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狂想曲
波西米亚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 ||||
---|---|---|---|---|
皇后乐队的单曲 | ||||
收录于专辑《歌剧院之夜》 | ||||
B面 | 《恋车》 | |||
发行日期 | 1975年10月31日 | |||
格式 | 7寸单曲 | |||
录制时间 | 1975年8月–9月 | |||
类型 | ||||
时长 | 5:55 | |||
唱片公司 | ||||
词曲 | 弗雷迪·默丘里 | |||
制作人 |
| |||
皇后乐队单曲年表 | ||||
| ||||
音乐视频 | ||||
YouTube上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
《波西米亚狂想曲》(英语:Bohemian Rhapsody)是皇后乐队的歌曲,由弗雷迪·默丘里创作,最初版本收录在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1975年)中。本曲结构极为特殊,无重复的副歌,而是由几个风格差异甚大的部分构成,包括谣曲、吉他独奏、歌剧、硬摇滚等,并且充满着猛烈的意识流与噩梦色彩。本曲在西方社会相当为人熟知,常被简称为“Bo Rhap”或“Bo Rap”。在当时,它是有史以来制作费最高的单曲,现在仍为流行音乐史上最精心设计的复杂作品之一。[1]
回响
[编辑]其作为单曲推出后,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连续九周登顶英国单曲排行榜,截止1976年1月在英国国内销售超过100万张,创下当时英国史上销售最高单曲纪录[2];在1991年默丘里去世后再次连续五周登顶,最终成为英国史上最畅销单曲第三[3];在几个海外市场也登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和荷兰,成为全世界唱片业史上最畅销单曲之一;在美国第一次发行最高到畅销榜上第九,但1992年电影《韦恩的世界》用此曲作为原声后重新激发了它的流行程度,排到榜上第二。
尽管刚开始评论界的反应褒贬不一,《波西米亚狂想曲》仍是皇后乐队最热门的歌曲之一。为此单曲制作的音乐录像带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有开拓性意义的。[4]2004年,此曲被收入格莱美名人堂。[5]2012年,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组织的民众投票中,此曲被选为过去60年间“全国最喜爱的歌”。[6]2018年的同名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5周就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音乐传记电影,全球总票房吸金超过8亿美元(美国卖座超过2亿美元,其他国家则达6亿美元),并使这首单曲的音乐和MV串流播放次数高达逾16亿次,成为20世纪全球串流播放次数最多的歌曲。[7]
制作过程
[编辑]弗雷迪·默丘里在西伦敦肯辛顿的家中创作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大部分。[8]这首歌的制作人罗伊·托马斯·贝克讲述了默丘里曾如何在钢琴上弹奏开始的谣曲部分给他听:“他用钢琴弹了开头部分,接着停下来说:‘这里就是歌剧部分开始的地方!’然后我们一起出去吃晚饭了。”吉他手布莱恩·梅说乐队觉得默丘里的最初设想“很有趣、有独创性,值得继续发展”。[9]梅说很多皇后的原材料在录音室中完成,但在他们开始之前整首歌都已“存在于在弗雷迪的脑海中”了。[8]音乐学者希拉·怀特勒(Sheila Whiteley)认为:“标题有关当时的摇滚思想,波希米亚艺术家世界中的个人主义,加上‘狂想曲’指向艺术摇滚的浪漫主义理想。”[10]说到波希米亚主义,朱迪丝·帕雷诺(Judith Peraino)说:“默丘里想要……(这首歌)成为伪歌剧,在摇滚歌曲的范围之外,而它的确采用了一些歌剧特点:多轨录制的合唱和咏叹调般的独唱交替进行,情绪夸张剧烈,情节模糊混淆。”[11]
Smile的前键盘手和默丘里的朋友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说,默丘里在1960年代后期就开始创作《波西米亚狂想曲》;他过去常常在钢琴上弹奏自己正在写的曲子,其中一个片段叫做“牛仔歌”,含有多年后出现在完成版中的歌词“妈妈……我刚刚杀了个人”。[12]
在赫里福德郡的排练三周后,1975年8月24日在蒙茅斯附近的洛克菲尔德录音室开始录音。期间还用了额外的四个录音室(Roundhouse, SARM (East), Scorpion和Wessex)。[1]据几位乐队成员说,因为这首歌之前就已在默丘里的脑海中成型,他自始至终导演了整个过程。[8]默丘里弹奏的是一架贝希斯坦牌演唱会大三角钢琴,在音乐录像带和英国巡演中也使用了它。这首歌因为它的复杂性分部录制,再剪辑在一起。[13]
结构和分析
[编辑]这首歌由可分为6个部分:序曲、谣曲、吉他独奏、歌剧、硬摇滚和尾声。一首歌中风格、音调和音速如此的突然变化是摇滚乐中十分罕见的。乐队的另外两首歌《My Fairy King》和《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中可以见到这种风格的雏形。
序曲部分(0:00–0:49)
[编辑]歌曲由降B大调上的五声部无伴奏合唱开始,虽然在MV中四个成员都假唱了,但这部分完全是默丘里一人声音的多轨录音。歌词中质问生活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然后以“no escape from reality(无法逃离现实)”作结。14秒后,三角钢琴的声音加入,默丘里的独唱和其他和声部分交叉进行。歌中的叙述者自称为“just a poor boy(只是一个可怜/贫穷的男孩)”但申明他“needs no sympathy(不需要同情)”因为他“easy come, 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然后“little high, little low(时而高兴时而消沉)”;如果听立体声,“little high”和“little low”两句分别来自左右声道。贝斯的加入和熟悉的交叉手钢琴伴奏的开始标志这一部分的结束。
谣曲部分(0:49–2:35)
[编辑]降B大调上熟悉的钢琴旋律重复两次后,默丘里的声音进入,他的声音逐渐从和谐轻柔变得情绪激烈。叙述者对他的妈妈说他“just killed a man(刚刚杀了个人)”,“a gun against his head(用枪抵着他的头)”从而毁了自己的人生。怀特勒(Whiteley)评论这段“忏悔”为“对女性给予新生的能力的肯定和对赦罪的需求.”多彩的贝斯线变调为降E大调,加强绝望的情绪。就在此时(1:19)泰勒的鼓进入(和《We Will Rock You》相同的1-1-2节奏),叙述者在新的音调中开始第二次祈求他的“妈妈”,重复使用之前的主旋律。他对自己“making you cry(让你哭泣)”感到遗憾然后劝妈妈“carry on 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s(继续生活下去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句短小下降的钢琴旋律变奏引入第二节。
第二节开端重复了两次第一节的降B大调旋律,叙述者由于自己的杀人行为变得消沉而崩溃(梅的吉他在1:50时进入,模仿钢琴的高音部分)。唱“sends shivers down my spine(我的脊椎抽搐发抖)”这句时,梅在吉他琴桥另一边的弦上弹奏来模仿树铃的音效。叙述者说了再见,声明自己要走了“to face the truth(去面对现实)”承认“I don't want to die / 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我不想死,有时我希望自己根本没有被生下来过)”。正是此时吉他独奏进入,结束了这一部分。
吉他独奏部分(2:35–3:03)
[编辑]当默丘里唱出“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有时我希望自己根本没有被生出来过)”时,乐队演奏变得激烈,引入布莱恩·梅作曲并演奏的吉他独奏,连接起谣曲和歌剧这两个部分。当下降的贝斯线奏出新音调,整个乐队在3:03突然静止,只剩钢琴在A大调上轻声的和弦断奏。
歌剧部分(3:03–4:07)
[编辑]节奏和和声的一连串快速变化引入伪歌剧部分,包括大量复杂的多轨录音演唱,描绘了叙述者坠入地狱的情形。乐句的能量不断变化,从默丘里伴着钢琴一个人的声音,到贝斯、钢琴、鼓和定音鼓支持下的多声部合唱。梅、默丘里和泰勒每天连续唱自己的声部10到12个小时,创造出180个分开的录音,以取得合唱团的效果。这些录音再合并为连续的次混音。
硬摇滚部分(4:07–4:56)
[编辑]歌剧部分结束后引入一段侵略性的硬摇滚/重金属音乐风格的插曲,默丘里创作了这部分的吉他重复段(Guitar riff)。在4:15,默丘里唱出双轨录制的愤怒歌词,对象“你”没有特别指明。叙述者指责他或她对自己的背叛、侮辱,坚持说“can't do this to me, baby(不能这样对我,宝贝)”,可以理解为是对谣曲部分中某些事件的闪回。接着是三句上升的吉他旋律,然后默丘里在钢琴上奏出该旋律的降B大调版,歌曲逐渐放缓进入尾声部分。
尾声部分(4:56–5:55)
[编辑]硬摇滚部分完结后,钢琴声和电吉他声响起,歌曲速度缓缓变慢,其他乐器音量慢慢降低至消失,剩下独奏的钢琴和电吉他,在歌曲最后几句,重复了在第一、第二、第四部分尾句的歌词,以降E大调及较慢的速度唱出“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强调歌曲的主要思想:“所有事情已经与我无关”,抒发了内心深处强烈的感情,经过一小段吉他和钢琴的演奏,转为F大调的钢琴和音“anywhere the wind blows”呼应序奏和铜锣以最小的音量完结整首歌曲。
歌词含义
[编辑]《纽约时报》评论道:“此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宿命论的歌词。”默丘里除了提及此曲有关感情关系,拒绝对他的创作作出解释,整个乐队仍然守着这首歌的秘密。[9]布莱恩·梅同意这首歌是有关默丘里隐藏着的个人精神创伤。他回忆道:“弗雷迪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表面上轻浮搞笑,但内心隐藏了不安全感,隐藏了他的人生要和他的童年清算的问题。他从未解释过歌词,但我觉得他把很多的自我投入了这首歌。”[14]尽管如此,梅说乐队已经对此达成一致——歌词的核心是创作者的个人隐私。[9]BBC三台关于该曲制作过程的纪录片中,罗杰·泰勒坚称这首歌真正的含义“相当不言自明,除了中间一小部分的胡言乱语”。[8]
然而,乐队在伊朗发行的精选集盒式卡带中包含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有波斯语的翻译和解释。在解释中,《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关于一个年轻人意外杀了人,像浮士德一样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行刑前的夜晚,他用阿拉伯语呼喊上帝“太斯米(Bismillah)”,在天使的帮助下从魔鬼伊布力斯手中重新得到自己的灵魂。[16]
评论家们仍然在不断推测歌词背后的含义。一些人认为歌词描述了一位自杀的杀人犯被魔鬼追赶,或者是一次行刑前发生的事件。后一种解释指向加缪的小说《异乡人》作为可能的灵感来源,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因犯谋杀罪,在行刑前得到顿悟。其他人认为歌词只为配上音乐而写,没有特别的含义,如默丘里自己所说“任意的、押韵的胡言乱语”。[14]
还有一些人把它诠释为默丘里对个人私事的一种表达。[9]音乐学者希拉·怀特勒(Sheila Whiteley)注意到默丘里在作此曲时在私生活上到了一个转折点。[10]他和女友玛丽·奥斯丁(Mary Austin)同居了7年,但此时开始和男性有情爱关系。她提出可通过这首歌窥见默丘里当时的感情状态,“和(妈妈)玛丽住在一起,想要挣脱开(Mamma Mia let me go)”。[17]
发行
[编辑]1975年当乐队想发行这首单曲时,多位主管建议此曲太长,有5分55秒,不可能热销。据制作人罗伊·托马斯·贝克说,他们通过给“首都伦敦”电台DJ肯尼·艾佛利放这首歌的办法绕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跟他说如果他能保证不播放,我们就给他一份拷贝。‘我不会放的。’他眨了眨眼……”[1]他们的计划成功了——艾佛利只放了这首歌的一部分来撩拨听众。他两天内在自己的节目中把这首歌完整地播放了14遍,引发了听众的需求。[9]接下来的周一,大群的粉丝想要买这首单曲,却被唱片店告知这首歌还没有发行。[1]同一个周末,美国RKO电台的运营者保罗·德鲁(Paul Drew)在伦敦听到艾佛利的节目。他设法弄到了拷贝,开始在美国播放,这迫使皇后乐队的美国厂牌Elektra做出行动。贝克在《Sound on Sound》杂志采访中回忆:“那情形很奇怪,大西洋两岸都在放这首唱片公司声称永不会发行的歌!”[1]最终,未删减的单曲得以发行,以《I'm In Love With My Car》作为B面。
这首歌成为1975年英国圣诞排行榜第一,维持了9周。[17]《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第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两次(使用同一次录音的版本)成为英国圣诞排行榜第一的歌曲。[18]第二次是在1991年墨裘瑞逝世后的再次发行(与《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作为A面双单曲),维持了5周。
在大洋的另一边,这首歌尽管没有取得像在英国那样的成功,也在榜上表现不凡,1976年第一次发行排到畅销榜上第九,再次发行排到榜上第二。在一次回顾采访中,《滚石杂志》的安东尼·德柯蒂斯解释了这首歌在美国排行榜上表现相对弱势的原因:“它是那种在美国不太受热烈欢迎的类型的经典例子。”[8]然而,它相对长的上榜时间(24周)使它在1976年最畅销单曲名单上位列第18位——比一些第一名单曲更高。[19]这首单曲也因为在美国销售超过一百万张而认证为金唱片。[20]它在加拿大的进展更好,于1976年5月登顶RPM排行榜。[21]
琐事
[编辑]- 弗雷迪·默丘里在各场演唱会上以完全不同的风格唱出此歌。
- 唯一一支分别两次销量超过百万的英国单曲。
- 唯一一支分别两次成为圣诞排行榜第一的英国单曲,即在1975年,1976年,1991年和1992年分别至少一次位居排行榜第一。
- 歌曲使用了“Bismillah”一词,即阿拉伯语中的“Basmala”(以神/真主的名义)。
- “Beelzebub”(别西卜)的名字,即被腓力斯的埃克隆城所崇拜之神的名字,被使用在歌词中。这也是基督教著作中所用的撒但或恶魔的别名。
- 这首歌的歌词被“怪人奥尔”扬科维奇以不同的节奏和旋律用在 Alapalooza 专辑中的“波西米亚波尔卡”(Bohemian Polka)一曲中。
- 马克西姆·姆尔维察的专辑变奏者1&2中亦有收录此曲,为他本人的钢琴演奏版。
- 日本歌手宇多田光生涯第一次大型巡回演唱取名为BOHEMIAN SUMMER 2000,也是受到本曲影响。
榜单排行
[编辑]
周榜单[编辑]
|
年终榜单[编辑]
十年榜单[编辑]
|
皇后乐队的评论
[编辑]“ | 我要粉碎一些幻想:这首歌只是我为这专辑写的一批歌曲之一。最初我几乎放弃了它,但后来它逐渐发展成熟。期间我们开始决定把哪首歌作为单曲,有几首候选——曾一度考虑《The Prophet's Song》,但后来感觉《波希米亚狂想曲》似乎应该是那一首。那时其他几位想要删减一点,但被我拒绝了。要发行就发行完整版。我们知道这样非常冒险,但我们对这首歌太有信心了——至少我自己有。我从心底里感觉,如果它成功了,它会赢得很多尊敬。很多人都在说,你在开玩笑吧,他们永远不会播放它的,只有最初的几个酒吧会放然后就会销声匿迹了。我们争吵了无数次。EMI很震惊——一首6分钟的单曲?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同样的事发生在美国——噢,它只有在英国才行得通。 | ” |
——弗雷迪·默丘里[46] |
“ | 当我们完成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我们想先在英格兰发行专辑里的这首单曲。我们在英格兰发行的时候没有想到它一定会在美国发行,因为即使在这里我们也知道,美国的口味甚至更加(犹豫)……苛刻。我们的确有把英格兰发行版删减的想法,但我们听了一遍又一遍,没有找到可改动的部分。我们尝试了一些想法,但如果你删减它,你总是失去了歌曲的一些部分,我们只能保持它的完整。幸运的是它成功发行了。 | ” |
——约翰·迪肯[47] |
参与成员
[编辑]弗雷迪·默丘里:主唱、钢琴、伴唱
布莱恩·梅:主音吉他、节奏吉他、伴唱
约翰·迪肯:贝斯、伴唱
罗杰·泰勒:鼓、定音鼓、锣、伴唱、尖叫
脚注
[编辑]- ^ 1.0 1.1 1.2 1.3 1.4 Cunningham 1995.
- ^ Hodkinson 2004,第194页.
- ^ Corn 2005,第24页.
- ^ Heatley 2008,第109页.
- ^ The Recording Academy 2004.
- ^ "Queen’s Bohemian Rhapsody voted the Nation’s Favourite Number 1 Sing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Retrieved 17 January 2012
- ^ 波西米亚狂想曲 20世纪全球串流次数最多歌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通讯社,2018-12-11
- ^ 8.0 8.1 8.2 8.3 8.4 8.5 BBC 2004b.
- ^ 9.0 9.1 9.2 9.3 9.4 Chiu 2005.
- ^ 10.0 10.1 Whiteley 2006,第252页.
- ^ Peraino 2005,第230页.
- ^ Smith, Chris, Interview, Queen: Days of our Lives (documentary), BBC, 2011.
- ^ Hodkinson 2004,第192页.
- ^ 14.0 14.1 Black 2002.
- ^ Davis 1993,第20页.
- ^ BBC 2004a.
- ^ 17.0 17.1 Whiteley 2006,第253页.
- ^ BBC 2005.
- ^ Billboard Top 100 – 1976. Billboard – end of year charts, 1976. Longboredsurfer.com. [201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1).
- ^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IAA. [201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3).
- ^ Top Singles – Volume 25, No. 5, 1 May 1976. Collectionscanada.gc.ca. [201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23日).
- ^ "Official Singles Chart Top 100".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英语).
- ^ Kent, David. Australian Chart Book 1970–1992. 1993. ISBN 0-646-11917-6.
- ^ "Austriancharts.at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Ö3 Austria Top 40. (德语).
- ^ "Ultratop.be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Ultratop 50. (荷兰语).
- ^ RPM Top Singles. RPM. 1976-05-01, 25 (5) [2015-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GfK Entertainment charts. (德语).
- ^ "Dutchcharts.nl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Single Top 100. (荷兰语).
- ^ "Charts.nz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Top 40 Singles. (英语).
- ^ "Norwegiancharts.com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VG-lista. (挪威语).
- ^ "Swedishcharts.com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Singles Top 100. (英语).
- ^ "Swisscharts.com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Swiss Singles Chart. (英语).
- ^ 33.0 33.1 "Queen Chart History (Hot 100)". Billboard. (英语).
- ^ "Australian-charts.com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ARIA Top 50 Singles. (英语).
- ^ "Queen Chart History (Canadian Hot 100)". Billboard. (英语).
- ^ "Lescharts.com –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Les classement single. (法语).
- ^ 1975 Best Sellers: Singles. Record Mirror and Disc (London, England: Spotlight Publications). 1976-01-10: 12.
- ^ Lyttle, Brendan. Top 200 singles of '76. RPM. Vol. 26 no. 14–15. 1977-01-08 [2015-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 ^ Top 50 Singles of 1976. Music Week (London, England: Spotlight Publications). 1976-12-25: 25.
- ^ Hunter, Nigel (编). Top 100 Singles 1976. BPI Year Book 1977 2nd. London, England: The 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 Ltd. 1977: 216–18. ISBN 0-906154-00-6.
- ^ Singles. Billboard ("Billboard's Talent in Action" supplement). 1976-12-25: 6.
- ^ 1991 Top 100 Singles. Music Week. 1992-01-11: 20.
- ^ Top Singles. Music Week. 1993-01-16: 8.
- ^ Hot 100 Singles. Billboard ("1992: The Year in Music" supplement). 1992-12-26: YE-20.
- ^ Top 20 Singles of the Seventies. Music Week 1959–2009: Anniversary Special (London, England: United Business Media). September 2009: 18.
- ^ Sounds January 1976. Queenarchives.com. 1975-12-24 [201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1).
- ^ Interview 1977. Queenarchives.com. [201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参考资料
[编辑]- Hodkinson, Mark. Queen: The Early Years. Music Sales Ltd. 2004. ISBN 1-84449-012-2.
- Pope, Rob. The English Studies Book: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Routledge. 2002. ISBN 0-415-25709-3.
- What is a Bohemian Rhapsody?. BBC News. 2011-06-15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9).
- Corn, John. Britain Since 1948. Folens Publishers. 2005. ISBN 1-84303-985-0.
- Heatley, Michael. Massive Music Moments. Collins and Brown. 2008. ISBN 1-84340-493-1.
- Directed by Carl Johnston. The Story of Bohemian Rhapsody (Television production). BBC. 2004-12-04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Peraino, Judith. Listening to the Sirens: Musical Technologies of Queer Identity from Homer to Hedwi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ISBN 0-520-21587-7.
- Chiu, David. Unconventional Queen Hit Still Rocks After 30 Years. The New York Times. 2005-12-27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
- Allen, Nick. Muppets' Bohemian Rhapsody takes YouTube by storm.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9-12-03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0).
- Davis, Andy. Queen's Bohemian Rhapsody. Record Collector. 1993, (167): 20.
- Black, Johnny. The Greatest Songs Ever! Bohemian Rhapsody. Blender. 2002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 Queen album brings rock to Iran. BBC News. 2004-08-24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8).
- Gracyk, Theodore. Listening to Popular Music: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Led Zeppeli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7. ISBN 0-472-06983-7.
- Grammy Hall of Fame Award. Grammy.com. 2004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4).
- Most Played Song On British Radio. ClashMusic.com. 2009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2).
- Cunningham, Mark. An Invitation to the Opera. Sound on Sound. October 1995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4-11).
- Directed by Matthew Longfellow. A Making of 'A Night at the Opera' (DVD). Classic Albums. 2006-03-21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6).
-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 Rolling Stone. 2004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4).
- Irish song voted world's favourite. BBC News. 2002-12-20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7).
- Top 100 Aller Tijden. Radio Veronica.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 Buckley, Peter. The Rough Guide to Rock. Rough Guides. 2003. ISBN 1-85828-457-0.
- Whiteley, Sheila. Queering the Popular Pitch. Routledge. 2006. ISBN 0-415-97805-X.
- Press Release: Queen + The Muppets Single. BrianMay.com. 2009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7).
- Bohemian Rhapsody. BBC Radio 2. April 2005 [2010-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0).
- Queen: inducted in 2001.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 Chael, David. Review: Queen and Paul Rodgers on tour.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8-10-13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0).
- Bohemian Rhapsody Chart Entries. Tsort.info.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外部链接
[编辑]- 官方YouTube影片:
- 1975年原版M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温布利现场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ive at The Bow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匈牙利狂想曲:布达佩斯现场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Queen Play Rock Band Live At Wembley Stadi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皇后乐队+保罗·罗杰斯(现场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弗雷迪·默丘里纪念演唱会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与埃尔顿·约翰和埃克索尔·罗斯合作)
- 布莱恩·梅关于《Bohemian Rhapsody》创作过程的影片
- 皇后乐队官网上的歌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