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下大道良皇宫

坐标22°59′26″N 120°11′54″E / 22.990463°N 120.198240°E / 22.990463; 120.19824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59′26″N 120°11′54″E / 22.990463°N 120.198240°E / 22.990463; 120.198240

四安境北线尾下大道良皇宫
下大道良皇宫整修前外貌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台南市中西区府前路一段340号
主神保生大帝
例祭农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圣诞)
建筑详情
本殿构造硬山式
建立时间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1]
地图
地图
下大道良皇宫正殿内部

下大道良皇宫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主祀保生大帝,为府城四安境的主庙[1][2]。府城人称为“下大道”,与成功路兴济宫的“顶大道”保生大帝作一区别[注 1][2]。该庙与位在安平海头社的广济宫有密切的关系 [2][1]

沿革

[编辑]

立庙由来

[编辑]

下大道良皇宫相传创建于明郑永历年间,旧庙原址位于北线尾(北汕尾),当时与安平海头社广济宫分别位在台江之龙虎两侧,两庙因而有“龙虎宫”之称,而良皇宫之庙名即是承袭龙虎宫台语读音而来[3][2][1]。然而周茂钦《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书对此说存疑,认为该庙原称“慈济宫”,原本便位于凤山县土墼埕保,后来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西定坊[1]

良皇宫之记载,可见于金𬭎主修的《福建通志》(1684年)[注 2]、蒋毓英《台湾府志》(1685年)[注 3]、高拱干《台湾府志》(1696年)[注 4]等康熙年间志书[2][1]。而根据志书内容,在安平镇与土墼埕各有一座“慈济宫”,位在土墼埕者即是良皇宫[2],但位于安平镇者,周茂钦《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书认为并非广济宫,而是安平港仔尾社灵济殿保生大帝原先所居的慈济宫,也就是说在良皇宫已经在土墼埕的时候,安平广济宫仍不存在,故对“龙虎宫”之说存疑[注 5][1]。不过王郁雅〈台南市保生大帝信仰研究〉则根据良皇宫与广济宫的交谊等理由,肯定“龙虎宫”之说[1]

另外关于“北线尾”的意思,除了指位于鹿耳门的北线尾之外,学者卢嘉兴则认为其意思是指良皇宫旧址所在地(小西门东北边)是北汕到福安坑口的尾部,所以称“北线尾”[1]

发展

[编辑]
嘉庆九年(1804年)古香炉,上面刻有“南鲲鯓千岁爷”,佐证良皇宫与南鲲鯓代天府已有数百年以上的交谊[1]
2010年的外观
清嘉庆十五年(1810)立的〈重修良皇宫序〉

依据乾隆元年(1736年)匾额“回天之功”,可知当时庙名已经是“北线尾良皇宫”[1]。该庙在清朝时已与南鲲鯓代天府往来,据说清朝时“南鲲鯓代天府千岁爷”每年都会被迎请到府城,因陆路不方便,所以是经海路从五条港上岸,入小西门后便驻驾在作为行台的良皇宫,为期一个月,期满前则会在府城绕境[1]。后来因为府城信众在南鲲鯓王回銮后仍不舍,良皇宫便供奉了南鲲鯓王[1]

该庙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黄钟岳集资重修,四年后(1810年)立〈重修良皇宫序〉碑纪念[4][2][3]。而后在光绪四年(1878年),由进士黄景琦募资购买民房扩大庙域[2][3]。日治时期则在大正八年(1919年)重修过[2]

二次大战后,良皇宫人员于民国卅八年(1949年)4月2日[注 6]奉“公祖”指示前往白礁慈济宫谒祖,但几天后据说大道公降示要大家立即返台,不过当时海象恶劣,庙方人员再度请示后决定照神明指示立即返台,回到安平港后众人才知道原来当时不返航的话,会因国共内战交通中断,日后便无法返台[1]。又据说当时台北大龙峒保安宫的执事人员也在白礁,因故无法返台,便搭良皇宫的船回到台湾[1]。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良皇宫雅成社到台北去演戏,受到大龙峒保安宫时任主委林拱辰招待,后来两宫因而有了正式的交陪关系[注 7][1]。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良皇宫改建,成为前面一层楼,后面三层楼的建筑,六年后举行庆成三朝落成建醮大典[2]。2011年7月19日再次重修,于2014年入火安座,2016年举行三朝庆成谢恩祈安福醮[5],唯此次重修中,有部分措施引发争议[6]

宗教活动

[编辑]
庙门前的石狮,下面刻记为张木成所作。

良皇宫一年有3次“采缘”,即是到良皇宫的四角头(东巷角、西巷角、新盛场[注 8]、城内角)去请境众乐捐[1]。时间分别是在正月初九天公生、三月十五公祖生、五月初二公祖飞升[1]

交陪境

[编辑]

大龙峒保安宫、安平广济宫、安平文朱殿、北汕尾妈祖宫鹿耳门天后宫、八吉境下太子开基昆沙宫、海尾朝皇宫、四联境金安宫大铳街元和宫八吉境檨仔林朝兴宫马兵营保和宫南势街西罗殿三郊镇港海安宫、西罗殿南京真诚堂、下太子和意堂、台湾首庙天坛四安境顶太子沙淘宫四安境南厂代天府保安宫四安境牛磨后神兴宫、下大道赐安堂、祀典武庙

注释

[编辑]
  1. ^ 兴济宫在北边,故称“顶”;良皇宫在南,故称“下”[2]
  2. ^ 《福建通志》(台湾府):“慈济宫……一在土墼埕保……”
  3. ^ 《台湾府志‧卷六》:“慈济宫:四所;一在府治西定坊、一在镇北坊、一在凤山县安平镇、一在土墼埕保。”
  4. ^ 《台湾府志‧卷九》:“慈济宫在凤山县者,一在安平镇、一在土墼埕。”
  5. ^ 又广济宫庙方认为该庙创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台南大道公信仰研究》则依据《台湾府志》(1696年)、《凤山县志》(1720年)之记载推测广济宫应建于康熙卅六年(1697年)到五十九年(1720年)之间[1]:128、279、306。但两个年代都与晚于良皇宫位于土墼埕之时间。
  6. ^ 农历三月初五[1]
  7. ^ 保安宫内有良皇宫之赠匾,最早是1964年所赠之“德昭南宋”[1]
  8. ^ 俗称鸡条仔[1]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周茂钦.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页279-285. ISBN 978-986-03-9418-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谢奇峰. 《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页257. ISBN 978-986-03-9413-9. 
  3. ^ 3.0 3.1 3.2 林东良. 〈良皇宮保生大帝護佑眾生〉. 《台湾时报》. 2009-07-25 [201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4. ^ 〈重修良皇宫序〉
  5. ^ 下大道良皇宫〈本庙沿革〉
  6. ^ 李恩慈. 〈廟修很大 黑面神變粉面〉. 《苹果日报》. 2014-02-21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