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腧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63年北京中醫學院學生辨別穴位

腧穴又稱穴位,是中國傳統醫學在人體分佈體表的臟腑經絡循環路線中,對氣血匯聚、轉輸與出入之所的特定處所給定的名稱,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推拿等醫學臨床的刺激點。腧穴在《黃帝內經》中又稱氣穴骨空,《針灸甲乙經》稱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中文古文中,「腧、輸、俞」三字可相通[1],發音(shù ㄕㄨˋ),但使用時各有所指。「腧穴」是指穴位的統稱;腧與「輸」通,有轉注輸注的含義,指經氣的轉輸如同水流的轉輸灌注;穴有孔隙的意思,指經氣所居留之處在筋骨肌肉的空隙間。「輸穴」指五腧穴(井滎輸經合)中的第三個穴位;「俞穴」是指募俞穴中的背俞穴,即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穴位。

人體五臟六腑的「正經」經絡系統共計十二條,加上身體正面中央的「任脈」、背面中央的「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系統。加計後共為「十四經絡」或稱為「廣義經絡」,在其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三百六十五處。但仍還有很多隱敝、偏僻的穴道,如果連這些都算在內,人體總穴位數目超過該數目。

腧穴用途

[編輯]
  1. 醫家:常用手指壓按各經的穴位尋找壓痛點,診查疾病;用針來聚氣通經,瀉臟腑邪氣,調理陰陽表裏臟腑之氣,以有餘補不足;用灸來補陽平陰。醫者也以藥歸經,調理臟腑陰陽。主要載於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與《難經》第六十二難至第六十八難中。
  2. 武學家:直接攻擊傷害腧穴,來減損對方攻防能力,嚴重傷害者可能導致瞬間死亡。[來源請求]

腧穴的分類

[編輯]

腧穴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

經穴
指歸屬於十二正經任脈督脈的腧穴,又稱為十四經穴。由於分佈在十四經脈上,所以能十四經脈及所屬臟腑的病證,而且能主治本經的病證。
奇穴
指未歸入十二經脈及任脈、督脈,但具有奇效、有明確位置及名稱的腧穴,又稱為經外奇穴。其主治範圍比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
阿是穴
是以痛處為穴直接進行針灸的一類腧穴,既無固定名稱,也沒有固定位置,又稱為不定、天應。


銅人穴位模型

銅人穴位模型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見

[編輯]

站外連結

[編輯]
  1. ^ “腧”字的解释 | 汉典. www.zdic.net. [2024-09-19]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