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七宗
外觀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六家七宗是中國東晉時期佛教般若學傳入中國之後與當時盛行的玄學相結合所產生的不同哲學宗教學術流派以及他們的思想。
東晉時的僧叡最早提出「六家」之說,他的《喻疑》在回顧佛教傳入以後講說,「昔漢室中興,孝明之世,……當是像法之初。自爾以來,西域名人,安侯之徒,相繼而至。大化文言漸得淵照邊俗,陶其鄙俗。漢末魏初,廣陵、彭城二相出家,並能任持大照,尋味之賢,始有講次。而恢之以格義,迂之以配說。」
劉宋曇濟最早提出了六家分為七宗的說法。曇濟的《六家七宗論》久佚,惟梁代寶唱法師的《續法論》中曾引用。「六家」之說已經無從考證,而「七宗」一般指本無宗、本無異宗、即色宗、心無義、含識宗、幻化宗、以及緣會宗[1],其代表人物分別是道安的「本無宗」,竺法深和竺法汰的「本無異宗」,支遁的色宗,支愍度、竺法蘊和道恆的「心無義」,于法開的「含識宗」,道壹的「幻化宗」,于道邃的「緣會宗」等[2]。
「六家七宗」中最有影響的,正是以道安為首的本無學派。吉藏《中觀論疏》記道安的本無義為:「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末)有,若詫(宅)心本無,則異想便息。……詳此意,安公明本無者,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無。」
六家七宗之說實乃般若經初傳中土,限於對印度文化理解的方式,中國的佛教徒結合老莊思想,對般若部諸經所講的「空」義產生不同理解。僧肇深感六家七宗對「有無」的理解有悖於佛教的中觀思想,作《肇論》以批判六家七宗中的本無、即色和心無三家[3]。湯用彤認為六家七宗就其基本觀點,可分為三家。《肇論》破三家,正是對六家七宗主要觀點的全面批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