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二軒茶屋車站

座標35°4′4.06″N 135°45′57.04″E / 35.0677944°N 135.7658444°E / 35.0677944; 135.765844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5°4′4.06″N 135°45′57.04″E / 35.0677944°N 135.7658444°E / 35.0677944; 135.7658444

二軒茶屋車站
車站全景(2020年5月)
車站全景(2020年5月)
日語名稱
二軒茶屋 – にけんちゃや – Nikenchaya
車站概覽
位置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靜市市原町
地理座標35°4′40″N 135°45′57″E / 35.07778°N 135.76583°E / 35.07778; 135.76583
車站構造
站體類型地面車站
月台2面2線
歷史
啟用日期1928年(昭和3年)12月1日
上車人次
統計年度
平均每日359人次(不含下車乘客)
2013年
鄰近車站
上一站 叡山電鐵 下一站
京都精華大前
E12
0.6km
鞍馬線
 E13 
距離寶池4.1km
距離出町柳7.9km
市原
E14
1.2km
位置
地圖
車站入口(2020年5月)
往鞍馬方向的月台(2020年5月)
往寶池方向的月台(2020年5月)

二軒茶屋車站(日語:二軒茶屋駅にけんちゃやえき Nikenchaya eki */?)是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叡山電鐵鞍馬線的車站。車站編號為E13。站名由來為在此處曾經有兩座茶館,為了服務前往鞍馬等地旅行的人們,但如今茶館早已消失了。

車站結構

[編輯]

擁有相對式月台2面2線的無人車站。月台的鞍馬車站一側有站內平交道(第1種甲),連結兩個月台。出入口位於平交道的往鞍馬方向的月台一側。往鞍馬處有兩組橫渡線,在那之後上行軌道側成為單線的主線,下行軌道側則成為導引線(引上線)。導引線是為了讓往出町柳方向在本站折返的列車所使用。

僅在往鞍馬方向的月台設置有一座驗票閘門,運作時間為京都產業大學的假日以外的上午時段。大學8號館的全家便利商店京都大學產業店有販售一部份的回數券。

從站內平交道到月台,於鐵軌高度到月台高度之間設有平緩的階梯和斜坡,但是由於車站前的道路到站內平交道為止只有階梯而已(參照右下方圖片),輪椅等器材在使用上相當困難。這個階梯從道路一側望去,左半邊為了顧慮到高齡者,而追加工程將階梯的高度差減半,但因此每一段階梯的幅度變得非常狹小,快速下階梯時必需要注意。

月台配置

[編輯]
月台配置
路線 方向 目的地
鞍馬線 上行 寶池出町柳方向
下行 貴船口鞍馬方向

車站周邊

[編輯]

本站位於和京都府道40號下鴨靜原大原線相反一側的山坡斜面。沿線是被山所包圍的住宅區。 京都產業大學的第2操場座落於車站內側的山丘上。

公車站

[編輯]
二軒茶屋(從車站到達府道處)
  • 京都巴士
    • 32路:經由 貴船口、鞍馬、花脊峠 開往 廣河原/經由 上賀茂神社堀川通、北大路堀川、北大路車站 開往 京阪出町柳車站
    • 34路:經由 市原 開往 靜原、城山/經由 上賀茂神社堀川通、北大路堀川、北大路車站 開往 京阪出町柳車站
    • 35路:開往 市原/經由 上賀茂神社堀川通、北大路堀川、北大路車站開往 京阪出町柳車站
    • 40路:開往 市原/經由 京都産業大學 開往 地下鐵 開往 國際會館車站
    • 50路:開往 市原/開往 地下鐵國際會館車站
    • 經由 上賀茂神社、北大路車站 開往 高野車庫
    • 經由 國際會館車站、花園橋 開往 京阪出町柳車站
    • 52路:經由 市原開往 貴船口、經由 地球研前開往 國際會館車站
二軒茶屋車站(站前的巴士回轉場)

歷史

[編輯]
  • 1928年(昭和3年)12月1日 開通。當時為鞍馬電氣鐵道的車站。
  • 1939年(昭和14年)9月 本站~市原車站之間,為了供應戰爭所需資源[1]而單線化。
  • 1942年(昭和17年)8月1日 由於公司而併而成了京福電氣鐵道的車站。
  • 1944年(昭和19年)11月10日 山端(現寶池)~本站之間,為了供應戰爭所需資源而單線化。上行月台移設至站內平交道的前方(北側)。[2]
  • 1986年(昭和61年)4月1日 由於公司重新編制而成了叡山電鐵的車站。
  • 1990年(平成2年)9月28日 岩倉車站~本站吃間再度複線化。上行月台被移設至站內平交道的後方(南側、下行月台的對向位置)。

相鄰車站

[編輯]
叡山電鐵
鞍馬線
京都精華大前(E12)-二軒茶屋(E13)市原(E14)

相關條目

[編輯]

註解

[編輯]
  1. ^ 二軒茶屋~市原之間並非被指定為所謂的「不要不急線」,而是以「協助供應資源」的形式
  2. ^ 被認為是為了讓列車開過頭時有更充裕的長度可以緩衝,詳細則不明。

外部連結

[編輯]