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国,后改称谯郡、南谯郡,中国东晋时设置的侨郡。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车骑将军、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诸军事桓冲徙镇姑孰[1],将谯国流民置于庐江郡境内的浣川,侨置谯国,属侨置的豫州[2],后割地成实土,治山桑(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3],领七县:山桑、谯、铚、扶阳、蕲、城父、酂。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国除为谯郡。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谯郡为南谯郡。永初三年(422年),分豫州淮东置南豫州,南谯郡改属南豫州。宋文帝元嘉元嘉七年(430年),南豫州并入豫州,南谯郡改属豫州。元嘉八年(431年),酂县改属历阳郡。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豫州复置南豫州,南谯郡改属南豫州。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南豫州并入豫州,南谯郡改属豫州。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分豫州复置南豫州,南谯郡改属南豫州。[3]
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南豫州并入豫州,南谯郡改属豫州;谯县改属庐江郡。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年),分豫州复置南豫州,南谯郡改属南豫州。永明七年(489年),颍川郡土断,所领北许昌、曲阳二县改属南谯郡。又析置嘉平县,省并铚县,城父县改属梁郡。后又省并北许昌县,城父县还属南谯郡。至齐末,南谯郡领六县:山桑、蕲、扶阳、曲阳、嘉平、城父。[2]
梁武帝时,南谯郡移治蕲县谯郡城(今安徽省巢湖市),改属合州。东魏孝静帝武定末,因侯景之乱取南梁南谯郡,领蕲、邵陵二县。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先后克北齐蕲城、谯郡城,取南谯郡。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尽取南陈淮南之地,废南谯郡及其所领邵陵县,蕲县改属汝阴郡。[4]
- 谯敬王司马恬,351年-390年在位,376年置侨国。
- 谯忠王司马尚之,391年-402年在位。
- 谯王司马文思(敬王孙),405年-415年在位,415年国除。
- 南谯郡王刘义宣,433年-453年在位。
- ^ 《资治通鉴·卷一〇四·晋纪二十六》
- ^ 2.0 2.1 《南齐书·卷十四·志第六》
- ^ 3.0 3.1 3.2 《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 ^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
- ^ 《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十五》
- ^ 《南齐书·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二》
- ^ 《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 ^ 9.0 9.1 《宋书·卷八·本纪第八》
- ^ 《南齐书·卷二十九·列传第十》
- ^ 11.0 11.1 《梁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
- ^ 《南齐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三十七》
- ^ 《陈书·卷九·列传第三》
- ^ 《南齐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八》
- ^ 《南齐书·卷七·本纪第七》
- ^ 《梁书·卷十六·列传第十》
- ^ 《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
- ^ 18.0 18.1 《梁书·卷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二》
- ^ 《陈书·卷五·本纪第五》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