仔
甕仔用來醃漬胡蘿蔔,鳳梨,泡製藥酒.或盛物。 [50]
竹篩子
盛裝稻米竹製用具,以剖細的竹篾編織而成,是具有台灣地區特色的農具。 [51]
迦籮仔
盛裝稻米竹製用具,以剖細的竹篾編織而成,是具有台灣地區特色的農具。 [52]
米簍
又稱米籮,盛裝稻米竹製用具,以剖細的竹篾編織而成,是具有台灣地區特色的農具。另外扁擔也是傳統農具之一,可扛肩上挑起兩邊重物。 [53]
陶甕
甕仔用來醃漬胡蘿蔔,鳳梨,泡製藥酒。 [54]
木製盤
祭拜祖先或拜神盛置供祭品之時所使用。 [55]
木飯匙
擺設於廚房,吃飯用餐使用。 [56]
木湯匙 擺設於廚房,吃飯用餐使用。 [57]
托盤
祭拜祖先或拜神盛置供祭品之時所使用或印製食物造型。 [58]

傳統農村生業用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茶簍
以剖竹機製造竹器,竹子必須經剖竹機剖成竹片、竹條,可用來裝物等。 [59]
竹簍
以剖竹機製造竹器,竹子必須經剖竹機剖成竹片、竹條,可用來裝物等。 [60]
秤錘
是度量衡的工具用於秤物品的。 [61]
量仔
是度量衡的工具用於秤物品的。 [62]
磺火燈
未有電力地區就以此照明。 [63]
裁縫機
傳統農村生業用具用於裁縫衣物。 [64]
墨斗
多數用於建築時衡量高低平衡。 [65]
前人用製冰機
以前尚未有電冰箱時用。 [66]
製斗笠模
農家用來遮陽擋風雨,用竹葉作成的帽子需用製斗笠模成形。 [67]
刨刀
傳統農村生於業用具,用於刨瓜果食品。 [68]
草繩絞
將稻草絞成草繩。 [69]

傳統農村生活起居用具

[編輯]
古物 照片 備註 登錄網頁
謝籃
結婚或喜慶盛裝禮物,鞭炮燃放之用。 [70]
原住民採集籃
竹製編織品,功能多用來裝種子或盛飯菜及雜物等;像米籮用來裝稻米及花生等竹製用具,以剖細的竹篾編織而成,用扁擔(竹製品)扛在肩上挑起兩邊米籮農作物。 [71]
嬰兒搖籃
幼童睡眠時使用,父母哄騙幼童搖晃,並唱着兒歌,讓幼童漸漸入睡。 [72]
採集籃
竹製編織品,功能多用來裝種子或盛飯菜及雜物等;像米籮用來裝稻米及花生等竹製用具,以剖細的竹篾編織而成,用扁擔(竹製品)扛在肩上挑起兩邊米籮農作物。 [73]
各式編織籃
竹製編織品,功能多用來裝種子或盛飯菜及雜物等;像米籮用來裝稻米及花生等竹製用具,以剖細的竹篾編織而成,用扁擔(竹製品)扛在肩上挑起兩邊米籮農作物。 [74]
火籠
即懷爐,農村老人在冬天用來取暖禦寒之恩物。 [75]
蓑衣
用「棕片」製成,是往昔農人穿的傳統雨衣,可分為一件式及上、下兩件式;另外頭戴斗笠,防止頭部淋濕。 [76]
斗笠
農家用來遮陽擋風雨,用竹葉作成的帽子。 [77]
面桶
傳統農村生活起居用具,多數為木製品。 [78]
造型面盆
傳統農村生活起居用具,多數為木製品。 [79]
腳桶
傳統農村生活起居用具,多數為木製品。 [80]
仔豬槽
傳統農村生活起居用具,多數為木製品用途為飼養仔豬。 [81]

內柵國民小學文物館內現況

[編輯]

資料來源

[編輯]
  1. ^ 1.0 1.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3). 
  2. ^ 2.0 2.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1). 
  3. ^ 桃園市政府-大溪區公所-本所沿革. Daxi.tycg.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4. ^ 優質教育園地-學校現況:桃園市內柵國民小學. Njes.tyc.edu.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5. ^ http://www.njes.tyc.edu.tw/modules/tadnews/page.php?ncsn=9&nsn=2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桃園市內柵國民小學
  6. ^ 中時電子報. 大溪內柵國小110歲 老校友 相見歡 - 社會新聞 - 中國時報. Chinatimes.com. 2010-11-08 [2019-09-13]. 
  7. ^ 中時電子報. 大溪內柵國小110歲 老校友 相見歡 - 社會新聞 - 中國時報. Chinatimes.com. 2010-11-08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4). 
  8. ^ 內柵國小清木文物館 蘊藏鄉土文物永流傳. [2019-07-26]. 
  9. ^ 桂景星校長. 大溪內柵國小. 大溪內柵國小. [2019年6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21日). 
  10. ^ 農耕器具及大溝農村文物館. 農村風情畫一農耕器具及大溝農村文物館. 大溝農村文物館. [2019年8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7日). 
  11. ^ 客家委員會兒童網站. 傳統農具文物 - Home | 客家委員會兒童網站. 客家委員會兒童網站. [2019年8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8月21日). 
  12. ^ 宜蘭尚德社區. 宜蘭小百科| 尚德社區古農具 - 宜蘭縣教育支援平台 - 宜蘭教育處. [2019年8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8月22日). 
  1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3). 
  1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1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3). 
  16.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7.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5). 
  18.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0). 
  19.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8). 
  2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8). 
  26.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7.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8.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29.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8). 
  3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3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3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1). 
  3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1). 
  3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1). 
  3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1). 
  36.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37.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3). 
  38.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5). 
  39.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6). 
  4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4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4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4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4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4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6). 
  46.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47.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48.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49.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6.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7.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8.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59.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6.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7.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8.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69.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6.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7.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4). 
  78.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79.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8). 
  8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4). 
  8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1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